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對於這種假設性的問題,最大的難處就在於事件並未發生,後果難以預測——我這裡,僅就大機率做個分析。首先來回看一下隆中對諸葛亮的整體策劃,第一是曹操,他認為“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第二是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這兩個硬柿子捏不得,這是諸葛亮當時的策劃前提。

    然後是荊州、益州,在諸葛亮看來比較軟弱,是可以一試的軟柿子。而在拿下荊益二州之後,劉備的實力便有所增強,屆時劉備與孫權結好,一旦“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指關羽)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指劉備)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這便是諸葛亮的全盤計劃。但時勢變化,是諸葛亮遠遠料不及的。

    首先問題在於劉備這邊,劉備第一未能及早拿下荊州,以致於曹操南下,赤壁之戰後,荊州實際上成為曹孫劉三家勢力均衡的一個所在。第二是益州,劉備奪取益州,同樣存在時間遲緩的問題,事實上當劉備攻入成都之際,曹操也拿下了漢中,假使當時的曹操依舊如當年意氣奮發,乘勢下成都,不是完全沒有可能。而等到劉備拿下漢中,一個是軍隊疲憊,另一個是劉備忙著稱王稱帝,根本就想不到“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其次問題在孫權這邊,這個問題實際上出在諸葛亮身上,他壓根就沒有考慮江東的擴充套件問題,孫權也是有志向的人,周瑜、呂蒙這些人,哪個不想著吞併天下。而東吳要爭霸天下,一個方向是出徐州,另一個方向是出荊州,顯然後一個操作性遠大於前者。

    第三個問題在曹操這邊,曹操固然年紀一點點上去,但也算是後繼有人,曹丕的素質顯然遠勝劉阿斗(當然比壽命則遠不如),而且曹魏佔據中原,最大的優勢就是人才濟濟,諸葛亮這邊,不過魏延、姜維、王平、馬岱這些人(請注意都是外來戶,沒一個出自益州本地),沒人才,你怎麼跟曹魏鬥?

    所以,論資本、論時勢,諸葛亮的隆中對都存在很大的問題,即便是關羽不急著北上,三國耗下去結果也必然是曹魏越來越強蜀漢越來越衰,人才凋零,怎麼跟對方鬥?

    回看當年,劉邦為什麼能從漢中出陳倉,一舉形成與項羽楚漢相爭之勢,其一是因為時間有利,劉邦入蜀沒多久,中原就發生了大事件,項羽去山東火拼,顧不上關中,而劉邦手下又有一代奇才韓信(論軍事素質,諸葛亮真的不如韓信太多);其二是因為對手不同,劉邦、韓信的對手是項羽,而劉備的對手卻是曹操、諸葛亮的對手卻是司馬懿。

    “待天下有變”,天下何時真的有變呢?估計要等到曹魏內亂,曹髦和司馬家族火拼那個時代,但那時諸葛亮早已不在了,姜維更沒實現這個機遇的能力了!

  • 2 # 瘋子來了咩

    這麼多回答,全是事後諸葛亮。演義中,甚至是歷史,都有著濃濃的宿命感。演義更甚。命該如此,漢家氣數已盡,無論你怎麼發展,也必然不會統一天下。因為兩漢統治已讓民心相背。400多年的各種壓榨,動亂,內耗,讓百姓失去了對劉漢天下的期待,新朝代呼之欲出。誰能在內鬥中最後勝出,平定天下,老百姓都會歡迎。不過,必然不會是劉漢。因為我說過,即使劉備集團能夠統一,以劉備的學識修養,劉禪後主的不學無術,很難能守三代,到時必然又是戰亂。所以天意如此,孔明逆天而行,必不能成功。

  • 3 # 二手的文化觀察員

    都說待天下有變了。還問會不會,萬一天下不變呢?

    安逸的生活容易讓人喪失鬥志。在中國歷史上,從南向北打成功率相對低,這事只有朱重八同學幹成,涉及到地理因素、身體素質、戰鬥力和環境適應能力等等一系列很複雜的因素。我黨也是看到這一點,偷偷把自己的核心力量往北轉移,結果中正同學還眼巴巴地在南京企圖統一華夏,結果讓百萬雄師勢如破竹。

    三國制衡,先破壞平衡者先遭殃,所謂黃雀在後,一心想統一天下者,隨著年齡的增大,覺得自己時日不多,越是容易耐不住性子,最容易成為那個先破壞平衡的人,吃虧是最大的。天下不是你想要就能要的,你得有那個命,正所謂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所謂的英雄或常勝將軍,也會慢慢老去,不復當年之勇,別以為你有五虎上將就可以統一天下,更何況是小說吹出來的五虎,真以為打仗就是幾個猛夫決定天下的歸屬嗎?

    都打了二三十年了,連年征戰,士兵們不累,百姓們也累,誰不想過幾天安穩日子,天天想著打打殺殺的人不會得到更多人擁戴的。人是容易忘事的,上輩人慢慢老去,這邊人慢慢成為世界主宰,老一輩人忠於的漢室江山,在新的一輩人裡面或許根本就沒有這個概念,我是蜀國長大的,我是吳國長大的,漢室天下與我何干,那怕我要建功立業,也是建立屬於我自己的江山,借漢室之名統一天下之策,隨著年歲的增長和新人的崛起,這個噱頭能夠被利用的地方越來越少,大家開始承認新形成的格局。

    上天給人就這麼些時間,能幹成的,就乘著年輕,不能幹的,就認命,天理不可違啊!

  • 4 # 管窺歷史

    肯定會。如果劉備按照諸葛亮劃分的既定路線,肯定能一統三國。不過上天沒有給劉備“天下不變的環境”,另外家底也不是劉備敗光的,而是孫權和曹操防止劉備做大而聯合打壓的結果。

    鏡頭拉到公元219年,這一年漢中有戰事……

    前方的情報如白雪般紛來沓至,劉備、曹操陣營不斷傳來謀士們,將軍們關於進一步作戰,擴大戰果的爭論聲。

    此時,剛佔領的漢中的劉備,尚未落穩腳跟。遠在長安的曹操虎視眈眈,親自駐守在長安,一直尋找機會,奪回漢中之地。

    遠在荊州駐守的關羽,按耐不住性子了,遙想和大哥劉備出生入死大半輩子了,未建尺寸之功,現在國內形勢大好,劉備集團在益州已經立穩腳跟,戰果不斷擴大,佔線不斷地向敵方推移。關雲長手持《左傳》,在軍營裡踱來踱去,到底要不要出兵北伐,進攻許都,策應大哥呢?這是一直縈繞在關羽心頭上的問題,揮之不去。此時,關羽在糾結,在等待,在彷徨。因為兵法有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為關羽知道,此時如果貿然進攻許都,如果取勝好說,但是如果孫權在後方偷襲的話,失敗倒是小事,荊州的土地如果丟了,那可是他們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啊。正在猶豫中,“報”,突然賬外傳來了探子報告聲,關羽和探子進行了如下的對話

    “啟稟關將軍,東吳現在已經把呂蒙換掉了,呂蒙回江東養病去了”。

    “陸遜,我怎麼沒有聽說過啊”關羽近乎自言自語道

    “稟將軍,陸遜是一個書生”

    聽完這些,關羽哈哈大笑,“SB年年有,今年特別多啊,讓個毛孩守江東,此誠逗我也,即刻下令三軍開拔,攻克許都,迎回漢帝,匡扶漢室,哈哈”

    是夜,對面的江東集團,一直關注著事情動態。前一段時間,作為荊州軍事領導——呂蒙,就和高層達成了背後襲擊關羽的共識。雖然孫劉聯盟表面團結,但是背後摩擦不斷,自從劉備進位漢中王之後,孫權就恨得牙根癢癢,不僅僅是因為“只要你比我過得好,我就受不了”的嫉妒心理作怪,還由於劉備佔著荊州,孫權在潛意識預設荊州全部土地都是姓孫的,和你姓劉的有什麼關係呢?荊州必須奪下來,因此他們一直在謀劃,怎樣讓關羽放心大膽的去攻打曹操,自己趁關羽後方薄弱偷襲一下,收復荊州全境。呂蒙當時就上表稱:“關羽之所以不敢放心大膽的攻打曹操,是因為我在荊州鎮守(不是自誇,不是自誇,不是自誇,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不如現在我詐稱有病,然後主公調防,這樣關羽就會放心大膽的進攻中原了,我們在這時,用船運輸假扮成商人計程車兵,掩人耳目,攻其不備,出其不意,荊州唾手可得。”孫權連連稱善,撫掌大笑:“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浮沉隨浪記今朝,蒼天笑,紛紛世上潮,誰負誰勝出天知曉”

    219年十月,遠在長安的曹操,也收到了孫權關於前後夾擊關羽的書信。在七月份時候,關羽大破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嚇得曹操要遷都以避鋒芒。關羽在孫權上游,孫權就要聯合曹操誅滅關羽,曹操得到書信之後,即刻命令徐晃夾擊關羽,後來孫偷襲了南郡,關羽立即會軍但是全然不濟,大敗而歸,痛失荊州。

    諸位看官,在這裡可以發現,其實劉備沒有一統天下,不是沒有堅守諸葛亮的既定方針,更不是他敗光了家底,而是時運不濟,一個關羽怎麼抵擋住孫權和曹操的兩路夾擊呢?歷史沒有如果,就是關羽不出動,任由劉備在關中地區和曹操死磕。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孫權在背後也不會閒著,肯定也會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因為孫權對江陵覬覦已久,這次偷襲,準備工作也做得非常充分,從孫權出兵到殺死關羽,僅僅用了兩個月。這就是為什麼劉備看到關羽失敗而見死不救的原因,不是不想救而是來不及救,一方面在北方要抗住曹操方面的軍事壓力,還要支援關羽攻打孫權,這是不可能的。這其實也是孫劉聯盟的弱點:當面對著同一個強大的敵人的時候,能夠抱成一團,當有一方做大時,另一方會毫不猶豫的再別後捅刀子。這也就是為什麼三國能形成鼎足之勢,而兩個國家卻行不成的原因,相互制衡是個前提。諸葛亮的隆中對自始至終都是正確的,劉備集團一方面出兵秦川,一方面出兵宛洛,形成鉗形進攻之勢,曹操肯定扛不住兩方面的同時打擊,到時候能不戰自潰。可惜,劉備命運不濟,關中之戰是曹操的最後一戰,到一年之後(220年),曹操就去世了……

  • 5 # 巴山夜雨涮鍋

    你說劉備不敗家底,那麼應該是指222年的夷陵一戰。實際上“天下有變”的格局,在222年已經發生了,那就是220年曹丕稱帝篡漢。只不過,這時候劉備沒有選擇北伐,而是選擇東征而已。那一戰劉備確實損失了數萬精兵和不少中生代將領,如馮習張南等人,給蜀漢國力造成嚴重損害。如果避免這次失敗,蜀漢可以節約不少兵力。

    然而就在這之前,蜀漢還遭遇了另一次重大挫折,就是關羽失荊州。關羽失去荊州,已經造成蜀漢損失了荊州三郡的地盤,損失了數萬精兵,損失了關羽這位一流名將。之後劉備之所以不聽諸葛亮勸諫(實際上歷史上也沒有記載諸葛亮勸諫劉備)而執意東征,可以說只是這一次損失後造成的憤怒,以及企圖用冒險方式撈回一些東西。

    所以,從歷史角度上說,即使劉備沒有進行東征,放棄這一次冒進,節約了數萬兵力和一批中生代將領,給蜀漢儲存下一批實力,這種情況下,劉備想要達成“一統三國”的目的,依然是很難的。畢竟,就算是關羽水淹七軍前,整體實力還是曹魏最強,更何況還有個居心叵測的東吳在側。關羽敗亡之後,蜀漢實力絕對墊底,要翻身已經極其艱鉅了。

    不過,類比下歷史位面,劉備如果謹慎一些,畢竟可以給我們更多的希望。類比下歷史上諸葛亮獨立支撐的苦逼像,假設給他多幾萬經驗豐富的老兵,假設給他多幾個有希望的將領,再假設有個老當益壯的君主親臨一線,幸福滿滿的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魚竿上不能防抱死的防抱死到底該不該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