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遇見容若

    情感上【過於敏感】,給人的感覺似乎總是帶有小心眼,缺乏安全感等一類負面評價。比如影視作品《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經常因為一些小事產生猜疑,梨花帶雨。

    生活中也有不少人抱怨,和【過於敏感】的人相處,自己會跟著陷入到莫名的情緒中。久而久之,大家對這一類人就容易產生敬而遠之的心理。

    因此,當被貼上【敏感】的標籤時,大部份人都會很抗拒,嘗試改變或者偽裝自己。其實【敏感】並不是什麼異於常人的現象。每個人都有【敏感】的一面,這個是非常正常的心理狀態。

    研究顯示,【敏感】通常有兩種原因:

    01 由於自身經歷,對一些人一些事表現出高度的【敏感】

    這類【過於敏感】通常是由於在過往經歷中受到了【無力招架】的創傷,是一種防禦過度的逃避和遠離的表現。

    比如,經歷過感情背叛的人,很容易有再次被騙的擔憂,在新的戀愛就會不自覺呈現一種過度的控制慾。

    而經歷過一些家庭工作挫折的人,在朋友聚會閒談聽到一些不經意的負面評價時,很容易就會自尊心受挫,產生逃避的心理。

    這種【敏感】,不僅容易引起相互之間的隔閡,還會慢慢導致親密關係的疏離。

    比如伴侶之間,一方喜歡翻查另一方的手機資訊,監控對方行蹤。發現一些“風吹草動”,就會生氣焦慮,讓對方解釋。久而久之,伴侶就會產疲憊煩的心理。

    朋友之間,也經常有人抱怨對方:“一起聚會某某某特別不好相處,要麼甩臉子一聲不吭,要麼總喜歡對別人說的話冷嘲熱諷”。

    其實,通常是因為一方不以為然的一句話,或者一些不自覺的行為刺到了對方心裡的痛處,讓對方產生了「不信任」和「防禦」心理。

    出現這種情況,只要透過積極溝通,以及心理諮詢可以很好的化解對方的猜疑,建立親密關係。

    02 高敏感型人格特質

    如果你發現身邊有個人【過於敏感】,他似乎無時無刻都有著極強的感受能力。而且這種感受既不是正面也不是負面,只是帶著極強的個人特徵。那麼可以很肯定的說,他就是典型具備了【高敏感型人格特質】。

    和第一種創傷性【敏感】特質不同,高敏感人格特質是與生俱來的。

    荷蘭大腦認知行為研究所發現:具有高敏感型人格特質的人,往往具有敏感度高於常人的資訊處理機制,高度活躍的情緒處理系統,以及對環境變化的高感知力和高識別力。他們因此更容易在日常生活種表現出色,但也更容易受到環境傷害。

    對人,對事的高度敏銳性,讓他們具備極高的共情能力;對資訊,對細節的天然覺察能力,讓他們能更好的處理危機,把控工作的全域性。這類人通常很善良,因為他們能對周遭的人和事物感同身受。

    可是,具備了【敏感】的優勢,他們也更容易陷入到多愁善感,情緒大起大落中而難以掙脫。

    比如梵高,莫泊桑,海子...藝術家們通常似乎更具備【高敏感型人格特質】,因為豐富的情感觸角和靈感,他們創作出很多經典作品,但卻很容易陷入到自身的情緒陷阱裡。

    如果你或者你身邊的人具備【高敏感型人格特質】,那麼請珍惜這樣的天分,將它盡情應用在擅長的領域裡。同時,學會接納和掌控這樣的【敏感】,它既不需要也不能輕易改變,良好的溝通和人際關係會很好的幫助你的情緒。

    要了解的不是情緒,而是情緒背後的人

    無論你被人評價為【過於敏感】,還是你身邊有【過於敏感】的人,我們要理解的都不是情緒本身,而是情緒背後的人。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情感觸角,生活經歷,【敏感】並不是壞事,也並不可笑。

    和能談心的人多談心,和能信任的人多合作。

    你總會遇到那個讓你幸福讓你信任的人。

    你總會遇到那個自己擅長處理的工作,受到大家的喜愛。

    珍惜你身邊理解你「敏感」的人,同時也別忘了,多去理解他人的「敏感」。

  • 2 # 剛好是大叔

    其實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過自卑心理。因為人不是完美的,不可能方方面面都出類拔萃,當看到別人這方面比自己強時,可能心理上就會產生自卑。但有的人善待自卑,發現自己的不足努力彌補,慢慢開始變得自信,有的人可能會被自卑壓得直不起腰,苦苦掙扎。

    克服自卑需要一個過程,需要你逐漸建立起自信,而自信是靠積累經驗,獲得成功來形成的.你可以先從細節抓起,從小事做起,儘量做成功,一個成功後,再努力把下一件事做好,即使犯點小錯,或者失敗也不要苛求自己,總結教訓,把後面的事做好.漸漸地,你就會獲得越來越多的誇獎,自信也就越來越多.那時,將是一個與現在完全不同的你. 從現在做起,一步一步,改變自己吧。

  • 3 # 清檸696

    敏感是指什麼那?是沒有安全感,還是隻要您另一半身邊有異性出現就感覺不得勁那,我感覺每個人都很敏感,尤其是熱戀中的情侶,因為他們都覺得自己的另一半是最好的,只要有異性不是跟另一半有血緣關係的都是敏感源,如果是處了很久的物件可能就不會這麼敏感了,因為時間長了,覺得物件身上的閃光點暗淡了許多,他身邊的朋友都認識了,也知道會有事情,只有出現新的人物才會有那種情感敏感,我倒是覺得女人的敏感大多數來源於物件,比如說他們同學聚會,或者是聊天軟體上有異性跟他們說話,女人都會覺得,危機來了,其實這時候如果男人把話說清楚,比如說這次同學聚會幾男幾女,女的都結婚了,放心吧,我的老婆,還有剛才找我說話的是工作上的事情,不信給你看,其實大多數女人不會去看,因為她們還是對自己有自信的!

  • 4 # 快樂的80後CEO

    首先,敏感是一種健康的表現,但過度敏感則會帶來負面的影響。掌控波動的情緒,讓其服務於己,而非成為敵人。過度敏感的人常有被冷落的感覺,但這些情緒可能是他們臆想或者誤解他人所致。

    其次,如果對日常人際交往充滿誤讀,那麼人就會悶悶不樂,生活不健康。在敏感情緒與常識,自信和心理復原能力中找到平衡點,這樣你就不會對生活中的小事耿耿於懷了。

    第三,讓自己更自信,更樂觀。每個人能用的辦法都不一樣,而且當局者迷,有些事情發生了,人離開了才發現原來沒有這麼重要;多溝通,多瞭解。你/她做錯事,知道他/她是怎樣的人瞭解這行為和不瞭解有差異的,有時候會產生矛盾。瞭解了就知道怎麼做了。有些一起幾十年的老夫妻,對方放個屁就知道對方想什麼,這樣才能過日子。

  • 5 # 54264924me

    我覺得應該是跟從小到大的生活環境有極大關係,還有就是身邊出現的性,我就是,小的時候挫折受太多,所以對身邊異性有點排斥

  • 6 # 澄靜的情感客棧

    感情上過於敏感是因為缺少安全感。

    心理學裡有個情感魔咒:越缺愛的人,越渴望得到愛,越不容易得到愛。

    把這個魔咒應用到這個問題上就是:越沒安全感的人,越渴望安全感,越會出現患得患失、過於敏感的情況。

    所謂過猶不及,任何事情都符合這個規律,感情也一樣。結果,就出現了在感情上過於敏感的現象。

    02

    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能以平常心來看待“對待感情過於敏感”這個現象,知道這只是一種心理現象,而並非過錯。首先,從對自己的責怪中跳出來。

    然後,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對自己的成長經歷追根溯源地分析,看是哪些原因造成了如今我們情感上的黑洞,並有意識地糾正自己的這種心態。

    相信用不了多久,在感情中過於敏感這個情況會好轉一些。

  • 7 # 檸檬檬mini

    對他人情緒極其敏感的人是什麼樣的?

    1. 你對細節敏銳度很高,並且會不受控制地對它們加以解讀

    一群人在一起時,你也能夠發現他人之間微妙的氣氛或細微的互動。我一個深受他人情緒影響的朋友就曾對我說過,如果她的朋友中,或是班級裡有兩個人突然在一起了的話,那她一定是很早就看出他們之間的端倪了的。

    2. 你通常能夠迅速察覺出他人情緒的變化

    他人的情緒變化在你眼中就像是被放大了的一樣,你彷彿能感受到某種“情緒的磁場”。一旦周遭的人情緒有絲毫的不對,你都能夠迅速察覺到,尤其是像悲傷、憤怒、失望這樣的負面情緒。即使對方表面上無波無瀾,嘴上說著“我沒事”,你也能感覺到他們平靜表象下暗自洶湧的情緒。

    3. 你在和他人相處時表現得小心翼翼,常常會不自覺地扮演一個老好人的角色

    由於你對他人的情緒太過敏感,並且自己也深受這些情緒的影響,因此你總是試圖確保周圍每個人都開心。為此,你會不自覺地取悅他人,甚至會犧牲自己的利益,只是為了安撫他人的負面情緒。有時,你可能自己都分不清是出於對他人的關心,還是因為他人的情緒對你影響太大。

    4. 你常常覺得自己“共情能力過強”

    當身邊的人陷入負面情緒之中時,你常常覺得自己的情緒比他們還要強烈,宛如那已經成為了你的情緒一樣。在觀看、閱讀影視或文學作品時,你也總是“入戲太深”,久久不能從別人的故事和情感中脫離出來。看到他人受苦,你總想伸出援手,覺得自己得做些什麼,即使別人並沒有向你求助。

    我為什麼對他人的情緒這麼敏感?

    ElaineAron是最早對高敏感人群(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進行研究的心理學家,她的研究指出,人群中有約20%的人有著異常敏感的大腦,這些人在面對他人情緒時表現出更強的生理反應。研究表明,除了情緒以外,高敏感人群對包括聲音,氣味等任何細微的外部刺激都有著超高的意識,他們在處理外部資訊時會更加徹底,面對正面或負面的刺激時都有會產生強烈的反應。

    Melchers及其同事的研究結果表明,影響一個人情緒共情能力(affective empathy)高低的變數中有52-57%都可以被遺傳基因解釋。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們發現那些情緒共情能力格外強的人大腦的腦島附近相較常人有更多的灰質(Tomoda et al., 2012)。

    也就是說,異常敏感和過度共情可能是天生的。但是,除此之外,這種對他人情緒過於敏感的特質,更多是在成長過程中被“培育”出來的。而有兩種型別的家庭環境,與情緒敏感密不可分:

    * 危險性環境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照料者的情緒是極不穩定且難以預測的。他們會將一些強烈的情緒發洩到孩子或其他家庭成員身上,很大可能會演化為言語或肢體暴力。一部分情緒不穩定的家長可能還患有邊緣型,自戀型或表演型人格障礙。

    因此,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會常常處於一種持續的驚恐,焦慮或害怕的狀態,他們不知道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麼,所以他們只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他們不僅無法從這樣不會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緒的父母身上得到穩定的支援和照料,有時還不得不充當起照料父母的角色。

    於是,覺得時時刻刻自己處於危險之中的孩子,會被迫學會對他人的情緒保持高度的敏感,因為情緒的變化在他們看來是一個危險訊號。在這種環境下習得的“過強的共情能力”並非出於對他人的關懷,而是對自身安全的擔憂 ,是一種保護機制。他們必須第一時間覺察到他人情緒細微的變化,從而在第一時間做好應對的準備——這樣他們才有更大的機率減少受到的傷害。

    同時,與其說他們強烈的反應是在“為他人的痛而痛“,那更像是一種面對他人激動情緒時條件反射式的不安與焦灼。因為別人的痛苦讓他們本能地感到危險。他們對他人情緒的敏感,是一種消除自己不安和恐懼的方法——看到他人開心,平靜時,他們才感到自己是安全的。

    * 批評性環境

    顧名思義,在這種環境中,照料者對孩子往往過於嚴厲,苛刻,並以極高的、甚至不切實際的標準要求他們。孩子會因為做錯了事或是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而受到批評和懲罰,卻很少在表現出色時得到應有的鼓勵和讚許。

    常見的批評方式除了口頭上的指責與外在的懲罰之外,更多的是使用情緒暴力。比如,父母可能會在孩子未能達到自己要求之後表現得極其煩躁和鬱悶,不斷地嘆氣或者乾脆不跟孩子說話,藉此來向孩子表達:“你很糟糕,我很失望”。事實上,將批評化作無聲的情緒會比直接的責罵更加讓人喘不過氣。

    臨床心理學家Greg Hajcak Proudfit和他的團隊研究發現,以批評為主的教養方式會對孩子造成十分深遠的影響,因為它會把孩子的大腦訓練成一種“過度強調過失”的模式。這一方面使得孩子逐漸內化了父母對自己的苛責,認為那就是一種對自己客觀的反饋,相信自己正如他們評價中的那樣一無是處。另一方面,他們會把別人的情緒解讀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Ta好像生氣了,是不是因為我剛才太蠢了?”,“Ta看起來心情不好,是不是因為覺得我這個人太無趣了?”長大後,他們會變得對他人的情緒格外敏感,並把那些情緒都當作是對自己的負面評價,而為了讓他人對自己滿意,他們會去盡力平穩那些情緒。

    事實上,不論是在危險性環境還是批評性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無法意識到別人的情緒與自己可能並不相關。這與一種被稱作過度捲入(enmeshment)的,不健康的家庭模式緊密相關。簡而言之,過度捲入指的是一種家庭成員間邊界模糊的現象——成員之間過度關注或投入彼此的情緒和生活,從而限制了個體的自主性和獨立性(Barber & Buehler, 1996)。而這種現象在上述兩種家庭環境中都十分常見。

    在任何一種關係中,個人邊界都是重要且必要的,而健康的個人邊界就意味著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但不對他人的情緒和行為負責(Manson, 2013)。然而,在成員間過度捲入的家庭中,孩子沒有學會關係中距離與尊重的重要性,不懂得再親近的他人和自己都是互相獨立的個體。

    危險性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認為別人的情緒和自己的安危緊密相關,因此他們需要看到周遭人平靜、快樂,來確保自己的安全。而批評性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則將他人的負面情緒視作一種對自己的評價,他們害怕受到負面的評價,想要維持自己的形象。因此,即使目的有所不同,深受這兩種環境影響的孩子都認為別人的情緒和自己一定有關,認為自己需要對別人的情緒負責,認為自己有責任平穩他人的情緒。

    如果你發現上述的情況和你自己很像,或者對他人情緒的過度敏感也已經對你造成了困擾,那麼,你可能需要正確的共情。

    那麼,正確的共情應該怎樣做呢?

    1. 明確自己的情緒來自哪裡

    首先,你需要覺察自己被他人的情緒影響究竟是由於感同身受,在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還是僅僅只是被對方那種強烈的情緒感染了。有一個確認的方法是,在你看到他人心情低落,而自己也似乎因此變得低落時,問一問自己:我的低落是因為我儘量想象把自己放到了和對方同樣的處境,所以體會到了Ta身在其中的痛苦;還是我只是看到Ta低落,覺得這種‘身邊的人情緒不好’的感覺讓我很緊張、焦灼,因此想讓Ta恢復平靜?如此一來,你能夠區分自己是在共情對方,還是更多出於對自己的保護。

    2. “這真的與我相關嗎?“

    如果你發現,自己對他人情緒的敏感是出於害怕自己因此受到傷害,或是擔心那是對自己的評價,那麼,你需要明白以及去證實,他人的情緒可能與你無關。為此,你可以試著留心並記錄下周圍人情緒激動的時刻,剋制住自己不去做出反應,比如犧牲自己的利益去取悅他人。

    接著,你需要做的就是觀察對方的情緒是否是指向你的,是否真的預示了接下來Ta會對你造成傷害。此時你多半會發現,你並不是他人情緒的“受害者“。而如果你在得到現實的驗證前已經搶先一步為了自我保護作出了反應,就會失去驗證的機會,因為即使你沒有被傷害,你也會歸因成”幸虧我已經先有所行動了“。不僅如此,你甚至還可以在對方情緒平靜下來以後直接向對方確認你的猜想和預設。

    3. 說服自己:我沒有承擔他人情緒的責任

    你需要明白的是,無論是為他人的共情,還是為自己的保護機制,你都用不著、也不能夠為他人的情緒負責。不管是多麼親密的親人,伴侶還是朋友,你們也始終是獨立於彼此的個體。因此,你在對他人的痛苦悲傷感同身受的同時,也要清晰地意識到:這是Ta的情緒,也是Ta的人生,我可以去站在Ta的角度上理解Ta現在的感受,但我不能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除了情緒上的邊界,行為上的邊界也尤為重要。當你知道某個親密的人陷入困境時,你可以告訴Ta你會支援Ta,可以給Ta提出一些建議,可以陪伴在Ta身邊。但,你不能擅自為Ta做決定,也不能過度干涉Ta的選擇,即使你認為自己是出於“好心“。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你不能代替他人痛苦,更無法拯救別人。

    希望你能找到自己和他人之間健康的邊界。有能力關懷,也有能力保持自我的平穩。這樣的話,你就能進入到一個非常舒服的狀態了。

  • 8 # 愛問羽衣

    敏感用一句俗語來形容,就說“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細看周圍敏感的人不少,原來處的挺好的朋友突然不理你了,源自於之前某次你說的話她多了心,而更多時候,你其實根本沒機會知道是哪句話,戳到了她哪根喉管,於是就被拉了黑。

    ○敏感導致你累我也累

    感情中的男女如果有一方是敏感體質,的確會比較不容易和平相處,因為你們之間的語言動作微表情,都會成為挑起矛盾和不滿的地雷。

    跟敏感的人相處,其實挺累的,因為你需要處處時時考慮你說的話別有歧義,別引起誤會,別造成矛盾,累不累?很累。

    ○敏感的積極面

    當然敏感的人會很聰明,他們敏銳,反應快,思考問題深入。在很多行業都是能夠被信任和託付的人。

    ○敏感的人有點可憐

    他們的成長經歷中,一定充滿了不安定感和不安全感,於是時時刻刻處於自我保護中,需要擦亮眼睛,拿好盾牌,抵擋不知哪裡來,何時來的攻擊。

    他們的內心是脆弱的,一旦盾牌沒拿好,被流箭傷到,基本一擊就潰,難以自愈,所以他們的生氣,埋怨,其實都是自我保護的形式。

    敏感之人對待外界刺激的反應,基本是“過激反應+負面評價”的組合,換成語言就是:“你是針對我的,你不喜歡我,你不尊重我,你成心這樣對我,你希望我不好。。。”他們身上的情緒觸碰點要比別人多,稍不留心就會踩到點。

    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很低,因為覺得自己是不值得被別人友好對待,被別人看重,於是誤解轉變為憤怒,憤怒轉變為攻擊。

    ○如果我就是那個敏感的人,怎麼辦?

    渡邊淳一有本書,叫《頓感力》,直譯就是遲鈍的力量,心理學角度與敏感像對。是說對外界的刺激反應慢半拍。敏感和頓感就像一條直線的兩端,在中間的位置,才是平衡,太遲鈍,太敏感,都不是好事。

    如果你是個很敏感的人,如何提高你的頓感力呢?

    01給情緒命名

    遇到不快的事,先彆著急發火,而是試著明明這個情緒,是憤怒?委屈?悲傷?能命名了,說明你的意識已經撲捉到它了,那麼處理它才成為可能。

    02 深挖情緒後的情緒

    你的憤怒和委屈可能都是表面情緒,而表面情緒之下往往是恐懼,你兒時的創傷被觸碰到,於是表面情緒一觸即發。那麼想想,你恐懼的是什麼,讓你恐懼的事發生的機率有多大,即使發生,真那麼難以面對和把控後果嗎?也許經你邏輯推斷後會發現,原本沒必要小題大做,山雨欲來。

    03訓練你的歸因路徑

    遇到引起你不快的事情,改掉以往的思維路徑,而是想,他不是針對我,他是有他的原因,他也很不容易。這樣會讓你加快速度忘記不快樂的事情,坦然的面對流言蜚語,段位高了,甚至還會對嫉妒和諷刺懷感恩之心,由此,你的人生格局和寬度變大了。

    提高鈍感力,你比以前更容易快樂,更容易體驗幸福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做小生意,怎麼找一手貨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