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淘金客

    淘金客說:主要還是用法不同。題主問得好,同樣是戰列艦改裝航母,噸位大得多的“信濃”只有40架載機量,而更早的“加賀”就有60多架了。

    前期日本對航母的運用並不算太細緻,畢竟大家都沒有什麼經驗。後來在太平洋大戰中損失太慘重,於是開始琢磨怎麼更好地應用航母,重建了一套體系。“信濃”和“大鳳”(如下圖)一樣,是重灌甲航母,它們在設想海空大戰中位置比較靠前,要扛住美國航母艦載機的打擊,所以要身披重甲!“信濃”甚至不惜在飛行甲板上鋪水泥!飛行甲板上的重型裝甲佔去了大量的噸位,甲板的面積可比傳統戰列艦的舷側裝甲要大得多!自然載機量就受影響。

    前出的裝甲航母另一個任務,就是為出擊的機群加油、補彈,以便儘快發起第二次打擊。因此兩艘重灌航母上,航空燃油、彈藥的攜帶量也遠比普通航母要多,這也嚴重削弱了載機量!而日本當時大量建造的另外一型主力航母“雲龍”型如下圖,就以攜帶艦載機為主,滿排不到三萬噸,但載機數達到65架!所以後期日本海軍的如意算盤就是:大量載機的“雲龍”遠遠躲在美軍航母的打擊圈之外,放出飛機進行攻擊,攻擊後直接到距離更近的“信濃”“大鳳”重灌航母上加油再次起飛。這樣可以大大延伸艦載機的攻擊距離,同時把裝甲放在最需要的航母上!

    最後的結果呢?大跌眼鏡,兩艘寄予厚望的重灌航母、不沉堡壘,雖然面子很厚,但沒顧上後頭,全都是被潛艇偷襲得手!堂堂最先進的重灌“大鳳”,居然被1枚魚雷就擊沉了!這也反映了後期日本兵員素質的全面跌落,從艦載機飛行員到艦上的水兵都不堪一戰,如意算盤終究是難以抵消綜合國力的不足!

  • 2 # 陶式防務評論

    信濃號的載機量只有47架,相比之下,翔鶴級有84架(後期由於飛機變大,實際為60-70架),雲龍級有63架(機庫為52架,11架放在甲板上)。然而,信濃號排水量高達6萬多噸,而云龍級不過才2萬多噸。

    究其原因,就是信濃號的機庫太小了,而且只有一層。這麼做的原因,是信濃號從戰列艦改裝而來時,戰列艦的下層結構已經造好了,只能在上面增加一層機庫,無法將下面拆了重建。在當時,造船力量有限的日本,已經沒有太多時間浪費於拆了重造了。

    當然,只造一層機庫也有好處。那就是戰列艦的防彈結構保留了下來,如果改裝為航母后改動太大,那麼整體受力設計都要大改。除此之外,信濃號還安裝了非常結識的防彈甲板,裝甲厚95毫米,號稱可抵抗500公斤炸彈直擊。

    從裝甲甲板的角度看,這麼厚重的裝甲必然會提高航母整體的重心,所以只造一層機庫也正是避免重心過高。二戰時期,日本擁有裝甲飛行甲板的只有大鳳號和信濃號,兩艘航母載機量都比較小(大鳳號只有57架),重心問題是一個比較重要的限制原因。

    信濃號的戰術使用也比較奇葩。按照日本海軍一廂情願的做法,信濃號是作為前線的“浮動機場”,作為後方艦載機的中繼基地。這種“前線浮動機場”要能不斷扛得住美軍轟炸,還能同時確保艦載機的起降,其實這種奇葩戰術是非常不現實的。

    在史實中,大鳳號只捱了一枚魚雷,信濃號只捱了三枚魚雷就分別完蛋了。由此可見,日本裝甲航母想象中的“頑強生命力”並不存在。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信濃號飛行甲板很大。載機量47架指的是內部機庫,但如果放在甲板上據稱能超過120架。不過,歷史並沒有給出證明。

  • 3 # 薩沙

    其實很簡單,以日本的技術,本來艦載機就只能是40多架而已。

    日軍是放棄了航母的很多重要效能,才讓艦載機大大增加,成為攻強守弱的武器。

    就是因為這樣,在中途島海戰,脆弱的像雞蛋殼一樣的日軍航母,在15分鐘內就被美軍擊沉了3艘。

    所以,在信濃號上,日本重新設計,像美國航母靠攏。

    對於信濃號的要求就是:

    1、主要武裝為艦載戰鬥機36架、艦載攻擊機18架、艦載偵察機9架,飛機機庫置放18架艦載戰鬥機,另外18架的艦載攻擊機則配置於後備機庫,其餘則置於甲板上。

    2、飛行甲板厚度達可抵擋俯衝轟炸機的500公斤炸彈攻擊,而後部飛機機庫厚度則可抵擋800公斤的炸彈。

    3、舷側防禦增強,可抵擋巡洋艦的200毫米炮彈攻擊。

    4、炸彈、魚雷、航空燃料的搭載量增強,有快速整備飛機的能力。

    看看,以上的要求已經很牛逼了

    別的不說,第2條就很重要。

    中途島戰役的4艘航母,都是被450公斤炸彈俯衝轟炸炸沉的。

    而信濃號飛行甲板為20毫米厚的DS鋼板再鋪設75毫米的NVNC甲板。

    由於以上種種設計,導致信濃號的排水量雖大,艦載機卻不多。

    另外,信濃號是超級戰列艦改造的。

    在決定改造為航母的時候,艦身中央的施工進度已進展到中甲板附近。這種情況下,已經無法改為多層機庫。不然船體重心會被抬高,再加上飛行甲板上裝有厚裝甲板,船體會變得不穩定。

    為了避免造成問題,必須減輕上部構造的重量,因此只好僅建一層機庫。

    所以,最終只能搭載24架“烈風”戰機、17架“流星”、7架“彩雲”。

  • 4 # 神大人麥克君

    1、信濃預定搭載的烈風艦戰、流星艦攻、彩雲艦偵體積比舊艦載機大(烈風、流星、彩雲中僅彩雲無法摺疊機翼,這點需要注意),假如換成零戰、彗星艦爆、天山艦攻、二式艦偵的組合,理論載機量會增大

    2、信濃雖然只有單層機庫,但是機庫總面積不比埃塞克斯小。假如信濃和美華人一樣機庫頂上吊上備用機,甲板上也擺滿艦載機,載機量說不定還比埃塞克斯大(畢竟信濃的特大尺寸飛行甲板比埃塞克斯大太多了,擺多點也不奇怪)

    3、工廠生產跟不上,飛行員培訓跟不上,縱使機庫還有富裕也沒有多的飛機給她帶

    4、計劃上是將信濃置於主力艦隊前方用作航空中轉站,假如主要是當中轉站用,主要考慮如何補給路過的別的航母的艦載機的問題就行了,自身載機量不是主要問題(雖然上一個航空中轉站最後還是當了艦隊航母,是的沒錯,就是大鳳)

  • 5 # 小約翰

    確切地說,日本是航母製造的宗師,日本是世界上最早研發航母的國家之一。

    1909年,英國的航母“皇家方舟”排水量只有7400多噸,只能搭載10架水上飛機。

    九年後英國的競技神號航母排水量雖然達到了萬噸以上,但載機能力只有20架。

    日本在1922年建造的"鳳翔"號航母外形跟現代航母相似,結構也採用了島狀的設計,被公認為是世界上第一艘標準的航空母艦。

    儘管鳳翔號航母沒有在戰爭中有所作為,在1924年還拆除了上面的島狀結構,但它別出心裁的設計給了後人以有益的啟迪,為現代航母建造設計指明瞭方向。

    二戰開始後後,日本造航母就像下餃子一樣,一口氣建造了11艘艦隊航母和若干輕母水母,成為太平洋上一支橫行霸“海”的武裝力量。

    本文中要說的航母信濃號航母,是日本海軍的驕傲,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航母,直到1960年,美國小鷹號航母下水前,世界航母第一的桂冠戴在信濃號頭上是當之無愧。

    我們知道,當時日本海軍1935年下水的中型航母蒼龍號,排水量只有19000噸,載機量就多達60架,必要時載機量可以提高到73架。而九年後完工的信濃號,排水量高達6萬噸,是世界第一航母,設計載機量卻只有43架,這分明是地地道道的大材小用,浪費國家資源。

    一向喜歡精打細算的日本人,為什麼會這樣做呢?

    眾所周知,二戰沒有打響的時候,日本海軍的戰艦建造重心不在航母上,海軍上層認為未來海戰還是以戰列艦為主,於是才有世界上第一戰列艦“大和號”的問世。

    太平洋戰爭打響後,他們這才知道海戰最給力的還是航母,尤其是中途島海戰中,航母大顯身手,讓海軍高層如夢初醒。

    此戰中,美國海軍損失一艘航母,日本海軍有四艘航母葬身海底,航母一下子損失了三分之一。

    這時候的信濃號是當做戰列艦建造的,它的角色是擔任大和號戰列艦的三號艦,已經建造了一半。

    在航母捉襟見肘的時候,海軍高層趕緊對信濃號叫停,把它設計成航母來使用,以充實日本的航母艦隊。

    因為時局緊張、十萬火急,總不能扒掉重建,工程大,需要工期長,沒有充足的時間。於是就出現了我們看到的信濃號,儘管很大、很霸氣,但建造好的信濃號,只能容納40多艘飛機。

    具體來說,是20架戰鬥機和27架攻擊機,一共47架。

    艦載機的多少決定了航母的攻擊能力,信濃號的艦載機數量相對少,讓它的攻擊能力大打折扣。

    日本海軍高層對此也心知肚明,知道信濃號的短板,於是他們壓根就沒有把它當做攻擊型、而是把它當做防禦型和補給型的航母來使用,還兼任偵察任務。

    該航母巨大的甲板和艙容量,讓它能儲存足夠的彈藥,給其它戰機和戰艦提供補給。

    對於發生故障的飛機,它還是非常合適的維修基地。

    由於它的甲板是裝甲飛行甲板,在20毫米厚的DS鋼板基礎上,再鋪設75毫米的NVNC甲板。

    其裝甲甲板可抵擋俯衝轟炸機的500公斤炸彈攻擊,而後部飛機機庫厚度則可抵擋800公斤的炸彈。

    抗打擊能力超強,這恰恰符合了信濃號防禦型航母的定位。

    所以在作戰的時候,信濃號總是在航母編隊的前頭,其它航母上的飛機在完成作戰任務後,可以直接飛到信濃號上面進行補給,這就等於縮短了補給時間,增加了作戰半徑。

    而其它防衛性較差的日本航母,就不用那麼靠前,把自己暴露在美軍艦載機的攻擊火力之下。

    但儘管如此,信濃號還是成為二戰中最短命的航母,在1944年11月28日10時18分。信濃號被美軍潛艇擊沉,僅僅是命中了四枚魚雷就葬身海底。

    而防禦能力相對較差的武藏號,被足足二十枚魚雷擊中後最終沉沒;而大和號則是在三百多架美機的圍攻下,身中12枚魚雷和7顆炸彈以後才沉沒歸根結底,信濃號是倉促建成倉促下水,"半拉子工程",很多細節都沒有完工,不少水密艙的門無法關緊,有的甚至根本沒有門,造成大量海水的進入。

    還有該艦排水系統沒有完成,汽動水泵還沒安裝,排水管也沒有配齊,而手動水泵又太少,根本無法滿足需要。

    但是在海軍高層那些外行指揮官的一再催促下,信濃號就匆匆服役了。

    就這樣,信濃號第一次出戰就“戰死”,壽命只有20個小時。

    一直到沉沒,信濃號一炮都沒有打,一架飛機都沒有起飛,帶著無限惆悵葬身海底——官僚主義害死人呢。

  • 6 # 秦時明月32183735

    之前開工建設為大和級戰列艦,在完成50%的時候開始改為航空母艦,所以很多軍艦內部空間已無法變,這也是該艦攜帶的艦載機不多的原因。

  • 7 # Ghoul內幕

    時勢亂改信濃號航母,戰場環境千變萬化,唯有適應環境,特殊情況特殊出品,信濃號航母為什麼艦載機不多,都是因為適應戰場改造……

    最初設計為搭載38架“烈風”式戰鬥機,18架“流星”式攻擊機,9架“彩雲”式偵察機,一共65架,這個數量偏小。低於同時代的美國建造的航空母艦,日本早期的大型航空母艦也超過這個數字。

    後來因為信濃號的設計需求發生改變,改為20架戰鬥機和27架攻擊機,一共47架。為了提高整艦的防禦能力造成艦載機數量較少。

    信濃號航空母艦是日本海軍的大型艦隊航空母艦,是當時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航空母艦,直至1960年美國小鷹級航空母艦的服役。

    信濃號航空母艦最初是根據"04艦艇補充計劃"開工建造的大和級戰列艦‎的第三號艦(110號艦)開工,建造進行50%時被改造成航空母艦。

    信濃號原本是作為大和級戰列艦‎的三號艦(改進型)建造,1940年5月開始動工,在橫須賀海軍工廠六號船塢開始建造。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10號艦的建造計劃在停滯後被取消。1942年6月日本海軍由於中途島海戰的慘敗,損失了四艘主力航空母艦,航空母艦機動力量大大減少。

    於是,日本海軍決定優先建造航空母艦。在此背景下,日本海軍將已經完成50%進度的信濃號,改建成航空母艦。

  • 8 # 戰略論

    二戰日本“信濃”號航空母艦是日本海軍最大的航空母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艦,其標準排水量高達63000噸,如此巨大的航空母艦載機量卻只有47架,確實比較古怪。要知道排水量只有18000噸的日本“蒼龍”號航母也搭載了60-70架艦載機,排水量數倍於“蒼龍”的“信濃”號的載機量確實是太少了。

    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信濃”號航母並非和日本海軍其他航母一樣,一開始就以航母為標準進行設計並建造的,“信濃”號起初是日本“大和”級戰列艦的三號艦,是一艘標準的戰列艦。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海軍便中止了大型戰艦的建造,當時“信濃”號的艦體建造工作已經完成了50 %,鑑於拆除工作較為困難,日本海軍最終覺得繼續完成艦體建造工作,以達到下水的狀態,以備日後視戰局的發展再做決定。隨著中途島海戰日本損失了4艘主力航空母艦,為了迅速恢復航母艦隊實力,日本當局決心將“信濃”號戰列艦改裝為一艘航空母艦。日本一般的航空母艦都是上下兩層機庫,以容納更多的艦載機,而“信濃”號航母最終只建成了一層機庫,這也是導致該艘航母載機量大大降低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因為改裝難度太大,建造兩層機庫需要對原艦體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工程難度很大,工期也較長,這與日本迅速改裝航母以恢復戰鬥力的初衷相違背,所以最終不得不放棄雙層機庫,只建造一層機庫。

    對於航空母艦來說,艦載機的多少直接關係到航母戰鬥力的強弱,尤其是攻擊能力的強弱。“信濃”號航母只有不到50架的載機量無疑使其進攻能力遠遠不如日本此前列裝的中型攻擊型航空母艦。不過日本當局一開始就沒有單純的只是考慮其攻擊能力,而是想將其發展為和“大鳳”號裝甲航母一樣的防禦型航空母艦,防禦能力排在了第一位。日本海軍對“信濃”號航母有著如下的戰場定位,“信濃”號航母將部署在機動艦隊的前方擔負偵查和承受敵艦載機集中攻擊的作用,該艦厚重的裝甲將保證在敵人的空襲下完成飛機的起降和補給作業。位於後方的日本攻擊型航母的艦載機在起飛並完成攻擊任務後可以不必飛回到本航母,而是直接降落到更加靠近戰區的“信濃”號航母上,從那裡接受補給並再次實施打擊任務,這樣使日軍艦載機的作戰範圍大大增加,而且使較為脆弱常規航母處於安全的位置,無需暴露在美軍艦載機的直接攻擊之下。說白了“信濃”號航母就是一個前排抗傷害的,自身無需攜帶太多的艦載機,更多的是作為其他航母艦載機的一個前方中繼補給基地,其巨大的艦體可以儲存更大的燃料和彈藥,從而為艦載機提供充足的補給。

    所以,從日本海軍對“信濃”號航母的戰場定位看來,是不需要搭載太多的艦載機的,日本海軍更看重的是該艦的裝甲甲板防護能力和艦體彈藥庫的儲存能力,只要該艦的飛行甲板完好,並儲備大量的燃料和彈藥,那麼就具備日本海軍所謂的“中繼補給基地”的功能。

  • 9 # 381嗑藥炮警告

    信濃說到底也就是個半成品,要是有時間的話改成雙層機庫載機量會很恐怖,不過哪怕是歷史上趕工的信濃,其4265平米的機庫面積也比埃塞克斯級的3948平米還大, 所謂的40+、50+載機只是額定載機量,受到當時飛機和飛行員數量的限制,機庫裝不滿,實際載機能力絕對不止於此(不信可以自己找個模型擺擺看),除此之外日式航母的載機還受到日本飛機機翼摺疊程度不高,佔的空間大,以及不搞甲板繫留有關。如果把信濃扔給美國,鬼畜機翼摺疊+甲板繫留,信濃能輕輕鬆鬆達到150+甚至更多的載機。

  • 10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信濃號滿載排水量高達7.2萬噸,這是其一,配備的艦載機只有47架,其中戰鬥機18架,魚雷機18架,偵察機6架,備用飛機5架。而滿載排水量為2萬噸的蒼龍級航母的艦載機數量卻高達63架,哪怕是滿載排水量只有1.25萬噸的龍襄號航母旗艦版機也有40架,相比之下信濃號航母的艦在級數量的確少得可憐,但是卻情有可原,畢竟它作為大和級戰列艦的3號艦本身就不是科班航母出身,人家可是正兒八經的戰列艦科班,只不過在建造完50%的工程後半路出家改裝成航母的。信濃號航母和大和級戰列艦的俯檢視赤城號航母的正臉線圖

    這就是涉及到了戰列艦和航母艦艇內部空間的佈置的問題,兩者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別的不說戰列艦需要佈置大量的裝甲,艦艇內部的水密隔艙設計也與航母不同,而航母則是需要一個大大的機庫來裝艦載機,還要有升降機的位置,並且信濃號已經完工近50%,具體情況是中央部建造至水線附近,前後部建造至彈藥庫底部附近,並且已經安裝部分動力系統,對內部空間大規模改動的話需要耗費的財力物力時間都需要比較多,並且還要滿足海軍對它的要求,所以信濃只有一層機庫,相比之下4萬噸級的赤城加賀卻擁有兩層層機庫。

    而最主要的還是海軍方面的要求比較嚴格,可能是吃過了美軍俯衝轟炸機的虧,要求效能化航母的飛行加班,能抵禦俯衝轟炸機帶的500公斤炸彈,機庫要保證可以抵禦下800公斤的炸彈,並且側舷裝甲要保證在10公里的距離上抵禦重型巡洋艦的203毫米炮彈,所以它的飛行甲板的裝甲帶長達210米,寬30米,而且厚度高達95毫米(20毫米的SD特殊鋼板的上方再加一層NVNC75毫米鋼板),而如此大重量的上部結構,使得支撐上部結構設計的鋼樑厚度高達800毫米,所以只能安裝一層機庫,不然就會重心就不穩了。信濃號航母艦體隔艙區域及裝甲尺寸的資料圖上兩圖是赤城號航母的艦艇內部構造和機庫艦載機擺放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極和自由搏擊比賽,同樣體質的人比,誰能更勝一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