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藍本動漫
-
2 # 行晉
"蕭"與"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時兩姓就已並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蕭"姓兩千多年來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漢代以後卻難尋蹤跡,這從各時代的姓譜中可以得到證明。
在姓氏起源時,最初是以蕭為姓的。現在流傳的大致有兩種:
一: 出自子姓,以封地命姓。春秋時,宋國有一員猛將叫南宮長萬,在攻打魯國時被俘,魯莊公把他囚禁在後宮中,幾個月後才把他放回宋國。公元前682年秋的一天,宋閔公同南宮長萬在後宮博戲(古代的一種賭局),閔公的寵姬也在旁邊觀看。長萬看著她們說:"還是魯宮的美女漂亮,天下諸侯沒有比做魯君更快活的了!"閔公一向以這幾個姬妾的姿色自矜,聽了這話很不高興,就嘲笑長萬說:" 像你這種當俘虜的人怎麼懂得美不美呢?"這一下觸到了南宮長萬的痛處,他頓時惱羞成怒,一拳就把閔公打死了。接著他又殺死大夫仇牧和太宰華督,另立公子游為君。宋國公子紛紛逃往蕭邑(今安徽蕭縣)。蕭邑大夫是宋國始祖微子啟的後裔,名叫大心,他把這些公族子弟及他們的隨從聚合起來組成一支軍隊,又到曹國請來援軍,逐殺了南宮長萬及其同黨,平息了這次內亂。閔公的弟弟宋桓公即位後,把大心封在蕭為附屬國,稱為蕭叔。蕭國後來被楚國所滅,大心的後世子孫遂以封地命姓,稱蕭姓。
二: 古代嬴姓部落首領柏裔之後作士於蕭,便以"蕭"為姓,叫蕭孟虧。其後沿襲姓蕭。
在現代,一般認為,肖姓是蕭姓的俗稱。蕭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靠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六。
但也不可否認,歷史上確又曾經寥若晨星地冒出過"肖"姓,儘管非常罕見,或出於某少數民族,或因故由"蕭"演變而來的。明代凌迪知的《萬姓統譜》卷103:"肖:漢,肖安固。肖始、肖玉、肖雩、肖同(俱陳留人,見《印藪》)。明,肖靖,襄城人,宜德中解元。"
隨著改革開放後,全國已有越來越多的姓“肖”者改回 “蕭”。 由於時間已過數十年了,有些年輕的姓“肖”者可能並不知自己原系蕭家人(從身份證看,其爺其父等,均也已寫姓“肖”),以輕易否認自己是蕭姓人,其實, 這些人可以從幾個方面進行考證:1、如宗祠,不管建國後蕭姓如何被改,但建在各地蕭姓聚集地的蕭家宗祠上的“蕭”字是不會改的。
2、問長輩,特別是一些上了60歲以上年紀的長輩,他們在小時候,在年輕時一定用過姓蕭。
3、祖墳,祖上的墳墓上刻的字一定是蕭字等等。 但不管考證如何,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現在的全中國,寫姓肖者中,有99%都是原來的姓蕭者,這一點是無可置疑的。
-
3 # 濁世清風
有些回答,真是誤人子弟。
肖字在戰國璽印中多見,此時的“肖”是作為“趙”的借字。也就是說,早期的趙姓,幾乎全部用肖來代替。
也可以說,肖姓雖然很早就出現,但不是肖姓,是趙姓。
“趙”是形聲字,從走肖聲,本義為疾行,假借為姓氏。
吳大澂言:“古鉨文多肖姓,當即趙之省,猶張之省為長也。”
那麼蕭姓見於秦印,是否見於其他六國璽印我還不確定。起碼我們可以知道,蕭姓早期的活動範圍在秦國一代。
漢碑中,《孔宙碑》中見。由於漢人喜歡在名字前加郡望,那麼這個蕭姓人士屬於哪裡很容易確定。此外,漢簡中也見蕭姓。
可以說,早期的肖姓與蕭姓一點關係都沒有。
姓氏學界普遍認為肖姓出現較晚。徐鐵生認為肖姓最早出現於元,見《中華姓氏源流大辭典》P607。
但據我的統計,肖姓在吐魯番出土文書有見,可提前到唐代。可見陳國燦《斯坦因所獲吐魯番出土文書研究》。
唐代石刻(三續寰宇訪碑錄)中有“肖大娘造像”,可證肖姓唐代已見。
至於新中國成立後,實行簡化字後,不少蕭姓人改為肖姓,那是後期的事。
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千唐志齋藏志》第一一一“大唐故隋屯田侍郎柳府君夫人肖氏墓誌銘並序”,查拓本本“蕭”氏,編輯妄改為“肖”,反映了部分文史工作者對姓氏本源及演化不熟悉。
許多人誤將“肖”看成是“蕭”的簡體。其實,“蕭”本身就是簡體,它的相應的繁體字是“蕭”。
簡體的“蕭”,其中間豎劃下部的兩旁分別是一撇和一點,而繁體的“蕭”,其相同部位則是一橫而後兩旁分別是“片”字和近似“爿”字的符號。
-
4 # 手機使用者10544173250
我是一個八十一歲的蕭姓老知識分子(正高),解放前從我懂事開始,一直寫蕭,解放後簡化寫蕭,從未見過肖姓(我沒查過古籍),百家姓中也沒有肖,直到我1961年大學畢業都寫的蕭,我記得文化大革命前還都寫蕭,這期間具體不知何時冒出了個肖,一時間很快推廣,姓蕭的大多寫肖了。1978年社科院語言所出的現代漢語大字典將肖注釋為蕭的俗寫字,即通俗寫法,我覺得這符合我所記憶的歷史過程。
-
5 # 西風瘦馬148781210
一般是圖簡便,只注重音,而不注重字。特別是農村,那時文化水平都不高,不光姓,名字也是,只要是那個音,不管什麼字。比如有個王士成,也寫成王仕誠,在以前沒有影響什麼,記個工分而已。如今不同了,身份證,銀行卡等等,姓名字不定形,會出大麻煩。我們這裡很多蕭姓,很少人寫這個字,大都用肖字。不過你寫成蕭,沒人說寫錯了。
-
6 # 千凡文化
關於“百家姓中的肖和蕭是不是一個姓氏?”這個問題,說起"肖"姓(作姓氏時讀xiāo)與"蕭"姓的起源,是不同的,"肖"姓與"蕭"是兩個不同的姓氏,也是兩個不相干的姓氏。
肖姓起源,已無從查考。在古代,肖姓極為罕見,歷代史書都很少見到,最早的肖姓出現在漢代,後來在明代凌迪知的《古今萬姓通譜》中,才首次記載了 "肖"姓。在二十四史中的《遼史》、《元史》提到有肖姓人物,均是少數民族。
蕭姓就是比較著名的姓氏,也是南齊,南梁,西梁三朝的國姓。蕭姓的起源主要有三:一是源自嬴姓,最早可追溯於夏朝;夏朝末年有個名孟虧的人是大禹功臣賢人伯益的子孫,伯益的巨大功績使他的子孫得到封賞,其中一個叫孟虧的,被分封至蕭地(今安徽省蕭縣西北),建立了蕭國,並以國為氏。二是出自子姓,以國為氏。據《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史料記載,為周代宋國微子啟的後裔。三是出自少數民族漢化過程中改姓或被賜姓的。
清朝光緒帝年間,"肖"與"蕭"在民間開始通用,解放後,民間和基層政府的文書中,"肖"與"蕭"仍然是通用的,有的人習慣用"肖",有的人習慣用"蕭"。"文革"後頒佈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1986年廢止)統一將"蕭"改成了"肖",後因戶口姓氏變動較困難,很多人便沒有改回原"蕭"姓。
-
7 # 無雙傾城_
肖和蕭是一個姓氏,簡化字,蕭無二姓都是一家包括江姓也來自蕭姓而且肖姓不通婚,可去邵陽洞口隆回找找原因望族都在那,我是蘭陵肖不知你們呢?等問你自己堂號都答不出來就笑話了,統一堂號《蘭陵肖》
回覆列表
姓氏的問題,需要尋根問底,才能講得清楚,不但要打爛沙盆問到底,而且還要問問沙盆,從哪裡來的?不然,根本上就不可能有正確一些的答案。
比如蕭字,為何如此字形構造?總有本身字義個性,以及屬性的造字理由吧?它不可能沒有其字義的出處吧?所以說,需要打爛沙盤問到底,只有徹底搞清楚了,它的真實原因來歷之處,不就等於知道此個姓氏的來歷了?
所謂蕭姓,不過是由於自從殷室倒臺之後,而被周室血緣關係統治下,刻意“命名”的一個姓氏而已。只不過是由於殷周兩個朝政的體系,造成歷史文化信仰不同的兩大血緣陣型,即黃帝后裔分成兩大執政的權益關係,它分別代表著西北之脈,和東北之脈的血緣利益罷了。
因而,東北之脈的其中一支姓氏,由於職能奉獻就需要姓“蕭”,它的責任意識範疇方面,乃表示需要做:肅穆草夫也(帝王造字原理是:由右至左,由下至上的複合字義秘密);故此,姓蕭算是周朝時任的一個身份地位象徵吧,它的屬性於人~xxx,意即將達到~于姓般的人物,在官途上位升遷過程中,隨時晉職達到為竹頭“簫”時,往往職能就需要依靠“吹捧”自己~如何如何了得云云。
這些在古時的典故里面,許多參差成分出現後,容易壞了規矩而就叫做“濫竽充數”吧?或者它的“沙盤”就是如此來的吧?因為,草頭夫子晉升竹頭人物不是件容易之事;所以,於氏人物吹簫捧起自己,乃是有一個嚴格肅穆的場面~“權衡”利弊之關卡門檻的阻攔;不然的話,豈不遍地都是于姓捧“竽”的簫聲,充戚之官員位置名稱單位的處置了。
至於肖姓,亦是如此的大概過程,可能略比蕭姓,更加高一些等級的姓氏。它的其中寓意是:先學會“走肖”,意即希望透過考驗走肖之,趙(繁體)籍國度,而達到爵位君主的職位而已。並且,這蕭與肖兩個姓氏,既出於同一個殷室後裔的血緣,卻又有不同的職責範圍所在而已。
故此,必然有些血緣人物高低身份象徵,需要姓過“蕭”氏之後,晉升於人走肖人物時,又為了達到姓趙籍之國君前,就是可能先要姓肖氏的根本原因之一了。
總之, 沙盆就是從周朝春秋大夢想家的時期而來的,如不考慮此中關係因素影響的話,誰人又怎能講得清楚兩個姓氏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