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亦稱刀螂 螳螂,無脊椎動物,昆蟲綱,螳螂目昆蟲的總稱。身體中型或較大,頭部倒三角形,複眼大而明亮,觸角細長;頸可自由轉動。體呈黃褐色、灰褐色或綠色。胸部具有翅2對、足3對;前胸細長,前足為1對粗大呈鐮刀狀的捕捉足,並在腿節和脛節上生有鉤狀刺,用以捕捉害蟲,故為益蟲。
後足的基部具有聽器。雌性的食慾、食量和捕捉能力均大於雄性,雌性有時還能吃掉雄性。雌性的產卵方式特別,既不產在地下,也不產在植物莖中,而是將卵產在樹枝表面。交尾後2天,雌性一般頭朝下,從腹部先排出泡沫狀物質,然後在上面順次產卵,泡沫狀物質很快凝固,形成堅硬的卵鞘。
卵鞘中藥稱“桑螵蛸”或“螵蛸”。次年初夏,從卵鞘中孵化出數百隻若蟲。若蟲蛻皮數次,發育為成蟲。為不完全變態。中國常見的有中華綠螳螂(Paraten-odera sinensis)俗稱“大刀螂”,體長約8釐米,綠色或黃褐;斑小螳螂(Statilia maculata)體長5~6。
5釐米,灰褐或暗褐色。 蟑螂 ⒈〖昆蟲〗 蟑螂是這個星球上最古老的昆蟲之一,曾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根據化石證據顯示,原始蟑螂約在4億年前的志留紀出現於地球上。我們發現的蟑螂的化石或者是從煤炭和琥珀中發現的蟑螂,與你家櫥櫃中的並沒有多大的差別。
億萬年來它的外貌並沒什麼大的變化,但生命力和適應力卻越來越頑強,一直繁衍到今天,廣泛分佈在世界各個角落。 曾經有生物學家根據蟑螂的生態習性下了一個定論:如果有一天地球上發生了全球核子大戰,在影響區內的所有生物包括人類和甚至魚類等都會消失殆盡,只有蟑螂會繼續它們的生活!這是因為通常情況下人類身體所能忍受的放射量為5rems,一旦總輻射量超過800rems則必死無疑。
而德國小蠊可以忍受9000-105000rems,美洲大蠊則達到967500rems!所以即使有核子爆炸蟑螂也可以倖存下來。現在美國政府用來消滅蟑螂一年的費用就達到15億美元,大約是用在防治艾滋病預算的兩倍。
它們大多數長相都差不多,但是仔細觀察還是能看到有所不同。 當前的分類學者將蟑螂分成6000種左右,其中約有50種是害蟲,例如大家所常見的亞洲蟑螂。此外美洲蟑螂(美洲大蠊)、德國蟑螂(德國小蠊)、棕色蟑螂和澳洲蟑螂的分佈也十分廣泛。
中國約有200餘種,常見的室內蟑螂有10種左右,各地有所不同。常見的有德國小蠊和美洲大蠊。 德國小蠊,體形很小,長約10-15mm,成蟲為棕黃色,是北方地區常見的優勢種。
除分佈於住房之外,在飯店、飲食店、醫院及艦船、火車、客機上都是優勢種。 美洲大蠊,體形較大,體長約30-40mm,成蟲為紅褐色,在南方地區為室內優勢種,其它地區分佈於下水道、暖氣溝、廁所、浴室及釀造廠、醬品廠等陰暗潮溼的環境。
蟑螂的學名叫蜚蠊。它有咀嚼式的口器,能啃吃東西。蟑螂的食物非常複雜,從普通食品到擦鞋的刷子都可以成為它的食物,電線膠皮,硬紙板,肥皂,油漆屑,枯葉,紡織品,皮革,頭髮等等。
昆蟲學家發現有12種蟑螂可以靠糨糊活一個禮拜,美國蟑螂只喝水可以活一個月,如果沒有食物也沒有水仍然可以活3個星期。 蟑螂在食物短缺或者空間過分擁擠的情況下,會發生同類相殘的行為。
蟑螂善於爬行,會游泳,危機時也可飛行。蟑螂的扁平身體使其善於在細小的縫隙中生活,幾乎有水和食物的地方都可生存。如果條件不好,較長時間內不吃不喝也不會死亡。蟑螂如上的特點,使其數量與日俱增,分佈範圍日趨擴大,已躍居成為頭號家庭害蟲。
蟑螂喜暗怕光,喜歡晝伏夜出,白天偶爾可見。一般在黃昏後開始爬出活動、覓食,清晨回窩。溫度在24-32℃最為活躍,4℃時完全不能活動。在熱帶地區,蟑螂可四季繁殖、活動。
北方地區,冬季有取暖裝置的室內,溫度適宜,蟑螂可照常活動、繁殖。多數蟑螂為卵生,其卵有序排列在卵鞘內,可以抵抗不良環境的影響,也不易被藥劑殺死,條件適宜時即可孵化出幼蟲。 蟑螂的繁殖能力很強。
雌雄蟑螂交配後,雌蟑螂的尾端便長出一個形如豆莢狀的東西就叫卵鞘,卵就產在其中。一隻雌蟲少則可產10多個、多則可產90多個卵鞘;一個卵鞘中,少則可孵出10只、多則可孵出50多隻小蟑螂,這同蟑螂種類有關。
在美國東部,平均一個房子種居住著一千隻以上的蟑螂;而一對德國小蠊,一年只有可以繁殖為十萬只後代!蟑螂的卵在卵夾內孵化,大約需要15天的時間。 剛孵化出來的蟑螂是乳白色的若蟲,沒有翅膀。
象其它種類的昆蟲一樣,隨著它慢慢長大必須蛻皮。經過3-4次蛻皮之後就可以看到翅芽。德國小蠊需要6-7次蛻皮才能達到性成熟的成蟲期,而美洲大蠊則需要10-12次。蟑螂的生長、蛻皮的次數和氣候因素,食物的獲得都有密切關係。
通常這一過程在兩個月內完成。
螳螂亦稱刀螂 螳螂,無脊椎動物,昆蟲綱,螳螂目昆蟲的總稱。身體中型或較大,頭部倒三角形,複眼大而明亮,觸角細長;頸可自由轉動。體呈黃褐色、灰褐色或綠色。胸部具有翅2對、足3對;前胸細長,前足為1對粗大呈鐮刀狀的捕捉足,並在腿節和脛節上生有鉤狀刺,用以捕捉害蟲,故為益蟲。
後足的基部具有聽器。雌性的食慾、食量和捕捉能力均大於雄性,雌性有時還能吃掉雄性。雌性的產卵方式特別,既不產在地下,也不產在植物莖中,而是將卵產在樹枝表面。交尾後2天,雌性一般頭朝下,從腹部先排出泡沫狀物質,然後在上面順次產卵,泡沫狀物質很快凝固,形成堅硬的卵鞘。
卵鞘中藥稱“桑螵蛸”或“螵蛸”。次年初夏,從卵鞘中孵化出數百隻若蟲。若蟲蛻皮數次,發育為成蟲。為不完全變態。中國常見的有中華綠螳螂(Paraten-odera sinensis)俗稱“大刀螂”,體長約8釐米,綠色或黃褐;斑小螳螂(Statilia maculata)體長5~6。
5釐米,灰褐或暗褐色。 蟑螂 ⒈〖昆蟲〗 蟑螂是這個星球上最古老的昆蟲之一,曾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根據化石證據顯示,原始蟑螂約在4億年前的志留紀出現於地球上。我們發現的蟑螂的化石或者是從煤炭和琥珀中發現的蟑螂,與你家櫥櫃中的並沒有多大的差別。
億萬年來它的外貌並沒什麼大的變化,但生命力和適應力卻越來越頑強,一直繁衍到今天,廣泛分佈在世界各個角落。 曾經有生物學家根據蟑螂的生態習性下了一個定論:如果有一天地球上發生了全球核子大戰,在影響區內的所有生物包括人類和甚至魚類等都會消失殆盡,只有蟑螂會繼續它們的生活!這是因為通常情況下人類身體所能忍受的放射量為5rems,一旦總輻射量超過800rems則必死無疑。
而德國小蠊可以忍受9000-105000rems,美洲大蠊則達到967500rems!所以即使有核子爆炸蟑螂也可以倖存下來。現在美國政府用來消滅蟑螂一年的費用就達到15億美元,大約是用在防治艾滋病預算的兩倍。
它們大多數長相都差不多,但是仔細觀察還是能看到有所不同。 當前的分類學者將蟑螂分成6000種左右,其中約有50種是害蟲,例如大家所常見的亞洲蟑螂。此外美洲蟑螂(美洲大蠊)、德國蟑螂(德國小蠊)、棕色蟑螂和澳洲蟑螂的分佈也十分廣泛。
中國約有200餘種,常見的室內蟑螂有10種左右,各地有所不同。常見的有德國小蠊和美洲大蠊。 德國小蠊,體形很小,長約10-15mm,成蟲為棕黃色,是北方地區常見的優勢種。
除分佈於住房之外,在飯店、飲食店、醫院及艦船、火車、客機上都是優勢種。 美洲大蠊,體形較大,體長約30-40mm,成蟲為紅褐色,在南方地區為室內優勢種,其它地區分佈於下水道、暖氣溝、廁所、浴室及釀造廠、醬品廠等陰暗潮溼的環境。
蟑螂的學名叫蜚蠊。它有咀嚼式的口器,能啃吃東西。蟑螂的食物非常複雜,從普通食品到擦鞋的刷子都可以成為它的食物,電線膠皮,硬紙板,肥皂,油漆屑,枯葉,紡織品,皮革,頭髮等等。
昆蟲學家發現有12種蟑螂可以靠糨糊活一個禮拜,美國蟑螂只喝水可以活一個月,如果沒有食物也沒有水仍然可以活3個星期。 蟑螂在食物短缺或者空間過分擁擠的情況下,會發生同類相殘的行為。
蟑螂善於爬行,會游泳,危機時也可飛行。蟑螂的扁平身體使其善於在細小的縫隙中生活,幾乎有水和食物的地方都可生存。如果條件不好,較長時間內不吃不喝也不會死亡。蟑螂如上的特點,使其數量與日俱增,分佈範圍日趨擴大,已躍居成為頭號家庭害蟲。
蟑螂喜暗怕光,喜歡晝伏夜出,白天偶爾可見。一般在黃昏後開始爬出活動、覓食,清晨回窩。溫度在24-32℃最為活躍,4℃時完全不能活動。在熱帶地區,蟑螂可四季繁殖、活動。
北方地區,冬季有取暖裝置的室內,溫度適宜,蟑螂可照常活動、繁殖。多數蟑螂為卵生,其卵有序排列在卵鞘內,可以抵抗不良環境的影響,也不易被藥劑殺死,條件適宜時即可孵化出幼蟲。 蟑螂的繁殖能力很強。
雌雄蟑螂交配後,雌蟑螂的尾端便長出一個形如豆莢狀的東西就叫卵鞘,卵就產在其中。一隻雌蟲少則可產10多個、多則可產90多個卵鞘;一個卵鞘中,少則可孵出10只、多則可孵出50多隻小蟑螂,這同蟑螂種類有關。
在美國東部,平均一個房子種居住著一千隻以上的蟑螂;而一對德國小蠊,一年只有可以繁殖為十萬只後代!蟑螂的卵在卵夾內孵化,大約需要15天的時間。 剛孵化出來的蟑螂是乳白色的若蟲,沒有翅膀。
象其它種類的昆蟲一樣,隨著它慢慢長大必須蛻皮。經過3-4次蛻皮之後就可以看到翅芽。德國小蠊需要6-7次蛻皮才能達到性成熟的成蟲期,而美洲大蠊則需要10-12次。蟑螂的生長、蛻皮的次數和氣候因素,食物的獲得都有密切關係。
通常這一過程在兩個月內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