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小巖談古論今

    唐朝節度使是沿北周及隋朝舊制,重要地區置總管統兵,旋改稱都督,惟朔方仍稱總管,邊州別置經略使,有屯田州置營田使。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故稱節度使。

    唐末與漢末很似。

    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將唐代由盛變亂再轉衰,隨後的黃巢起義,更徹底打殘大唐。安史之亂及黃巢起義只是問題表象,大唐帝國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就是始終解決不了節度使的問題。

    上圖:安祿山畫像

    節度使變化過程可由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訥,為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節度使之名自訥始,時為唐睿宗景元元年(公元710年)。至唐玄宗時,唐朝大批設立緣邊節度使。天寶年間,帝國北方建立八大節度使區,南方建立一個節度使區和一個經略府區,統稱天寶十節度使。本來是盛唐的強心劑,後來卻成為惡夢。

    由於節度使是大唐帝國設計及演化的產物。它是軍隊成分的演化,由輪番戍守的初唐府兵,逐漸被職業軍人的長征健兒所取代,組建大規模邊防軍團。另一方面就是財政模式演化,本身由中央出錢、州府出兵的模式,逐漸被就地募兵、就地籌錢的模式取代,結果,節度使掌握了屯田、食鹽等財政資源。

    還有就是地方權力的演化,本來以州縣兩級行政劃分,逐漸被道、州、縣三級取代,而緣邊節度使與道的採訪使往往“一人兼領之”,節度使於是掌握轄區州的行政權。

    節度使於初期是大唐帝國的強心劑。在高宗時期,薛仁貴戰敗大非川。大唐失去了青海道,還被迫放棄西域四鎮。此後,唐朝開始在青海道改變總管領兵、府兵應徵的軍事模式,“少發兵募,且以備邊”、“且令大將鎮撫,蓄養將士”。士兵變成招募而來戍守的職業軍人,將軍就成為常年鎮守、擁有邊地大權的封疆大吏。

    唐軍主力撤退後,百濟名將黑齒常之以河源軍抵抗吐蕃,防守西境。同時開墾良田五千餘頃,每年得糧百萬餘斛。黑齒常之鎮守河源七年,兵精糧足,吐蕃聞風喪膽,而且減輕大唐財政負擔。所以,黑齒常之的河源軍,就是節度使制度的試驗品。

    黑齒常之的模式因為有用,所以就被大唐快速複製。在東北,組建范陽的清來軍、威武軍以及平盧軍,防禦契丹和奚;在漠南組建三受降城體系,本質上也為節度使模式,削弱後突厥。

    到了開元年間,緣邊節度使的數十萬大軍,四面出擊遠征拓土,讓大唐迎來武功高潮:北面消滅後突厥汗國等;東北屢次戰勝契丹、奚等部落,使其臣服;在青海道和西域則全面壓制吐蕃,西域戰場控制大小勃律。大唐甚至劍指西南,大規模進攻南詔。以上種種都歸功大唐節度使。

    不過軍政權坐大配上野心,最終令安史之亂爆發,此後大唐一蹶不振。

    上為:《明皇幸蜀圖》區域性,描繪安史之亂時唐明皇避難入蜀途中落魄情形。

    在亂後的150多年間,大唐在唐憲宗時期崛起過,開創元和中興,也顯著著手解決藩鎮和節度使問題。當時不同地方的節度使斷斷續續發動叛亂,當時淮西、淄青以及河朔三鎮—幽州、成德、魏博,都鬧得很厲害,都被唐憲宗消滅及壓制。

    至於安史之亂的重地河朔三鎮,依舊是安史舊將士卒勢力範圍,雖然降了唐但被認為有造反基因,卻在憲宗面前直接交兵交權。

    至此時節度使問題在央地關係層面上已經解決,唐憲宗雖收服藩鎮,卻沒有革除節度使制度。事實上,這時的帝國軍隊,已演變成一種自下而上的軍事民主制,職業軍人結成利益集團。節度使能保障幾十萬職業軍人不鬧事、不造反、不全國開搶,也能調轉槍頭。

    節度使及藩鎮問題根深柢固改革需時,但時間不等人,唐憲宗在位十五年死了,河北三鎮又重新割據、各地節度使紛紛自立。職業軍人,有錢有犒賞,打仗就是他們的工作,這就是節度使與士兵的關係。行政、軍權、財權都掌握了,誰也不會輕易放手。在連串民變及黃巢之亂下,令唐室國力衰退,被關中藩鎮反噬,唐帝甚至淪為各藩鎮角力的戰利品。

    唐朝節度使問題,大唐早知有問題,但為了續命,只能任由問題繼續發酵。唐代續命燈熄滅,到了五代十國分裂時期,基本上是唐代藩鎮割據的延續。

  • 2 # 淡然wam

    節度使開始於貞觀時期,李世民封。

    尾大不掉的緣何,若詳說,一二句怕不行。我沒耐性。就用我的話說兩句:一,是因軍事。二,是因為人口增多,行政也需要。

    哈!不知你是否滿意?

  • 3 # 軒芯閣

    這個節度使的出現時從唐朝開始的。因為在唐朝初期,基本上都是延續著隋朝時候的舊制度,當時的一些重要的軍事地段都會設定有總管統兵一職位,後來改名叫都督,這些在地方不一樣叫法也不一樣,在當時的朔方還是叫總管,在邊州就稱為經略使,而在屯田的地方就叫做了營田使。

    在唐朝初期,中央政府開始設定一些地方軍事長官,這個職位朝堂上以旌節為說,這就有了節度使。而成為節度使職務就相當於咱們現在說的一個軍區司令,職務很高的。

    咱們細看一下節度使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原因是原來一直沿用的均田制度的破壞。因為在高宗跟武則天的手裡頭,這種制度被破壞很嚴重,很多流民跟逃稅的戶主成為當時社會的一個熱點,在玄宗當皇帝的時候,也想了很多的辦法,像從新頒佈了均田的法令,不讓百姓流亡,再有就是用到檢括客戶的方法,給流亡人員落戶籍,最後就是把這些流亡的百姓以招募的形式參軍。在搞這三種辦法的時候,前兩種是以失敗告終,而最後一種確實給適當解決了當時的社會問題,這種人參軍後也就成為咱們現在說的僱傭兵了,這樣就有了募兵制度的發展。

    這個節度使制度是在唐朝的開元到天寶時期,在邊疆設立的緣邊節度使,那個時候由於唐朝跟突厥戰事時間長,拉的戰線也有點長,後來把東突厥打敗設立了都督府,然後就擊敗了西突厥,建立了州縣治理,這樣才把唐朝的疆域擴張到極限,後來皇帝老兒硬是在新疆以西,和波斯以東的地方分別設有都督府十六個,州設立了七十二個,縣設立了一百一十個,這樣無形中就增設出很多的節度使。

    在唐玄宗的手裡頭,作為緣邊節度使,進一步延伸,在開元的時候,一些大都護府其實已經讓八節度使給代替,而當時駐紮在鎮子裡的兵力已經達到十萬人數。這個節度使在初期設立,主要是作為軍事領導,去管理一些軍事和對外防禦的功能,基本上是不管理州縣的民政方面的任務,只是後來軍跟民,財和政被一個大承包,而只有是在轄區內的都以節度制度為主,這才有了州縣方面的刺史。

    後來,在安史之亂以後就出現了各種變故,唐朝的節度使是被地方割據的一個部隊士兵給自行破除了,而這個廢立是以唐肅宗手裡頭為開端的,這個在歷史資料資治通鑑中也特別提及過。

  • 4 # clearsway

    源於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之後,一是,中央無力平叛,地方坐大,平叛武將都坐擁實權,權利官職都是姻親相傳。二是,皇室衰微,皇權不顯,宦官左右皇權。可以說安史之亂之後,李唐無帝

  • 5 # 錢說免費

    節度使制度是在唐朝的開元到天寶時期,在邊疆設立的緣邊節度使,是在新疆以西,和波斯以東的地方分別設有都督府十六個,州設立了七十二個,縣設立了一百一十個,這樣無形中就增設出很多的節度使。

    在唐玄宗的手裡頭,作為緣邊節度使,進一步延伸,在開元的時候,一些大都護府其安史之亂以後就出現了各種變故,唐朝的節度使是被地方割據的一個部隊士兵給自行破除了,而這個廢立是以唐肅宗手裡頭為開端的,

  • 6 # 閒情看世

    唐玄宗李隆基時期,源於兵制改革,以募兵制代提府兵制。一方節度使就權柄過於龐大,現在連兵士招募都由他說的算,各個都成了一方諸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5X釋出後,會不會讓OPPO R11有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