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家有女寶初長成

    能讓孩子受益終身的良好品質我認為包括做事獨立、堅強,為人善良,處事懂感恩這幾個比較重要的方面。

    這是一個優秀人才應該具備的除了專業能力之外,最為基礎也最為重要的品質。那怎樣既不懲罰也不嬌縱就能培養出來呢?重中之重,言傳身教中的身教,家長的以身作則至關重要。一個還沒有形成穩定價值觀和成熟心理的孩子,她的眼中看到最多的是父母的行為舉止,她不足以能明辨是非,所以,父母做的她可能就理所當然的認為是對的,從而效仿。如果我們父母本身就是一個不懂感恩,懶惰拖延的人,孩子勢必會自私,懶惰。

    其次,實行慢教育的教育理念。其實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做錯什麼我們要懲罰他,而是我們根本沒有耐心等待孩子做完事情,就已經火冒三丈了。總是催促孩子趕快做什麼,孩子的大腦並沒有發育成熟,也缺少實踐經驗,在我們眼裡輕而易舉的事,在孩子那裡他可能需要時間去認識、去多次嘗試才能完成。然而我們根本等不到他完成探索過程,就著急。語言急躁,表情煩躁,讓孩子更加無所適從,然後越做越錯。靜下來,慢下來,我們剋制一點急功近利的私心,讓孩子有機會思考,有更多機會嘗試,不要拽著他跑,讓他自由地體驗生活。終點並不存在,不是嗎?

    最後,剋制內心深處的愛。父母之愛子,當為計長遠。有的家長恨不得替孩子去呼吸,去吃飯,什麼都要插手,什麼都要幫助,這一點,是最應該避免的。不僅孩子失去了所有樂趣,更是讓孩子失去生活的能力。危害大無邊。孩子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我們要放手。可以適當提供參考,儘量不要取而代之。

    以身作則,多講道理,減少色難和言語責備,可以犯錯但要讓其知錯。就可以建立良好品質。

  • 2 # 7號媽媽

    公認的良好品質包括正面的自我觀念,具有責任感,懂得自我控制,接納自己和他人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善於思考,智慧,善良,正直,勇敢,等等。這一個個美好的心願怎樣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培養起來呢?

    首先,我認為父母應該持有“溫和和堅持”的態度。“溫和”的重要性在於表達父母對孩子的尊重和接納。“堅持”則傳達了父母對自己,對當下情形的尊重。專斷的方式當中缺乏溫和,驕縱的方式缺乏堅持。“溫和而堅持”的態度是正面管教的基石。具體來說就是,眼裡要有孩子,且不論孩子是對是錯,都要完完全的接納這個人,真誠的尊重這個生命。但是,對於孩子的行為要有是非對錯之分,對正確的行為要給予強化和鼓勵,錯誤的行為要基於培養和訓練。

    其次,幫助孩子體驗到自我歸屬感和價值感。兒童是社會人,他在家庭、學校、群體當中在尋找自己的歸屬感和價值感。現在的孩子被父母剝奪了體驗這種美好感受的權力,不少家長給孩子這樣一種觀念“只要你讀好書,上好學就非常了不起了,我們就阿彌陀佛了。”殊不知這種錯誤觀點忽視了孩子生活技能、學習技能和社會技能的訓練,讓孩子成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小皇帝,體驗不到自身的價值感和成就感。我認為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在生活中培養獨立應對問題的能力,獨立生活的能力,建立強大的自我體系,完成社會化,建立自尊、自信和個人價值感和成就感。其具體做法來說,最簡單的是讓孩子參與到家務活動中來,比如八歲的孩子訓練怎樣蒸米飯,示範訓練怎樣整理自己的房間,訓練管理自己的物品。讓孩子知道我對這個家庭是有用的,我是有價值的。隨著生活技能和社會交往技能的訓練和養成,孩子可以確信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再次,用孩子可以接收到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我想,很多父母,包括我,面對孩子的一些行為衝突時候容易火冒三丈的發脾氣,還會翻舊賬,無休止的講道、譏諷嘲笑等等,這些都是無效的溝通方式。在這種無效的溝通方式之下,孩子自然會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和關心,看到的只是父母挑剔和評判、羞辱和諷刺,得出媽媽不愛我,我是壞孩子的錯誤信念。在這種情景下孩子自然學不到我們想要培養的良好品德和社會技能。正確的表達方式是一致性的表達,也就是“事實+感受”的方式,在這種表達方式之下疏導孩子的情緒,連線自己,達成和孩子的和解。在此基礎上,看見自己的期待和孩子的渴望,用請求的語氣(注意不是要求)邀請孩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尋找問題解決的方法推薦“頭腦風暴法”。

    最後,注重榜樣的力量。“育兒先育己”,我們要求孩子孩子控制自己行為之前先要控制自己行為,我們要求孩子具備良好品德和社會技能的之前先修身養性,培養自己的社會技能。有句話說,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就先成為什麼樣的人。

  • 3 # 阿本老師速破教育

    正面管教就是用積極正面的方式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去處理事情,它和負面教育相是對的。

    負面教育一般會出現負面效果。我們在教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經常遇到一些這樣的問題。你告訴孩子“在學校千萬不要弄髒衣服”,結果孩子弄髒衣服回來了。告訴孩子不要在做作業的時候走神兒,結果他還是走神了。……為什麼你告訴他不要幹什麼他偏偏要做什麼呢?這就涉及到心理學上的一個實驗,讓一個人腦中不要想象一隻大白熊,結果人人都會想象出一隻大白熊,這種現象叫白熊效應。根據這一心理原理,教育孩子過程中如果你說千萬不要、別、不能……等等指令的時候,那麼在孩子潛意識裡就是強調去做,從而起到相反的效果。回憶一下,我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到底做了多少這樣不明智的行為,是不是天天在做呢?天天讓孩子不要做,反而在強化要去做,做了相反的事情。

    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應該採用正面的管教方式,以便確認這一積極正面的行為習慣,形成良好的品質。正面的教育,就是下正面的指令,告訴孩子要如何,一定要怎樣等等,那麼,這樣在孩子潛意識裡就會確認這一行為。比如做作業,要告訴孩子“一定要仔細認真地寫”(潛意識確認認真)代替這樣說“千萬不要把字寫歪了”(潛意識確認寫歪)。正面的管教形成的是正面的積極的暗示,從而形成正面的效果,從而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質。有人可能會認為這是不是批評呢?絕對不是。因為批評是已經發生的事情的否定的評價,它指向過去,集中於錯誤之處。而正面教育確認做事的方向,指向的是未來,從而引發積極的行為。

    因此,各位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注意這個問題,集中於正面的而不是負面的事情上,以積極正面的管教方式告訴孩子應該如何正確去做,從而不斷得到正面確認和積極暗示,形成正確行為習慣,培養讓孩子受益終生的好品質。

  • 4 # 時雨育兒說

    作為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我們都是從零開始。但是我知道透過閱讀學習,可以更好地幫助自己解決育兒路上的問題。最近我剛好讀了一本書,名字叫做《正面管教》。結合這本書,我對怎樣用正面管教的方法培養孩子這個問題做個回答。

    首先,我們培養孩子的方式要帶著對孩子的鼓勵和尊重

    不要覺得孩子小就不需要被尊重。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思想體,他們的心裡也有自己想要表達的想法。父母要先學會尊重孩子,平等對待孩子的權利,那麼接受了公平看待的孩子就會形成尊重他人的品質。

    其次,既不嬌縱孩子,也不懲罰孩子

    網路上經常會有父母打著“孩子還小”的旗號,對孩子溺愛驕縱,慣出來的一些“熊孩子”出沒。也有家長對孩子動輒打罵,造成孩子自閉膽小的情況。正面管教,倡導既不懲罰也不嬌縱,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不管不顧孩子,而是既不能無規矩的驕縱,也不能過分嚴厲的懲罰。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才能培養出孩子自律、有責任心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後,堅持“和善而堅定”的正面管教理念

    “和善”就是我們在對孩子無條件的愛的基礎上,在糾正孩子不良行為過程中要抱著一顆愛心,用語言表達對孩子感受的理解。和善是一種溫和的態度,是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

    “堅定”則意味著雖然態度的是和善的,但執行規則是堅定的。堅定的重要性,則在於尊重我們自己,尊重規則。

    “和善而堅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它是帶給孩子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關鍵。正面管教理論指出,父母和老師們應該堅持:和善與堅定並行,以互相合作為基礎,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礎上,培養孩子的各項生活能力。

  • 5 # 黃埔領越特訓營

    1、讓孩子有機會說話

    2、讓孩子的情緒有個出口

    3、知道孩子的內心想法

    4、讓孩子自己說出自己的辦法

    5、引導孩子思考結果

    6、讓孩子自己思考下一步行動

    7、讓孩子知道父母的位置

    8、讓孩子學會反思

    很多家長反映說孩子做事拖拉、懶惰、依賴性強、膽小、不自信。。。。。其實我們在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興趣培養之外,很多家長都忽略了孩子的素質綜合培養,很多”成長煩惱“的來源大部分和素質綜合培養息息相關,可能你的孩子學習成績很好,鋼琴考過了級,但是他或許在生活的其他領域技能有所“缺失”,看到這裡有人可能會說,瞎說吧,還真不是,這裡給大家講個故事:

    一位媽媽平時對兒子關心得無微不至,孩子學習成績也很棒,可兒子對她卻非常冷淡。在媽媽過生日那天,朋友往家裡打電話。恰巧媽媽不在家,兒子接的電話,朋友告訴他:“今天是你媽媽的生日。”兒子冷冷地說:“我媽過生日關我屁事!”聽了這話,媽媽心都傷透了,每次兒子過生日,媽媽都給他買這買那,他怎麼都忘了?

    知道孩子喜歡吃蝦,媽媽從菜市場買來蝦,做好後端上桌,看著孩子津津有味地吃著,自己捨不得動一筷子。眼看孩子已吃完飯,媽媽想嘗一下剩下的蝦——“別動!”她13歲的孩子說,“那是我的!”

    被過度寵愛的孩子,根本不知道為人著想,不會將心比心,不會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一切都以自我為中心,自私又自利。

    生一個孩子不容易,養大養成一個孩子更加不容易,所以我們在關注孩子學習、興趣方面的培養以外還要注重孩子的素質綜合培養。那怎麼培養呢,父母可以抽時間多陪陪孩子,有些人說,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生活所以很努力去工作,這樣就少了很多時間陪孩子。我們可以靈活應變,A小姐的方法我就覺得挺新穎的:她們家兩個小孩是雙生子,但是兄弟兩人都有膽子小、依賴性極強的毛病,試了很多方法都改不了,後來一個狠心把兩孩子放進了 軍事夏令營,說一開始的時候聽到營地教官說孩子天天哭天天吵著要回家,其實心很痛,以為他在營地被欺負了,有過很多次想去把孩子接回來的衝動,但是孩子他爸止住了她的衝動,讓她給孩子一個機會,相信孩子。哥兩去了一個暑假回來,不會動不動就哭鼻子,還懂得爸媽的幸苦了。

  • 6 # 艾本生活

    想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品質,家長正確的管教和引導,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好多家長除了發些脾氣來管教孩子以外,基本上沒有正確正面的指引,所以到最後孩子也沒有培養其良好的品質。倒不如試試這三個方法:

    【1】以身作則

    句俗話說的好,要想讓別人聽你的,那麼你就要做給別人看。這對孩子培養成良好的品質,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說你想讓孩子養成什麼樣的品質,那麼你就要做個示範給孩子看。知道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極強的,只要你正確的引導,根本不需要你煞費苦心。良好的品質自然而然就會形成了,或許根本就不需要你去管教。

    【2】平等對待

    不要覺得你是大人就可以對待小孩子進行各種安排,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這樣非但不利於良好品質的養成,還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他說你越是讓他怎麼著,他越是跟你對著幹。這樣下去良好的品質,到最後也不會如你所願。想解決的問題,帶孩子就一定要平等一些,他們從你這裡感受到你對他的尊重,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3】讓孩子做老師,教父母

    這種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也可以讓孩子產生濃厚的興趣,去跟自己的家長進行交流溝通。在與家長進行交流溝通的過程中,家長可以循循善誘的去引導孩子,告訴孩子什麼是真正應該具備的品質。看似是讓孩子做自己老師,其實家長還是主導,只不過是在表面上讓孩子更加主動一些罷了。所以,不要誤解了這個意思,會讓你適得其反的!

    正面的管教孩子,不一定非得用一板一眼的方式,換種方式可能會讓孩子對你的的接受度更大。過於強勢只會讓孩子產生抱怨,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到時你再去糾偏,我要付出的可能比現在要更大。

  • 7 # 暖暖心Tina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那怎麼教育自然是來自於為人父母的我們。

    其實需要正面管教是因為存在了不良的或負面的影響因素,而需要採取的措施。無論是在家庭裡還是公共場所,父母要做到言行一致和自律,那要做到怎樣才能讓孩子受益終身呢?

    首先,樹立自信心,多鼓勵。

    孩子每天在父母身邊的時間是很長的,在學校老師傳教知識和理論,具體的實踐,還是要父母細心、耐心觀察,和結合孩子在校的表現和存在問題的情況進行輔導。如:小明寶寶在學校,總是不認真聽課,或在上課時間喜歡打擾他人等等。寶爸寶媽們就需要留意一下孩子在家的表現是如何的,然後透過自己的某個小事的例子,告訴孩子其中的原由。“樂樂,今天在課堂上老師教寫字不,你教一下麻麻,好不好?”如果是孩子說不會,那你可以告訴孩子,“沒關係,今天麻麻教樂樂,明天到學校你認真聽老師教了什麼,你再教麻麻,怎麼樣?”,剛開始可能還是事與願違,但是堅持一段時間,你會發現孩子是朝著父母的教導方向努力。每天進步一點,日積月累,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孩子在成長了。

    其次,信任

    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懵懂而又天真活潑可愛。常常聽到有人訴說:我家孩子怎麼哄都不聽的……還會要挾人、騙人。其實是有果必有因,說到這,我就想到:狼來的故事。放羊人因拿他人取樂,最後失去了求救的信任感,結果就是放羊人損失了所有的羊為代價。

    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存在的現象,如:“寶寶,快點吃飯完,吃完了,麻麻明天買玩具給你”“寶寶,你乖乖的寫完作業,麻麻明天帶你去吃漢堡…………”可是等到第二天,一切如常,寶爸寶媽並沒有想起自己跟孩子之間還有一份約定。孩子卻依然記得,興高采烈地跟麻麻說“我們去買玩具啦”可有很多父母會說“下次再買,好不好?麻麻現在很忙”“那玩具店關門了,明天再買,好不好?”像這樣的方式,不建議寶媽寶爸做的,但現實生活中確實是有這樣的現象。有些事情是可以破例,有些是不可的,作為父母要拿捏好事情的輕重。

    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樣和形象,不要輕而易舉的破壞了,如果在家庭裡父母都是哄騙的方式來跟子女溝通,那麼孩子就會覺得這樣跟他人溝通是對的。一步錯,步步錯,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最後,懂得分享

    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有時候他們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的情緒或者情感。父母要學會怎麼跟孩子溝通、交流,讓孩子有自己的見解,懂得怎麼跟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孩子在家可能是大大咧咧,什麼都不畏懼,但有時候在其他場所,孩子也會有膽怯的一刻,父母可以透過鼓勵,讓孩子慢慢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可以根據孩子的喜好進行方向性的教導,如:陪孩子一起閱讀、講講故事、帶孩子到有文藝氛圍的場所見識等,孩子的認知能力逐漸提升。這樣孩子的世界是充滿愛和溫暖的,也懂得與他人一起分享喜悅,一起學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投三分球總是打筐或是打板,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