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睡眼文娛
-
2 # 神龍大師
這是所有發達國家的要走的必然道路,
低慾望的人群主要分兩種,一種已經拼爹成功,他們應該稱之為啃老族,
還有一種就是拼爹不成功的,無法拼爹的,自己努力也成功不了,只能被社會淘汰的低慾望的人。
在中國,經常看到有拼爹的新聞,
如果說,在中國還能拼爹,那在日本就只能拼爺爺了,如果你的爺爺不優秀,那到了孫子輩,也不會優秀到哪裡去。社會階層早就固定了。
而且日本企業都是終身僱傭制,很多優秀的企業都是家族企業,這個跟南韓很像,爺爺傳爸爸,爸爸傳兒子。一個企業跟一個企業的競爭都是歸納為一個家族跟一個家族的競爭。
你可以自己想象一下,從沒有手機的時代,到有手機,生活水平肯定會有很大的提升,從功能機到智慧機,也會有很大的提升,從智慧機再往上,從3G到4G,再到5G,所帶來的幸福感很難提升了。
而日本在七十八十年代就已經是發達國家了,你在一個發達國家生活二十年,到2000年,你基本就能感受到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也很平常,在生活二十年,到2020,這二十年你的生活水平已經很難提升了,你就基本感受不到科技提升帶來的幸福感了。也就無所謂奮鬥了。
而且在日本,基本上所有的需求都被挖掘出來,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服務,日本基本上都有。
可以參照一下日本的馬桶,日本做的電飯煲。
在很多人看來最噁心的馬桶,在他們國家能用出帝王般的體驗。
因為社會上很難產生新的需求,新的變動,創業在日本南韓這樣的國家根本就不流行,也很難成功,年輕人很難成功,成功的需求很難被滿足,當然就會導致低慾望。
當然,這個低慾望主要是參照發展中國家來看的。中國的經濟騰飛主要從2000年開始,從各個方面開始追趕美國等發達國家,到現在才勉強達到發達國家的最低標準。而且中國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所以很多行業都是朝氣蓬勃的發展。很多中國年輕人的奮鬥目標都是有房有車,現在的中國農村,開始家家戶戶買車,等再過20年,家家戶戶,房子車子都有了,你享受了有房有車的生活20年,到2040年,你再去教年輕一代要奮鬥,年輕一代肯定會不屑,要奮鬥做什麼,我爸都有車有房,不就是我有了嗎,低慾望社會就這樣慢慢形成了。
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人均壽命延長了,再結合終身僱傭制度,很多人能在同一個崗位上幹幾十年,根本沒有年輕一代人表現的機會。這樣造成的企業需求越來越依靠經驗豐富的人。普通沒有經驗的人很難跟有經驗的老人競爭。年輕人很難找到工作。
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發達國家,吃住的支出只佔工資的很小一部分。
買車買房,最多不超過七八年,就能全款。
假如一個人正常大學畢業,就正常努力的情況下。他工作十五到20年,就能賺到一輩子吃住需要的錢。而華人,大部分人努力到65歲退休,才能在大城市裡有車有房。必須要努力一輩子才能活下去。拼盡全力才能勉強過上體面的生活。
-
3 # 太陽出來暖洋洋張愛琴
是物質己極大的豐富和社會發達,不以房呀車呀面子來維繫著生活。
我走到了六十歲也才過上了低慾望生活,以前不行麼,讓許多人許多事牽扯上,活成大家的榜樣,我不想那麼累那麼做,身邊的人不願意的,要求我必須朝大道上洪流擠去,壓力山大,買一切社會人所需要的物質和權力上靠去。
終於達到了低水平不寒酸地步,不給親人丟人不拖社會後腿了。
今天我由三頓粗茶淡飯改成二頓簡單飯菜,沒有社交,沒有購物,沒有禮尚往來。
把健康放第一位,走路三十里一天,追劇上網,想睡就休息了。
不再焦慮浮躁發脾氣,更不害怕恐懼明天生活,活好今天就行,打好人生下半場戰役,活久些把上半場失誤補回來。
-
4 # 衛星136565817
所謂慾望,我認為有高階低階很多又複雜的事情,所謂七情六慾人之常情的慾望一般指的是低階趣味,人類進步的所謂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慾望是高階的慾望。也謂理想。社會主義時代的年輕人大部分是高階的,現在特色年輕人的的慾望絕大多數為低等的。也是階級固化的表現。低階與高階,溫飽思欲不同。不好意思我文化程度低,悟不出慾望的內涵,謝謝!
-
5 # 西洋參考
日本現已步入低慾望社會,與低慾望相連的另一個現象是,日本年輕人越發熱衷單身生活。
日本家庭數未來估算”的報告。報告指出到22年後的2040年,日本全部家庭中的39.3%將為獨居家庭。而65歲以上獨居家庭的比例為,男性20.8%,約5人中有1人;女性升至24.5%,約4人中有一人。這個單身,當然主要是指不結婚的單身和離婚後不再婚的單身。
有人將這現象歸結為是人類趨於“動物化”。也就是說,現在的消費者無須他者的介入,就可以得到滿足。不像以前,需要藉助人際交往才能得到物件,如每天的食物以及性伴侶。而如今藉助便利店的便當和性產業,就能獲取想要的東西。
下面是網友對日本低慾望社會的看法:
人家低慾望挺好的。我覺得人家的生活水平比艱苦樸素勤儉節約時期的我們不知道好上多少倍了。這是物質富足之後,精神上的淡然。其實道理很簡單,現在女性不同以往了,不需要依附在異性身上了,有了經濟獨立的能力,經濟獨立必然帶來精神獨立,一個人獨立生活能力越強就越不需要依附於別人,單女都一樣。說白了就是男的不想再挑起養家餬口的重擔,女的不再想為了所謂的安全感去做無薪的全職保姆,沒有什麼高大上的理由,就是一個人自由自在真的很爽而已! -
6 # 言而有道
所謂低慾望社會就是,人們透過努力奮鬥,但是無法改變命運,從而沒有了激情、熱情,對周圍的一切都失去了興趣。包括結婚、生孩子。
日本是低慾望社會的第一個突出表現在人口下降上。今年,全日報的新生人口可能再創新低,有可能達到94.1萬人,這是1899年以來的最低了。與之對應的是死亡人數,今年日本的死亡人數估計為134.4萬人,也就是說日本人口自然減少40.1萬人。如果這樣下去,有一天日本消亡了也不一定。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養兒育女的成本太高。雖然日本居民的收入很高,但是物價也相當不低,很多日本年輕人也像中國年輕人一樣面臨買房的壓力。因此,很多日本年輕人寧願選擇不結婚,也不願意承擔還房貸、養兒育女的壓力。觀念的轉變。在很多人的眼中,傳統的日本家庭生活是,男人在外打拼掙錢,女人在家伺候丈夫和孩子。但如今,很多日本年輕人的觀念發生了轉變,男青年們覺得結婚後自己變成掙錢機器,為掙錢養家拼命努力,壓力太大。而女青年們認為,婚後就在家伺候丈夫、孩子,浪費了大好的青春年華,不值得。因此,結婚的人越來越少了。
日本的低慾望社會第二個突出表現在經濟社會活力上。說到日本的經濟,不得不說日美貿易戰爭。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和日本爆發了貿易戰爭,戰爭的結果是日本的房地產泡沫被戳破,日本經濟進入持續低迷期,也就是所謂的“失落的20年”。而正當主力日本80後,一走上社會就直接面對了這樣的局面,無所適從。
當努力後無法改變現狀時,選擇了逃避。日本人經濟的持續低迷,讓很多日本年輕人覺得就算如何努力也無法改變自己面臨的局面。於是,他們變得安於現狀,他們不像華人一樣樂於炒房,更不喜歡創業,就算銀行利息再低,也不買房、不買車、不創業,不願意揹負這些負擔。當越來越習慣一個人的時候,更是安於現狀。如今,越來越的日本年輕人喜歡上了一個人的感覺,他們喜歡獨居、蝸居,無憂無慮。因此,也沒有社交、沒有了攀比、沒有了消費的慾望,再加上人口的減少,日本的消費逐漸萎縮,帶來的經濟更加缺乏活力,形成一個惡性迴圈。這些就是日本被稱之為低慾望社會的原因吧!
-
7 # 復旦大學徐靜波
最近日本人自己出了一本書,曰《低慾望社會》,這五個字,日文漢字就是如此。
日本人自己也感覺到了如今日本進入了一個低慾望的社會。既然有低慾望社會一說,那日本自然就曾出現過高慾望的時代。戰敗之前的歷史,就暫且不說了。戰後大約有十年,日本經歷了較為苦難的時代,連年戰爭之後,都市大都被美軍炸成了廢墟,全國上下一片蕭條。後來日本上下秣馬厲兵,勵精圖治,發憤圖強,終於在1960年代末期國民收入翻番,經濟總量達到了世界第二,重新躋身於最發達的國家行列,國內建設突飛猛進,1964年第一條新幹線和第一條高度公路開通,成了亞洲最發達的國家。那時的日本人,大都懷揣夢想,對未來充滿了憧憬,每個家庭都為擁有三種神器洗衣機、吸塵器、電冰箱而奮鬥,後來這三種神器又躍變為彩色電視機、空調和汽車,在戰爭時期被壓抑已久的物質慾望,隨著戰後社會的劇變而被強烈地激發出來了。到了1960年代末期,所謂“團塊世代”(即戰後不久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一代人)成了社會的中堅力量,所謂“立身出世”(在社會上嶄露頭角、獲得地位和名望),成了大部分人追求的目標,1980年代,是日本經濟最為輝煌的時代,日元升值後,日本人在海外一下子成了富翁富婆,海外度假,名車豪宅,名牌服飾名牌包包,成了不少人的嚮往。然而,1990年代開始,泡沫經濟崩潰,股市房市大跌,連三一證券、北海道拓殖銀行這樣老牌的大證券公司、大銀行也紛紛倒閉,不少人一下子失去了工作,社會中一時瀰漫著沮喪、悲觀的情緒。但是,如今當初的衝擊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日本社會以其健全的機制挺過了艱難期,正在逐漸恢復和發展。不過,當年努力奮鬥的“團塊世代”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當年對物質狂熱追求的高潮也早已退卻,由於三十餘年工資和物價的基本凍結,日本人在海外的購買力已經大不如從前。然而,日本整個社會依然平穩安定,社會福利一如既往,商品品質也一直處於世界的高階,新的一代日本人經歷了泡沫經濟崩潰之後,逐漸醒悟到,許多物質的刺激,也往往是過眼煙雲,對外部世界過於敏感,往往會自尋煩惱,於是,像《鈍感力》、《斷舍離》這樣的書籍就成了暢銷書,它擊中了人們心靈深處的某些點。於是,名牌大學不再是所有人的夢想,大公司也不是唯一的人生選擇,出人頭地自然好,可是付出的代價太慘烈,除了部分人依然在奮鬥外,大半的日本人選擇了安康而有趣的生活,比如開一家出色的烘焙坊,做一家有特色的咖哩飯館,開一家小規模的設計公司,或者做一個育兒園老師,開一家花店,成了不少新生代的普遍選擇。你去日本看看,滿大街都是小排量汽車和廉價車。我1991年初到日本時,電視廣告裡大都還是豪車的宣傳,如今都成了經濟小車的世界。人們不再追求無謂的虛榮,而願意在平凡的生活中尋覓樂趣,這差不多成了日本社會的主流。我個人倒是覺得,這是一個成熟社會的的體現。大部分人們不再浮躁,不再焦慮,除了正常的的謀生之外(他們對於工作的態度依然是兢兢業業),不再拼命的加班,人們開始慢慢地重拾自我。我倒是覺得這樣的社會,比較健康。
-
8 # 寬寬家
人的生存成本被放大了,很多人不結婚不生孩子,自己的工資養活自己完全沒問題,但是拿到家庭裡就遠遠不夠看的。
負擔不起家庭開支,很多人選擇一個人生活,那樣消耗就小了,生活品質也有保證了,只要自己不瞎造,錢就夠花了。
一個人生活的多了,金錢壓力就小了,消費慾望小了,知足的就多了,其實不僅僅是日本呈現低慾望,全世界都在向這種生活形式過度,中國幾億的所謂剩男剩女都是這樣的寫照。
結不起,養不起,生不起,死不起,乾脆就自己管好自己,活的還能舒服點。低慾望完全就是社會造成的,是那些不合理的習慣和風俗造成的。
-
9 # 龏龏龏龏
一,人口少,木有人口紅利。
二,青黃不接,步入老齡社會。
三,國家地質災難太多,入不敷出。
四,工業太發達,人員失業率高。
五,國家小,行不成大的國際經濟貿易市場。
六,美國壓制,貨幣疲軟。
七,二戰時造孽太多,殘遭報應。
個人觀點。無聊瞎說,解個心焦
-
10 # 水煮老牛慢火燉
日本目前呈現出低慾望社會,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說日本目前出現低慾望社會,"老牛"認為這只是一個現象。日本的低慾望社會,通常指的是日本年輕一代。什麼是低慾望呢?是指的是沒有夢想,不思進取、不想結婚、不想生子、不想買房……一句話總結就是想過著簡單的生活,使自己的人生不至於過的很累。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或許這只是日本的個別現象,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它弊端的一面。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日本科技仍然是全球最頂尖、社會是最發達的國家之一。而在我們全亞洲,日本也是唯一一個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發達國家……日本的科技技術,幾乎是滲透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美國作為全球最為發達的國家,但在某些領域日本的科技依然參與其中……
二戰期間,日本的軍國主義是給亞洲帶來了沉重的戰爭災難。也給自己的本土帶來了災難性的戰爭後果,但戰後的日本能夠迅速崛起,並且能夠一躍成為世界最為發達國家之一,這是值得很多國家借鑑和學習的。不小看別人不輕視對手,但絕不仰視……國與國之間除了比強大,比的就是年輕一代……
-
11 # 東方國學
日本的低慾望社會是日本對當代社會“現代性”的一種反應。
“現代性”是一個哲學概念,自從資本主義文明爆發以來,人類社會出現了一系列帶有悖論性的問題,之後的哲學家用“現代性”來概括這些問題。綜而言之,“現代性”的癥結在於人類過於迷信理性,迷信理性的最榮耀的長子—科學—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從而將傳統的美德,傳統的價值追求全部拋棄,將人類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置於次要的地位。
現代性代表的問題也十分明顯,比如人跟人之間處於理性的算計,而非傳統的倫理關係之中。
個人認為,日本的低慾望社會正是基於這樣的時代背景而產生的。有這樣幾種表現:
①日本物價降低。
②日本現在消費很低。
④30歲以下購房人群下降。
⑤年輕人買車無興趣。
⑥奢侈品被嗤之以鼻。
⑦宅文化盛行。
可以看出,所謂的日本的低慾望社會並不是真正的低慾望,而是對資本主義社會中各種被人們炒作出來的慾望沒有興趣。
的確,在當代,人們為了賺錢,為了個人的利益,不斷的開掘人類的各種慾望,在一方面給人類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的同時,也讓人類的某些功能退化。比如,外賣行業的強勢崛起。
所以個人認為,不能簡單地將日本的低慾望社會等同於墮落。
-
12 # 青年史學家
“低慾望社會”是日本著名社會學家大前研一的同名作品。自從大前研一出版了這本書之後,“低慾望社會”一詞迅速流行,甚至有人預測若干年後的中國也是同樣的情形。
日本社會的低慾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口迅速老齡化
2、不婚主義盛行
3、宅文化盛行
4、陌生人社會
日本在經歷了上個世紀60-80年代的經濟迅速發展之後,到了90年代,日本的經濟發展陷入停滯,日本社會的活力也相應降低。
日本的生活成本很高,隨之而來的就是非常高的生活壓力。因此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不結婚,據統計,日本50歲以上的男性有百分之二十是未婚的。
不僅如此,日本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也相當嚴重,去過日本的人都知道日本各行各業都有大量的老年工作人員,比如警察,比如保安等等。日本65歲以上人口已經佔到了日本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左右,是為“超老齡化”。
根治日本社會的低慾望,絕不是發展經濟就可以的,恢復社會活力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
-
13 # 李文強
要了解低慾望社會,就要明白低慾望的好處。
低慾望有一個好處,對物體的感受性會更強,更容易得到滿足和快樂。
我們都明白慾望的滿足能帶來快樂,但也會產生副作用。
原來的滿足物隨著使用的次數越多,感受閾值就會不斷的提高,直到原來的滿足物無法再帶來快樂,我們不得不透過尋找新的慾望帶來快樂。星爺拍的新電影我們覺得不好看,不是因為星爺水平落後了,而是因為我們的閾值提升了,是我們的胃口變大了。
慾望滿足的下一刻就是新的慾望出來,自我又回到了慾壑難填的處境,慾求不滿的痛苦。而且隨著慾望的提高,滿足慾望的條件也越來越高。就像沒房子的老百姓想擁有一套房子,中產想擁有一套四合院,其實兩者之間的感覺,其實都是一樣。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多一分錢就會多一分的煩惱,少一分的自由。錢少,慾望很容易滿足,錢多了,慾望的滿足也需要更高的價碼去換。
每個人都只能活在自己的意識裡,外在世界對他幫助不大。雖然外在處境有所不同,如地位和財富賦予了個人角色,但個人快樂的感覺並不會因為外在角色的不同產生對應的區別。
說到底,大家都是充滿痛苦與煩惱的可憐蟲。
所以,要有更強的感受性,容易得到快樂,還得保持在低欲的狀態。
這也是低欲的好處。
低慾望社會,就是一群人都保持低慾望的狀態,主動控制,減少那些不必要的慾望,來換取更強的感受性,從而活得快樂。
為什麼日本社會會進入這種狀態?
因為慾望滿足的價碼越來越高,大家都處於痛苦當中,難以自拔,索性保持低欲,還能僅活一點快樂,算是一種物極必反。
這裡要說的是階層固化,也是價碼...
國內,隨著房價的飆升,教育成本的提高,階層之間的流動性越來越差,國內也會逐漸的進入低慾望社會,逐漸的變得佛系...
-
14 # 裝修達人Mr吳
低慾望社會是指降低生活欲求,滿足基本生活保障就行。
現在說的佛系青年就是低慾望社會的代表人物。
說到底沒錢、沒地位。
回覆列表
答者於中山大學歷史系肄業,因此部分內容會偏於專業性,還請大家多多包涵。
要說現在日本最大的危機是什麼,我想很多人會說是經濟停滯。然而它的直接原因卻是人口老齡化的不斷髮生。
日本已經不能叫做“人口老齡化”,它或許即將進入到了“超人口老齡化”的階段。我們列舉一下資料,據2013年的統計,日本女性平均壽命達86.1歲,居於世界第一位;而男性平均壽命達80.2歲,居於世界第五位。
而日本目前面臨的問題是這些長壽的老年人活力滿滿,充滿上進心。但是日本新一代的年輕人(這裡指20到30歲之間的年輕人)卻喪失了向上的鬥志,我們不妨說是慾望的喪失。
為應對日本的人口老齡化程序,近日,日本將退休的年齡推遲到了70歲。然而,這種舉措真的是合理的舉措嗎?
大前研一在《低慾望社會:“喪失大志時代”的新·國富論》中列舉,日本前首相森喜朗為77歲,安倍首相戰後談話專家學者會議主席西室泰三為79歲,讀賣新聞集團總公司會長兼主筆的渡邊恆雄是88歲,前首相村山富市更是90歲的高齡。
在大前研一看來,老人們不甘心就此落幕,佔據本屬於年輕人的工作機會和上升機會,這種不正常的現象才是阻礙日本變革的元兇。
有網友評論,平時在會社裡,有個70多歲的小太太總和我搭班,她60歲就申請開始領養老金了,房子也賣了換團地住,手裡至少有個幾千萬日元,依然天天上班,一米四幾的小個能抬動20公斤的東西。我就好奇問她為啥不在家歇著,她說,她喜歡工作,如果不工作的話在家也不知道幹什麼。
的確,對於部分健康的老人來說,他們很大程度上不是為了獲得報酬,而是為了使自己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讓自己覺得有價值。在我看來,這固然是好事情,同時它也體現了日本的文化傳統。但對於一個文化整體來說,難道這真的是一件好事?年輕人被迫在低層勞動,獲得不了上升機會,從而喪失鬥志。老年人本該用大筆退休金去消費,卻因為繼續勞動而使這部分的經濟增長受到削弱。
此外,日本還有一種現象:與如今20歲出頭的‘極簡世代’相比,年長10歲的30歲出頭的世代,如同異種人,他們擁有旺盛的物慾和發跡欲。(大家可以理解為鬥志滿滿的意思)
針對現象,大前研一也做了解釋:如今二十多歲的一族,是在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充斥負面資訊的所謂“失去的十年”裡,度過了多愁善感的少年期。而 如今三十多歲的一族,他們度過的少年期,恰好是泡沫經濟最鼎盛時期。
現在的日本年輕人結婚高齡化甚至不願結婚,面對這種婚姻狀況,大前研一指出:
“如今的女性,操握著結婚與否的決定權,她們不會與沒錢的男性結婚。男性因此拼命地節儉,拼命地儲蓄,為結婚作準備。到準備完結為止,不惜一再推遲婚期。”
看到這裡,不知多少即將長大的男孩們內心一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