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孩子上小學,去博物館對色彩鮮豔的人物畫會看幾眼,風景畫和山水畫全然沒觀看興趣。如何引導他
9
回覆列表
  • 1 # 有人一生鏽

    欣賞的提是有一定的認知基礎,美之為美斯惡矣。對於我而言,更喜歡探索名畫背後的故事,敬仰一個畫家不是驚歎於他的作品, 那只是流於功利層面的表象,他的奮鬥史是最能夠引起大眾共鳴的,不管是乞丐,外行人,小孩,還是畫家。

    一個沒有過經歷過風雨的人,無論你怎麼跟他講人生道理都是頹然無味。讓一個沒有深厚功底的孩子去欣賞最高水平的作品,本身就是無法理解的難度。因此,我們的定位應該是要這樣的:為什麼要畫出這幅畫呢?這是歷經三十年生死分離而感悟出來的嗎?為什麼可以傳承了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史?就想我們小時候的照片一樣,值得回憶。這幅畫也許明年可以拍出一個億的價格等等,為什麼一張紙可以這麼值錢?

    透過挖掘畫的故事,看到人生百態,歷史沉浮,才是賞畫之道:名可名,非常名

  • 2 # 愛圖牆繪

    像我家孩子也沒那麼大呢,還真沒想過這個問題,但是我覺得只能儘量給孩子更多的機會接觸各種形式的藝術,讓她自己發掘興趣點了。她要是有天賦,那就找專業老師深入,沒天分那就玩玩開心就好,畢竟現在的孩子壓力其實挺大的,你說呢?

  • 3 # 啊哈教育

    看到你的問題是,如何讓孩子學會欣賞名畫。我認為這個問題應該是:如何帶著孩子欣賞名畫?因為小學階段的孩子欣賞名畫還需要成人的引導。正確的引導才能激發他的主觀能動性和對藝術的興趣。

    你為孩子打開了一扇窗戶,他未來在某些方面會比其他同齡人走的更遠。

    那我們要如何帶著孩子欣賞名畫呢?

    1.良好的心態,放鬆的心情

    家長和老師要保持平常心態,和孩子一起欣賞名畫,重在薰陶,不要有過多的功利心,急於給孩子灌輸專業知識。把每次欣賞的過程當做一次休閒和享受。保持良好的心態、帶著輕鬆的心情和孩子一起欣賞名畫的過程中,你們會發現,孩子也是我們的老師,他們不受拘束,敢問敢想,反而讓你深受啟發。

    2.不要把藝術看的高高在上

    不要把藝術看的高高在上或觸不可及,藝術作品是用來感受的,是需要用心的,而不是用腦。家長和老師對於欣賞名畫也不要有負擔的心態,認為自己都看不懂,怎麼帶孩子欣賞呢?欣賞名畫的方式有很多,誰說我們欣賞名畫就要介紹畫家的風格和生平呢?認知便是其中一個簡單的欣賞方式。

    梵高 | 《梵高的臥室》| 1888年 | 阿姆斯特丹國立梵高博物館

    比如:

    低幼的孩子,我們也可以去認知作品中的每一樣東西,比如床、窗戶、掛畫、花卉、檯燈、椅子、桌子……這些都是我們日常接觸的事物,對於低幼的孩子,講解的重點是幫助孩子在畫中找到他熟悉的東西,讓孩子覺得藝術品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發現原來還可以這麼表達……從而激發孩子對藝術作品的興趣,從小與藝術結緣。

    這種簡單的欣賞方式是不是突然給到你一種啟發?讓你突然卸下了負擔,哦!好像藝術也不是特別高深,離我們也很近啊!

    3.引導性的提問帶來啟發

    欣賞的過程,成人的引導性提問非常重要。

    比如:

    我們可以有一些引導性的提問:“這些東西和你們在生活中看到的是一樣的嗎?”孩子們的回答會是各異的,最後可以告訴孩子,這些不一樣是因為畫家畫的是一百年前的東西,讓孩子有了關於歷史和時間的概念。接著可以請孩子說出一樣的,發現建築、花卉、天空……和現在的比,幾乎沒有什麼變化,讓孩子知道有些事物是永恆的,特別是大自然。

    梵高 | 《星月夜》| 1889 | 紐約現代美術館

    梵高 |《夜間的露天咖啡座》| 1888年 | 米勒國立博物館

    透過有效的交流和互動,名畫活了,這種與名畫的對話,讓名畫有了情感和生命。它們化成潛移默化的力量和能力影響孩子,長大後想忘記都難呢。

    4.想象力也很重要

    一個想象力枯竭的人,是很難欣賞一幅作品的,在他的欣賞世界裡,非黑即白,非常狹窄,走不出想象的空間。

    比如:

    這幅畫,當你看到這幅畫,你第一眼的感覺是什麼呢?

    米羅 |《公主家的勢利小人》

    “哎呀,這畫的都是些什麼啊?這也可以叫名畫啊?"

    "根本看不懂!”

    彆著急,我們嘗試突破以往的認知,靜下心來,再感受一下,這上面有什麼?

    想象一下,似乎可以看到一些小人,他們和我們平常看到的小人很不一樣,這些小人頭大大的,身子小小的,有的脖子長長的,有的還長著三隻眼睛呢,天空還有星星、月亮。他們在做什麼呢?好像在跳舞,好像在散步……進一步想象,他們可能在參加公主的宴會,穿著漂亮的衣服,高高興興跳舞呢。

    假如你不展開想象力或用心去感受這幅作品,當你看到這幅畫的時候,你的總結只會是三個字:“看不懂。”

    反觀孩子,他們才是離名畫最近的人。想象力爆棚而且沒有成人的認知侷限,我們和孩子一起欣賞名畫的過程中,反而會因為他們無拘無束的想象力而大開眼界。

    5.做必要的功課

    相信我們並不是對每個畫家和名畫都有認識,甚至大部分都很陌生,但這並不阻止我們和孩子一起欣賞名畫。在欣賞之前,我們需要先做一定的功課。瞭解畫家的生平、作品、畫風、故事……當然你不需要把了解的全部知識都去告訴孩子,在眾多的資訊中選取有趣的點作為拓展即可。作為家長和老師,要撇開深奧難懂的美術哲學思想,用通俗易懂、淺顯有趣的語言,從兒童能理解的角度去講解這些世界名畫。所以,提前做功課是必不可少的。

    相信以上的答案可以給你啟發。

  • 4 # 果核吾肉

    孩童和藝術家完全不同,但又極其相似。

    如果要說誰最懂藝術,小孩絕對能排在前列。但這種懂和我們成年人理解的可能不太一樣。

    我們關注作者,作品表達的意義,所屬的流派,喜歡按照別人已經解讀好的資訊,反過去對照理解作品;而孩童呢,他們更關注的是,畫的是什麼,喜不喜歡,和什麼東西有點像……這種不同在帶著孩童去看藝術展時體現得尤其明顯。你會發現,一場展看下來,他們的收穫往往比大人多。

    比如,大多數非藝術人士在看完展覽後的普遍感受就是:我剛剛看了個展……具體是展的啥?嗯,記不太清了……最喜歡哪個作品?額,就是那個……誒,不對,另外一個好像更有名……

    《哭泣的女人》畢加索,其實那不是紙巾,是手帕

    孩童在欣賞藝術作品時的洞察力和領悟力,其實比我們想象得要厲害得多,這是他們的天賦。是天賦就應該閃光不是嗎?

    但問題在於,作為父母,自己不懂藝術的話,怎麼幫助孩子挖掘天賦呢?對於這個問題,我自己也一直很困擾,直到最近看了《兒童藝術大書》,才算悟出了點道道。

    《兒童藝術大書》分為白色版和黃色版,由世界頂尖藝術出版機構——英國費頓出版社出版,我看到的是它的中文譯本。從書名就知道,這是一套給兒童看的藝術類書籍,告訴孩子應該如何看懂一件藝術作品。

    每本書中選取了30個主題,收集了數十位藝術家的作品。除去一些廣為人知,且不同風格的繪畫作品以外,還包括有裝置藝術、行為藝術作品等等,囊括的藝術表現形式非常豐富,不僅適合給孩童作為藝術啟蒙書來看,而且也適合父母拓寬視野。

    我們說自己看不懂名家的藝術作品,從很大程度上來說,不一定是看不出畫的是什麼,而是不懂它究竟“好”在哪裡。那麼,首先我們要知道,它們為什麼那麼有名?

    這通常由兩個因素決定,第一是它改變了藝術發展的歷史,第二是它變成了後來的藝術家們學習的榜樣。(觀點來自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紅梅)

    比如克勞德•莫奈,它的代表作《日出印象》、《睡蓮》、《花園》等,他的作品很好辨認,看上去都是模模糊糊的,而且喜歡透過光影和色彩的變化來表現景色和情緒。

    《花園》

    也許是我們現在能接觸到的藝術作品多了,不覺得這種典型的印象派作品有什麼獨特之處。實際上,在莫奈用這種風格繪畫之前,那些出名的作品都是有清晰的輪廓線的。所以可以這樣說,莫奈改變了文藝復興600多年來的視覺審美,創造了屬於他的原創風格。

    如果不瞭解這些背景,即使是著名的作品對於普通的觀眾來說,也不過是一副“畫得還不錯的畫”而已。也就是說,看不懂著名的藝術作品,從根本上來說,和我們不清楚它的歷史背景、創作技法等等有關。但要求一個小孩去了解這些知識,也確實是很難為他們啊。

    這樣,我們不妨反過來想一下。

    欣賞一件藝術作品時,無非就是兩種感受,好看和不好看。好看是因為作品能帶給人愉悅感,比如古典主義的作品通常都好看;如果不好看,不能給人帶來美的感受,那肯定就是有深刻的內涵。

    我們就從看入手。

    告訴我,你看到了什麼?

    《美國哥特式》美國畫家格蘭特·伍德(Grant Wood)作於1930年

    這副作品叫做《美國哥特式》,我們看了什麼?

    在一幢木房子前,有兩個看上去很嚴肅的人站在一起。

    他們為什麼會有這種表情呢?光看畫似乎看不出來什麼,但我們可以猜想:右邊的男人手裡拿著叉子,好像是某種耕種工具,是莊稼收成不好嗎?不像,因為收成不好會悲傷;那是有人偷了他們的食物嗎?有可能,所以他看上去有點憤怒……

    似乎還有點無法下定論,沒關係,我們可以看看其他的。

    在這幅畫的細節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線索,如果仔細一點,甚至還會發現,這幅畫像被拉長了。也許是因為裡面有很多尖尖的,橢圓的物品。

    尖和圓

    畫者為什麼要這麼畫呢?他想要表達什麼呢?

    對於這些問題,其實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多年來,大家都對這幅畫所想要表現的主題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各種猜測不絕於耳,甚至畫中的兩個人物是什麼關係,也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物件。

    在本書中揭示了關於兩人身份的答案,男人是畫者格蘭特·伍德的牙醫,叫麥基比,女人是畫者的姐姐,南

    細節能告訴我們的不止於此——比如技法。

    凡•高的《向日葵》,他用了大量不同的黃色來表現向日葵豔麗的美感,如果仔細觀察,你還會發現畫面有些許的凹凸不平。這其實是畫者用了很厚的顏料去塗抹的緣故,而且是畫在黃麻布上,因此顯得畫面具有粗糙的肌理感。

    《花瓶裡的15朵向日葵》

    有人說,我實在是看不出什麼,其實問題就在於太用力地想要看懂畫者想要表達什麼了。就像我們觀察一個人,連外表都還沒有看清楚,就想去了解他的內在,那是何其之難;反而是一些細節,可以暴露一個人的喜好、生活習慣、甚至是道德修養。

    孩童在看細節上要比我們擅長的多。一來,他們因為心智發育還不夠完善的原因,還沒辦法像大人一樣去統籌全域性,從整體來考慮問題;二來,他們看東西是跳躍式的,不會如我們一般做到從上到下,從左到右。

    不過這樣倒是更好,他們便能從不能角度看到不同的細節。我向來主張,不要束縛孩童的想法,管它對錯,隨便去,這樣他們便能保持從不同角度發現細節的能力。要知道,許多平凡中的偉大和美好,可都是透過細節的觀察才得以被發現的。

    猜猜它有什麼故事呢?

    對於欣賞藝術作品來說,光“看”還是不夠,還需要進一步瞭解藝術作品,以及畫者本身的故事。

    正如法國思想家羅曼•羅蘭說過,“藝術的偉大意義,基本上在於它能顯示人的真正感情、內心生活的奧秘和熱情的世界。”

    每一件藝術作品,都是藝術家想要表達的故事。這件事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其實每個人看到故事可以是不同的。

    對於孩子來說,可以先讓他們透過看到的東西來猜一猜,畫者想要講的是個什麼故事。

    《雅各祝福約瑟的孩子們》倫勃朗

    有個老人家在摸著小孩的頭,他看上去已經很老了,是不是生病了呢?

    旁邊年輕的男女會是小孩的爸爸媽媽嗎?他們看上去有點悲傷。

    從畫面來看,這應該講了一個垂死的老人在撫摸他的孫子的故事,實際上是這樣嗎?

    從書中給出的解釋來看,真實的故事似乎就是我們想的那樣,只不過還有些細節我們不太清楚,是僅僅透過看看不出來的,需要大人在引導的時候告訴孩子真實的情況。

    有時候我們沒辦法一眼看出作品想要表達的內容,比如,桑德羅•波提切利的《春》,

    《春》桑德羅•波提切利

    你能看出畫中的人都在幹什麼嗎?好像有點難。這個時候,就需要藉助一些畫作提供的資訊了,這種資訊,一般出現在展覽作品的旁邊。

    好了,我們知道了這個故事,再去看看畫中的人在幹什麼,是不是容易了很多。

    對於大人來說,這是增加孩童藝術理解的好時候。雖然我曾說,要孩童去理解這些知識很難,但說起來,這其實是個悖論:過早的瞭解了關於這件藝術作品的知識,有可能會束縛住孩童的觀察和想象;但不瞭解的話,又會顯得對藝術的理解過於淺薄。重點就在於,父母在引導的時候,把握好度十分重要。

    特別是對於一些繪畫以外的藝術作品,比如裝置藝術、波普藝術等等較為“另類”的藝術表現形式,我們當然也可以讓孩子先觀察,猜猜畫者想告訴我們什麼,但更多的情況是,我們可能什麼都看不出來,這時候就需要知道作品資訊了。

    唐納德·賈德(Donald Judd)的作品《無題》(伯恩斯坦 90-91)猜猜他想說啥?

    什麼都看不出來,怎麼辦?

    我們不能否認會出現這種情況:不論是細節,還是故事,我們什麼都看不出來。這一點也不奇怪,藝術的表現形式太多樣了,我們沒辦法保證自己能和藝術家們心意相通。

    這種時候,我們該怎麼去引導孩子呢?

    在這一點上,我認為《兒童藝術大書》做的不錯。

    《宮娥》迭戈·委拉斯凱茲《宮娥》的解讀,請注意加黑的部分

    在每一個例子的講解頁上,我們會發現有一些加黑的問題。

    比如:

    凡•高在畫《向日葵》時,用了多少種顏色?

    很多藝術家會在作品中籤上自己的名字,你會在自己的作品上籤什麼?

    你能從畫中看出什麼資訊呢?

    等等。

    這些問題似乎就是為大人準備的,好讓我們引導孩童去發現藝術作品最想告訴我們的內容。 這可幫了我的大忙:它既透過提問的形式提醒了我們最該關注的重點,又提供了與孩童互動的機會,讓他們得以主動思考、主動發現,而在他們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也擁有講解背後故事的空間……

    總結下來,引導孩童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其實也很簡單。

    一方面,需要給他們留下足夠的觀察、思考和描述他們所見所想的機會;另一方面,大人也需要藉著掌握更多資訊的便利,表達自己的感受,平等地和他們交流對作品的看法,這才是對藝術作品最為尊重的態度。

    從這兩個層面來說,《兒童藝術大書》拿捏得剛剛好。

    我常常在思考:學習藝術,讓孩童學會欣賞那些世界著名的藝術作品,究竟有什麼好處,又或者說,藝術能給人生帶來什麼改變?

    臺灣美學大師蔣勳的一句話深得我心,他說,“藝術只是一種呈現形式,最重要的是背後的生活哲學。”

    孩童終究會長大,也許他們不會因為懂得欣賞幾幅名家作品,就變成藝術家。但我一直堅信,人們對於美好的嚮往是天生的,每個人都會在心裡,默默地留下一塊地方,用來收藏所有的美好,為的是有朝一日,在面對不那麼美好的生活和人生的時候,能夠在自己心裡開出花來。

    而《兒童藝術大書》就像一把鑰匙,幫助父母和孩子開啟那扇通往美好的大門,從此,看到的世界便是五彩斑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常推薦馬自達的人買了馬自達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