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里之外llll

    在回答這個問題,我先給你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前段時間,我一個好朋友分手了,初高中同學,還是同一個城市,可謂知根知底,感情想來很好,只是大學因為種種原因沒在一個城市,異地戀三年,感情也一直挺好的,我們也真心祝福和看好他們。然而分手的原因和眾多人差不多,他在南方的女朋友說,“和你在一起,我缺乏關懷和愛護”。之後還列舉的一些事例,對於這些他也無話可說。

    還有一個朋友,雖然兩個人都在一個城市,可是離得很遠,不能天天見面,所以兩個人就約好,每天打一次電話。

    剛開始的兩個月還好,後來慢慢的就煩了,每天說來說去就那句話,他覺得沒勁。

    再到後來,他就故意不接,或者沒說幾句就找藉口說自己很忙,等會再說,然後就掛了。

    有時候女朋友連打好幾個都沒人接,就想他會不會出事了,就瘋狂打電話到處找他。最後接了說:我忙著呢,沒什麼事別老給我打電話。

    忙什麼呢?我不知道。

    反正就是很忙。上班很忙,下班和同事吃飯很忙,上個廁所也很忙,玩遊戲很忙,打球很忙。

    甚至說你別管我忙什麼,我就是沒空接電話。多回一條資訊都沒時間。

    在我看來,這已經是很通情達理的女朋友了,上班時間從不打擾,你說等會有空再說,我就一直等,有時甚至等到半夜,手機稍微一振動,就立馬跳起來。

    這就是安全感的一種,叫作“我需要你的時候,都可以找到你。”

    我記得還有一次,我跟朋友出去吃飯,坐在我們旁邊的是一對年輕的小情侶,女生拿著選單一直問,我們吃這個怎樣?我覺得這個挺好吃的,你覺得呢?你有什麼想吃的嗎?你要不要看下選單啊?而這個男生只是嗯啊的回答了兩聲,一直低頭只顧玩手機。

    後來女的就不高興了,合上選單說,你一直拿著手機幹嘛呢?男的說沒幹嘛,就隨便看看。

    說實話,聽到這我挺坐不住的,吃飯的時候能不能不要看手機,否則下次吃飯你就一個人帶著手機去吃吧。

    這讓我想起了曾經看過的一個段子,說是一對情侶晚上準備一起出門逛街,這女生就一直在試衣服,然後問他男朋友穿哪個合適好看,他看都沒看就說都行,這期間一直在玩著手機遊戲。之後女生就冷冷的說了一句,那我就這樣出門吧。男的感覺氣氛不太對,本能地回頭一看,女朋友光著。

    戀愛的基礎就是一唱一和,有問有答,一方說話的時候,另一方會給出迴應,而不是隻會“嗯”“啊”“哦”“好的”,就沒了下文。

    要是隻有一個人說,另一個人什麼都不聽也不回答,那你還找個伴侶幹嘛。

    所以,安全感的第二種就是,“我說話的時候,我知道你也在聽。”

    很多男生對於女朋友要知道自己手機密碼總是很反感,認為這屬於個人隱私,即便是自己女朋友,也應該留有自己的私人空間。

    對此,我想說的是,你是出軌了嗎?你是做了什麼壞事或做了對不起她的事了嗎?你是違法犯罪了嗎?如果都沒有,心裡坦蕩,那你怕什麼,她要知道要看什麼就給她看啊。這對你來說又沒有什麼損失,對她而言,卻收穫了寶貴的信任和安全感。反而,你越是不給她看,她越覺得你對她有所隱瞞,從而胡思亂想。

    她是真想看你手機嗎?未必。

    她只是想知道你是否對她有所隱瞞。

    天天藏著掖著,就算你清清白白,但你讓對方怎麼想。

    再說了,隱私是對朋友、同事、家長親戚、陌生人說的,不是對身邊人說的,如果一個要和你朝夕相伴,白頭偕老的人,都不能對你知根知底,那在一起還有什麼意義呢?

    這是安全感的第三種,“我希望你在我面前,沒有秘密。”

    安全感到底是什麼呢?

    很多人總覺得安全感是種虛無縹緲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又感受不到,是種不實在的東西,哪有錢、房子、車子等實在的東西來的好。

    安全感真的很虛無嗎?

    不,安全感很現實,總結起來就一句話:“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我知道,你一直都在。

  • 2 # yiyi不倒翁

    工作方面: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穩定的收入,能勝任自己的工作並小有成績,同事關係融洽,與領導配合好工作,至少在工作方面就有了安全感。

    生活方面:衣食無憂,身體健康,老人沒病,孩子學習不錯,身邊有三五知己,日常生活困難自己基本能解決,家庭穩定與和諧,沒有揪心的事,在生活方面就有了安全感。

    對人方面:坦誠待人,以善對人,親賢人,遠奸邪惡毒自私之人,樂於助人,人敬人高,對人方面就有了安全感。

    對事方面:不做損人利己的事,也不做損人不利己的事,憑自己的良心和良知做事,能做到問心無愧,上對天,下對地;不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有多大本事幹多大事,這樣在對事方面就有了安全感。

    總之,要想有安全感,在工作方面需要穩定,在生活方面不拮据,家中無病人;對人不做虧心事;對事要憑良心。

  • 3 # 顏馨若水

    安全感是一種主觀感受

    美國科學家曾經對20箇中了樂透獎的人進行跟蹤調研。調研結果顯示,中獎6個月之後,一半人的幸福指數已經迴歸到了之前的水平,一年之後,幾乎所有人的幸福感都回到了之前的水平。當最初的喜悅逐漸褪去,新的焦慮和慾望會再一次佔據內心,所以安全感也迴歸到往常的水平。

    心理學家保羅G在《安全感》一書中提出“安全感是一種讓人舒心的、愉悅的情緒體驗,不會隨著外界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在滿足基本生活的情況下,一個人安全感強烈與否,和可量化的物質安全相關性並不大。我們知道,在馬斯洛需要層級理論中,物質滿足是最底層需要,然後才是安全感的需要,這層需要是無法被錢包填滿的。

    面對同樣的情景,不同安全感水平的人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同一個公司面臨失業的人中,沒有安全感的人會覺得天都塌了,自己可能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了。而安全感強的人則會認為這是調整人生方向的好機會,可以停下來好好審視一下自己到底想做什麼,然後重新出發。

  • 4 # 聽說吧心理諮詢

    “愛心問答”欄目繼續更新啦!今天,我們再次挑選了其中一位訪客的提問,由老師進行回答。

    諮詢者

    我是一名32歲的女性,現在過著同齡人眼中羨慕的那種家庭美滿、有兒有女的生活。明明身邊的人都說我很幸福,可是我總是“居安思危”,感覺缺乏安全感。

    我該如何解開心裡的結,消除不安全感呢?

    譚素怡

    ·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 性心理諮詢師

    · 廣東省心理衛生協會心理諮詢師專業委員會會員

    · 廣東省心理學會會員

    · 精神分析專業委員會會員

    · 廣東省婦聯“維權服務站”心理顧問

    譚素怡老師解答:

    安全感是一個人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與我們的外在現實環境、個體內在結構均緊密相連。

    當有些人明明生活安穩,沒有出現過多的客觀狀況,但仍出現不相匹配的焦慮,我們會發現這是內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例如怕黑不敢關燈睡覺、害怕一個人去陌生的地方、總是喜歡抱著一個物品(如枕頭、娃娃等)、反覆檢查門鎖是否關好等,不同的人在缺乏安全感時會有不同的表現。

    依戀理論認為,我們心理的穩定和健康發展取決於我們的心理結構中心是否有一個安全基地。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這個安全基地更多地是由重要養育者(尤其是母親)來承擔的。

    如果這個時期我們能獲得他們足夠的愛和關注,感覺自己的需求被滿足,就會建立最初的安全感,會對周圍的世界產生信任和期待,並且感覺到自尊、自信以及對現實和未來的確定感和可控制感。

    兒時父母所擔任的安全基地就會內化為我們心中的安全基地,當我們長大後就有了內在的安全感。

    如果我們從小生長在一個充滿爭吵、精神匱乏、冷漠疏離等環境中,就容易對身邊的人和事充滿困惑、懷疑和不穩定感,難以對他人和世界產生足夠的信任,也難以信任自己有能力把握好生活,有能力應對、解決各種未知的事件與狀況。

    當經常處於這樣的體驗中,強烈的不安全感難免不斷地縈繞著自己。

    生活中不難發現,從小內心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容易向外索取安全感,TA們覺得:

    如果伴侶能陪伴我多點,關注、在乎我,我就更有安全感,不會疑神疑鬼了;

    如果我現在有足夠的錢,可以做很多想做的事情,我就不用這麼彷徨了;

    如果有個人出現,他能讓我相信他永遠都不會離開、嫌棄、傷害我,我就會勇敢進入婚姻了;

    如果孩子學習好點,能懂事點,我就不會那麼擔心他們的未來了;

    如果自己的學歷高點,考證多點,我就不用戰戰兢兢,擔心隨時被淘汰了;

    ……

    那是因為,TA們有一個可怕的內在信念:我很弱小,我沒有能力令自己快樂,我需要別人來讓我感到安全,我才能好好活下去。

    於是,透過把自己的安全基地放到了別人身上,企圖向外界(身邊的家人、伴侶、朋友,物質條件等)索取越來越多的給予與滿足來填補自己內心的不安、空洞。

    然而,我們也會看到,這樣不僅事與願違,永遠也無法讓自己的內心真正富足,還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令自己更加患得患失。

    如果說幼年時父母與家庭對我們安全感的塑造起著重要的作用,那麼,當我們成年後,我們該如何對自己的安全感負責呢?

    倘若我們開始嘗試放下讓別人來讓自己有安全感的期待,逐漸向內求,把安全基地重建在自己身上,我們就能夠獲取真正的足夠的安全感。

    亦如提問的這位女士,朋友和自己在意識上都知道自己過著美滿幸福的家庭生活,卻困惑與苦惱於為何還是缺乏安全感。

    由於提供的資訊有限,因此很難推測你所說的“居安思危”具體是怎樣的情況。

    不過你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

    一、一般是在怎樣的情形下自己會“思危”?

    是聽或看到或發生什麼客觀事情?莫名的不由自主的產生思緒?

    二、會“思”到怎樣的“危”?

    會擔心有糟糕的事情發生?對目前生活或關係感到不安,患得患失,總是覺得一切是虛的,不知道哪一天會如泡影般驟然幻滅?親密關係中的人會隨時離自己而去?自己是否能真正、長久擁有眼前這些幸福?還是……

    三、當自己“思危”時,體驗到是怎樣的情緒與感受?

    身體會有怎樣的反應,這樣的感覺在過去是否有類似的經歷,如果有,是否有發生過怎樣的事情?

    當然,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要增強自己的安全感,也有不少的途徑。

    用心經營親密關係,讓美好的關係滋養我們的內心;

    增長知識提升能力,讓豐富的視野充盈我們的內心;

    努力提高經濟收入,讓充足的物質強大我們的內心;

    與積極自信的重要他人親近,讓樂觀穩定感染著我們的內心……

    上面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可以為自己獲得更多的安全感而去努力的。

    而如果自己發現好像窮盡外界的一切途徑仍無法感覺安全感的充足,那就需要向內審視自己了。

    要知道,往往在我們開始察覺自己內心的時候,也是最好的修復改善契機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庭廚藝大賽,蔥燒海參,我要怎樣做出大師一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