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王的歷史筆記

    孫策去世時,年僅25(虛歲二十六),古人結婚早,但是再怎麼早,也得等發育好了才能生育吧?

    所以孫紹年齡不會很大,孫策不能保證自己的兒子成年後可以掌控局面。

    當時孫家勢力有以下隱憂:外有各路諸侯虎視眈眈,內部吳郡四大家族蠢蠢欲動,勢力自身的矛盾還未調和。

    這樣的話,就必然形成輔命大臣、外戚之類的格局。

    如果安排輔命大臣,就必須考慮以下幾個派系:

    程普、黃蓋、韓當、朱治這樣的元老,必然需要一個席位;

    吳景及其背後的孫堅派姻親關係,需要一個席位;

    孫靜、孫賁、孫河等宗親群體,也要一個席位;

    孫策的姻親關係,比如周瑜,也要一個席位;

    孫策派的文官群體,張昭、張紘、虞翻;

    武將群體,太史慈、蔣欽、賀齊;

    本土勢力蠢蠢欲動,誰來肩負起拉攏的重任呢?

    這麼一看,好好的託孤儀式,立刻變成政治改革,要推出元老院制度了。

    就算孫策不想平衡派系勢力,繼續按照周瑜、張昭的權力架構,安排後事,那麼,周瑜手中的權力會不會太過膨脹呢?

    吳景怎麼想?程普怎麼想?孫靜怎麼想?

    所以孫策必須考慮一下基本的問題:繼承者有沒有能力調和派系矛盾、維持實力平衡、保證孫家核心利益

    孫權已經十八歲,不受未成年人保護法保護了,是獨立民事行為責任人了,可以扛起家族重擔。

    如果孫策是獨生子,他又該怎麼取捨呢?恐怕只能勉強搭建一個輔命大臣格局了,之後的東吳能不能存在,就不知道了。

    歸根到底,權力掌握在誰的手裡,是最核心的問題

    哪怕是周瑜,孫策也不可能將江山拱手相讓。

  • 2 # 聽戲講歷史

    孫策當時是有兒子,但是孫策死的時候,他的兒子非常的小,根本沒有能力去管理東吳的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所以你只能把這個位置傳給自己的弟弟孫權,孫策臨死前叫來身邊大臣,讓他們盡力輔佐自己的弟弟孫權,孫堅一直認為弟弟孫權比自己更有才幹,加上自己兒子年紀尚小,不適合擔此重任。你不可能說把這個位置讓給周瑜,他頂天了只能算孫家的一個家臣,根本沒有資格染指這個位置。

    並且當時孫權可是非常有才華的,在很小的時候就初露端倪。特別在十八路諸侯征討董卓的那個階段,小孫權的某些發言還引來了曹操的誇讚,曹操當時說了這麼一句,生子當生孫仲謀。由此可見孫權還是有兩把刷子,要不然以曹操那種挑剔的眼光,他怎麼可能去誇你。

    孫權知道孫策是什麼人,孫策臨死時這樣評價自己的弟弟:孫策臨死前對孫權說過這樣一句話: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並且當時的東吳並不太平,外有曹操的虎視眈眈,內有士族的爭奪權力,可以說孫家對於東吳的把控並不是那麼的穩定,如果不採取及時的措施有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陷入到不可逆轉的地步,孫堅縱觀自己家族的所有成員,也只有自己的弟弟孫權能夠擔當此大任。

    而且最後孫權也沒有辜負孫策的期望,並且把他的接力棒完美的接了過來,不僅成功地平定了內部的矛盾,然後在赤壁之戰當中也取得了勝利,為吳國奠定了平分三國的基調。

  • 3 # 南嶺說史

    毛主席曾說過一句話“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江東人馬是孫策與其父親孫堅,自黃巾起義開始十餘年的積累。

    於亂世之中,想要建功立業,兵馬是絕對要掌握的。有了兵馬就能夠有地方,有地方就能夠開創政權。

    如若兵馬落到家臣手中,很有可能會演變成家臣奪權的可能性,那麼孫家兩代人多年來的努力付出東流。

    從孫堅當年收藏玉璽可知,孫家有問鼎天下的野心,而歷來爭奪天下,兵馬都是絕對的實力。

    堅入洛,掃除漢宗廟,祠以太牢。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舉軍驚怪,莫有敢汲。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方圜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

    再則,孫權從哥哥手裡接棒時已經有十六七歲,在古代這個年齡完全是可以為人主的。畢竟孫堅被殺時,孫策也不過是十六七歲而已。

    而且,在孫策去世之前,孫權已經開始慢慢的主持一些政務,甚至是隨軍作戰。

     建安四年,從策徵廬江太守劉勳。勳破,進討黃祖於沙羨。

    另外孫策沒有把兵馬給其他大臣,但也吩咐了大臣們輔佐弟弟,有張昭、周瑜等人盡心盡力的輔佐,最終孫氏一族鼎立江東。

  • 4 # 讀史漫錄

    首先,從時代大環境的角度看,孫策身處亂世,創業十分不易。孫策,字伯符,人稱“小霸王”,其父孫堅早年興義軍,與袁紹、曹操等人一同討伐董卓,在討逆途中意外獲得傳國玉璽,後來孫堅攻劉表時被黃祖以暗箭射殺。時年十七歲的孫策發誓繼承父業,忍辱負重前往壽春,用傳國玉璽從袁術那裡換來了三千精兵為父報仇。

    孫策此舉冒了很大的風險,幾乎沒有人相信這個年輕人會成功。當時追隨孫策的也只有好友周瑜,魯肅以及父親的舊部程普,黃蓋,韓當、朱治等人。建安二年,孫策南下攻取會稽,自領會稽太守。建安四年,孫策領兵攻黃祖。至此,孫策花費六年時間攻取江東,佔有揚州七郡之六,廬江,丹陽,吳郡,會稽,豫章,廬陵,還代明漢將軍領會稽太守職務,不僅初步在江東站穩了腳跟,帳下也彙集了大量人才。

    孫堅給孫策留下的只有一千人的舊部和幾位忠心耿耿的部將。在中原地區還有袁紹,曹操,劉備,呂布等諸侯你爭我奪,群雄逐鹿,外部環境十分惡劣的情況下,孫策白手起家,可以說,江東基業完全是孫策一手打下來的,創業過程十分艱難。所以在選擇繼承人這個問題上,孫策不能不慎之又慎。

    其次,從江東內部勢力的角度看,孫策初步佔有六郡後,帳下人才濟濟,內部也逐漸分化出三大勢力。

    一是孫氏家族集團。其中以孫策,孫權等人為代表的孫氏家族集團內的周瑜,程普,黃蓋,韓當,朱治等人,他們對孫氏的忠誠度可稱百分之百。孫策固然能無條件相信孫氏家族集團內部的這些將領,也可以把兵馬交付給四歲的兒子孫紹,孫紹也能在孫氏家族集團的保護下成長,但畢竟兒子年幼,勢單力薄,無法長久維護江東基業。

    二是本地江東士族。其中以“顧、陸、朱、張”為代表。孫策等人剛佔領江東,還不確定四大姓的利益訴求和政治主張,因此孫策選擇接班人時,必須考慮如何處理與江東士族的關係。假如主幼國疑,地方士族一定不會信服孫氏集團的統治,所以也不能輕易將兵馬交給孫紹。

    三是江北徐淮士族。其中以張昭,張紘,諸葛瑾等人為代表,這些人是從北方戰亂區逃難而來。尤其是張昭,孫策將張昭比為管仲,稱他為仲父。在彌留之際,孫策曾對張昭說如果孫權不行,就讓張昭取而代之。“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但孫策轉而又對群臣說:“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可見孫策頗有心機,他對張昭也不是非常信任。因而只是故作姿態,更別說讓張昭等大臣輔佐自己年幼的兒子了,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其三,從孫氏家族集團內部的角度分析,孫策只有一個兒子孫紹,年僅四歲,而卻有三個弟弟,分別是孫權,孫翎,孫匡,想必孫策選擇繼承人時肯定從兒子與弟弟之間全方位權衡過利弊。

    第一,論能力和人品,孫策的兒子可以拋開不談,他的三個弟弟中,孫匡死在孫策之前,孫翊雖然能力出眾,但性格暴躁,不適合做君主。只有孫權最為全面,孫策曾稱讚他可以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來保衛江東基業。可見,在孫策眼中,他自己是創業之君,而他不需要再找一個跟他一樣的君主。孫權之所以合適,是因為他既有守成的能力,也有保衛江東基業的能力。

    第二,為了保護年幼的兒子孫紹,防止東漢末年幼主當國,權臣竊國弄權形勢的再現,所以孫策不會傳位給孫紹。

    總之,經歷了父親之死,寄人籬下,南征北戰等一系列大事,孫策深知創業之艱。孫策面對初創的江東,其實很有遺憾,他無法再完成稱霸天下的夙願,但也不能就此將一手創立的基業拱手送人。所以無論是從外部大環境而言,還是從江東內部勢力的角度看,將兵馬交給已經成年且很有能力的弟弟孫權,而不交給年僅四歲的兒子孫紹,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大部分人的人心,保證江東霸業的穩固,為開創東吳基業奠定基礎!

  • 5 # 吟風社

    這裡先diss下新三國,新三國裡倒是有大臣們請孫策兒子繼位,大喬垂簾聽政的劇情,但這部劇裡的所謂權謀鬥爭只是編劇憑藉自己匱乏的知識腦補出的小兒科鬧劇,沒有任何實際價值。

    從歷史的角度講,首先要知道的是,孫策和曹操袁紹劉備這些君主不同,他在自己的勢力裡沒有絕對的權威。他自己並沒有在孫堅時代立下戰功,在家族中也沒有確立族長的身份,孫賁吳景徐琨早已立功授官,而一介白身的孫策還要靠打山賊立功才能要回父親的舊部(還只是一部分),他領導族人的最大權威是他作為孫堅長子的身份。

    由於孫策過於短命,因而他也並沒有來得及與族人和將領們樹立君臣關係。孫策去世時只是太守身份,他的堂兄弟孫賁孫輔是太守、舅舅吳景是太守、哥們周瑜是太守、剛入夥的李術是太守、老臣朱治也代理了一個太守,豈有一群太守向另一個太守稱臣的道理?

    是時惟有會稽、吳郡、丹楊、豫章、廬陵,然深險之地猶未盡從,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賓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

    若干年後,孫權還念念不忘那段時間魯肅和他大談帝王之業的事,將其稱為魯肅的第一項功勞,可見魯肅的這番話對當時的孫權而言有多麼大的觸動。

    公瑾昔要子敬來東,致達於孤,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此一快也。

    如果要用一個更合適的詞彙形容孫策兄弟這時的身份,應該是盟主而非君主。正因為如此,從孫策時期開始孫吳將領的特權都非常大,幾乎等同於一個個小軍閥。這樣一來,但孫策在江東可謂是步履維艱,根基不穩威望不足,加之袁術部將的身份,士人中對其反感者數目甚多。

    徐宣字寶堅,廣陵海西人也。避亂江東,又辭孫策之命,還本郡。徐奕字季才,東莞人也。避難江東,孫策禮命之。奕改姓名,微服還本郡。陳矯字季弼,廣陵東陽人也。避亂江東及東城,辭孫策、袁術之命,還本郡。孫策之始得朗也,譴讓之。使張昭私問朗,朗誓不屈,策忿而不敢害也,留置曲阿。孫策東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難,靖身坐岸邊,先載附從,疏親悉發,乃從後去,當時見者莫不嘆息。及天下大亂,忠棄官客會稽上虞。夜見太守王朗徒從整飾,心嫌之,遂稱病自絕。後孫策破會稽,忠等浮海南投交阯。

    現在孫策一死,整個孫氏集團都陷入了內憂外患當中,一方面勢力建立時間太短自身還有矛盾,另一方面孫策屠戮過重,江東大族也尚未完全站在孫家這邊,還有曹操和劉表等強敵環伺。

    孫策平定吳、會,誅其英豪,憲素有高名,策深忌之。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時有烏程鄒他、錢銅及前合浦太守嘉興王晟等,各聚眾萬餘或數千。引兵撲討,皆攻破之。策母吳氏曰:"晟與汝父有升堂見妻之分,今其諸子兄弟皆已梟夷,獨餘一老翁,何足復憚乎?"乃舍之,餘鹹族誅。

    孫策向張昭託孤時表示張昭可以自立為君,連孫策的母親吳夫人都擔心江東基業保不住,足以顯示當時形勢有多危急。

    策謂昭曰:“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策薨,權年少,初統事,太妃憂之,引見張昭及襲等,問江東可保安否,襲對曰:“江東地勢,有山川之固,而討逆明府,恩德在民。討虜承基,大小用命,張昭秉眾事,襲等為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時也,萬無所憂。”眾皆壯其言。

    這種情況下你讓一個幼童來坐這個盟主位子,怕不是瘋了?老實說,19歲的孫權也坐得很艱難,他連哥哥的死都還沒哭完就被張昭扶上馬。

    各地太守對孫權的實力也很懷疑,從孫策去世到赤壁之戰期間,孫吳政權幾乎所有郡都發生過叛亂危機。孫權在繼位後就馬不停蹄到處平叛,此外還檢閱軍隊、開設幕府,從行伍中和地方上招募提拔人才,安撫眾心,拉攏大族支援。而對於不肯臣服者,孫權也會下重手以立威。

    經過長久的恩威並施,孫家終於在江東站穩腳,再到江陵之戰後,憑藉幾場大勝利樹立了足夠威望的孫權才終於由太守升級成為州牧,與族人和將領們拉開等級差距,從盟主身份向君主身份邁開了一大步。

    生子當如孫仲謀絕非虛言,孫權安定江東確實是費了不少心血,也體現出了很高的水平,這不是一個幼童能完成的任務。

  • 6 # 樗丘閒居客

    兄終弟及,保住孫氏基業——孫策傳位孫權實為以退為進的妙招。

    孫策為什麼把權力(兵馬)交給孫權而不是讓大臣輔佐自己的兒子呢?

    其實,孫策這麼做也是無奈之舉。

    孫策是少年英雄,神勇無敵、爭霸天下。他二十歲東跨長江,先後擊敗劉繇、王朗、嚴白虎、劉勳等人,用五年的時間統一了江東,打下了一片天地。可惜天妒英才,孫策二十六歲遇刺,不治身亡。臨死前,難道他不想把自己浴血奮戰打下的江山交給自己的兒子嗎?

    想,肯定想。但是有兩個擔心還是讓他把權力交給孫權。

    第一個擔心就是擔心兒子守不孫家的江山。

    孫策對守住江東還是很有信心的。江東地勢險固,易守難攻,只要君臣協力,完全可以坐山觀虎鬥。只是擔心自己的兒子太小,沒有主見,遇事肯定要聽大臣們的話。雖然大臣們對孫策非常的忠心,會盡心盡力輔佐孫策的兒子,但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卻難免會有私心。而這種私心往往是會壞大事的。而後來的事情也充分證明了孫策的遠見卓識。

    公元208年,曹操佔領了荊州後親率八十三萬(號稱)大軍進攻江東。在曹操滔天的威勢下,以張昭為首的文臣紛紛勸說孫權投降。當年二十六歲的孫權果然是英明神武,在魯肅的提醒下,力排眾議,決定聯劉抗曹。結果是君臣協力,巧借東風,火燒連營,大敗曹操。難怪辛棄疾會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

    如果是孫策的兒子掌權,結果怎麼樣就很難說了。其實,孫策對孫權也是有點擔心的,所以他要大臣們好好對待自己的弟弟,並且口氣還是很嚴厲的。

    在選擇兒子還是孫權的問題上,最終選擇孫權,也不僅僅是年齡的問題,還有他對孫權的認可,對能力的認可,對人品的認可。這就不得不提孫策的第二個擔心,對自己兒子和子孫的命運擔心。

    在兩漢時期,小皇帝特別多,而結局往往都不太好。漢靈帝、漢桓帝十二、三歲登基,漢獻帝不到十歲當皇帝。靈帝、桓帝都比較昏庸,壽命也不長,也就三十多歲。獻帝的情況大家都比較清楚。而劉恭、劉弘就慘多了,小小年紀當了傀儡皇帝,又被人殺掉。孫策去世時,孩子年齡不大(孫權才十八歲),他擔心由於自己選擇失誤而坑害了孩子,一失足成千古恨。

    我覺得孫策最初肯定是想把權力交給兒子的,但經過反覆權衡還是交給了孫權。從表面看好像是退了一步,但這卻是最佳方案,既守住了江東姓孫,不使自己的心血付之東流,更保住了自己孩子的一生榮華富貴。不過有點小遺憾。

    而孫權也沒有辜負孫策,使東吳與曹魏、蜀漢三足鼎立。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封孫策的長子孫紹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侯,子孫沿襲爵位。

  • 7 # 大漢騎兵他爹

    北有曹操虎視眈眈,西有劉表世仇,自己的兒子未來十年之內都長不大, 8年之後就有了赤壁之戰。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 東吳的政權必須在一個有能力的人手中牢牢掌握 。倘若他強行扶自己的年幼兒子上位 那麼只有一個後果, 政權要麼落入權臣手中 ,要麼就落入皇親手中,孩子年小 ,大喬又孱弱 ,一旦鬥爭失敗連命都保不住了。而且他當時認為自己有恩於孫權,孫權一定會保全他家老小的。事實證明孫策是英明的 ,你看孫權晚年立年幼的孩子們都什麼後果 ,孫亮被毒殺;孫休之子為太子年幼,本應繼位,但是權臣改了遺照, 立孫皓為帝,太子被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落地3平米的鋼化玻璃要不要加橫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