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中超球隊以後隊名會怎樣改變?
5
回覆列表
  • 1 # 球道人

    謝邀。這會極大影響俱樂部投資的積極性以及收入,冠名,變相的廣告,是中超的最大商業價值所在,恆大許老闆看中的就是他的恆大兩字天天被媒體傳播,討論,在電視上播。但如果變成中性名字,這一大塊的商業價值說沒就沒,足協還天天說俱樂部財政健康,真的有點南轅北轍。每個地方有它發展足球的特色,既然在中國玩足球成本高,投資人要巨大的單向投入,那總得有點索求吧。

    中性化名字是好,但可以在下次俱樂部易手時用優惠措施吸引改中性名字,現在強制改不太好,有點干預過了點。

  • 2 # 程式設計師球迷的日常

    新政落實後,中超球隊的名字也算固定下來了,這樣是非常好的政策。

    現在的球隊都被贊助商冠名了,俱樂部也有錢了,有錢了有錢了我該怎麼花?買球員!過個3年5年發現沒有像樣球員可買了,水平越來越差了。但是贊助商的旗號是威名遠播了,真正做到天下誰人不識君。虛假繁榮過來留下的都是一地雞毛。

    中性名稱可以說是遏制了足球泡沫。當然我們也不能否決贊助商的利益追求,畢竟資本都是逐利的。但是我們需要的是可以真正想為中國足球發展的企業,需要這樣的企業可以深耕中國足球發展,投身青訓體系,校園足球甚至投放公共足球資源,透過多種渠道來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同時推動中國足球的可持續發展,提高中超中超各級聯賽的競技水平,透過有效的資源重組來改善俱樂部的財政狀況,從而達到多贏的目的。

    對俱樂部而言也是有好處的,改成中性名字就不至於只識贊助商不識俱樂部了,天津泰達、天津億利他們有什麼區別呢?山東魯能和山東泰山是一隻球隊嗎?

    特別要說的一點各級媒體在播報球隊名稱的時候,好多都是依照各自習慣。如果你新聞看多了,你會發現有四五十個球隊名稱,徹徹底底的把人搞昏頭了。

    俱樂部與贊助企業應該是合作關係,現在硬性保證俱樂部名稱的獨立性或許只是個開端,有望像歐洲俱樂部多股權改革的趨勢。

  • 3 # 觀球事

    這是一種職業化的表現,但是估計會打消一部分企業,投資足球的積極性,並且中性化名稱具體怎麼界定?還需要仔細斟酌,比如申花雖然是企業名,但是已經深入人心,就不好改了。

    成熟的職業聯賽,俱樂部都是中性化名稱,球迷在支援球隊過程中,已經形成了長期的文化積澱,球迷在為球隊加油的時候,也充滿了儀式感和信仰感。

    中超球隊今天叫這個、明天叫這個,沒辦法很好的延續球迷的傳統。

    中超改成中性化名稱,方向是對的,主要目的就是讓俱樂部逐步擺脫企業贊助,自力更生,並形成固定的球迷文化。

    但是現在這個時機還沒有成熟:

    ------一方面,現在中超俱樂部如果沒有企業的支撐,完全沒有自主盈利的能力,如果企業不掏錢,俱樂部不可能生存。

    ------另一方面,現在企業贊助球隊雖然不盈利,但是企業把贊助球隊,作為一種廣告形式,如果去企業化名稱,相當於錢花了,卻沒有起到廣告的作用,那企業肯定不願投資了。

    至於這個中性化名稱怎麼起,可以借鑑日本J聯賽的方法,把本地傳統、文化、特產、風俗等融入進去,就會獲得更多的本地球迷認同,形成強烈的認同感,比如大阪櫻花、大宮松鼠、新瀉天鵝等等,都是把當地的特色文化,加入到球隊名稱中。

    至於說某某FC、某某城、某某聯等等名稱,我感覺並不怎麼好,至少沒有體現出本地特色。

    最後一個就是要尊重傳統,因為球隊名稱,是球迷長時間形成的共識,比如申花雖然是企業名,但是已經形成了傳統,我感覺就應該固定下來。

  • 4 # 肖良志的良藥苦口

    三年左右的時間,職業俱樂部逐漸過渡到中性名稱和非企業化,這是中國職業足球發展的里程碑事件,意味著職業俱樂部及其投資人的理念要從“俱樂部是廣告載體”變為“俱樂部是社會載體”。

    1、實現中性名稱,職業俱樂部的使命發生變化。

    長期以來,職業俱樂部都是以投資企業的名稱命名,凸顯了廣告效應。絕大多數的企業,為了能夠得到更多的社會資源和更好的政府政策優惠,將職業俱樂部當成了獲得資源的捷徑與載體。片面追求成績,忽略俱樂部的職業化建設和聯賽文化建設,沒有長遠的戰略眼光。

    實際上,很多企業的確達到了目的。包括七冠王廣州恆大,從當年的一個不到500億的廣州地產企業,發展為現在的年銷售超過3000億的全國知名品牌企業,成為龍頭老大,足球功不可沒。

    但是從足球的使命和公益角度講,足球更多應該承載傳遞社會正能量的作用,讓人們透過看球、評球、辯論等最終讓足球成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足球的天地裡獲得應有的教育、愉悅、蛻變等效果。這就需要職業俱樂部更加註重職業化的管理、文化的建設、最終讓俱樂部成為影響社會的力量。

    只有名稱中性化才能讓人們淡忘企業的屬性,才能讓足球的迴歸足球,才能成為“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不管投資人如何變遷,俱樂部的內涵與作用從不改變。

    2、當改為中性名稱之後,這傢俱樂部才會真正屬於一座城市、一個省份,而不是一家企業。這時候,職業俱樂部就要學會從過去的“為老闆和企業負責”,轉變為球迷、為城市、為社會負責。

    3、對於企業來說,名字依然可以頻繁出現在聯賽中,比如投資企業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印在胸前、背後,仍然擁有不可估量的曝光率。

    4、一家企業未必能夠成為百年企業,但是一箇中性俱樂部成為百年俱樂部的機率,要比一家企業大得多。

  • 5 # 小言球事

    冬至的中超大會,政策像是連珠炮,剛剛U23球員與外援同等登場,又來一個球隊名字“中性化”,步子邁得太大,影子跟不上咋整。

    足協出發點是好的,俱樂部中性化符合國際潮流。從國際範圍來看,歐洲主流聯賽俱樂部基本上都採用了中性化名稱或者直接用城市名字,如耳熟能詳的曼聯、曼城、多特蒙德、巴薩……等等,就連非主流的日韓也常用中性化名稱,如鹿島鹿角、城南FC等。

    反觀國內的職業俱樂部,無論中超、中甲或者是中乙,都是哪家企業冠名,俱樂部就用那家企業名稱,是把足球作為營銷的手段,是最好的宣傳利器。當前的足球現狀,沒有利益可求,誰去搞足球。

    在國內職業俱樂部推行中性化名稱有好處,可以保持名稱的穩定,加強俱樂部文化和球迷文化建設,無論誰來投資,就一個名稱,可以為鑄就百年俱樂部奠定基礎。

    實行俱樂部名稱中性化,政策可取。不認同邁大步走,有的企業剛剛接手足球,還沒有讓人感受到企業名稱因足球帶來的自豪,突然來個“中性化”,很容易導致投資者心血變冷。

    國內足球環境不比國外,實施新政策,還是要慢慢來,想一口吃個胖子,不現實。

  • 6 # 衝頂遠角

    球隊名稱中性化,這是一件積極的事情。

    一支球隊,應該以足球隊本身為核心,企業和贊助商不應該成為球隊生死存亡的羈絆。

    中國職業賽場上已經週轉的俱樂部屢見不鮮,包括現在的北京人和。企業一退出,俱樂部全盤被動。

    這個規定有利於各俱樂部要加快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與國際接軌。今年的江蘇蘇寧在亞冠上就遭遇了名稱的問題,由於以前透過舜天註冊過,所以亞冠上不能用蘇寧這個字眼。所以這個規定肯定也是借鑑了亞足聯一些參考標準。

    亞洲的日本南韓都球隊像首爾FC、東京FC等等都是不帶贊助商的。

    至於如何改名,需要俱樂部去調和了。魯能泰山改成山東泰山,而申花和國安其實也是集團的名稱需不需要改有待商榷,反正恆大、蘇寧、上港這些都需要改了,尤其是同一個城市的恆大和富力怎麼辦,誰搶注廣州FC?可能要讓俱樂部頭痛一陣了。

    當然也有擦邊球的,比如德甲的RB萊比錫隊,將紅牛Red Bull改為了RB,也高枕無憂。

  • 7 # 足球看天下

    據說本次足協武漢會議中計劃在3-5年的時間裡將球隊的名稱改為中性化,以便跟國際上接軌,眾所周知,歐洲很多球隊的命名都是以球隊所在的城市命名,比如說巴塞羅那、米蘭、曼城等。個人來說,我覺得使用這種以城市來命名球隊有利於增加球迷的歸屬感,前兩年提出的球隊不能遷到外省市也有這個效果。但是,任何事情都要根據國情來走,中國目前足球發展主要是靠企業來運營,企業也是想透過這種球隊名稱來擴大企業影響力,所以一切都不能操之過急,打消他們的積極性。但是我們現在可以做的是改變球隊准入規則,比如說:新加入的球隊必須使用中性化的名稱等。

  • 8 # 昊體育

    必須要說,中國足協做了一次正確的決定。中超球隊名稱中性化,其實已經喊了很多年,但每次都雷聲大雨點小。原因倒也簡單,如果球隊名稱中不允許出現贊助商名稱的話,那麼每個賽季會會減少幾千萬的廣告收入。在中超不太紅火的年份裡,足協不敢這麼做,不過隨著投入越來越大,各俱樂部已經不在乎這點小錢了,足協順勢而為彰顯了睿智。

    當年歐洲主流聯賽裡,基本上採取了中性名稱,一般都直接用城市的名字。如果一座城市有兩支以上的球隊,會用一些中性化名字區別開,例如曼徹斯特聯和曼徹斯特城這樣的稱謂。而中超聯賽中,16支球隊名稱居然沒有一支中性化,這幾乎是相當罕見的。所以足協要求在三年之內完成這項工作,給了各俱樂部一個過渡期,因為只有保持俱樂部名稱的穩定才能培育球迷團體和球迷文化,這是不爭的事實。當然換一個角度,中國足協也必須要體諒各俱樂部的難處,因為冠名收入是大頭,如何平衡其實是一個難點。

    當然,名稱中性化是一個考驗智商的問題,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國安、泰達、魯能和申花這樣的球隊名稱,其實名字也是來自公司的名稱,按照規定他們應該被取締嗎?如果以後出現了北京FC或者上海FC這樣名稱,看似中性化了,實際上缺少了一些味道。名稱中性化,實際上也意味著俱樂部的足球文化將重新積累,這應該是一項長久保持下去的工作,因此足協的工作也任重道遠,他們能否堅持住這樣的標準嗎?

  • 9 # 體育圈全能王

    橫看豎看,都覺得這個政策的願景是好的,跟先進的足球理念接軌的,但是能不能帶來好的結果,非常不好說,其結果很可能是不好的。

    我先來看看這個“中性化”規則的背景吧,12月22日,中國足協黨委書記杜兆才在武漢會議上宣佈,打造百年足球俱樂部,俱樂部名稱的穩定是培育球迷群體和球迷文化的重要基礎,透過三年左右的時間,逐漸實現俱樂部名稱的中性化和非企業化。

    杜書記說得有沒有道理?非常有道理!!

    就像老牌舜天突然改成了蘇寧,作為一些舜天的忠實球迷怎麼都覺得有些彆扭,這還算好的,你看遼寧隊,幾乎是一年一個名,最後球迷都得生出一哲學問題來:“我是誰?”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杜書記說的有道理,而且足球發達國家也是這麼做。像歐洲的五大聯賽,什麼尤文啊皇馬啊曼聯啊,不管背後是誰給錢,那是你們領導層之間的事情,我們球迷們只認球隊名和球員,不管誰他們發工資,球迷恩熱愛的是這支球隊!單純的足球之愛和傳承之愛。其實不只是歐洲,就是在日本,你也只能聽到什麼鹿島鹿角啊,大阪鋼巴啊等,並沒有企業冠名。

    其次,從經濟上來講,中性的俱樂部名稱更利於吸引較多的贊助商進入。你比如說,廣州恆大淘寶隊,這個名字一放到這,好嘛,房地產和電商,甚至是網際網路的其他企業就不願意再來贊助恆大了。當然,咱們不考慮那些特別特殊的情況,比如CBA5年20億賣給李寧,那確實不用再考慮其他運動裝備品牌的贊助了。但是那也不是長久之計,從長遠看,健康的來講,還是大家都能夠進入比較穩固,眾多中小企業乃至社會團體和機構紛紛加入“眾人拾柴”的行列。

    舉個簡單的例子,其實日本俱樂部在職業化之前也跟現在的中超俱樂部名稱一樣,像橫濱水手俱樂部,叫橫濱尼桑;但是職業化改革,強制球隊必須名稱中性化,這樣就出現了,除了一些飲料和體育企業進入俱樂部的贊助名單之外,甚至當地郵局、公交等機構都加入了後援單位的行列。如果堅持保留原來“尼桑”的冠名,等於大家一起幫助球隊提高成績,結果尼桑的名字得到了最大的宣傳,勢必損害中小贊助商的利益和積極性。

    既然,從文化上和經濟上都是好事,為啥我說其結果可能是不好的?

    看看上邊的所說的兩條,你有沒有發現其實都暗含著一個巨大的前提條件?那就是,一,職業聯賽夠健康夠價值,真的是社會上很多行業的企業願意進入;二,球迷文化球迷氛圍足夠濃,百年俱樂部有土壤。

    但是你看看現在的中超俱樂部,都是怎麼個活法啊,要麼是被大金主“包養”,要不就是“賣血”度日。現在突然頒佈一條法令,大家注意啦,以後要自力更生,不能再被包養了!!你說這個提法好不好?有沒有道理?那當然是有!那你說你也得先有這個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行啊!

  • 10 # 小籃球公園

    12月22日上午,中國足協在武漢召開了職業俱樂部會議。足協希望各俱樂部從長遠考慮,爭取在三年時間內完成俱樂部名稱的中性化。也就是說,未來職業聯賽俱樂部的名稱不能出現恆大淘寶、魯能、蘇寧、國安和上港等字眼。對於這一決策,不少球迷都拍手叫好,筆者也認為方向是對的,但時機卻不成熟,主要就是投資者的利益受到不小的“損害”。

    杜兆才會上稱,俱樂部名稱的穩定是培育球迷群體和球迷文化的重要基礎,也是打造百年俱樂部的前提,各俱樂部應該加快現代化企業制度的建設,逐步最佳化股權結構,三年時間逐漸實現俱樂部名稱的中性化和非企業化。

    中國足協向國際化接軌邁出了重要一步。中超七連冠廣州恆大淘寶隊,前身的名稱很多,太陽神、香雪、日之泉和廣藥等等,雖然“恆大”的名稱現在已經在球迷心中根深蒂固,但幾十年、百年之後,“恆大”淹沒在歷史長河中幾乎是必然的。國內聯賽職業俱樂部名稱中幾乎都帶有企業品牌,球隊logo也多以企業作為主體元素,申花、魯能和國安等勁旅已經把企業元素完美“植入”。 不過,更多的俱樂部在換了老闆之後,球隊的名稱也隨之改變,這也導致他們很難形成自身的底蘊。

    而足球發達的國家隊中,比如西甲的皇家馬德里、巴薩羅那,英超的曼徹斯特聯、切爾西和阿森納,意甲的尤文圖斯和米蘭雙雄,德甲的拜仁慕尼黑、多特蒙德等隊,不會因為老闆或是贊助商的改變,讓球隊的名稱發生變化,這也使得俱樂部的品牌獨立,球迷群體和文化基礎越來強大。

    從職業聯賽的發展趨勢來看,俱樂部名稱中性化非企業化是必然趨勢,但是怎麼實施才是問題關鍵。一旦強制執行,投資人會損失最大利益,也就是俱樂部的冠名權。如今的中國足球職業聯賽,收支平衡上,投資者基本都是虧損的,但企業仍每年掏出10幾億甚至幾十億,無疑是想透過冠名來打廣告,比如恆大就是如此。足協出臺俱樂部名稱去企業化的規定,投資者的積極性必然會大大降低。不過,這是打造百年俱樂部必經的陣痛期。

  • 11 # 德興社

    從足協擬定這樣的規定來看,其出發點和用意很好,當然希望是中國的職業俱樂部能夠更加長遠地發展。但是,我覺得很多東西還是應該辯證地來看、歷史地來看。

    譬如說,像中國職業聯賽起步至今,北京的國安俱樂部在去年底更名,加上了企業名稱即“中赫”,變成了“北京中赫國安”。我覺得如果要實施中性名稱的話,恐怕對於京城球迷來說,“北京國安”更容易接受。為什麼?道理很簡單,這麼多年來,京城球迷對於“國安”兩字,已經不再認為是指一家企業、一個公司。而且,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只要一說“國安”,大多數人的反應基本都是“國安足球俱樂部”,是指的一傢俱樂部,而不是指國安公司或企業。

    換而言之,經歷了這麼多年的沉澱之後,“國安”已經深入到京城球迷的血液裡。就像去年底北京國安足球俱樂部股東發生更換之後,京城N多球迷依然還願意稱現在的俱樂部是“國安”,根本原因恐怕就在於此。

    同樣的道理,像“上海申花”中“申花”二字,恐怕在上海人看來也不再是指一個企業,而是直接指上海的一家足球俱樂部!相信N多人都還記得當初綠地集團接手俱樂部時,在將“申花”二字去掉之後,N多藍魔球迷曾為此與俱樂部對抗過。所以,俱樂部迫於壓力而將申花重新寫入了俱樂部名稱之中。

    所以,竊以為,在中性化名稱發展過程中,更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來推行,而不是搞“一刀切”,需要考慮到歷史。對於俱樂部較短的、譬如尚未超過10年的,可以要求將企業名稱去掉。而對於那些已經有年頭的,像好幾傢俱樂部已經快20年了,企業名稱其實已經不再僅僅只是指一家企業或公司,而更多地指一傢俱樂部。如果強行要求去掉,反而將損害球迷的利益。

    從另一方面來說,竊以為企業名去掉應該是一個發展方向與趨勢,但在不同的階段,恐怕還是應該更面對現實。為什麼?一個最簡單的事實:國外俱樂部無論歐美還是韓日,都是建立在社群基礎之上的俱樂部。但是,中國的俱樂部則是建立在企業與公司基礎之上的,無論是國企還是私企。兩種不同的情況,決定了俱樂部的基礎尤其是經濟基礎是完全不同的。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俱樂部的好壞完全取決於母企業或母公司的營收情況。要真正職業化、真正實施中性名稱,恐怕首先是要去改變中國俱樂部的基礎!這話說起來就又長了。

  • 12 # 納什均衡點

    從個人來看,認為這個舉措還是靠譜的,很簡單地說吧,曼聯有很多股東,但曼聯還是叫曼聯,拜仁也有很多股東,但拜仁就是叫拜仁。如果按照中超,或者說中國這種現存的命名文化,我估計這兩隊放到中國來,俱樂部名字可以無限長,各家贊助企業要爭破頭了往前擠,這不是一件好事情。

    足球還是要注重文化的積澱,這是跟一支球隊,一個地方,紮根的城市都是分不開的,如果能把名字改成中性化的,雖然暫時會隱去了球隊老闆借球隊來打廣告的表面效益,但對一支球隊的穩定性來說,無疑是非常好的。

    其實在淘寶入股廣州恆大的時候,羊城球迷就呼籲過改成廣州FC,理由就是這支球隊本來就是從廣州隊演變過來的,中途被太陽神、香雪、吉利汽車、廣州醫藥等企業入主過,如果不是老球迷,恐怕歷史都得細數一番,所以把球隊名字改成中性化的,有利於一支球隊的文化做到長期積澱的效果。

    而且足協這次要求,也不算是立刻執行,三年內完成,應當說不那麼艱難。而這個舉措,明顯也是為了中超聯賽淡忘企業屬性,回到足球本身來,這是個不錯的想法。但是中國體壇這種商業化命名的方式由來已久,如果改成中性的,恐怕會導致有些金主不那麼樂意投資足球了,畢竟三年後自己企業都不能出現在自己打造的球隊當中,廣告效應會削減。

    當然,一個真的志在搞好足球的企業,其實同樣可以透過其他渠道來“打廣告”。或者說一支成功的球隊,本身就是活廣告來的。一個企業入主一支球隊,可能運營幾年,十幾年,但一個固定的,中性化的隊名,可以伴隨一個百年俱樂部,所以筆者還是贊成換成中性化名稱。

  • 13 # 足球相聲搖滾老爆三

    足協對於球隊名稱中性化、去企業化的規定是存在合理性的。在我們的國內的各級職業足球聯賽中,足球俱樂部是由企業投資方主導。所以球隊的隊名,絕大多數是企業冠名。比如實力足夠冠絕亞洲的廣州恆大。比如說因為俱樂部主體身份改變,由上海東亞變為的上海上港。有媒體做過調查,今年從中甲重返中超的北京人和,在過去的22年裡,叫過14個隊名。所以,足協的球隊名稱改革工作,可以說是勢在必行。

    但筆者認為,國內職業足球隊名稱改革問題,在操作起來難度很大。比如伴隨了河南足球職業化發展歷程的建業,比如說已經形成鮮明球隊和球迷文化的魯能、國安、申花這樣的老字號品牌,如今就已經從企業化隊名,昇華成為中性化的球隊名稱。更改這些中超老牌球隊的企業化隊名,也許並不是個好方法。相信京城球迷也不捨得失去“國安”,藍血人們也絕對捨不得“申花”。

    當然,在中性化城市FC系列隊名普及的過程中,也會遇到難點。比如說同城球隊,誰有資格註冊FC球隊名稱,就是個非常難處理的問題。

    個人感覺在此次中國足協推出了隊名改革工作,首先要解決的是球隊隊名不再頻繁更改的問題,這一問題想要解決,還需在規範俱樂部主體資質方面下功夫,讓我們的職業足球俱樂部,不再是企業的俱樂部,投資方的俱樂部。但是,筆者認為,像國安、泰達、魯能這樣已經具有中性化色彩,代表球隊文化、品牌的球隊,需要謹慎修改,保護這樣的球隊名稱,也是對各地足球俱樂部文化的一種保護。

  • 14 # 胖胖的小豌豆

    對各俱樂部的發展和中國足球來說,這無疑是一項重要的決定,也會讓聯賽更加正規化。

    歐洲聯賽,尤其是五大聯賽中,企業冠名的球隊幾乎沒有,RB萊比錫是打了擦邊球,勒沃庫森則是廠隊,歷史悠久。中性的隊名,有利於俱樂部的歷史沉澱,為創立百年球隊打下基礎。

    即使是從商業的角度來說,中性的隊名,也更有利於吸引贊助。例如廣州恆大,因為後面兩個字,地產類的企業不會再對贊助廣州隊感興趣,其他企業也會有花自己的錢幫別人打廣告的感覺,投資的興趣也不高。反觀歐洲豪門,不會存在這個問題,例如曼聯,除去球衣贊助商阿迪達斯和胸前廣告商雪佛蘭外,還有安怡保險、DHL等多家大讚助商,而像我們的建行、娃哈哈等也成為過贊助商,粗略算下,曼聯有63個贊助商,因為大家看中的,都是曼聯這個金字招牌。

    這次足協提議在三年內做出中性化的舉措,給各隊給了充足的選擇時間。希望在這個期間內,俱樂部、投資商、地方政府可以好好商量一下,為俱樂部取一個既有特色,又朗朗上口的名字。當然,例如魯能泰山、申花這些時間比較長、有一定歷史沉澱和球迷基礎的名稱,也可以考慮保留,因為他們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可以算是中性化的隊名了。

  • 15 # 萩龍觀世界

    12月22日上午,足協在武漢召開職業俱樂部會議。有一項內容是,足協希望各俱樂部從長遠考慮,爭取在三年時間內完成俱樂部名稱的中性化,未來職業聯賽俱樂部恆大淘寶、魯能、蘇寧、國安和上港將在中超消失,各球隊以中性的球隊名字出現。

    杜兆才的意思是,俱樂部名稱穩定,將會培育球迷群體和球迷文化,對於打造百年俱樂部有利。但是,客觀而言,目前在國內聯賽,時機並不成熟,要在三年之內完成,是急於求成的做法。畢竟,實際操作起來在操作起來難度很大。足協顯然只下命令,不考慮實際。

    目前的中超聯賽能得以正常發展與進步,各支俱樂部得益於各大企業的全力支撐,而目前的俱樂部很少有自主贏利的。任何俱樂部都對企業的依賴,並不是說想更名就更名的。大企業如果撤資,不再玩足球了,很多俱樂部將會突然一夜消亡,而球員為了生機將被其它球隊瓜分。

    中超球隊目前的經營狀況以及中國的經濟形態,不能輕易下命令大變革,畢竟還沒有達到水到渠成。目前有自己獨特的球迷文化的魯能、國安以及申花,已經在球迷心中成為一個招牌,一個老字號品牌,從企業化隊名昇華成為中性化球名,先不說能不能達成,首先就不是一個好方法。這樣的情況還有建業,一直與生死與共。

    目前各大企業贊助球隊在中國目前並不贏利,搞足球主要是透過贊助球隊,打自己的廣告,球隊本身甚至砸出很多錢。完全依靠企業名稱去打造企業的品牌了。就這樣也有打退堂鼓的,比如此前貴州智誠撤股,貴州恆豐獨撐門戶。如果更名,顯然就無法達到廣告效果,對於集團來說相當於白玩,或者拿錢去打水漂,那麼繼續贊助?沒人願意投資。

    俱樂部名稱中性化是必然,但實施必須有一套合理的方案,不解決好就不能實施,一旦中超一些大企業集體退出足壇,對中國足球無疑是巨大的傷害。這是都不希望的。足協出臺U23新政後,難說合理,但俱樂部已經努力解決問題,此番又提出這個方案,難免讓部分企業支援足球的信心有所動搖。中國足球還沒達到西甲皇馬、巴薩,英超曼聯、切爾西等豪門狀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武磊傳中造烏龍,德托馬斯繞開武磊去慶祝!球迷稱他是厚顏無恥!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