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簡

    《讀史聊成語》代前言

    來自法國\中東\古希臘的中國成語!你知道幾個?

    小學時候,我們經常做這樣的題目:以下有哪些成語出自本篇課文?

    寒假暑假,老師佈置的作業總會有抄寫五遍並背誦本學期所有成語。

    中高考的語文試卷裡,成語辨析、成語填空、根據釋義寫出正確的成語比比皆是。

    到了工作的時候,我們也會常常說到恪盡職守、下車伊始、持之以恆……

    就連看個綜藝節目,也被段子手李健不停科普:溫文爾雅、翹首以盼、與生俱來、直抒胸臆、舉步維艱……

    可以說,成語已經融入了華人生活的各個角落,從小到大我們離不開這些言簡意賅的字詞。那麼,什麼是成語呢?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成語的意思精闢,往往隱含於字面意義之中,不是其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組成。簡單的說,成語就是,說出來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經據典,有明確出處和典故,並且使用程度相當高的用語。

    2. 古代寓言故事和歷史故事。比如:畫蛇添足、鷸蚌相爭、指鹿為馬、朝三暮四等。

    3. 古代書籍的原句或引用改造。比如:水落石出《赤壁賦》、一鼓作氣《左傳》、分庭抗禮《莊子》、一毛不拔《孟子》等。

    5. 來自道教佛教等宗教故事和經典。比如:當頭棒喝、立地成佛、一塵不染、迴光返照、靈丹妙藥、脫胎換骨、醍醐灌頂等。

    6. 來自外來文化。比如:火中取栗(法國 《猴子與貓》)、殺雞取卵《伊索寓言》、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等。

    後文我們將按照時間的沿革,來聊一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那些有意思有故事的成語。

    作為前言的結尾,我想請大家一起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現在流行的一些網路新詞,像什麼細思恐極、人艱不拆、不明覺厲、喜大普奔等,會不會在百年之後成為新的成語?我個人覺得,還是很有可能的。因為很多網路詞都符合成語的特性:有典故、有含義、語言精練、利於傳播。相信在時間的大浪淘漉後,那些會被一直流傳下去的網路詞,一定會成為後人的新成語。因為很多成語其實就是古代人的“梗”,我們現在的“梗”未來成為成語也未嘗不可!

    我們前面說了幾個來自法國、中東、古希臘的成語,你還知道哪些成語是外來的嗎?

    這裡先拋個磚引一下:舊瓶裝新酒。

    這個成語源於《新約·馬太福音》,第九章中耶穌告誡人們,“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若是這樣,皮袋就裂開,酒漏出來,連皮袋也壞了,唯獨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裡,兩樣就都保全了”。原意為新原理與舊形式格格不入,應該用新形式表現新原理。“五四”以來,反其意而用之。比喻用舊的形式表現新的內容。

  • 2 # 祥耘

    【成語形成與民族自然環境、文化傳統和語言特點有著密分可分之關係】

    成語是人們至古以來勞動中創造習用與發展來的

    成語是人們經驗智慧之結晶,是人們至古以來在勞動中創造習用與發展來的。她具有鮮明的民族傳統特色。

    部分成語的產生與人們所具有的獨特的河流、山川、氣候、交通和生活等所得出之結論。

    成語是傳統文化之寶藏

    成語的建立,是人們對民族文化追求而得來的,是傳統文化之寶藏,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是中華民族文化重要標誌之一。

    今天,我們在學習她、運用她,就是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根本所在。

  • 3 # 秦一農夫

    我們中華民族是聞名世界的"四大古國”之一,而中華傳統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千百年來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透過對自然界中,各種現象,規律,場景等的細心觀察,體驗,和總結,發現和創造出很多具有結構嚴謹,語意精闢,通俗易懂,且富含哲理的漢語詞彙。成語則是這些詞彙中的組成部分。

    一,歷史典故和歷史故事。如完璧歸趙,草木皆兵,守株待兔,掩耳盜鈴,鷸蚌相爭,刻舟求劍,破釜沉舟,畫蛇添足,盲人摸象,草船借劍,火燒連營,負荊請罪……等。

    二,神化傳說。如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

    三,文人作品及對於自然現象的總結。如青出於藍,老驥伏櫪,水滴石穿,葉綠花紅,暗無天日,水深火熱,密如繁星,清風明月,花好月園,青天白日,花紅柳綠,秋高氣爽……等。

    四,富含哲理的日常用語。如車到山前必有路,酒香不怕巷子深,窮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禿子頭上的蝨明擺著……等等。

    中華傳統文化豐富,多彩,農夫以上回答僅是皮毛,意在拋磚引玉。

  • 4 # 值得易讀

    成語是漢字句子的精華部分,漢字的句子則由最小的音義單位語素構成,語素包括單音節“天、地、人”這些,還有雙音節“乒乓、霹靂”等,語素有幾千個,最小的語素單位構成了無限句子。

    人們組成句子的過程就是成語形成的過程。

    所以我認為成語的形成首先就是人們生活的結晶。

    1.人們日常生活約定俗成的句子去掉多餘修飾而成,比如大家對某一現象感慨,“鮮衣怒馬、錦衣玉食”等。

    在日常生活中咱們有歇後語,時間長了就會簡便口語化,變成一個約定俗成的成語。還有各個地方的方言碰撞會產生文化的交融,也會誕生很多成語。

    2.語言系統的演變的成語,官話、吳語、贛語、客家話、湘語、閩語和粵語這些的方言系統,因為古代交流比較少,但在現代社會中碰撞比較多。所以也會誕生很多帶有地方特色的成語,比如“嘸頭嘸腦、木知木覺”等。

    3.古時作品集內的詞彙提煉而成,比如《道德經》裡面“根深蒂固”、雞犬相聞、福禍相倚”等都是提煉於每一章核心內容。

    現代成語又由文化的碰撞創新而成

    現代很多詞來自鄰國日本“管理、警察、警官、淨化、靜脈、競技、就任”。這裡詞的演變應該是文化創新和融合的過程,比如咱們現在也過很多西方的聖誕節,你必須知道經濟全球化,文化趨同是必然,不能簡單使用它們的詞說咱們崇洋媚外。

    很多成語就是從這些這些詞使用中誕生的,文化創新發展非常快,很容易結合咱們古代的成語進行創新。

    【總結】成語不斷地創新顯示了文化強力的發展

    我們應該結合漢字本義去理解和宣傳成語,注重漢語言文化在全球的地位,從瞭解成語的形成過程,重視成語文化的創新和影響。

  • 5 # 全峰山

    成語寶庫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大都有一定的出處。但總體來看,很多成語仍存在源頭不清、源頭不準,甚至沒有源頭的情況。

    因此,探索源頭是成語研究者最為重視的一項工作。對成語的“流變″進行梳理,則能讓現代人知其今義,又能窮本溯源,從而,深入理解成語的語意和語境。

  • 6 # 拾月文化

    成語是漢語言詞彙一種獨特的表現形式,一般為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也有三五七字或以上的),構成的一個整體,表示整體性不可分割的含義。能夠熟練的運用成語,呈現的不僅是我們的文學素養,還有它獨特意義所表達的恰如其分的意義尺度,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大語言特色。由此看出,它雖是自古沿襲,卻是現成固定的,不可隨意變序、刪減與替換。是人們千百年來沿用至今的一種固定短語,卻有異於口語色彩濃厚、結構鬆散隨意的俗語和諺語。每一個成語都有其固定的來源出處,在中國長期的歷史文化中錘鍊而成。

    1.古文四字詞句的直接引用

    古代文史著作中,有四字短語,因結構簡短又表意精練,可直接拿來用作成語。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及《尚書》等,全篇大量的四字句,很多直接被引用為成語。如“輾轉反側”,源於《詩經.周南.關雎》中的“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暴殄天物”,源於《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各種文學名著、史書中的四字詞句,如“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再如“外強中乾”,源於春秋 魯·左丘明《左傳·僖公十五年》:“今乘異產以從戎事,及懼而變,……外強中乾,進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

    2.古書文句的關鍵字義截選

    古代文著中的四字詞語,合乎成語結構規則,可拿來直接使用。也有諸多文句,意蘊深刻,表達力強,可擷取其中的關鍵字,提煉組成四字成語。如“胸有成竹”,就出自宋代蘇軾的《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再如“舉一反三”,取自《論語·述而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3.歷史典故的概括

    此類來源特徵,最為熟悉。我們平時所閱讀的成語故事,皆為此證。它們不僅是一個具有深刻形象和意義的故事典型,且其中總會蘊含著一些哲理、傳統思想道德以及生存智慧,從而使我們不僅能夠運用其表情達意,還能更便捷地瞭解中國歷史,通達事理。如“破釜沉舟”,就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鉅鹿之戰中項羽打破飯鍋,鑿沉渡船,準備於秦軍決一死戰的典故。再如“一箭雙鵰”,出自《北史·長孫晟傳》,北周智勇雙全的長孫晟,將兩隻正因爭奪一塊肉而打得難捨難分的兩隻大雕,雙雙射落的典故。

    成語是我們長期沿用、歷經錘鍊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其結構類似於短語,但卻有著比短語更為豐富、強大的表意功能。成語又是歷史文化的產物,因此學習成語,可以獲得與瞭解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而當我們在讀這些史書文著時,也順利成章地學到了更多的成語。

    每日相伴,一起追隨文明的腳步,解鎖文化密碼。

  • 7 # 崑崙139100429

    一切文字、文化、文學以及藝術都是在人的生產、生活中形成的。成語也不例外,她是我們先人在政治活動、經濟活動、軍事活動、生產勞動及社會生活中的實踐體驗、昇華、結晶而成的簡約概括的語言精華。其形成大約從春秋戰國至漢是較豐富集中的高潮期,之後的歷史中也陸續不斷有新的補充。相信在新的社會實踐和文化發展中還會有新的成語產生。

  • 8 # 袁聰

    成語的形成有三大主要因素:一、出自歷史典故。二、出自漢字文化的字義組合。三、社會發展的演變。

    成語的形成:可以從‘’源‘’或‘’流‘’兩個方面找到書證。‘’源‘’是成語的出處,‘’流‘’是成語的語型、含義的衍變。

    ‘’源‘’和‘’流‘’的關係,以成語書證時代的早晚來確定,早者為‘’源‘’,晚者為‘’流‘’。同時,還要看兩個書證之間,有無淵源關係,如無淵源關係,僅是字面上的偶合,就不能構成‘’源‘’與‘’流‘’的關係。

    有些成語是近幾十年來沿用成習、被民眾廣泛認可的固定語。如‘’煙熏火燎、生拉硬扯、小道訊息‘’等。

    有些成語則與相應的俗語常表達同個概念。如‘’以卵擊石‘’和‘’拿著雞蛋碰石頭‘’的意思大體相同,不是之處是成語和俗語在具體運用上的差別。

    有些成語由兩個語源組成。如‘’同仇敵愾,分別由‘’同仇‘’和‘’敵愾‘’兩個語源組成。

    有些成語經歷史的演變,已經和原來的含義完全不同。如‘’逃之夭夭‘’,原是形容桃葉十分繁茂,桃花十分豔麗(《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因‘’桃‘’、‘’逃‘’諧音,後人改‘’桃‘’為‘’逃‘’,形容遠遠地逃跑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言文“厲王虐,國人謗王”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