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偵查處
-
2 # 文武張馳
因為那裡已經沒有日耳曼人了,怎麼鬧獨立呢?
俄華人對土地是貪婪的貪得無厭的。俄華人骨子裡面的強盜獸性因素使得俄華人對搶佔的土地上的原住民往往採取種族清洗種族滅絕政策然後再移入俄羅斯人鳩佔鵲巢以便達到永久性佔有的目的。比如沙俄對中國遠東地區的侵略過程中,就製造了江東六十四屯海蘭泡慘案,死難同胞多達二十萬人。基本上是滅絕人性的。
同樣,蘇聯對東普魯士的佔有也是要用種種手段趕走原住民的,並且是要摧毀原有的文化和建築的,代之以俄羅斯人和俄羅斯人的文化和建築,用這種簡單粗暴野蠻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方式告訴世人:看,這本來就是我們的土地。
既然加里寧格勒已經沒有德國原住民了,都是俄羅斯人了,還怎麼會鬧獨立呢?
-
3 # 劉權林
二戰時,捷克斯洛伐克靠近德國的地方,名叫蘇臺德地區。這個地方有很多說德語人口,希特勒借口這個地方有大量說德語人口,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了領土要求。捷克斯洛伐克讓步,德國佔領了蘇臺德地區後,希特勒又得寸進尺,把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全部佔領了。奧地利也因為都說德語,也被德國吞併了。所以二戰結束後,周邊國家都很恐慌德語人口,於是凡是說德語的人口,都被趕了出去,波蘭、荷蘭、丹麥、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等,都把其國內說德語的人口趕到了德國領土範圍內。
(1939年德語人口分佈)
(1947年德語人口分佈)
所以二戰後加里寧格勒已經沒有說德語的人口了,蘇聯遷移了大量的俄羅斯人口到加里寧格勒,所以當然不會獨立啦。
導語:俄羅斯和普魯士,這兩對相愛相殺的強勢軍事集團,在經過長達數百年的愛恨糾葛後,最終普魯士歸於消亡,而俄羅斯則將原東普魯士的部分領地收入囊中,成為俄羅斯赫赫有名的飛地——加里寧格勒。
01異軍突起的普魯士1224年,由十字軍東征期間衍生出來的條頓騎士團,在征服了東歐的普魯士地區後建立起了條頓騎士團國。此後,在1525年,宗教改革中,來自霍亨索倫家族的條頓騎士團大團長阿爾布雷希特宣佈條頓騎士團國世俗化,改信基督教路德宗,普魯士公國建立。
1701年,來自勃蘭登堡公國的霍亨索倫家族腓特烈一世,以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名義向法蘭西王國波旁王朝宣戰,腓特烈一世因此被授予“普魯士國王”的稱號。
此後的腓特烈一世家族經過不懈努力將原屬霍亨索倫家族的領土勃蘭登堡和普魯士合二為一,“普魯士王國”正式建立。
普魯士王國成立後繼承了條頓騎士團的軍事專制傳統,對外頻繁用兵征戰,尤其是英勇善戰的腓特烈二世登基後,普魯士從骨子徹底變成了一個帶有濃厚色彩的軍事國家。
02愛恨糾葛的俄普在普魯士東征西討、南征北戰的過程中,普魯士王國的國土面積一度達到352260平方公里,甚至先後與俄羅斯、奧地利參與了三次瓜分波蘭的狂潮。
不光在領土渴求方面,普魯士與俄羅斯有著相同的變態嗜好,在對待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態度上,面對法國皇帝拿破崙席捲歐洲的咄咄逼人的態勢,普魯士與俄羅斯多次加入反法聯盟。
兩國在反法聯盟中擰成一股繩,雖屢戰屢敗但最終硬是憑藉著不怕捱打的愣勁兒,把拿破崙從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寶座上拉了下來,並在反法同盟的努力下,將名噪歐洲的堂堂皇帝拿破崙丟到了大西洋裡的聖赫勒拿島“吹海風”。
然而,正如英國首相丘吉爾曾經說過世界上“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在普魯士與俄羅斯相親相愛宛如一對“好基友”的同時,嘴上喊哥哥,手裡摸傢伙的背後捅刀子的舉動讓俄普關係漸行漸遠。
1806年10月,由於普魯士軍隊在耶拿的反法戰爭中慘敗於拿破崙軍隊,普魯士皇帝腓特烈·威廉三世倉惶逃往柯尼斯堡。次年,普魯士和法蘭西締結和約,法蘭西第一帝國佔領普魯士境內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領土,並獲得普魯士1.3億法郎的戰爭賠款。
1812年春,迫於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的赫赫威名,普魯士同拿破崙簽訂了遠征沙俄的軍事同盟,拿破崙糾集歐洲各國120萬大軍殺向沙皇俄國。
沙俄總司令庫圖佐夫,面對來勢洶洶的反俄聯軍,實施了堅壁清野的“焦土政策”,拿破崙軍隊由於後勤供應不足,加之俄羅斯極端嚴寒的氣候,徵俄大軍慘敗,俄羅斯自此開始對普魯士心存芥蒂。
此後,普魯士在首相俾斯麥的策劃下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普魯士改稱德意志,也就是說此時的德意志就是普魯士王國的“升級版”,無論疆域、人口、經濟還是軍事實力等諸多方面都有了極大的提升,史稱“德意志第二帝國”。
1882年,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在維也納締結了“三國同盟”條約,以德意志第二帝國為核心的同盟國宣告成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意志第二帝國與俄羅斯帝國在東線死磕。
而此時的沙俄內部爆發了“十月革命”,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不得不同德國簽訂割地賠款的《佈列斯特和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由於《佈列斯特和約》對於蘇俄來說極其喪權辱國,其屈辱性質足以堪比清王朝與日本簽訂的《馬關條約》。雖然不久以後,蘇聯以武力收回了佈列斯特地區,但從此蘇俄與德國真正結下了不解世仇。
如果說,德意志與蘇聯的仇怨到此為止的話尚能化解干戈,然而,不久後,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德國再度發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斯大林沒承想到前腳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日耳曼人後腳立馬以“閃電戰”攻入了蘇聯的縱深腹地,蘇聯軍隊損失慘重。而蘇聯在付出了4000多萬的軍民傷亡和難以計數的經濟損失後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
至此可以說俄羅斯人對日耳曼人的仇視已到了無可調和的爆發階段了,兩個不同民族的國家由相親相愛到彼此互殺,不得不說俄羅斯人骨子裡對日耳曼人的仇視。
03種族換血大清洗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同盟國和蘇聯的領導人經過多次會議,達成共識,即普魯士是德國軍國主義的發源地、德國軍官團和容克貴族的大本營,是德國專制思想及侵略思想的策源地,必須予以消滅。
在這種思維的指向下,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作出了將東普魯士併入波蘭和蘇聯,以及在戰後的德國廢除普魯士建制的原則性意見。
而原先作為普魯士軍國發源地的哥尼斯堡自然也被劃為了蘇聯國土,1946年,蘇聯在這裡設州,並以剛剛去世的蘇聯領導人加里寧的名字命名,哥尼斯堡也改名加里寧格勒州,並以加里寧格勒為該州的首府。
然而,擺在蘇聯面前的絕不僅僅是佔領東普魯士的老巢這麼簡單的一個問題,作為擁有600多年曆史的哥尼斯堡,軍國專制傳統籠罩在哥尼斯堡生活的方方面面,且哥尼斯堡由於一度在歷史上長期是普魯士的首都,境內的日耳曼人高達90%以上,日耳曼式的教育、音樂、建築和風俗習慣等等對哥尼斯堡有著全方位的深刻影響。
因此,俄羅斯人在佔領了哥尼斯堡後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對東普魯士的日耳曼種族換血清洗?怎樣快速實現哥尼斯堡的俄化?
相較於中國數千年以來慢慢對異族的漢化,俄羅斯人可等不了那麼久,他們的俄化方式簡單粗暴,那就是不用什麼文明的緩慢浸淫,直接對原住民實施種族“血洗”,然後,再將俄羅斯族遷入哥尼斯堡。
1944年10月,蘇軍在東普魯士的內梅爾斯多夫和貢賓嫩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蘇軍屠城的訊息很快傳到哥尼斯堡,當地居民紛紛逃亡。
到了次年1月份,蘇軍兵圍哥尼斯堡,哥尼斯堡內的日耳曼人對蘇軍的暴行驚恐不已,於是,當地大量的居民趁著防守的德軍突圍出逃哥尼斯堡。
當蘇軍攻陷哥尼斯堡後,哥尼斯堡成為了蘇聯的一個州,面對境內尚有存留的日耳曼人和日耳曼文明,蘇聯將這些“二等公民”部分驅逐回德國老家,甚至相當多的日耳曼人則被蘇聯政府流放到中亞和西伯利亞等地。
然而,蘇聯將本土的俄羅斯族大量遷徙至哥尼斯堡,同時,為了徹底消滅600多年以來,東普魯士遺留在此的文明痕跡,蘇聯毀掉了全部的日耳曼風格建築,並廢除了所有與日耳曼有關的風俗習慣。
蘇聯從根子裡拔掉了寄居在哥尼斯堡的普魯士文明後,整個哥尼斯堡的日耳曼文明在此消亡殆盡,東普魯士的種族換血在短短几十年內以驚人的速度宣告完成,哥尼斯堡快速實現俄化後,無論蘇聯國內風雲變幻,即便是蘇聯解體,哥尼斯堡依舊牢牢掌控在俄羅斯人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