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隱逸在山林

    楊姓,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姓氏之一,幾千年來不斷在中國乃至海外傳播繁衍,已經成為人數最多的中國姓氏之一, 2015年曾統計楊姓總人口達到4270萬,是中國第六大姓。楊姓據傳說最早源於春秋時期的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曾是隋朝、楊吳(五代十國)的國姓,在宋代《百家姓》中排第十六。

    “楊”字意指太陽,由“木”字和“昜”字相依而組成。“木”指扶桑,據《山海經·海外東經》所載: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 “昜”字古同“陽”字,是“日升湯谷”的形象描寫。湯谷(在今連雲港雲合山)臨近大海,住在這裡的原始氏族,透過觀察太陽在扶桑樹東西兩側的升落高度變化來計算時間,稱為扶桑紀曆。由此,這個氏族就被稱為“楊”。

    關於楊姓起源有多種說法。

    一、源自周朝王室姬姓,有三種說法,也就是非常著名的“三封楊侯”。

    一封楊侯之周武王孫叔虞次子杼。周武王死後,兒子姬誦即位,即周成王。周成王封同父同母的弟弟叔虞為唐侯,封地在古唐國(今山西聞喜東北)。後來,周康王封叔虞的二兒子杼為楊侯,封地在楊國(今山西洪洞東南)。楊國這個地方,原來是以楊樹為圖騰的少數民族姜戎中的一支居住地。

    二封楊侯之周宣王子尚父。楊侯杼的六世孫康隨周宣王姬靜北征陣亡,康無嗣,於是周宣王將兒子長父封到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楊侯。

    曾有出土青銅器銘文記載“餘肇建長父侯於楊,餘令汝奠長父,休”。

    其中說的就是這件事情。春秋時期楊國為晉武公所滅,楊國遺民就以國為姓,生活在山西洪洞、陝西咸陽和河南洛陽一帶,有的後來長途遷徙到廣東甚至海外。

    關於尚父封侯的另一種版本的說法是,周宣王的兒子尚父,在周宣王活著時沒被封爵,直到周幽王上臺後才被封為楊侯。

    三封楊侯之晉武公子伯僑。晉武公滅楊國後,封次子伯僑於楊地,為楊侯。伯僑之孫突食邑於羊舌,故以羊舌為姓,轄銅鞮、楊氏、平陽三邑。突之孫羊舌肸,字叔向,是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與鄭國的子產、齊國的晏嬰齊名,因功被分封於楊氏邑。叔向子伯石,字石我,以邑為姓,稱為楊石。伯石得罪晉貴族,導致羊舌氏晉頃公十二年(前514年)為晉所滅,伯石子楊道逃到華山仙谷,居住在弘農華陰,其後代開基各地,成為楊氏繁衍發展的主流,史稱楊氏正宗。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晉武公子伯僑生文,文生突,羊舌大夫也。又云晉之公族食邑於羊舌,凡三縣:一曰銅鞮,二曰楊氏,三曰平陽。突生職,職五子:赤、肸、鮒、虎、季夙。赤字伯華,為銅鞮大夫,生子容。肸字叔向,亦曰叔譽。鮒字叔魚。虎字叔羆,號‘羊舌四族’。叔向,晉太傅,食採楊氏,其地平陽楊氏縣是也。”

    二、源於改姓而來:雖然古人很重視姓氏,絕對不會隨便改姓,但可能因為同源、避難、避仇、收養、過繼、賜姓以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因素而進行改姓,今天的楊姓也有一部分出於這些原因。

    1、同源改姓。古時候楊是大姓,弘農楊氏乃名門望族,其他姓改為姓楊非常普遍。羊舌姓、羊姓都出於姬姓,本就與楊姓同源,其中有部分人改為姓楊。古代揚、陽與楊基本通用,很多人也改姓楊。

    2、因賜改姓。最著名的莫過於隋代楊義臣被隋文帝賜姓“楊”。楊義臣本姓尉遲,鮮卑族,其父尉遲崇在與突厥戰鬥中,力戰而死。隋文帝感其功業,賜尉遲義臣改國姓“楊”。其他還有,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後,賜當地部分少數民族為楊姓;明朝藏族卓尼土司被明朝正德皇帝賜名楊洪,自此其後人和族人改姓“楊”。

    3、收養改姓。這種情況應該說是非常多的。比如唐朝宦官楊復光,本姓喬,是內常侍楊玄價的養子,遂改姓楊。他的養子也都隨其改姓,如興元節度使楊守亮、忠武節度使楊守宗等人。

    4、避難改姓。據載今浙江省諸暨市的概浦楊姓,就是北宋年間倪姓族人為避政治迫害而改母家之姓氏。

    5、少數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將莫胡盧氏改為楊姓。今白族、彝族等也多有楊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試卷密封袋上的“機密”和“絕密”是什麼意思?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