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親子成長手冊
-
2 # 聽風讀世界
很多家長可能很不理解這個問題,包括我媽媽,我媽經常說,為什麼我小時候那麼乖,長大後會整天跟她吵架。
拿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說,我小時候真的是那種特別乖特別省心的小孩,下雨天我媽說不能出去玩,我姐就專門出去踩水,我就乖乖的坐在家裡。她說不能用袖子擦鼻涕,我就自己隨身帶小手絹,衣服從來都是乾乾淨淨的。類似的例子簡直太多了,我就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聽話,學習好,從不跟他們頂嘴,從不問他們買什麼。
小時候的我文靜聽話乖巧,從不頂撞父母,也從不向他們提任何他們覺得過分的要求。長大後的我在外人看來活潑開朗,做事雷厲風行,絕對和小時候是兩個樣子,我媽到現在都經常說,為什麼我不能像小時候一樣那麼聽話。
我的改變是初四那年,從來沒跟爸媽提任何要求的我跟他們說想買一雙新涼鞋,因為我以前穿的那雙幾塊錢的塑膠涼鞋底已經斷了,我媽就用腳踏車輪胎在下面粘了一塊,可是慢慢長大的我們誰不愛美,何況同學也總是嘲笑我。那時候我們家的條件不富裕,但是一雙幾塊錢的涼鞋肯定是買得起的。當時我媽就說,如果你考了年級前三,我就給你買,當時她對我姐姐也是這麼說的。
我為了讀高中能穿一雙新涼鞋,真的是平拼了命的讀書,最後不意外,我和姐姐考的都很好。那天我高高興興的跟著我媽我姐去挑涼鞋,姐姐買了一雙皮涼鞋,我就挑了一雙心儀了很久的塑膠涼鞋。可是結賬的時候我媽只給我姐買,讓我把鞋放回去。我當然不願意,就在店裡跟她哭鬧,她就是不願意給我買,把我硬是拉回家了。
回家以後我哭了好久好久,而她沒有安慰我,而是一個勁的說我不懂事,不懂得體諒她,一個勁的訓斥我。我的鞋子明明還能穿為什麼要買新的。她並不是喜歡我姐姐不喜歡我,而是覺得沒必要給小孩子穿太好的,能湊合就湊合。
我跪在她面前跪了一晚上求她給我買,後來還是姐姐把我拉走的,後來我就絕食抗議,可是最後結果是,我餓到暈倒她也沒給我買。我生氣的不是她不給我買買鞋子,而是她騙了我還覺得,我乖我就要接受這個事實,不能反抗。這件事我真的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北京愛情故事》裡楊冪演的楊紫曦也曾經講過一段和我一樣的經歷,當時大學時和室友一起看這個電視劇,大家看到這裡都覺得沒什麼,只有我一個人哭的無法自拔,就是因為我想到了兒時的自己。
從那以後我就變得特別冷漠,對父母非常冷漠,每天放學吃完飯就關著房門,幾乎不和他們說話,高中畢業後更是選擇了千里之外的大學,就是想逃離這個家。最後因為爸爸身體不好,姐姐又遠嫁我就回來了。
可是我和他們的關係並不好,我家離上班的地方坐公交有十五分鐘的路程,可是我每天都住在單位宿舍,大年初二就去了宿舍。似乎是從那件事之後,就在也沒跟他們有過任何的感情交流,比如對他們講我在學校的事,我上班後的事,包括結婚都是到了見家長那一步我才通知他們。
他們總是時不時地跑到宿舍去看我,通常三個人都沒什麼話說。坐一會他們就走了,或者是因為某些事我們吵的不可開交。長大後的我雖然表面看起來很活潑很開朗,可是卻特別的自卑敏感,從來不敢輕易嘗試任何事,我特別羨慕別人說,有我爸媽呢,可是我卻一點都不信任他們。最明顯的是,我做什麼事都是束手束腳的怕別人不開心,哪怕是和自己老公,也是結婚半年多後我才慢慢的放下自己,用最真實的自己和他相處,就是因為我太敏感了。
直到後來我懷孕我媽來給我看孩子,我們也是三天一大吵兩天一小吵,雖然現在孩子一歲了我們的關係已經緩和很多了,但是我真的特別羨慕那些和睦的家庭,而我因為從心裡就不在信任他們了,根本不可能敞開心扉跟他們說任何事。或許他們在我小的時候一直覺得,因為我很乖,所以他們說什麼做什麼我都不會反駁,。懷孕和剛生完孩子那段時間因為我媽照顧我,我一度抑鬱的抱著孩子想自殺,真的一點都不誇張。還好我遇到了一個好老公,他不停的開導我,鼓勵我,讓我從一個特別自卑的人變得自信。
如果可以,請大家不要讓你的孩子做一個乖孩子,因為乖孩子的童年一定不幸福。他們為了迎合大人的喜好一定會不斷的壓抑自己,直到有一天自己承受不了這樣的壓力時,就會突然爆發。這樣長大的孩子,以後會不敢輕易任何事情,總是覺得自己不行,做不了。
-
3 # 文默默愛學習
“乖”這個詞在過去幾十年很流行,可近幾年就不那麼吃香了,甚至有點不討喜。如果有人誇我的孩子很“乖”,我可能會先從自己身上找找問題。看對方說的是那種“乖”。如果是我最不希望的那種“乖”,那就麻煩大了。肯定要自我檢討看是哪方面引匯出了問題,導致孩子變成了一個別人眼中的“乖”孩子。
注意:“乖”和“言行舉止有分寸”,是兩個概念兩碼事,千萬不要混淆了。
所謂乖,在外面乖,家裡乖。但通常外面乖的家裡會完全另一副面孔。 裡外一個樣的也有,那屬於心智比較成熟的孩子。在這裡,我把“乖”分為兩種情況:
1、 主動乖:表現順從(衣食住行加學習什麼都按照大人的安排來做,大人給啥吃啥,說啥就是啥)
2、被動乖:雖無明顯反抗,但心中多少還是不爽。直接會導致兩種結果:
1)內心逐漸屈服型
2)內心逐漸扭曲型
主動乖:導致的直接結果是—— 孩子太聽話耳根軟,從小就是個乖孩子,長大了反而沒了主見。事事有依賴思想,凡事都等著大人來安排。
被動乖:
1) 內心逐漸屈服型:如果遇到個性不是非常強的孩子,而孩子內心也還是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大人碎碎念強迫他成為乖孩子的影子一直揮之不去,久而久之,他的好奇心、求知慾等等。。。各種心氣兒均被磨平,也漸漸對自己內心所渴求的失去了興趣。
2) 內心逐漸扭曲型: 這個也可以理解為叛逆型。尤其針對性格非常強烈的,比較倔強的孩子。好奇心重、有求知慾、愛嘗試新鮮事物,有自己的想法、精力旺盛等等,這類孩子如果大人強迫的“乖”,讓他長期去做自己不喜歡又不得不做的事情,那以後問題可能會非常嚴重。容易會出現青春期叛逆、做事衝動不計後果、脾氣暴躁、甚至受挫後否定自我等一系列問題。。。很容易有“豁出去了,管它呢!”的心態。
聽話沒有錯,但要看聽什麼話,這話怎麼聽。父母也不會全是對的。老師也不是。重要的還是要培養孩子主動思考和做出判斷的能力。
因材施教已經提了很多年了,希望未來開始不再只是口號。如果學校做不到,那家長在家也應該給予引導和幫助。畢竟最瞭解孩子的一定是和他們最近的人打壓過分的結果,很可能兩敗俱傷。。依著孩子的性格,給他正確的引導方向,不要過分在乎他人的言語,最適合他的才是最好的。
-
4 # 知慧關關
”乖“的理解就是順從,聽話,沒有主見,不反抗,其實是壓抑了自己內心的需求來成全別人。也是討好。這樣的人活得很累,會很在意別人的看法,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犧牲自己內心的感受。壓抑久了自然就成了心理問題了。
-
5 # 畫可印象少兒美術
我們來舉幾個例子感受一下,有沒有過這樣的情況——
安慰孩子時家長說:“不痛不痛!你是小男子漢了,要堅強!”
教育他時家長說:“沒關係,大家都不會怪你的,你看都不怪你了怎麼還哭?”
在鼓勵孩子時家長說:“這有什麼好怕的,你看沒事兒的!”
催促孩子時家長說:“這些作業有什麼難的,你快點做完就能玩了呀!”
你看,這聽起來都是非常耐心、有愛、講道理的父母了吧!
但這些看似體諒理解的話,其實並沒有真正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孩子真正在表達的:內疚、難過、挫敗,並沒有被看到和理解,我們下意識的反應是:我要做點什麼,讓孩子的感受快點好起來。
可對於孩子來說,這份“著急”傳遞出來的是他的感受不被接受、認可和理解。並且覺得自己做錯了、做的不對,於是讓孩子慢慢開始藏起了情緒……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情況非常多,孩子報喜不報憂,甚至喜也不報,不管是學校發生的事情還是跟自己有關的事情,都閉口不談。
報喜不報憂的孩子,並沒有從他們的父母那裡得到報憂的勇氣,因為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走到他們那個世界裡去。
回覆列表
這也是一個標籤效應,乖就是順應了社會和家長的教養需求,讓家長不操心,比如兩個小朋友搶東西,家長說乖,讓給其他的寶寶,我們再買一個,這個時候被稱為乖的孩子會妥協,不乖的孩子繼續哭鬧,非要搶過來!其實從天性來講,孩子都想自己要,那麼為了乖的稱謂,有的孩子妥協,為何,對孩子以後還有什麼影響呢?
1.家長誇孩子乖的同時,會有一些語言,行為和物質的獎勵,孩子為了這些願意乖,到成年以後乖了,為沒有得到相應的獎勵,所以心理不平衡,
2.部分孩子如果不乖就有可能捱揍,攝於威嚴小時候很多孩子必須乖,但是這種情緒沒有得到很好的宣洩,孩子一直壓抑,長大之後就失去了快樂的本領,
3.乖都是順應社會和家長的需求,孩子在這個規定好的框框裡面縮手縮腳,長大隻有很難有自己的個性,很難有創造力!
所以養育孩子要順應天性,不要用乖去貼標籤,這樣反而適得其反,讓乖孩子長大以後很不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