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果在戰列艦上放上艦載機能不能讓航母成為過去?
10
回覆列表
  • 1 # 真正鱷魚不哭

    戰列艦當然可以停放艦載機,只要敢想,就有人能做出來。

    鬼子在二戰期間就搞過獨特艦種——戰列航空母艦:

    為加強航空力量,日軍將決定將伊勢級戰列艦改裝成航空母艦,拆除艦尾主跑,在後部主炮群拆去所產生的空間上搭載機庫和飛行甲板,計劃搭載22架固定翼艦載機。

    但是,實踐證明兩頭兼顧的結果是兩頭不靠,這貨根本沒起到什麼作用,最後坐沉軍港中。

    不過此一時彼一時,當年不行今後未必不行。很多人設想,如果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到可以讓無人機自主作戰,驅逐艦級別艦艇就能夠搭載一定數量固定翼無人機,可以進行防空反艦以及中繼制導等作業。屆時航母地位可能下降。

  • 2 # 響寶寶改二甲

    想的有點多嗷

    歷史上也不是沒有出現過戰列艦帶艦載機的神奇形態

    且不說戰列艦攜帶水上飛機進行觀測射擊是二戰中的基本操作,即使不是帶“水上機”而是帶固定翼的艦載機都是存在過的設想

    航空戰列艦

    歷史上有過類似設想的還不少,獅級戰列艦在後期計劃時就曾打算去除後部火炮加裝飛行甲板搭載艦載機,但該艦最終無建成。H級戰列艦在最終計劃時也被設計成能至少35架艦載機的航空戰列艦,但二戰開打後建造計劃全被取消改去造U型潛艇而無緣完工下水。衣阿華級戰列艦本身就有設計搭載3架水上飛機,後來經過現代化改裝後,去除起重機增加飛行甲板,使其可起降3~4架直升機並裝載5~8架RQ-2先鋒無人偵察機,雖然比例不大但也算一樣有輕度的航空戰列艦設計。法國最後一艘戰列艦讓·巴爾號設計時曾計劃後部不裝載炮臺,並攜帶50架艦載機的航空戰列艦,最後因成本與實用問題而放棄,成了一艘單純的戰列艦。

    改裝成航空戰列艦後的伊勢級

    但真正造出來的,還是隻有IJN的伊勢級。

    早於1930年代,日本“丸二計劃”建造的蒼龍號與飛龍號便是設計成有同時搭載火炮與艦載機的航空戰列艦,但設計過程便發現這樣的要求行不通,因此兩艦被轉為專職的航空母艦,而航空戰列艦的開發也就此暫停。直到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途島海戰後大日本帝國海軍喪失了過量的航空母艦,同時也知道沒有制空權在今後的海戰上將大大不利,因此將不少噸位較大的戰列艦和重巡洋艦進行改裝,除了增加防空武裝外,還修改艦尾設計,增加飛行甲板、飛機庫、起重機與飛機彈射器,成了航空戰列艦與航空巡洋艦彌補航空母艦的數量,還能保有戰列艦與巡洋艦的部分戰力。最上號與伊勢級是最主要被改造的,其中伊勢級的艦載機數高達22架,預計運載彗星俯衝轟炸機或瑞雲水上偵察機,然而始終未成功搭載參戰過。多數專家認為,伊勢級的原始設計並無考慮搭載艦載機,其艦橋與煙囪的造型會大幅妨礙艦載機起降,且增加的飛行甲板也會讓部分炮臺運作不利,是個非常失敗的改裝。美國書籍稱伊勢級為“混合戰列艦”。後繼的長門級戰列艦一開始就有搭載艦載機的設計,但僅有3架水上飛機,彈射器也僅有一具,僅能作為輔助偵查而已。特別的是最後的大和級戰列艦在服役時就裝有兩座彈射器,並可攜帶7架零式水上偵察機或零式水上觀測機,已具備了輕度的航空戰列艦設計。

    但是

    這種“縫合怪”一樣的設計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

    雖然改造後的本級艦既有戰列艦的主炮又有不少艦載機,但是飛機起飛後無法直接在飛行甲板上起降,極大限制了飛機的作戰能力。其飛行甲板前高大的上層建築與煙囪的排煙嚴重影響飛機起飛作業,而且戰艦火炮的運作也受到限制,原本戰列艦的火力也被削弱。海軍史專家普遍認為,伊勢級的航空改造十分失敗。

    1944年10月在恩加尼奧角海戰中正進行對空戰鬥的“伊勢”

    到底為什麼不行?

    其實很簡單,所謂術業有專攻,航空戰列艦從根本上就是一種實用性極低的設想

    簡單想想,雖然伊勢級在設計初期並未考慮到進行航空作業,因此整體造型對於航空作戰來說有著極大的制約

    本身艦載機,特別是大型艦載機的起飛就需要一定的甲板風支援,但戰列艦又必須擁有一定規模的上層建築來保證進行炮擊觀測

    其次,戰列艦的煙囪設計必然會影響到艦載機的運作,當然這本身可以透過改變煙囪設計來避免,這倒不算很大的問題

    不過看看伊勢級最後的紙面效能,可以攜帶最高22架瑞雲水上轟炸機或者彗星式艦載俯衝轟炸機

    這個載機量可算不上很大,打個最簡單的比方,伊勢級在改裝之後的標準排水量為35,350噸,而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戰鬥狀態標準排水量為33,400噸

    但埃塞克斯級擁有90架飛機的搭載量,這和伊勢級的22架相比可不是大了一點半點

    當然我們也要考慮到伊勢級本身是一艘“航空戰列艦”因此要把戰列艦的部分考慮進去,但即使把改造後的四座雙聯裝356MM主炮算進去,伊勢級的火力也只能說能看而已

    而且前面也說道了,伊勢級改裝之後的航空甲板長度才70米,而全通式甲板的正規航母的甲板基本都180米起步,大型航母往往有接近三百米的飛行甲板

    因此伊勢級的飛行甲板本身只能用於停放以及整備飛機,起飛飛機需要使用艦體兩邊的兩座彈射器,至於彗星這種常規的艦載飛機,雖然特殊型號允許使用彈射器起飛,但卻無法降落,某種意義上來說甚至可以看做是“一次性飛機”

    而且,戰列艦和航空母艦的戰鬥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超視距作戰,這是航空母艦最早引入實戰的戰法,指的是航空母艦本身在視距之外,但透過艦載機對目視距離之外的目標進行打擊

    當然這算不上真正的超視距作戰,只是對於航母而言是超視距,對於艦載機而言,這依舊是視距內的作戰

    不過在航空母艦出現之前,這種“偽”超視距作戰都無法實現,所有的海上戰鬥都必須在視距內,雙方必須目視可以觀測到對方的情況下會進行戰鬥

    但是,戰列艦的交戰距離一般不會超過20KM,即使是大和這種專門為遠距離炮擊戰設計的戰列艦,也只是在20KM左右和敵方交戰

    但航空母艦的交戰距離基本取決於艦載機的作戰半徑,以珊瑚海海戰來說,雙方第一次交戰時的距離超過四百公里,這是戰列艦不可能企及的距離

    而戰列艦在20KM的交戰距離內,這對於航母來說已經是貼臉的距離了,對於戰列艦來說甚至還有點遠,航空戰列艦則被夾在中間顯得不倫不類

    而且近距離交戰對於航母來說太危險,航空戰列艦實際上也是同理,如果受到攻擊,航空甲板亦或是彈射器被擊毀的話,伊勢級就又變回了一個普通的戰列艦,航空屬性基本上就變成零了

    但如果作為航空母艦進行超視距作戰,航空戰列艦的戰列艦屬性就變得蕩然無存,畢竟戰列艦不可能像航空母艦一樣在30KM以外進行戰鬥

    所以,不倫不類的設計自然是有問題的

    其實上面寫的已經很清楚了

    即使放到現在,這個理由也是成立的

    在空軍已經發展的如此先進(相較於二戰)的現在,即使強行讓戰列艦帶上噴氣式飛機,也不會有什麼卵用

    且不說各種亂七八糟的反艦導彈對於水面目標的打擊能力,戰列艦這種以傳統火炮作為核心攻擊力量的艦種在現代幾乎等於沒有用

    以現代大型航母作為核心的海軍力量,在現代海戰中的交戰模式一般都是制空權的爭奪以及反艦能力和防空能力的對抗

    戰列艦的交戰距離撐死了也就30KM,即使以現在的火控技術加持也不會長到哪去

    而反艦導彈的作戰距離可不要太遠,中國的鷹擊18反艦導彈的射程就達到了500KM+

    所以

    戰列艦披上個航母皮就復活?想多了

    除非火炮技術有著什麼長足進步,比如電磁炮之類的東西,還有可能讓戰列艦借屍還魂一下

    但就以目前這種火炮依舊以化學能為運作原理的時代,戰列艦是不可能再一次變成海軍核心的

    畢竟在反艦導彈大行其道的現代,航母無用論都大行其道了,你還想讓戰列艦借屍還魂?

    你想啥桃子呢?

  • 3 # 王司徒軍武百科

    二戰戰列艦上是攜帶有艦載機的,有的還帶有彈射器,只是載機數量很少。

    比如大和號戰列艦,它的尾部帶有機庫和戰機平臺,以及“吳”式二號五型彈射器,一共搭載有7架艦載機,分別為三菱F1A2“零式”水上觀測機,以及愛知E13A1“零式”水偵機。

    這些艦載機的主要用途是為戰列艦提供遠端的觀測、偵查,在戰時提供火炮彈著修正、敵方毀傷情況,以及遠距離偵查敵方動向,提供無線電聯絡等任務,亦能透過攜帶的機槍、炸彈進行輕度的攻擊。大和的這兩種戰機能進行2-4枚60公斤的炸彈投擲,攜帶的武器以7.7mm機槍為主。

    美軍的“密蘇里”號攜帶有3架“翠鳥”艦載機,它們的任務也是一樣,主要提供觀測之用,後來密蘇里進行了改造,把固定翼觀測機換成直升機了。

    除了進行觀測和輕度作戰,“翠鳥”還能拯救落水的飛行員,1944年特魯克外海一架美軍戰列艦上起飛的“翠鳥”救起了10個飛行員。在那個年代,這種飛機與今天的“海鷹”直升機擁有一樣的地位。

    至於在戰列艦甲板上大規模停放艦載機,這種事情只有二戰的日本海軍幹得出來,在中途島海戰沉沒一票航母之後,狗急跳牆的日軍展開了一項計劃——將老舊戰列艦改造成“戰列航母”,或者叫“空母戰列艦”。本來計劃把扶桑級和伊勢級一起改掉的,但最後日軍還是手抖了,決定只改造伊勢、日向兩艘戰列艦。

    伊勢級被拆掉了全部的副炮,留下了八門主炮,繼而在艦橋後端開始統統改造成飛行甲板和機庫,還增加了升降機,這樣它就成了一艘簡易的“半航母”。

    實際上船廠最早的思路是直接拆平戰列艦的上層建築,然後搭建機庫和飛行甲板,但這個提案被海軍否決了,理由是無法等待1年半載。結果伊勢就這樣成了半拉子的空母戰列艦,它還沒辦法使用真正的通用艦載機,只能使用水上飛機,打仗時由起重機將水上飛機放進海面,回收時再吊回甲板。

    結果急於求成的日本海軍還是掉了鏈子,這種匆匆趕製的空母戰列艦居然沒有大威力的水上攻擊機,還得再繼續研發,研發完了再訓練,訓練完了再出航,這麼一來二去,1944年都快過完了,伊勢還沒撈到什麼好仗打,最後這艘高不成低不就的怪異軍艦乾脆被打發去當運輸艦了。

    再之後伊勢號和日向號連開都開不動了,日軍將其放在吳港當炮臺,最終被美軍炸沉在港口裡,空母戰列艦的悲劇充分說明了“萬金油”的短板,又不能發揮航母的優勢,又沒法充分的展現戰列艦的火力,一無是處,救急都不夠格。

  • 4 # 神大人麥克君

    看您想要哪種停放方式了……

    假如是水偵/水上觀測機這種的話很多戰列艦都可以攜帶,至於開炮會震壞飛機?水機一般會有配套的機庫,像水機甲板在艦尾的後期日/美戰列艦,機庫就在水機甲板的下方;水機甲板在艦體中段的(如超無畏時期的大部分英戰),機庫在艦體中段。

    如果是直升機的話肯定不是問題,前衛(H.M.S. Vanguard)在擔任皇家遊艇期間,曾經有一架西科斯基R-4在前衛的前甲板上降落過,給前衛帶來郵件和電影膠片。

    你想要輪式起落架的?也不是不行。德三的Fi-156偵察機(有個日本仿製版叫Ki-76 三式聯絡機)可以滿足你的想法。這飛機就是以隨便什麼地方都能起降著稱的(記錄到的極限起降距離為5米),戰列艦甲板起降那是綽綽有餘了。

    或者你想要能搭載制式輪式起落架的艦載機的?可以去看看伊勢和日向兩艘航空戰列艦。暴怒?emmm……曾經也算半個航戰吧。不過伊勢和日向作為技術上最成功的航戰是隻能起不能降,因為艦尾改造後搭起來的飛行甲板不足以支援降落。

  • 5 # 小月兒0

    航母上的艦載機是戰鬥用的,偵察機沒幾架。有部分戰列艦上有幾架飛機,但都是都是都是(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偵察機,戰列艦上的空間都被炮塔佔住(不要以為炮塔就表面上那些,最大的炮塔基本覆蓋整個艦體)那還有存放艦載機的地方?彈藥庫裡面也都被大口徑重炮的彈藥佔據著,哪裡還有魚雷和炸彈放的地方?沒有這些條件,戰列艦上的那幾架飛機就算都是戰鬥機,又有什麼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暗黑起源裡面怎麼把裝備給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