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唐簡

    是不是第一無從談起 這個標準很多

    但是他算一個很牛x的使者

    綜合來講全唐前三水平吧

    至於為什麼 請看下面介紹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漢有陳湯 唐有玄策!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

    英雄五伯鬧春秋,秦漢興亡過手。

    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

    前人田地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鬥。

    悠悠中華上下五千年,歷朝歷代名將良臣輩出,比如伊呂管樂、戰國四君、漢初三傑、雲臺二十八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西魏八柱國、開隋九老……。他們的身影如同璀璨星海中的顆顆閃耀之光。他們是王朝的脊樑,也是華夏代代相傳的偶像榜樣。電影《戰狼2》中吳京的一句臺詞“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引起了無數中華兒女的共鳴。這句話折射出來的是一種大國的自信和威武,是強盛國力支撐下的強硬外交口號。 這句話出自西漢名將陳湯給漢元帝的上書,原文是:“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翻譯過來就是:“應該把砍下的頭懸掛在蠻夷居住的槀街,讓他們明白,敢於侵犯強大漢帝國的人,即使再遠,也一定要誅殺他們。”陳湯的事蹟在史書上被大書特書,我們就不多做贅述。犯我中華,雖遠必誅。辱我天威,雖難必報!我們今天說的這個人,和陳湯一樣,用實際行動再次向世人展現了中華的霸氣!雖然在史書上僅僅記錄了聊聊幾行,但他的故事功績說出來卻如雷貫耳振聾發聵!他就是被譽為“一人滅一國”的唐朝王玄策。

    事情發生在貞觀年間,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時候。說起這件事,不得不提到一個國家和一個人。國家是印度,人是玄奘法師,也就是西遊記中的唐僧原型。玄奘歷經磨難偷渡到中印度(當時叫天竺)取經的時候,被當時統治中天竺的摩伽陀國王,和阿育王齊名的戒日王召見。戒日王聽說過唐太宗李世民,因此對來自古老東方的玄奘很感興趣,也想透過他了解一些唐朝的事情。於是玄奘就給他繪聲繪色地描述了大唐的盛況:“粗言太宗神武,平禍亂,四夷賓服狀”,簡單介紹了中國大唐的盛況以及太宗的英明神武,戒日王欽佩之餘,不禁對中國大唐充滿了憧憬,說“我當東面朝之”,羨慕得不得了。

    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以摩伽陀國王(中天竺,下文為了閱讀方便統一稱為中印度)的名義,派遣使節正式出訪唐帝國,並向大唐遞交了國書,表示要世代友好。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唐太宗在戒日王使節回國的時候同時派出使團回訪。這樣一來二去,雙方來往越來越頻繁。據《法苑瓊林》《舊唐書》《新唐書》等史料記載,公元641年到648年這八年期間,戒日王和唐太宗互派使臣達六次之多,平均不到一年半就派一次,而一次出訪基本上都要在路上走八九個月。

    公元643年三月,唐太宗派出一支22人使團護送中印度使團回國,我們的主人公王玄策就在這個使團中擔任副團長。關於王玄策的生卒,史料沒有明確記載,而關於他的官職,這個時候只有一個“前融州黃水縣令(今廣西融水縣)”的描述,也就是說王玄策在擔任使團副團長之前做過縣令(七品官),作為外交使臣之前什麼官職也沒有記載。

    王玄策第二次出使中印度是在貞觀二十二年,也就是五年之後,這時他的官職是右衛率府長史,相當於太子專屬警衛連連長,這次出使王玄策是作為團長帶領了三十多人。千里迢迢路崎嶇,無限關山隔夢遙。王玄策帶著與老朋友戒日王重逢的期待和喜悅踏上了前往中印度的旅途。殊不知,就在他啟程的一年前,戒日王在恆河洗澡的時候離奇溺水而亡,碰巧他還沒有子嗣,於是就發生了政變:大臣阿羅那順自立為王,接受了戒日王的中印度統治地位。當時整個印度(天竺)分為五個主要國家,其中中印度是實力最強的一家,這幾個國家都在戒日王和唐太宗的互派使臣過程中建立了和唐帝國的友好關係。當王玄策來到印度的時候,其他四國都紛紛熱情接待,可是到中印度的時候,卻發生了始料不及的變故!

    王玄策的使團即將到達中印度的時候,沒有遇到以往的列隊歡迎美酒歌舞,而是看到了阿羅那順派來的2000兵馬,個個殺氣騰騰,三下五除二就把使團全部俘虜,帶來的禮物和沿途各國進獻的財物也被洗劫一空。得知唐使團來訪的訊息後,阿羅那順也許是害怕唐帝國對自己的合法性持有不同意見,也許是新王上任三把火,也許是貪圖錢財,也許正好腦袋犯暈,做出了“發兵拒玄策”的決定。不得不說,這個決定簡直太失敗了!本來你接任戒日王管理中印度,沿襲之前和唐的外交關係,兩國繼續交好,王玄策帶來的財物不就都是你的了。再者,你襲擊了使團,使得兩國交惡,萬一大唐派兵來討伐,可沒好果子吃。畢竟當時的大唐可是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何況印度周邊還有很多大唐的盟國。

    王玄策被關起來的時候,腦子裡一直在想著兩件事情:一是不能什麼都不幹,等著大唐來人救援,這麼遠的路程,真等援軍來了,黃花菜早就涼了,一定要找機會逃出去。二是就算有機會出去,也不能自己逃跑,一定要報了這個仇!堂堂帝國使團團長被你洗劫,我自己是生是死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大唐的威嚴要放在哪?這麼窩囊的事情怎麼向太宗李世民交待?

    天無絕人之路,王玄策和他的副團長蔣師仁終於找到機會逃了出來。他們第一站直奔青藏高原上的吐蕃,想去借兵復仇。為什麼要去吐蕃呢?這可不是一時頭腦發熱做出的決定。因為在四年前,發生了一件幾乎總所周知的事情,唐朝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國王(贊普)松贊干布,兩國正式形成友好聯盟,此時正處於雙方關係的蜜月期,借點兵應該不成問題。王玄策他們翻過印度次大陸和青藏高原交界處的崇山峻嶺,在氧氣稀薄的高原雪山中穿行,最終到達吐蕃。在吐蕃王玄策不僅心願成真,還遇到了一個驚喜。不僅吐蕃借給了他一千二百兵馬,尼泊爾(當時叫泥婆羅國)也借給了他七千!手裡有了八千戰力,王玄策底氣十足,隨即以大唐使節的名義傳書臨近各國,又得到了不少的援助。於是他帶著近一萬兵馬轉頭殺向讓他身陷囹圄,讓大唐蒙羞的中印度!阿羅那順註定要為自己當初那個愚蠢的決定付出無比慘痛的代價。

    關於這場戰爭,史書的記載非常簡略,僅僅百餘字就寫完了整個過程:

    吐蕃以兵千人來,泥婆羅以七千騎來,玄策部分進戰茶鎛和羅城,三日破之,斬首三千級,溺水死萬人。阿羅那順委國走,合散兵復陣,師仁禽之,俘斬千計。餘眾奉王妻息阻乾陀衛江,師仁擊之,大潰,獲其妃、王子,虜男女萬二千人,雜畜三萬,降城邑五百八十所。……玄策執阿羅那順獻闕下。(《新唐書》)

    王玄策和蔣師仁分兵兩路進攻中印度,三天時間便攻破了茶鎛和羅城兩座城池,斬殺守軍三千多人,溺水死亡一萬多人。(這裡提到溺水死亡,我們猜測,可能借鑑了關羽的“水淹七軍”或者白起的“漢水灌鄢城”之計。)阿羅那順見大勢已去便棄城逃走,途中重新糾結殘餘人馬,準備東山再起殺個回馬槍,可惜還是被蔣師仁打敗,活捉了阿羅那順。國王被擒後,中印度殘部不甘心,擁立王后繼續主持國政,想要依託乾陀衛江固守阻擊王玄策。可惜未能如願,蔣師仁的兵馬大破守軍,把阿羅那順的老婆孩子都抓了起來,同時還俘虜了一萬兩千多男女,禽畜三萬,五百八十座大小城池選擇投降。最終攻擊了大唐使團的阿羅那順被王玄策帶回長安,交由李世民發落。有沒有當時殺頭,史料中沒有記載我們無從知道,只知道唐太宗死後葬於昭陵,曾刻阿羅那順石像,擺放在玄闕之下。

    王玄策一人滅一國,報了一箭之仇,也揚了大唐雄威,太宗下詔封賞,授散朝大夫。這個官職可能是他最高的職位了。為什麼沒有繼續升官,為什麼沒有在史書上留下更多的筆墨,現在看來應該是有兩個原因。一是大唐當時國力強盛,戰力非凡,這樣的小國家和小戰爭不足以引起更多的重視,。二是因為在王玄策攻伐印度的過程中做了另一件事,他從印度帶來了一個號稱可以長生不老的方士,這個人深得李世民喜愛。後來這個和尚給太宗煉製長生不老藥,太宗經常服用卻無效果,就把他送回印度了。後太宗五十二歲而亡,應該是和他經常服用丹藥導致的中毒有關。因此王玄策多少也受到牽連,所以對他的事蹟就有了取捨。新舊唐書沒有王玄策傳記,只有比較零亂的一些記載,而資治通鑑裡壓根沒有王玄策的記載。

    王玄策這個名字很長時間裡很少出現在大眾的目光當中,除了一些專門研究的人群,基本上沒人瞭解他這個人和他做過的事情。他的名字能夠出現在我們面前,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可能要歸功於今年來的一款MOBA手遊,裡面的任務“百里玄策”就是以王玄策為原型的。同時,作為長城守衛軍的蘇烈和百里守約,同樣也是唐朝的人物原型,而這兩個人也領到過過如同王玄策一樣的滅國之戰。

  • 2 # 愛好歷史的小學生

    唐朝貞觀時期,唐太宗李世民命王玄策出使印度,意在宣揚我大唐國威。但是沒想到印度不知好歹,竟然意圖殺害王玄策。後來王玄策緊急跑到了吐蕃,藉助吐蕃的勢力好好的教訓了印度一番,也正是因為這個歷史上的小事情,被後來人們逐漸演化,從而形成了王玄策一人滅印度的荒唐傳說。

    公元647年,王玄策出使印度,但是沒想到,王玄策還沒到達印度的時候,印度國王便離世了。由於印度國王沒有指定繼承人,這下子印度整個統治階級亂了套,內部為了國王的位置分裂了好幾股勢力,他們自相殘殺也把印度整的四分五裂。到達印度後的王玄策看到這一場景傻了眼,我來出使印度拜訪國王,這下子讓我怎麼辦呢?

    在印度逗留了幾日的王玄策,遇到了原來印度國王一個大臣的攻擊,這個大臣名叫阿羅那順。阿羅那順才不管王玄策是什麼大唐使臣,三下兩下將王玄策的手下三十餘人盡皆殺害,身上財務也被搶掠一空。王玄策自己拼命突圍,一個人逃離了印度,跑到了吐蕃。在唐朝初期因為文成公主入藏,吐蕃首領松贊干布與唐朝皇帝李世民關係極好,兩個國家也是親如兄弟。當王玄策向松贊干布說明緣由後,松贊干布給了王玄策一支人馬,讓其教訓教訓那個阿羅那順。

    就這樣王玄策帶著吐蕃人馬,再次踏上了印度的領土,這一次他直接進攻阿羅那順,面對吐蕃驍勇的軍隊,阿羅那順節節敗退,最後不得不向王玄策低頭認錯。就這樣王玄策的故事在後來被演化成一人滅一國的神話了。

  • 3 # 斜陽幾度

    【一人滅一國】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代大臣陳湯的一句話,曾讓多少男兒熱血澎湃,征戰沙場。

    唐代就有這樣一位人物,多次出使國外,被譽為初唐第一使臣。曾經“一人滅一國。”的王玄策。

    王玄策,早年事蹟不詳,初任融州黃水縣令。貞觀十七年(643年)三月,王玄策奉命作為副使,跟隨朝散大夫李義表第一次出使天竺(印度)。護送婆羅門國使節回國。

    貞觀二十一年,王玄策又作為正使率領三十餘人的使臣團第二次出使天竺,獲得了很大的成功。當時,天竺各國王多派使者帶著財物,準備與王玄策一起返程到唐朝朝貢。

    這時候,異變發生了,中天竺國發生了政變。國王屍羅逸多被殺,其大臣阿羅那順篡位。新國王篡位後眼紅唐使團帶的珠寶財貨。於是發動軍隊襲擊使節團。唐使團猝不及防 ,僅有王玄策一人脫身。

    使團被滅,標誌著什麼?是個華人都知道啊!大唐傲視四方,怎能忍下這口氣?

    王玄策隻身逃脫,但是他沒有回到長安搬救兵。而是來到吐蕃借兵,當時吐蕃還是松贊干布在位。松贊干布一看老丈人唐太宗家裡被人欺負了,加上王玄策的三寸不爛之舌的遊說。借給王玄策一萬吐蕃兵馬。連同尼婆羅(今尼泊爾)的七千人。王玄策就率領著一萬七千僱傭軍開始了復仇之戰。

    王玄策三戰三捷,擊潰中天竺的兵馬。生擒阿羅那順及其妃子,王子等。

    貞觀二十二年五月,王玄策把俘獲的阿羅那順及王妃、子等,俘虜的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二萬餘送到長安獻俘。唐太宗封王玄策為朝散大夫。這就是後代傳頌的一人滅一國的由來。而王玄策也被後世譽為大唐第一使臣。

  • 4 # 阿奇不想奮鬥了

    他可以被稱為第一使臣。

    王玄策(?-?) ,唐朝人,生於河南洛陽。唐太宗與唐高宗時期曾4次出使印度地區,促進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天竺(北印度)摩伽陀戒日王朝國王戒日王在唐貞觀十五年(641年) 派使節來唐朝訪問。貞觀十七年(643年) ,唐派使節正使李義表、融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縣)縣令王玄策為副使,前往天竺,這是他第1回赴天竺。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 ,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以正使身份再次出使天竺戒日王朝,副使蔣師仁。途經吐蕃、泥婆羅。時戒日王已死,北印度混亂,戒日王臣下阿羅那順篡位,要抓捕他們。王玄策逃脫髮檄文請求援軍,分別向尼泊爾李查維王朝王那陵提婆、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借了7000泥婆羅軍、1200吐蕃軍,合計8千人餘兵。王玄策、蔣師仁率兩國軍隊大破天竺軍,生擒阿羅那順,史載”其王阿羅那順及王妃、子等,虜男女12,000人、牛馬20,000餘以詣闕”。貞觀二十二年(648年) 、王玄策向唐太宗獻俘虜阿羅那順,升任朝散大夫。方士那羅邇娑婆寐,自稱200歲,隨王玄策一起前來。

    顯慶二年(657年) 、王玄策第3回赴天竺。10年間,升任和糴副使左監門]長史、道王(李元慶)友(陪臣)、右驍衛率府長史。龍朔元年(661年) 訪婆慄閣國,後任驍衛長史。後來又第4回出使天竺。著有《中天竺國行記》,已亡佚。

  • 5 # 蜀劍

    他確為唐朝第一使者。

    玄奘前往印度取經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當時的印度名叫天竺。唐玄奘到達印度後,廣泛宣揚大唐國富民強,物產充盈。天竺國王不禁感嘆說:“聽你所說,我當東去朝見才是啊。”從此之後印度與唐朝之間的來往便頻繁起來。

    此後,印度半島紛亂四起,分為東天竺、西天竺、南天竺、北天竺、中天竺五個國家,其中以中天竺的實力最為強大。中天竺國王派出使者,給唐太宗送來了火珠、鬱金香、菩提樹等印度特產,太宗皇帝十分高興,為了禮尚往來,特意派了一個三十多人使團出使印度,王玄策擔任團長。

    王玄策是洛陽人,他是一個很有才能的官員,曾多次出使西域各國,鞏固西域與大唐之間聯絡。這次受皇帝命令出任外交使節,自感責任重大,因此十分小心謹慎。唐朝這一行三十多人的使團,帶著大唐天子賞賜給中天竺國王的詔書、王印、精美絲綢、上好的陶瓷以及一些珠寶玉石,一路曉行夜宿,風塵僕僕,跋涉千山萬水終於來到了唐玄奘所說的天竺。

    然而中天竺國內發生了變故,仰慕唐文化的屍羅逸多國王暴病而亡,朝中大臣阿羅順那乘機奪取了王位。也不知是性急或者是不瞭解狀況的緣由,這位新國王盯上了唐朝使團所帶的財物,竟然派兩千多人,截殺一個三十多人的使團。

    這一情況完全出乎王玄策的意料,但他臨危不懼,奮起反抗。然而畢竟實力相差懸殊,唐朝使團成員或被殺,或被俘虜,所帶財物及沿途經過國家所獻給唐朝的貢品也被搶劫一空。只有王玄策和副使蔣師仁趁天竺人不備,飛馬逃脫。王玄策和蔣師仁兩人兩匹馬,孤零零地行走在印度的山間,想起昨天還一起生死相依的三十多名同伴,旦夕之間便遭此劫難,十分悲慟。

    王玄策身負王命,茫然四顧,心想他兩人回朝覆命,千山萬水之隔,生死未卜。因此他拿定主意,前往吐蕃求救。當時的吐蕃是松贊干布在位,而且文成公主剛入藏不久,雙方關係還算不錯。王玄策憑籍能言善辯之才,說服了松贊干布,向他借了7000騎兵。

    此外,他還以唐朝太子的名義,檄召附近的唐朝藩屬國,又招來了萬餘人馬。王玄策自為總管,蔣師仁為先鋒,直撲天竺。在天竺的城外,王玄策嚴密分析了天竺的地形,巧佈陣局,擊潰天竺數萬象軍,阿羅順那大驚,固守不出。王玄策多才多能,採用當時唐軍攻城常用的戰法,製作雲梯、拋石車,猛攻天竺城月餘。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天竺城破兵潰,王玄策一路追來,斬殺天竺兵將3000人。天竺兵將落水溺斃者萬餘,被俘萬餘,阿羅順那逃回中天竺。王玄策西行以及搬兵之路王玄策乘勢攻人中天竺。阿羅順那棄國投奔東天竺,求得東天竺王尸鳩摩援兵。王玄策,蔣師仁設下埋伏,活捉了阿羅順那。最後,阿羅順那妻子擁兵數萬,據守的朝乾託衛城也被蔣師仁攻破。

    此後,印度遠近城邑望風而降,中天竺滅亡。王玄策準備順勢攻打東天竺。尸鳩摩忙送牛馬和財寶,表示臣服大唐,王玄策方才罷兵,將阿羅順那披枷戴鎖押回長安。

    唐太宗聽說,王玄策在沒有耗費大唐一兵一卒情況下,就讓印度半島的幾個小國臣服大唐,喜不勝收,大加封賞出使天竺的一行人。王玄策所向披靡王玄策這位唐朝歷史上第一使節,後又幾次出使印度,為唐朝和印度之間的交流做出了傑出貢獻,可惜他職位低微,歷史上很少傳揚他的功績。

  • 6 # 成功始於勤奮9

    唐玄奘前往印度取經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當時的印度名叫天竺。唐玄奘到達印度後,廣泛宣揚大唐國富民強,物產充盈。天竺國王不禁感嘆說:“聽你所說,我當東去朝見才是啊。”

    從此之後印度與唐朝之間的來往便頻繁起來。此後印度半島紛亂四起,分為東天竺、西天竺、南天竺、北天竺、中天竺五個國家,其中以中天竺的實力最為強大。中天竺國王派出使者,給唐太宗送來了火珠、鬱金香、菩提樹等印度特產,太宗皇帝十分高興,為了禮尚往來,特意派了一個三十多人使團出使印度,王玄策擔任團長。

    大唐雄兵

    王玄策是洛陽人,他是一個很有才能的官員,曾多次出使西域各國,鞏固西域與大唐之間聯絡。這次受皇帝命令出任外交使節,自感責任重大,因此十分小心謹慎。

    唐朝這一行三十多人的使團,帶著大唐天子賞賜給中天竺國王的詔書、王印、精美絲綢、上好的陶瓷以及一些珠寶玉石,一路曉行夜宿,風塵僕僕,跋涉千山萬水終於來到了唐玄奘所說的天竺。

    然而中天竺國內發生了變故,仰慕唐文化的屍羅逸多國王暴病而亡,朝中大臣阿羅順那乘機奪取了王位。也不知是性急或者是不瞭解狀況的緣由,這位新國王盯上了唐朝使團所帶的財物,竟然派兩千多人,截殺一個三十多人的使團。

    這一情況完全出乎王玄策的意料,但他臨危不懼,奮起反抗。然而畢竟實力相差懸殊,唐朝使團成員或被殺,或被俘虜,所帶財物及沿途經過國家所獻給唐朝的貢品也被搶劫一空。只有王玄策和副使蔣師仁趁天竺人不備,飛馬逃脫。

    王玄策和蔣師仁兩人兩匹馬,孤零零地行走在印度的山間,想起昨天還一起生死相依的三十多名同伴,旦夕之間便遭此劫難,十分悲慟。

    王玄策身負王命,茫然四顧,心想他兩人回朝覆命,千山萬水之隔,生死未卜。因此他拿定主意,前往吐蕃求救。

    當時的吐蕃是松贊干布在位,而且文成公主剛入藏不久,雙方關係還算不錯。

    王玄策憑籍能言善辯之才,說服了松贊干布,向他借了7000騎兵。此外,他還以唐朝太子的名義,檄召附近的唐朝藩屬國,又招來了萬餘人馬。王玄策自為總管,蔣師仁為先鋒,直撲天竺。

    在天竺的城外,王玄策嚴密分析了天竺的地形,巧佈陣局,擊潰天竺數萬象軍,阿羅順那大驚,固守不出。王玄策多才多能,採用當時唐軍攻城常用的戰法,製作雲梯、拋石車,猛攻天竺城月餘。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天竺城破兵潰,王玄策一路追來,斬殺天竺兵將3000人。天竺兵將落水溺斃者萬餘,被俘萬餘,阿羅順那逃回中天竺。

    王玄策西行以及搬兵之路

    王玄策乘勢攻人中天竺。阿羅順那棄國投奔東天竺,求得東天竺王尸鳩摩援兵。王玄策,蔣師仁設下埋伏,活捉了阿羅順那。最後,阿羅順那妻子擁兵數萬,據守的朝乾託衛城也被蔣師仁攻破。此後,印度遠近城邑望風而降,中天竺滅亡。

    王玄策準備順勢攻打東天竺。尸鳩摩忙送牛馬和財寶,表示臣服大唐,王玄策方才罷兵,將阿羅順那披枷戴鎖押回長安。

    唐太宗聽說,王玄策在沒有耗費大唐一兵一卒情況下,就讓印度半島的幾個小國臣服大唐,喜不勝收,大加封賞出使天竺的一行人。

    王玄策所向披靡

    王玄策這位唐朝歷史上第一使節,後又幾次出使印度,為唐朝和印度之間的交流做出了傑出貢獻,可惜他職位低微,歷史上很少傳揚他的功績。

  • 7 # 敏兒混剪

    唐朝初年,出使印度的使者王玄策曾單槍匹馬於萬里之外徵用鄰國兵馬一雪被羈押的恥辱。不過這段傳奇故事鮮為人知。

    當時印度半島有五個國家與唐朝比鄰,這五個國家分別是中天竺、東天竺、南天竺、西天竺和北天竺,這幾個國家中中天族最為強大。不多久,中天族的國王屍羅逸燉打敗了其他四個國家統一了印度,建立了摩竭陀國。

    屍羅逸多是一個很有遠見的皇帝,他統一印度後為了與唐朝建立友好的外交關係,曾多次派遣使者面見唐朝皇帝,並向大唐進貢了佛珠、鬱金香、菩提樹等,唐太宗隨即派遣使者回訪天竺。

    貞觀21年647年,唐太宗命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一行30人出使印度。王玄策這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使者,他曾多次出使西域各國加強了西域與大唐的聯絡,這是出使印度,王玄策也很有信心,完成這次出使。

    短短几個月後,王玄策率領的大唐師團翻山越嶺跋山涉水終於來到了摩羯陀國。這次回訪王玄策不僅帶來了大唐國王的詔書和金印。還給摩羯國王送來了大唐特有的珍寶。可是,王玄策等使者剛進入印度邊境得到了屍羅逸多暴病而死的訊息,篡位的新王阿羅順那竟派了2000兵,將伏擊使團,王玄策被擒,從騎多死難。

    後來,王玄策尋機逃脫,策馬北上,他沒有直接回大唐,而是一路來到了泥泊爾。最後他到達吐蕃,這時候吐蕃國王松贊干布剛迎娶了文成公主,大唐與吐蕃的關係十分密切,在這裡王玄策說服了松贊干布為了維護大唐和吐蕃的尊嚴,向松贊干布借得7000騎兵,王玄策還籠絡大唐藩屬國又集兵馬萬餘,自為總管,蔣師仁為先鋒直撲天竺。

    在天竺的城外,王玄策嚴密分析來天竺了地形。巧佈陣局,擊潰天竺數萬象軍。貞觀20年648年,王玄策一路追殺天竺兵將3000人,被俘萬於,阿羅順那逃回中天竺。

    王玄策乘勢攻入中天竺。阿羅順那棄國投奔東天竺,王玄策蔣師仁設分兵伏殺活捉了阿羅順那。最後。阿羅順那妻子擁兵數萬據守的朝乾託衛城也被蔣師仁攻破,遠近城邑望風而降,中天竺滅亡。

    王元策準備順勢攻打東天竺。尸鳩摩忙送牛馬財寶,表示臣服大唐。王玄策方才罷兵將阿羅順那披枷帶鎖押回長安。

    唐太宗很賞識王玄策的才能在王玄策回京後,他聽完王玄策的詳細陳述對王玄策讚賞有加,並且這一次中印大戰沒有消耗大唐一兵一卒就讓印度的幾個小國臣服大唐。唐太宗喜不勝收他封賞了王玄策等人,並對王玄策更加器重。

    後來,王玄策又幾度出使印度帶回來大量佛教文物。在這些外交活動中,王玄策加強了印度與大唐的密切往來在外交時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說,王玄策不愧為大唐第一使者。

  • 8 # 理工男讀歷史

    算不上,王玄策不過是個有才卻熱心功名利祿的小人而已。

    王玄策一生基本上默默無聞,最高也就是從五品下的朝散大夫,史書上連列傳都沒有。他一生最大價值是出使天竺數次,為唐王朝與印度半島各國之間聯絡奠定了基礎。

    其中一次,使團被中天竺襲擊,王玄策逃到吐蕃和泥婆羅,借兵攻破了中天竺國都,活擒了中天竺國王送往長安。這個事情被譽為“一人滅一國”,確實做的不錯,很是提氣。

    其他就沒了,印度次大陸天竺各國本身是一盤散沙,處於分裂狀態。加上道路交通氣候條件限制,根本就不是大唐發展的重點方向。整個唐代,天竺各國存在感非常弱,與唐王朝的聯絡也不緊密。

    當時王玄策代表著亞洲最強大的唐王朝,吐蕃當時正是最巴結大唐的時候,天竺小國林立,都在吐蕃勢力範圍之內,打一箇中天竺小國沒費太大力氣。

    王玄策幹了一件大蠢事,把那個加速李世民死亡的胡僧那邇娑婆寐從天竺帶到了長安,之後李世民吃了胡僧煉製的長生藥很快去世。

    從古至今,哪個正人君子是靠給上司提供這類東西上位的?這就是我說王玄策是個熱心功名利祿小人的原因。換成其他人,路上就把胡僧一刀砍了,還能讓他到長安去誘惑皇帝?

    王玄策之後史書再無記載,牽涉到皇帝生死大事,沒把王玄策也殺掉就算寬容了,更別想升官了。

    說到唐朝外交家,有幾個人的作用更大一些:

    比王玄策稍早的唐儉,以禮部尚書、國公身份出使東突厥,瞭解這個當時唐王朝的最大敵人虛實,堅定了李世民消滅東突厥的決心。幾年後,唐儉又親自出使招降東突厥,迷惑頡利可汗放鬆戒備。李靖大軍突襲頡利可汗王帳的時候,唐儉就身處亂軍之中,能夠活著回來就是一個奇蹟。滅東突厥的大功,李靖和唐儉可以說各佔一半,說唐儉是唐王朝第一外交家還差不多。

    還有個武則天時期的郭元振,此人在蜀中任職多年,熟悉吐蕃政治格局和風土人情,面對吐蕃大相論欽陵毫無懼色,對於論欽陵提出要武周割讓安西四鎮的要求,以要求吐蕃用吐谷渾青海故地交換反制,打消了吐蕃的非分想法。之後又向武則天上書,在吐蕃高層實行反間計,壓制武周多年的論欽陵被吐蕃贊普殺掉,透過外交手段解決掉了這個中原大敵,緩解了吐蕃給武周的軍事壓力。

    類似的例子還有一些,當唐王朝強大的時候,使者說話就能硬氣,反之使者就會受辱。王玄策能有“一人滅一國”的成就,還是依仗著初唐戰無不勝的兵威。其他人沒有這個成就並非不能,而是沒遇到第二個像中天竺那麼愚蠢的國家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版主機能不能買國行遊戲卡?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