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炳哥私廚
-
2 # 老都
日本的戰國時期從室町幕府(足利家,著名的有第三代足利義滿)末期開始。圍繞著新一代將軍的人選兩個大人物打了起來,各地軍閥紛紛加入兩邊陣營,以京都為核心展開了大面積混戰。混戰結束後出現了大小軍閥,特點是下克上。
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聯合起來對付武田信玄,人數是這邊數千那邊剛剛過萬。名滿天下(日本天下)的另外一名軍閥上杉謙信的總兵力在一萬左右。武田有三千騎兵,按照《孫子兵法》的風林火山練出來的。這隻騎兵在日本赫赫有名!
織田信長的部屬裡比較有名的豐臣秀吉和明智光秀經常帶兵打仗。兩人的兵都在一萬三四千,這已經是大軍了。
小一點的比如真田幸村,雖然說百戰百勝卻從來沒帶過五千以上。
上萬人對上萬人的戰役只出現在了戰國後期,之前幾千對幾千的戰役就算很可觀了。
後來結束戰國時代的關原合戰,雙方投入的總兵力加起來破了十萬人數。這場仗是日本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戰役,至今日本人還津津樂道。
所以,很多日本人喜歡中國歷史超過本國曆史。
規模很小。用幾十個人就能打下一個戰役。
永祿九年(1566年),在多次進攻齋藤義龍失利後,織田信長決定修築墨俁城,但猛將柴田勝家與佐久間信盛先後失利。
豐臣秀吉臨危授命,他在取得蜂須賀正勝幫助的情況下成功完成任務,傳說墨俁城一夜築城,進一步得到織田信長賞識,為後世所稱道。
修築墨俁後,織田信長將居城遷往離美濃更近的小牧山城(此前在清洲城)。不久美濃髮生竹中半兵衛以十七騎輕取稻葉山城(齋藤居城)的事件,事後半兵衛放棄稻葉山城。
擴充套件資料:
日本戰國時代:
日本戰國時代(1467—1585年或1615年),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後期到安土桃山時代的這段歷史。
最早出自甲斐國(今山梨縣)大名武田信玄(1521年-1573年)所制《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其開篇即寫道“天下戰國之上”。但酷愛中國兵法的武田信玄實際上是把中國的戰國名稱直接套用在日本,藉此形容日本的政治格局。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16世紀中葉,地域武士中實力最強的織田信長崛起,永祿三年(1560年),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
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
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後,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打敗西軍。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1614,15年在兩次大阪之陣中逐步消滅豐臣氏,戰國時代結束。
時代特徵:
戰國時代是一個動盪的社會轉型期。
經濟上,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向近代過渡。
政治上,分裂走向統一,前武家時期政治制度轉變為後武家型。
文化上,世俗化(去宗教化)傾向出現。民眾有了自覺意識。思想上更加開放自由。
應仁之亂後幕府威信日漸衰敗,其控制全國大名的能力也被逐漸被破壞殆盡,最後被織田信長驅逐而滅亡。
而各地原有的守護大名有的受到該國華人的國一揆暴動挑戰(如安藝武田氏被毛利氏發動國一揆取代),有的被底下的守護代所取代有的甚至被宗教性的起事一向一揆推翻。“下克上”的風氣瀰漫著整個日本戰國時代,同時也成了這個時代的最大特色。
總結評價:
日本戰國曆史可與中國戰國相比擬。各地大名林立,為爭奪霸權攻伐不休。而且也是“無義戰”。其間人名地名繁多,大戰小戰難以數計。不過,從地區劃分講也許更容易瞭解其中形勢。
日本可分為四部分:由西南向東北依次為九州,四國,本州和北海道。北海道則因其地處偏遠,戰國史中少有涉及。
而本州則是四方征伐的中心。以京都為中心。當時的本州共分為中國,近畿,東海,北陸,關東,東北六個地區。
近畿以當時國都京都為中心,包括京都,奈良以及以後豐臣的大阪。其西部與中國地區相鄰。近畿地區東部南與東海地區(後來的織田信長憑藉這個有利條件,控制京都,挾天子以令諸侯)為鄰,北與北陸地區接壤。東海,北陸東與關東地區為鄰。而關東與北陸又東鄰東北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