回覆列表
  • 1 # 大娛樂翻天

    一、賽珍珠與《大地》

    (一)遊走在中西兩個世界的賽珍珠

    賽珍珠,美國著名女作家,1892年出生於美國弗吉尼亞州,出生不久即隨其傳教士雙親來到中國,開始了她在這片東方大地長達40年的旅居生涯。特殊的生活經歷使賽珍珠從幼時起便受到中西兩種文化的影響:一方面,中國南方的靈山秀水滋養著賽珍珠幼小的心田,在那裡,她瞭解中國的傳統習俗、風土人情;吸收中國的文化思想、道德觀念。另一方面,西方傳教士的家庭出身使她不可避免地受其影響,青年時代在美國讀大學,接受第一流的西式文化教育。而這種西方教育並未切斷那份存在於賽珍珠靈魂深處對中國大地的深深眷戀。在中國的成長與生活經歷,以及發自肺腑的對中國的熱愛給予了賽珍珠豐富的文學創作素材和靈感,此外,中西兩種文化在她身上的交匯,碰撞出強烈的創作慾望和獨特的“文化雙焦視角”,為其日後的文學創作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大地》——小說與電影

    中國題材小說《大地》是賽珍珠的代表作。小說問世於1931年,在美國一經推出便受到了人們的普遍好評。之後,《大地》又被譯成了45種文字,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1932年,該書榮膺美國普利策文學獎;1938年,因其 “對中國農民生活豐富而真實和史詩般的描述”,該書連同她的《異邦客》等幾部作品一起,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這樣一部取材於中國,成名於美國,蜚聲國際的小說很快便引起了美國米高梅公司的興趣,並買下了影片的拍攝權。1933年,拍攝工作開始。攝製組來到中國農村拍攝背景素材和收集電影道具,電影導演用這些從中國獲得“寶貝”,在美國修建了大型的電影拍攝場地,其效果足以以假亂真。《大地》的男女主角都是由外國演員擔綱:男主角由保羅·茂尼扮演,女主角由路易絲·蕾納扮演。在全體演職人員的努力下,《大地》於1937年在美國公映並大獲成功,一舉摘得第10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攝影獎桂冠。

    電影《大地》以壯麗宏大的場面、清新自然的拍攝風格,加上男女主演真摯感人的表演,把一幅20世紀舊中國農民勞動、生活的畫面生動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影片的主人公王龍世世代代都是農民,靠在土地上辛勤耕作勉強維持生計,誰知一筆意外之財卻改變了他的生活的軌跡,他購置了田地、房產還納了妾。但這種腐化的生活並沒有一直延續下去。田地裡的蝗災以及兒子與小老婆的亂倫之事使王龍幡然醒悟,感悟到土地才是他的根,農民才是最適合他的角色。

    二、電影《大地》的中國農民主題分析

    (一)刻畫鮮明的中國農民形象

    電影《大地》的一個亮點就是對舊中國農民形象的成功塑造。男女兩位主人公的扮演者保羅·茂尼和路易絲·蕾納雖然都是初出茅廬不久的新人,卻把人物複雜的情感世界以及性格特徵刻畫得生動傳神、絲絲入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蕾納飾演的阿蘭,她任勞任怨、勤勤懇懇,每天都要和丈夫一起下地幹活,就算即將生產也全然不顧,只為了儘量在下雨前多收割一些糧食。阿蘭言語不多、表情木訥、表面上逆來順受,遇到災難時卻沉著冷靜、毫不退縮。在逃荒時,她發動全家人沿街乞討,還親自示範教孩子如何討飯,動作滑稽可笑,和電影開始那個低眉順眼、羞澀靦腆的她形成強烈的反差,也讓觀眾看到了阿蘭堅強、樂觀的一面。蕾納把阿蘭這個隱忍、勤勞、堅強的中國農村婦女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真實可信,影片觀眾竟會完全忽略了她是一位黃頭髮、藍眼睛的“外國”演員。賽珍珠對於蕾納扮演的阿蘭也十分認可,認為其表演“無可挑剔”。

    在影片中,除了主要人物王龍和阿蘭,眾多次要人物的形象塑造都是個性分明、可圈可點的。例如,王龍的父親和叔父雖然都是年邁的農民形象,但個性卻相去甚遠。王龍的父親是個老派中國農民,生活的磨難使他變得實際而吝嗇。王龍迎娶新娘當日,兒子洗個澡也遭到他的嘮叨,生怕浪費了水。在王龍父親的意識裡,娶個媳婦無非是多了一個幫家裡幹活的勞力而已。如果說王龍父親是一個吝嗇的老農民形象,那麼他的叔父則是一個內心充滿貪婪、嫉妒,滿身壞習氣的反面形象。他每次到王龍家,都會順手偷走一些東西,即使被發現了,也不以為然;在王龍一家處於困境的時刻,作為叔父的他,非但沒有施以援手,而是趁火打劫,為了得到些好處費而勸誘王龍賣地。此外,行為荒誕可笑、勢利眼的看門人;整日搔首弄姿、隨時勾引男人的賣唱女荷花,這些小人物的形象雖然有些模式化和誇張,但演員的表演還是非常到位,令人過目不忘的。

    (二)描繪中國農民的土地情結

    相信每一位看過電影《大地》的觀眾都會被主人公對大地的無比依戀和感恩的情感所感動。同時,農民與土地的關係這條線索也是影片力求剖析和展現的主題之一。從電影的開始,王龍與阿蘭從地主黃家出來,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王龍隨手把吃剩的桃核扔到路邊田地裡,阿蘭趕緊撿起,說道,“一棵大樹將從這粒種子成長起來”。僅僅這一句簡單的臺詞就把一個普通農村婦女對於“土地孕育生命、是萬物輪迴的起點與終點”這一思想內涵的理解恰到好處地表達了出來。王龍與阿蘭在他們的土地上揮汗如雨地辛勤勞作,堅守著一個對於他們來講亙古不變的信念:土地是真正的財富,只要守得住土地,生活就有保障(徐清)。因此,即使全家人處於飢寒交迫、生死邊緣的危難時刻,王龍夫婦寧願去討飯,也堅決不賣地。因為他們知道,作為農民,土地就是他們的生命,沒有生命,哪有希望呢?在影片結尾時,面對死去的阿蘭,王龍深情地說道:“阿蘭,你就是大地”。這句臺詞實際上包含著雙重意蘊。阿蘭是王龍的結髮妻子,兩個人風雨同舟,歷盡千辛萬苦,從一無所有到過上富裕的生活,可以稱得上是患難與共的夫妻。雖然王龍發家後並不珍惜阿蘭,娶了小妾,但在內心深處,他對阿蘭還是十分依戀的,所以他把阿蘭比作自己最心愛的東西——大地。另一方面,土地與阿蘭在很多層面上確實具有相似性:默默奉獻、頑強不屈;孕育生命、滋養眾生,大地的母性在阿蘭的身上得到具體的體現。所以,大地就是阿蘭,阿蘭就是大地。

    影片中著力表現的農民的土地情結使我們深刻的感悟到土地對於中國農民的重大意義。土地在農民的心目中就是他們生命和希望的源泉,是醫治病痛和撫平創傷的良藥,是精神的家園靈魂的歸宿。對於千百年來在大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勞耕耘的中國農民來說,這種炙熱而強烈的情感是無疑是人類最樸實的、也是最真實的情感。

    (三)勾勒“豐富而真實”的中國農村生活場景

    一望無際的田野、似火的驕陽、簡陋的農舍、耕地的老牛以及勞作的人們,這一幕幕的場景把觀眾的思緒帶到了古老國度的農村大地上,使他們宛如身歷其境一般。然而,這逼真的場景並不是中國的農村,而是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為電影拍攝特意租下的面積將近500英畝的攝製場地。工作人員在那裡用他們在中國得到的素材來佈景,很多道具,諸如桌椅、服裝、農具等也是從中國收集去的,為的是儘量還原本真,營造可信的拍攝效果。

    另外,為了體現原著中所描繪的“豐富而真實”的農村生活,電影還在諸多情節上反映中國農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影片中王龍對土地的熱愛的表現方式之一就是對土地神的虔誠禮拜。凡遇重大事件,諸如豐收、災難、求雨的時候,王龍都要帶領家小去田間的土地廟向土地神祈福。這一情節主要反映了中國農民在20世紀初的思想意識狀態和宗教生活情況。當時的農民欠缺科學文化知識,思想意識矇昧落後,對於看天吃飯的他們來說,求得土地神的保佑無疑是生活中的頭等大事。另外,觀眾透過影片還可以領略到中國農村各種民俗文化。阿蘭生下兒子後,王龍喜出望外,對阿蘭說:“我要把蛋染成紅色,送給全村的人,讓大家都知道我有兒子了。”生了兒子送給親朋好友紅色喜蛋是中國的風俗習慣,西方的觀眾如果不是透過電影鏡頭的講述,恐怕是很難了解到的。這些關於農民日常生活的電影情節不僅再現了文學作品中的描述,而且使影片更加生動、具有新奇性。

    三、電影《大地》對中國農民形象的重塑

    從19世紀中晚期以後,華人的形象開始陸續出現在美國的文藝作品中。這些作品中所刻畫的華人的形象往往是男子留著辮子、個頭矮小、見人點頭哈腰;女性則纏著小腳、扭捏造作、靦腆害羞。而他們較為直觀地瞭解到的華人也僅限於美國華裔勞工或者唐人街上流連於煙館妓院的華人。在美華人的心目中,這些黃面板、黑眼睛的“異類”就是愚昧、迷信、落後和滑稽可笑的代名詞。

    然而隨著賽珍珠小說《大地》的出版以及同名電影的公映,美華人對華人的偏見開始發生了轉變。特別是電影,作為30年代美華人瞭解中國及華人最直接的渠道(施定芳),其中所塑造的男女主人公形象使他們對這塊古老國度上所生活的華人有了新的認識。農民王龍,擁有健康的體魄、樂觀的心態,正直、勤勞、堅強的品質,阿蘭的形象則是集東方女性淳樸、善良、隱忍、勤儉等眾多美好品德於一身的完美代表。影評家Dorothy B.Jones評價說,《大地》裡的華人不再是“毫無個性特徵的群體”,而是一個值得“欽羨和愛慕的民族”(宋靜;鍾再強)。主人公在困難面前毫不畏縮的精神以及他們對土地的那種熾熱的愛和感恩,都深深打動了剛剛擺脫經濟危機不久,急需外界力量鼓舞的美國觀眾並使其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國女團有哪些讓你一看就心疼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