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動物究竟會不會說話?動物的叫聲真的是在表達什麼意思嗎?
9
回覆列表
  • 1 # 清君獨家精品

    大腦結構不一樣,大腦是分幾塊的,每塊都有專管的職能,人的大腦有一塊語言區,如果這個區生病了,那人也講不出話來。動物大腦沒有語言這一塊地方,所以動物沒有語言功能,只有一些簡單的訊號,叫啊吼啊嗥啊。比如說鸚鵡。 鸚鵡學舌的奧秘 鸚鵡為什麼具有學舌的本領呢?原來這與它生有特殊結構的鳴管和舌頭有關。

    人和哺乳動物的發聲是用聲帶,它位於氣管上端的喉頭處。鳥類則不然,其發聲器叫鳴管,位於氣管與支氣管的交界處,一般由最下部的幾個(多為3~6個)氣管環膨大變形,並與相鄰三對(左右)變形的支氣管環共同構成。鳴管的分叉部分,其內外兩側管壁均變薄,可隨氣流的振動而發聲,稱為鳴膜。

    鳴管的第一氣管環的底部、鳴管分叉處的中央,有一從背面垂直伸向腹面的細骨棒——鳴骨,起支撐鳴管和內鳴膜的作用。沿鳴骨正中伸出的薄膜叫半月膜亦能隨氣流的迸出震動發聲。鳴骨下方有氣室,鎖間氣囊的分支伸入其內,氣囊內壓力的變化會影響內鳴膜的緊張程度及鳴管的管徑。

    在構成鳴管的第二支氣管半環的內側,有一向內呈拱狀隆起的唇狀皺壁,稱為外唇,它在鳴肌的作用下可調節流經鳴管的氣流壓力和大小,從而發出不同的音訊。 鳴肌是調節鳴管管徑、曲率、鳴膜張力的特殊的小型肌肉,分為內鳴肌和外鳴肌兩大類。因鳴管左、右兩側的鳴肌屬不同的神經支配:左側鳴肌受迷走神經支配,右側鳴肌受舌下神經支配,故鳥類可同時發出兩種頻率完全不同的諧波,使其叫聲更富顫率和多變。 鸚鵡的發聲器官——鳴管比較發達和完善,有四、五對鳴肌,在神經系統控制下,使鳴管中的半月膜收縮或鬆弛,迴旋振動發出鳴聲。

    鸚鵡的發聲器的上、下長度及與體軸構成的夾角均與人的相似。人的發聲器從喉門的聲帶開始,直到舌端為止,其前後總長度約有20釐米,與體軸形成的角度呈直角。部分大、中型鸚鵡的鳴管到舌端的總長約為15釐米,與體軸形成的角度也近似直角。其它哺乳動物的發聲器與體軸則不能形成直角,而是呈鈍角,喉頭部與氣管形成的屈度較平坦。發聲器與體軸成直角,形成了有折節的腔,從而可以發出分節性的音,這種發聲的分節化就是語言音和發展語言音的基礎。

    它的舌根非常發達,舌頭富於肉質,特別圓滑,肥厚柔軟,前端細長呈月形,猶如人舌,轉動靈活。由於這些優越的生理條件,所以鸚鵡能維妙維肖地模仿人語,發出一些簡單、準確、清晰的音節。在鳥類學話前,對它們施行小手術,如用剪刀將舌內的舌骨剪斷,或進行捻舌等,這樣,可以使鳥類更多地學些較為複雜的語言。 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不管鸚鵡多麼能言善辯,都只不過是一種條件反射,機械地模仿而已。這種仿效行為,在科學上也叫效鳴。由於鳥類沒有發達的大腦皮層,鳴叫的中樞位於比較低階的紋狀體組織中,因而它們沒有思想和意識,不可能懂得人類語言的含義,也不可能處處十分正確運用這些語言,所以有時甚至會不分場合,亂說一氣,令人哭笑不得。

    在英國也曾經舉行過一次別開生面的鸚鵡學話比賽,參賽的鸚鵡只需要講一句話便可,由裁判員根據這句話的內容和發音來進行打分。其中有一隻不起眼的非洲灰鸚鵡所講的一句話,受到了裁判和觀眾的特別讚賞,因而戰勝其他選手,獲得冠軍。當揭開罩在鳥籠上的布以後,這隻灰鸚鵡先是向前後左右瞧了瞧,然後驚奇地叫道:“哇噻!這兒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鸚鵡!”幾天以後,興奮異常的主人請了許多貴客到家中慶賀,為了在客人面前再次顯示這隻灰鸚鵡的“天才”,便又當眾揭開罩在鳥籠上的布,滿以為它能說出:“哇噻!這兒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貴客!”以博得大家的喝彩,不料灰鸚鵡見了雲集的貴客,卻仍然說道:“哇噻!這兒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鸚鵡!”,使大家哭笑不得,也讓主人失盡了顏面、狼狽不堪。由此可見,鸚鵡學說話不過是一種條件反射,並且只能學會一些有限的詞彙。

  • 2 # 醉花陰裡採桑子

    自然界中動物的叫聲的確可以理解為它們在說話,但它們的語言遠沒有人類那麼豐富,它們不同的叫聲,只能表達動物的一些典型狀態,如乞食、報警、警告、逃生、求偶、宣示領地等,某些鳥類以多變的鳴叫可以達到求偶的目的,所以人類豢養狀態下的一些鳥類會學人言,但這些鳥類只是在模仿外界的某種聲音而已,並不知其言之意。至於說捻舌等方式會增強八哥鷯哥的語言模仿能力,那其實是訛傳。這些鳥的發聲是不需要它們的舌頭來輔助的,和它們的舌頭無任何關係,捻舌是給它們施加無謂的痛苦而己。

  • 3 #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大多數動物都會鳴叫發聲,但在不同情況下,它們發生的聲音是不同的,這些聲音在動物之間起著資訊交流的作用,於是就成了它們的“語言”。另外,還有一些動物靠“體態語言”達到相互交際的目的。

    低頻似電波

    大象所發出的低頻鳴叫聲能傳送到20公里以外的地方,這種興奮或恐懼的低鳴聲能感染同類。它們遇到危險時,即使相距很遠,也能互相告知。大象還是個相當“愛說閒話”的傢伙,它們彼此間靠“交談”交際,其聲音幾乎和人聲的可聽度一樣。在哺乳類動物中,鯨類也是透過低頻叫聲來互相聯絡的。

    蝙蝠在漆黑的夜晚能飛行自如,完全靠體內發出的超聲波。蝙蝠利用這種“語言”來相互交際和尋覓捕食。海豚和老鼠等動物也是使用超聲波通訊的。一隻海豚用這種“語言”可把在相當遠的地方發現一條大鱉魚的訊息告訴它的同類。

    氣味傳資訊

    動物還會常常利用特殊的氣味來達到引誘異性、追蹤目標、標明地點、鑑別敵友、發出警報、招呼群體集合或分散、遷移或冬眠等目的,這種氣味雖然不發出聲音,但也起著一種“語言”的作用。

    雄鹿在求偶時,也有一種奇怪的行動。它身上有幾個芳香腺,兩個在內眼角,一個在尾下,一個在腹部,兩個在後足跟,每個蹄子上還各有一個。它把芳香腺往樹上擦,樹上便留下了自己的氣味。這種氣味任風吹雨打都不會散,雌鹿聞到後就會跟蹤而來。

    體態藏玄機

    動物還會用各種不同的行為來表達它們的意思,這也是一種無聲語言。

    野兔是用尾巴動作作為語言的,一有風吹草動,野兔就一上一下地擺動尾巴,這是發給同伴們的特警報;野豬在平靜的時候,尾巴總是轉來轉去,或者下垂著。可是一遇到險情便立即揚起尾巴,尾巴尖上還捲成一個小圓圈,其他野豬見了,馬上就警覺起來。美洲有一種叉角羚羊,當它發現有危險時,臀部的一大片白毛會豎立起來,活像蓬鬆的大白球,十分顯眼。遠處的夥伴看到了,也會如法炮製,用臀部的“大白球”來報警。

    魚類整天在水中游來游去,那裡既沒有“紅綠燈”,又沒有“交通警”,為什麼它們不會發生“撞車”事故呢?原來,魚兒有一種動作語言,透過魚鰭的搖擺姿態和動作,瞭解對方的行動方向,以免發生衝撞。

    色彩有文章

    有的動物還會利用自己身上的色彩來達到傳遞資訊的作用。有一種藍目天蛾,平時總是前翅覆蓋在後翅上,極像一張樹皮,當它受到襲擊時,就會突然張開前肢,展現出有藍眼狀斑紋的後翅,把襲擊者嚇跑。

    對於像孔雀和野雞這類飛禽來說,絢麗多彩的尾巴是非常重要的,雄性的尾巴越漂亮就越能吸引雄性。但是,它們也會成為自己漂亮尾巴的受害者,因為漂亮的顏色一樣會引起捕食動物的注意。在遇到危險時,雄孔雀利用漂亮的尾巴將捕食動物引離雀巢,使巢中的灰色雌孔雀不易被發現。

    起舞奧秘多

    蜜蜂除了會“嗡嗡”叫之外,它的盤旋飛舞也是一種奇特的“語言”。一隻工蜂透過其“舞蹈”動作把蜂巢中的夥伴帶往鮮花盛開的地方。蜜蜂的這種“語言”是有地方色彩的。如義大利蜂在9米以內發現蜜源,它會跳起“圓舞”;蜜源超過9米,它就改跳“鐮形舞”;蜜源超過37米時,它又改跳“8”字擺尾舞。印度蜂王距離蜜源3.5米時,就要跳“8”字擺尾舞,而節拍卻較慢。

    另外,對蜜蜂的“語言”又有了新發現。蜜蜂在發現一種新食物源後,其體溫立即會升高,意在將此新食物源告訴其他蜜蜂。有時蜜蜂在花朵附近徘徊一會兒就飛走,而不是像在普通情況下飛進花朵裡,就是因為這些花朵是剛被某些蜜蜂接觸過的。這說明,蜜蜂能使用一種相斥性外激素來標記剛發現的花朵,從而使它們更容易再次找到這些花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哈這幾天夜裡鬼嚎像狼叫一樣,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