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何其名能流傳到今天?
16
回覆列表
  • 1 # 唐簡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英雄五伯鬧春秋,秦漢興亡過手。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前人田地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鬥。

    悠悠中華上下五千年,歷朝歷代名將良臣輩出,比如伊呂管樂、戰國四君、漢初三傑、雲臺二十八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西魏八柱國、開隋九老……。他們的身影如同璀璨星海中的顆顆閃耀之光。他們是王朝的脊樑,也是華夏代代相傳的偶像榜樣。電影《戰狼2》中吳京的一句臺詞“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引起了無數中華兒女的共鳴。這句話折射出來的是一種大國的自信和威武,是強盛國力支撐下的強硬外交口號。這句話出自西漢名將陳湯給漢元帝的上書,原文是:“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翻譯過來就是:“應該把砍下的頭懸掛在蠻夷居住的槀街,讓他們明白,敢於侵犯強大漢帝國的人,即使再遠,也一定要誅殺他們。”陳湯的事蹟在史書上被大書特書,我們就不多做贅述。犯我中華,雖遠必誅。辱我天威,雖難必報!我們今天說的這個人,和陳湯一樣,用實際行動再次向世人展現了中華的霸氣!雖然在史書上僅僅記錄了聊聊幾行,但他的故事功績說出來卻如雷貫耳振聾發聵!他就是被譽為“一人滅一國”的唐朝王玄策。

    事情發生在貞觀年間,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時候。說起這件事,不得不提到一個國家和一個人。國家是印度,人是玄奘法師,也就是西遊記中的唐僧原型。玄奘歷經磨難偷渡到中印度(當時叫天竺)取經的時候,被當時統治中天竺的摩伽陀國王,和阿育王齊名的戒日王召見。戒日王聽說過唐太宗李世民,因此對來自古老東方的玄奘很感興趣,也想透過他了解一些唐朝的事情。於是玄奘就給他繪聲繪色地描述了大唐的盛況:“粗言太宗神武,平禍亂,四夷賓服狀”,簡單介紹了中國大唐的盛況以及太宗的英明神武,戒日王欽佩之餘,不禁對中國大唐充滿了憧憬,說“我當東面朝之”,羨慕得不得了。

    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以摩伽陀國王(中天竺,下文為了閱讀方便統一稱為中印度)的名義,派遣使節正式出訪唐帝國,並向大唐遞交了國書,表示要世代友好。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唐太宗在戒日王使節回國的時候同時派出使團回訪。這樣一來二去,雙方來往越來越頻繁。據《法苑瓊林》《舊唐書》《新唐書》等史料記載,公元641年到648年這八年期間,戒日王和唐太宗互派使臣達六次之多,平均不到一年半就派一次,而一次出訪基本上都要在路上走八九個月。

    公元643年三月,唐太宗派出一支22人使團護送中印度使團回國,我們的主人公王玄策就在這個使團中擔任副團長。關於王玄策的生卒,史料沒有明確記載,而關於他的官職,這個時候只有一個“前融州黃水縣令(今廣西融水縣)”的描述,也就是說王玄策在擔任使團副團長之前做過縣令(七品官),作為外交使臣之前什麼官職也沒有記載。

    王玄策第二次出使中印度是在貞觀二十二年,也就是五年之後,這時他的官職是右衛率府長史,相當於太子專屬警衛連連長,這次出使王玄策是作為團長帶領了三十多人。千里迢迢路崎嶇,無限關山隔夢遙。王玄策帶著與老朋友戒日王重逢的期待和喜悅踏上了前往中印度的旅途。殊不知,就在他啟程的一年前,戒日王在恆河洗澡的時候離奇溺水而亡,碰巧他還沒有子嗣,於是就發生了政變:大臣阿羅那順自立為王,接受了戒日王的中印度統治地位。當時整個印度(天竺)分為五個主要國家,其中中印度是實力最強的一家,這幾個國家都在戒日王和唐太宗的互派使臣過程中建立了和唐帝國的友好關係。當王玄策來到印度的時候,其他四國都紛紛熱情接待,可是到中印度的時候,卻發生了始料不及的變故!

    王玄策的使團即將到達中印度的時候,沒有遇到以往的列隊歡迎美酒歌舞,而是看到了阿羅那順派來的2000兵馬,個個殺氣騰騰,三下五除二就把使團全部俘虜,帶來的禮物和沿途各國進獻的財物也被洗劫一空。得知唐使團來訪的訊息後,阿羅那順也許是害怕唐帝國對自己的合法性持有不同意見,也許是新王上任三把火,也許是貪圖錢財,也許正好腦袋犯暈,做出了“發兵拒玄策”的決定。不得不說,這個決定簡直太失敗了!本來你接任戒日王管理中印度,沿襲之前和唐的外交關係,兩國繼續交好,王玄策帶來的財物不就都是你的了。再者,你襲擊了使團,使得兩國交惡,萬一大唐派兵來討伐,可沒好果子吃。畢竟當時的大唐可是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何況印度周邊還有很多大唐的盟國。

    王玄策被關起來的時候,腦子裡一直在想著兩件事情:一是不能什麼都不幹,等著大唐來人救援,這麼遠的路程,真等援軍來了,黃花菜早就涼了,一定要找機會逃出去。二是就算有機會出去,也不能自己逃跑,一定要報了這個仇!堂堂帝國使團團長被你洗劫,我自己是生是死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大唐的威嚴要放在哪?這麼窩囊的事情怎麼向太宗李世民交待?

    天無絕人之路,王玄策和他的副團長蔣師仁終於找到機會逃了出來。他們第一站直奔青藏高原上的吐蕃,想去借兵復仇。為什麼要去吐蕃呢?這可不是一時頭腦發熱做出的決定。因為在四年前,發生了一件幾乎總所周知的事情,唐朝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國王(贊普)松贊干布,兩國正式形成友好聯盟,此時正處於雙方關係的蜜月期,借點兵應該不成問題。王玄策他們翻過印度次大陸和青藏高原交界處的崇山峻嶺,在氧氣稀薄的高原雪山中穿行,最終到達吐蕃。在吐蕃王玄策不僅心願成真,還遇到了一個驚喜。不僅吐蕃借給了他一千二百兵馬,尼泊爾(當時叫泥婆羅國)也借給了他七千!手裡有了八千戰力,王玄策底氣十足,隨即以大唐使節的名義傳書臨近各國,又得到了不少的援助。於是他帶著近一萬兵馬轉頭殺向讓他身陷囹圄,讓大唐蒙羞的中印度!阿羅那順註定要為自己當初那個愚蠢的決定付出無比慘痛的代價。

    關於這場戰爭,史書的記載非常簡略,僅僅百餘字就寫完了整個過程:

    吐蕃以兵千人來,泥婆羅以七千騎來,玄策部分進戰茶鎛和羅城,三日破之,斬首三千級,溺水死萬人。阿羅那順委國走,合散兵復陣,師仁禽之,俘斬千計。餘眾奉王妻息阻乾陀衛江,師仁擊之,大潰,獲其妃、王子,虜男女萬二千人,雜畜三萬,降城邑五百八十所。……玄策執阿羅那順獻闕下。(《新唐書》)

    王玄策和蔣師仁分兵兩路進攻中印度,三天時間便攻破了茶鎛和羅城兩座城池,斬殺守軍三千多人,溺水死亡一萬多人。(這裡提到溺水死亡,我們猜測,可能借鑑了關羽的“水淹七軍”或者白起的“漢水灌鄢城”之計。)阿羅那順見大勢已去便棄城逃走,途中重新糾結殘餘人馬,準備東山再起殺個回馬槍,可惜還是被蔣師仁打敗,活捉了阿羅那順。國王被擒後,中印度殘部不甘心,擁立王后繼續主持國政,想要依託乾陀衛江固守阻擊王玄策。可惜未能如願,蔣師仁的兵馬大破守軍,把阿羅那順的老婆孩子都抓了起來,同時還俘虜了一萬兩千多男女,禽畜三萬,五百八十座大小城池選擇投降。最終攻擊了大唐使團的阿羅那順被王玄策帶回長安,交由李世民發落。有沒有當時殺頭,史料中沒有記載我們無從知道,只知道唐太宗死後葬於昭陵,曾刻阿羅那順石像,擺放在玄闕之下。

    王玄策一人滅一國,報了一箭之仇,也揚了大唐雄威,太宗下詔封賞,授散朝大夫。這個官職可能是他最高的職位了。為什麼沒有繼續升官,為什麼沒有在史書上留下更多的筆墨,現在看來應該是有兩個原因。一是大唐當時國力強盛,戰力非凡,這樣的小國家和小戰爭不足以引起更多的重視,。二是因為在王玄策攻伐印度的過程中做了另一件事,他從印度帶來了一個號稱可以長生不老的方士,這個人深得李世民喜愛。後來這個和尚給太宗煉製長生不老藥,太宗經常服用卻無效果,就把他送回印度了。後太宗五十二歲而亡,應該是和他經常服用丹藥導致的中毒有關。因此王玄策多少也受到牽連,所以對他的事蹟就有了取捨。新舊唐書沒有王玄策傳記,只有比較零亂的一些記載,而資治通鑑裡壓根沒有王玄策的記載。

  • 2 # 站烽

    王玄策出使天竺(貌似那個時候唐僧還沒有走回來,王玄策是經吐蕃到的天竺),使團被天竺亂軍截殺。王玄策找文成公主借了騎兵從青藏高原衝下來,滅了中天竺,還把東天竺捶了一頓。

    話說官方的金團和偷渡的11路差別真的很大啊。唐僧經九九八十一難到達那爛陀寺,在無遮大會辨經,幾乎以一己之力重振大乘佛學。而王玄策使團被滅,王玄策只以身免,回到大唐估計不死也夠嗆,轉身找吐蕃借了騎兵差點把佛國團滅。。。時間間隔不到十年~他們去的是同一個天竺麼?

  • 3 # 怒向刀

    王玄策是唐太宗(貞觀年間)時期的官員,早年間任縣令後從事外交工作。一生曾三次出使天竺 即印度 也有說出使四次的 但無更多史料支援,王玄策雖然不是歷史上聲名赫赫的人物正規史書中對他記載的也並不多,可他實實在在是一個可記載的傳奇人物,貞觀21年即公元647年 王玄策再次出使天竺 當時的天竺尚未完全統一 強大的中天竺因國王屍羅逸多過世而大亂,權臣阿羅順那趁機篡位 隨後指揮軍隊對王玄策的使團發動了攻擊,玄策身邊只有30餘人的護衛 盡被擒殺 王玄策趁亂逃離 到吐蕃(即西藏)王發檄文徵召軍隊 徵1200吐蕃兵,7000尼泊爾兵王與副使蔣師仁率領軍隊攻擊天竺 擊敗阿羅順那獲得大捷 擊殺近兩萬人俘虜一萬餘人 牲畜三四萬 500多座城池投降 可見古印度和近代印度一樣,戰鬥力低的驚人。王玄策攜俘凱旋而歸,可朝廷卻不重視這次對外戰爭的勝利 因為強大的唐朝歷來沒有把印度當成真正的對手,唐太宗時期有太多的名將,創造了太多的輝煌戰果。王玄策的戰績被忽視了,所以史書多沒有記載。除了軍事上的貢獻,作為使節王玄策還打通了西藏通往天竺五國的道路帶回了製糖法和工匠 及佛教文物 ,並著有《中天竺國行記》等書 促進了文化交流。為後人留下了研究史料。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故事流傳深遠 ,《西遊記》中的玄奘西天取經 是否取材於他的故事不得而知 而近幾年的影視創作卻時常浮現他的身影 如成龍電影《功夫瑜伽》和王者榮耀遊戲等。

  • 4 # 德全不畏

    王玄策完美的解釋了什麼是“雖遠必誅”,整個天竺伏在他的腳下瑟瑟發抖。如果他願意,天竺就是他的了。

    起因:

    玄奘法師遊學天竺,以此為契機,大唐與天竺建立了關係。

    647年,唐太宗派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天竺。此次王玄策是正使,蔣師仁是副使,護送他們的是著30名騎兵。

    印度此時被唐朝稱為天竺,分裂為無數的小國。被玄奘法師稱讚的戒日王的中天竺最為強盛,有6永珍軍,也是與大唐關係最親密的國家。王玄策一行就是以中天竺為基站,與其它國家互動以擴大大唐影響的。

    王玄策一行很成功,有四個國家要求與大唐建立外交關係,並派使者帶著大量貢品到長安進貢(其性質是國際貿易)。王玄策帶著四國使團回到中天竺,準備回大唐時,意外發生了。

    戒日王已經去世,戒日王的繼承人被阿羅那順殺掉,然後阿羅那順自己做了國王。阿羅那順害怕王玄策為戒日王復仇,又對王玄策使團帶的財務垂涎三尺。

    伏擊王玄策:

    戒日王死後,因為阿羅那順不得人心,中天竺的國勢很快衰落,6 萬軍隊只剩下3萬。阿羅那順帶著3萬軍隊,為王玄策設下了埋伏。

    王玄策一行不知道戒日王已經去世,更不知道中天竺的變故。當王玄策一行進入埋伏圈後,伏兵四起,團團包圍了王玄策。

    王玄策一行32個人,奮起反抗。戰鬥過程中,中天竺軍隊表現出的戰力水平與唐軍判若雲泥。3萬人居然拿不下32個唐人,雙方打成了對峙戰,直到唐人的箭射完了,才衝上去俘虜了30個人。唐人無一損失,王玄策與蔣師仁還突圍而去。

    筆者並沒有替大唐勇士們吹噓,正史是有記載的。唐史《西戎傳》記載:“(阿羅那順)盡發胡兵以拒玄策。玄策從騎三十人與胡御戰,不敵,矢盡,悉被擒。”“與胡御戰”的御字,說明唐朝勇士們是在與敵對峙。

    爆發的王玄策:

    阿羅那順奪取了四國的財物,處死了30個唐人騎兵,然後以軍隊進逼東天竺,迫使東天竺站在自己這邊。就在阿羅那順憧憬著恢復戒日王的功業時,王玄策帶著軍隊來找他了。

    也許阿羅那順覺得,王玄策只是遠離大唐的一個外交官,不具備任何威脅。然而王玄策不是一般的人,他和蔣師仁騎馬狂奔到吐蕃,找到正與大唐處的火熱的松贊干布。(下圖是松贊干布。)

    當松贊干布聽說中天竺的事情後,立即選了1200個吐蕃精銳騎兵,又派給他7000個尼泊爾騎兵,共7200人。讓王玄策帶著,趕去中天竺復仇。

    激戰:

    王玄策的7000個尼泊爾騎兵沒有特殊之處,而那1200個吐蕃騎兵,絕對是戰鬥力爆表的精銳。這時候吐蕃人還沒有被佛教影響,保持著遊牧民族原始的兇悍,這1200個精挑細選的吐蕃人精銳,絕對是彪悍至極的。

    阿羅那順的中天竺軍隊加上一部分東天竺的援兵,共有3萬人,主要是步兵,還有一支象兵,象兵是阿羅那順的殺手鐧。這3萬人分佈在中天竺各地,能集中使用的包括象兵在內,有2萬多一些。

    現在的資料,沒有辦法查到王玄策和阿羅那順用的什麼戰術。唯一可知的是,王玄策帶兵趕到中天竺的國都城下,與阿羅那順的軍隊大戰了3天,才大敗阿羅那順,並斬殺3000多人,奠定了勝局。

    而王玄策,應該是用那騎射精絕的1200吐蕃騎兵,四處奔襲以試探阿羅那順的虛實。直到探明敵營之虛實,才發起主攻。

    在王玄策的主力進攻時,中天竺的3000多精銳被斬殺殆盡,阿羅那順這才狼狽而逃。

    城中駐守的是阿羅那順的妻子,她見丈夫兵敗如山倒。就帶兵出城相助,在城下的江邊紮營,幫丈夫收留敗兵,意圖再戰。

    王玄策的騎兵馬不停蹄,一直追趕著中天竺的敗兵。這些潰兵衝散了阿羅那順的妻子的軍隊,然後被趕入江水之中,淹死了一萬多人。

    阿羅那順夫妻見大勢已去,不敢入城,棄城而逃,卻被王玄策的騎兵部隊趕上並活捉了。然後,王玄策俘虜了城中的2萬多百姓。

    王玄策的戰果:

    王玄策擒獲阿羅那順,佔領中天竺國的訊息傳出,整個天竺都震驚了。

    東天竺最害怕,起初因為它覺得王玄策離大唐有萬里之遙,不可能把阿羅那順怎麼樣,就站在了阿羅那順這邊。沒想到劇情反轉太快,只是幾天的時間,阿羅那順就完了。東天竺害怕王玄策出兵東天竺,就在第一時間表示投降,給王玄策送來刀、盾牌、盔甲等武器,還有牛、羊、馬等牲畜30000多頭。

    以中天竺為震中,王玄策的訊息迅速散播,各天竺小國紛紛歸順。有些訊息靈通的國王,打聽到王玄策的唐人身份,便要求得到“老子像”,改信中國宗教以表示歸順的決心。主動向王玄策投降的天竺小國,前後約有100個。

    如果王玄策有野心的話,大可以整合這些投降的國家的資源,以此為基礎再進一步擴張,吞併整個天竺不是難事。

    《西戎傳》:“於是天竺震懼,俘阿羅那順以歸。”

    但是王玄策一心掛念著祖國,他安排好天竺的事情,只帶著賊首阿羅那順回長安去了。

    後記:

    王玄策在中天竺的征戰,讓李世民感覺面子上有光,大感欣慰。(下圖是唐太宗李世民。)

    令人遺憾的是,王玄策從天竺帶回一個僧人,自稱會煉製仙丹,他煉製的仙丹導致了李世民的死亡。因此王玄策受到牽連,便沒有進入朝堂的公卿之列。而不是公卿的王玄策,是沒有資格載入史冊的。漸漸的,王玄策的功績被歷史淡忘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覺自己智商不夠怎麼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