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好的教學,是一種喚醒。教學活動,不應是教師一個人的獨白和表演,而該是師生相互影響、相互創造的過程。富有創造力的課堂,必定能給學生帶來巨大的想象和思考空間,必定潛藏著“深邃的沉默”。經歷了多年的努力與摸索,我越來越相信:好的教學,是一種喚醒。

    初中生的認知特點

    經驗較薄弱

    由於年齡較小,學習閱歷與生活經歷較少,使得學習的經驗較薄弱,加之家庭、社會環境中較多“獨處”,更缺乏同伴的合作、交流、共享的經歷。

    知識常零散

    尚未形成知識的結構與體系,從生活實踐來說不具備“結構”和“分類”思想的人生活比較凌亂,容易找不到自己需要的東西。

    覺察時淺表

    目前教學中的“功利”趨勢使得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如何解題上面,集中到考試要用的技巧、技能上,其實題目僅是表象,一旦理解試題背後蘊含的思想,則可觸類旁通。

    思維多具象

    皮亞傑提出的“兒童的認知發展”按階段劃分,兒童在12-14歲之間從具體運演階段過度到形式運演階段。此階段兒童的認知結構已發生了重組和改善,具有了抽象的概念,能夠進行邏輯推理,能運用表象進行邏輯思維和群集運算。但此階段兒童的思維仍然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援,所以我們要“數形結合”,把抽象變為具象。

    教學的策略選擇--類比法,操作法

    實數作為有理數的擴張,其具體研究內容和有理數完全類似,因此學習無理數時,應關注前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關注運用類比的思想學習新知識,是學習無理數的顯著的特點和亮點。

    類比藉助計算器表示有理數的呈現方式去初步感悟 估算值與有理數呈現的不同之處,從而引出無理數的慨念。類比有理數的分類方式對實數進行分類,再結合數軸,類比有理數與數軸上點的對應關係去理解無理數、實數與數軸上點的對應關係,建立無理數(數量)與數軸(圖形)的一種牢固的一一對應模型。

    新《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教學活動中概念的建立提出了要求:“抽象數學概念的教學,要關注概念的背景與形成過程,避免機械記憶,要引導學生主動從觀察、實驗、驗證、交流中獲得感悟和認識。

    對於無理數的學習,筆者藉助計算器進行估算,讓學生理解估算的意義,掌握估算的方法,培養學生數感、抽象概括等數學核心素養。在探究活動中進一步發展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讓學生主動建構無理數的概念,主動發現無理數與有理數的本質區別,並能結合無理數本質熟練辨析一個數是否為無理數,並能順利在數系擴充後合理對其進行分類。

    案例

    教學目標:

    1、理解實數與無理數概念,會進行實數的分類,會判別無理數;

    (知道擴充新數的一些基本原則,補充:數域的產生要有運演算法則,把結合律、交換律等來曬一曬,這就是遊戲規則)

    2、經歷體驗發現無理數的過程,瞭解數系擴張的實際應用;

    教學重點:實數的概念

    教學難點:無理數的理解

    背景介紹

    數學第一次危機:希帕索斯(Hippasu)發現了一個腰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邊永遠無法用最簡整數比來表示,從而發現了第一個無理數,推翻了畢達哥拉斯的著名理論。相傳當時畢達哥拉斯派的人正在海上,但就因為這一發現而把希帕索斯拋入大海。

    反思與感悟

    英國學院派作家戴維·諾奇在小說《小世界》中描述了這樣一個課堂情境:

    女博士生安傑莉卡總是坐在教室前排,專注地盯著教授,攤開筆記本,手裡拿著筆,卻從來沒有記下什麼。終於有一天,教授忍不住半開玩笑地問她:“難道我連一個值得你記的字都沒有說過嗎?”她回答道:“塔迪厄教授,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您講了什麼,而是您沒有說出來的東西……”她晃動著空白的筆記本說:“這是您深邃的沉默的記錄。”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它機智而幽默地詮釋了師生之間、教學之間複雜微妙的關係。就像女博士所認為的那樣,令人印象深刻的課堂,或許並不在於教師講了什麼,而在於他所講之外,是否還創造了一種“深邃的沉默”。“深邃的沉默”可以理解為一種潛在的召喚力量,它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思考和激情。好的教學,彷彿一首好詩作品,在言語之外,充滿了無限的暗示能,充滿了“深邃的沉默”。

    法國作家紀德說:“影響並不創造任何東西,而是一種喚醒”。教師對於學生最重要的影響,或許就是喚醒,喚醒他們的主體性,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和敞亮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分手後怎麼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