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忽悠局專員

    2015年,蘭登國際(Random International)的《雨屋》(Rain Room)在上海餘德耀美術館登陸。為期4個月的展期內,吸引了近20萬名觀眾,人均排隊時長超過2小時,為的就是去現場感受那場時長10分鐘、卻不會把人淋溼的室內雨。那場演出標誌著風靡全球的“沉浸式”展覽、“沉浸式“媒體在中國的興起。

    2017年,源起於日本的teamLab展在中國場場爆滿,人們沉浸在光影影片和聲波環繞中,真實和虛擬的界限被打破。這些沉浸式數字藝術展背後的支撐則是複雜的多媒體和AI技術。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騰訊也有一支團隊,行走在科技與藝術的交叉地帶,用最先進的技術努力塑造人類未來生活的媒體形態——全景式、可互動,推動媒體與生活的連線,並催生更多具有想象力的場景。

    可以想象一下,當你置身於環繞性的螢幕中,無須去觸屏,只要擺一擺手,所有的內容就會在螢幕上滾動,連聲音也是立體聲效的。這其中就包含了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MR(混合現實)等這些被統稱為XR(擴充套件現實)技術的廣泛應用。

    同時,隨著5G技術的發展和成熟,5G技術帶來的高頻寬、低延時,使得更大資料量、更多的多維媒體互動成為可能,更有利於我們在融媒體、新媒體領域的長足發展。

  • 2 # 十號信箱a

    互動媒體的互動性是其與傳統媒體最大的區別,互動性集中體現在觀眾與作品的互動過程中。一方面,互動媒體中的作品需要透過作品與受眾的互動過程來完成;另一方面,受眾對作品的參與程度不同,作品最終呈現的面貌也會不同。觀眾透過與作品的互動改變作品最終的樣貌,整個互動的過程也使得觀眾能夠更真切的感受到設計者對作品的理解以及設計者企圖表達的思想。傳統作品體現的是藝術家個體單一的思想,互動媒體中受眾與藝術作品的互動體驗,突破了傳統藝術作品在創作中的封閉性,使藝術作品的創作具有了開放性、分散性、以及未知性

  • 3 # 使用者102938877049

    從某種意義上講,媒介和社會二者的關係就像物質與意識的關係。媒介的進化發展,是傳播載體的進化與發展;傳播載體體現了資訊傳播的方式;傳播方式在決定了人類文化形態和人類社會生活方式、社會結構;而人類文化形態和人類社會生活方式、社會結構方式的演變則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與演變。說到底,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人類使用傳播媒介的歷史,也是媒介從簡單到複雜的發展歷史。人類透過使用、控制傳播媒介,使文化得以延存下去;而傳播媒介又以其自身的規律和特點,對傳播的資訊加以縮減或擴大。

  • 4 # 紅都阿文

    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媒體在越來越多的領域逐漸代替或融合了傳統媒體。在新媒體中數字技術以及影片手段的運用,讓受眾更多參與到藝術展示中來。互動媒體是新媒體的一種,是能夠建立使用者雙向溝通的媒體,是指使用者能夠主動並積極參與的一種媒體形式,那麼如何透過媒介來實現互動體驗的呢,首先融合傳統媒介,電視技術已發展好多年,它屬於傳統媒介,技術融合後,可以讓觀眾在觀看春節晚會時,與節目組連線實時互動、掃碼搶紅包、對最喜愛的演員和節目投票等行為參與進去。另外在現代網路系統中,超連結和搜素技術藉助網路和智慧手機擴大了受眾瀏覽自由度,瀏覽和資訊反饋變得十分方便和不在受限,讓受眾沉浸於中,更加直接和便捷。數字時代,手機已經集網路、購物、娛樂、觀影等於一體。我想,隨著科技的不斷髮展,和5G時代的來臨,互動式新媒體可以在更多的領域帶給我們更好的體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各位MC玩家們,誰可以給我提供遊戲中常用的指令以及詳細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