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出謀劃策

      如果在資本市場高歌猛進的階段,我會說“用虧損換市場”類似的話,但在資本寒冬之下,這個最本源的問題其實有著更現實的意義。賺錢、盈利,天經地義。

      其 實,這只是一線城市和四五線城市對於“創業”認知的一個溝壑,在更多層面——產業基礎、融資通路、人才、資源、競爭環境等都方面,都存在極大的差異,這些 差異也決定了四五線城市創業,必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這也決定了一些過渡自信要“下鄉”有一番作為的專案,你要先了解真實的四五線城市到底是怎麼樣?

      環境:網際網路頭潮剛剛抵達,遠未觸動傳統商業的根本

      幾年前,在移動網際網路興起之處,曾有人寫了一篇《三四線城市的移動網際網路》引起一定的關注。幾年過後,移動網際網路已經席捲了縣市及鄉鎮,到處都可以看到智慧手機,微信是年輕人喜歡的時髦溝通方式,而且偏好於語音,主要原因當然是省錢。另外搶紅包的方式也讓他們樂此不疲。

      而其他的,滴滴打車、餓了嗎、高德地圖、美團大眾點評等,基本還用不上。儘管個別外賣平臺在一些地方縣城也開始開展業務,但由於地方不大,吃喝玩樂獲取極度便捷,好吃好玩的地方就那麼幾個,也決定了這些工具需求還不強烈。

      接受度最高的是電子商務,這已經成為年輕人尤其是從外地打工回來的年輕人喜歡的購物方式之一。淘寶很多人並不陌生,但更值得關注的是,每天京東、蘇寧在這個不大的縣城配送大量的訂單,而且部分品類可以做到頭天下單次日送達。快遞高度發達,可以送到鄉鎮一級。

      即便如此,傳統商業受到影響還很小。一些頗具規模的大型超市幾年前才開始興起,並對分散的雜貨鋪等門店銷售模式帶來一定衝擊。但遍佈各個街巷的雜貨店的便利性依然無可取代,下樓就有。

      出行方面,計程車這兩年才開始有,以跑長途為主,城內公交車運營了2-3年,但人們的出行方式還是傾向於摩托車,招手即停,去哪都方便。

      專案:傳統業態為主,網際網路創業受技術和人才制約大

      不知道要做啥,是很多本地年輕人關於創業最直接的反應。當然,他們第一想到的還是傳統業態的創業,也就是傳統“做生意”。

      實際上,傳統業態創業給年輕一代人的機會並不多了:地段對生意影響很大,縣城好地段的門店基本瓜分完畢(自有佔多數),租用或購買新的門臉房花費很高。另一方面當地沒有大企業可以圍繞產業生態來創業。

      網際網路創業儘管對年輕人有利,但這裡的環境還未能給網際網路創業更好的機會,尤其是技術、人才、資源等,都無法本地化去解決,也決定了只能是“輕模式”、簡單產品,以及對人才依賴程度不高的方向。這也是很多地方電子商務(將本地產品銷售到外地)最先起來的重要原因。

      偏好:自籌資金為主、關注當下及造血能力

      在大城市創業,動輒打造全國性平臺的模式,對資金需求很大,因此基本靠尋求風投資金來解決,整個專案回報週期可以拉的很長。因此,在專案特點上,會關注於長遠的、未來的趨勢和模式,更注重“概念”。

      但在三四線城市創業,沒有風投機構,資金只能靠自己籌措解決,總量有限,也無法支撐較長週期,回報意願比較強烈。因此,他們會更關注當下存量市場而不是培育市場,關注能產生現金流的方向而非“華而不實”的概念和模式。

      而 由於上述特點,在企業運營上,大城市創業專案會允許戰略性虧損,“燒錢”換市場、資料是常態,擴張速度很快,這樣會導致一個問題是過度依賴融資,在 2015年許多人都丟擲“融資是核心競爭力”的言論。依賴融資能力的一個後果是,但市場變化而自身應對不足,很容易在走向獨角獸的路上猝死。而三四線城市 從一開始就會關注自身“造血能力”,當然問題在於過渡關注生存發展速度也會受限。

      機會:地域資訊鴻溝尚存,消費升級空間不小

      利用地域資訊鴻溝創業,比較典型的是將美國專案Copy to China再加以本地化。而由於產業差距、網際網路基礎較弱等先天條件,將大城市一些模式複製過來,做區域性、垂直細分市場和產品是否可行呢?我覺得是有機會的。

      以 快餐為例,麥當勞、肯德基、真功夫等快餐遍佈全國,但在一些地方縣一級還是空白。而當地創業者早早將複製到地方,為當地年輕人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就餐環境, 雖然拜託不了山寨嫌疑,但它依然是當地年輕人最愛去的餐廳。很快就在縣城開了好多家連鎖而且生意火爆。與此同時,影院、超市陸續登場,這其實是消費升級的 縮影。

      當然這都是淺層次的,隨著鄉鎮一級交通、物流、網際網路滲透率提升,未來在區域電商及特色本地化服務等方面,相信小鎮青年會找到屬於他們的舞臺和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庸小說中分筋錯骨手、冰蠶毒掌、摧心掌三種武功如何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