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木心,被認為是中國文學史上無處安放的作家,不知各位如何看
7
回覆列表
  • 1 # 梁山伯揍英臺6

    第一次知道木心先生,是在雜誌上看到他寫的《從前慢》: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 人家就懂了

    詩歌樸實無華又足夠驚豔,能夠直擊現代人快節奏生活下渴望慢生活的內心。

    後來,嘗試著讀他的散文集,看了《素履之往》和《魚麗之宴》。個人覺得較為晦澀難懂,似乎木心先生的眼界太寬、思想性太深,我看完以後整個人都處於恍恍惚惚、模模糊糊的狀態。可能是我的境界還不夠吧,相較於木心先生的散文我更喜歡他的詩,《雲雀叫了一整天》我就看了好幾遍。

    最後,引一句木先生的詩“小雪,你再不來,我的心就要下雪了”,希望有真正能夠喜歡和解讀木先生的人來分享吧。

  • 2 # cassie0309

    特別喜歡他寫的《從前慢》裡面的一段話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 人家就懂了

    木心,“木心”是他的筆名,本名孫璞,字仰中,號牧心,1927年2月14日生於浙江烏鎮東柵。木心先生的大甥婿鄭儒針是香港銀行前行長——鄭鐵如先生的長子,民國著名社會活動家謝仁冰先生的外甥,與錢鍾書先生交好,其母與魯迅先生相識。

    著名畫家陳丹青解釋木心的名字起源於“木鐸之心”,是佛語說法;木心先生卻自道“名字其實是累贅,起名木心,是取‘木’字筆畫集,‘心’字筆畫發散之意。”(據童明教授介紹,“木”字亦有“‘十’字架上的那個‘人’”之意)

  • 3 # 木子朝

    木心先生曾在文革中受到迫害,我依然記得他在一次訪談錄中說到,他們讓我毀滅,我不。先生說完後,頭稍稍偏了一點兒,但是眼睛中的倔強,不可遺忘。

    經此劫難,先生可謂看破生死人生,詩與畫境界頓然提升。不知原諒什麼,誠覺世事儘可原諒,先生對世間有的不是恨與失望,更多的是愛和寬恕。他給我們留下的是安靜,沉寂,還有正能量。

    先生最著名的《從前慢》,讓我們在這紛飛的情慾中,體悟到最純真的愛,有如《詩經》中投我以木瓜 ,報之以瓊琚這種最單純的思戀。

    先生去世,是世界的遺憾。​

  • 4 # 松生空谷57

    有些才氣,但無經典之作,特殊歷史時期的人生經歷,是一個時代的一些知識分子的縮影,具有的社會的歷史的某些符號的意義,這些符號的意義大於他自身的文學標籤。引起人們的懷舊與反思,以他為某種標籤的烏鎮也已被新的更大的標籤籠罩,以傳統的身姿引領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潮流,成為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的永久舉辦地。木心先生的人文精神,也是許多元素中的一分子,家鄉的人們在新的時代還能記得他,就是他曾經生活寫作的意義。

  • 5 # 西柚x_

    先看一下他的個人簡介

    木心,中國當代文學大師、畫家,在臺灣和紐約華人圈被視為深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英和傳奇人物。出版多部著作。1927年生於浙江桐鄉烏鎮東柵。本名孫璞,字仰中,號牧心,筆名木心。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82年定居紐約。2011年12月21日3時逝世於故鄉烏鎮,享年84歲。

    我對"我是一個在黑暗中大雪紛飛的人阿" 印象深刻 後來人們又將他作品中的另一句"你再不來 我就要下雪了" 拼起來 然後更加難忘了 感覺就是他自己的真實寫照

    出身好 長得帥 文章好 非常聰明 知識量大 美術音樂無不在行 歷經反右 文革等黑暗年代 斷了幾根手指頭 才華被埋沒幾十年 到七十歲以後才被人認識 從這些經歷來理解就很容易了

    他是一個對藝術執著追求的人 即使沒有被世人認可 他也從未放棄自己的獨立特行 所以他就是那個黑暗裡的光明 黑暗裡的雪白 黑暗裡執著追求的人

    還有他的一首小詩《從前慢》也廣泛流傳 記得早先少年時/大家誠誠懇懇/說一句 是一句/清早上火車站/長街黑暗無行人/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人家就懂

    總之很容易感受到了 他的博學他的驚豔他的可愛他的迷人

    我是沒多大資格評價的 但是 誰又說得清呢

  • 6 # 手機使用者5784934351

    陳丹青先生評價木心先生可謂無微不至。說木心先生寫作可說得是私房話。他的文風亦莊亦諧,進退裕如,自賞與自嘲,對自己的俯瞰和仲裁,由讀者自己決定。文學家不一定是學貫中西的,錢鍾書也如此。木心好似給自己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春風撲面而來,從來沒有過的感覺。

  • 7 # 在你身旁

    木心,讓我有文字表達慾望,控制住自己,文字,是用來矇住眼睛美化出來的透明油紙,Sunny依然可以穿透。

    在寫的時候,去掉的和出顯的字,就像這世界出現過依然存在的模樣

  • 8 # 冷靜旁觀者

    我知道木心太晚,聽陳丹青所說,就是驚訝,無語,假如天才須用苦難去交換,還是沒有什麼苦難的好。這是一個我不願意讓它發生的故事,它變成我的一個傷疤,不可炫耀的傷疤,有的傷疤放在哪都不丟人,真有放在心裡都丟人的,我不知道怎麼看木心好。木心靜靜地看著我們。

  • 9 # SpecialProfessorC...

    我覺得不僅是文學,也可說成歌詞(說唱),詩也是有韻腳的,歌也一樣,建議收聽《他在打水漂嗎》類似這種型別的說唱音樂,木心屬於什麼?現在一首流行歌裡有著很多不同音樂風格的元素,那我們還是叫它流行歌,那木心還是詩.

  • 10 #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

    我是在木心死後才認識他的,就如史鐵生一樣,也是在他死後很多年才知有這個人。一個人出生時,我們可以認識他。可對於有一些人,只能在他們死亡後才能認識,他們的死亡是再一次出生,對於我們這般普通人是很難認識活著的他們。他們是走在這個時代前面的,他們如果活著,是一直往前的,我們是都追不上的,所以,他要死了以後等我們,等待我們慢慢長大,等了幾年,我們終於追上了,追上之後認識,認識了之後就再也不想離開。幸虧他們死了,如果不死可能現在我都不能認識他們。我總是痛悔怎能不在他們活著的時候就能認識他們,如果能夠見到他們,即使看上一眼,那該多好。即使沒有看上,我只要知道他們與我在同一個世界,同一時間,我們能共同呼吸在這片土地,我就不會感到孤單。可是,他們確實不在了,我只能在他們死後才能認識他們。這是我的悲哀,這也是這個時代的悲哀。並不是因為我能代表這個時代,而是這個時代沒有發現他們,沒有因為他們早一點壯大起來。藝術救國對被救的人來說更主動,教育救國有被壓迫的感覺,而藝術救國是你主動地去欣賞,慢慢的陷入以至於被浸染。木心的藝術,是可以做到的。今天聽到說,木心不願意在溫暖安定的環境中生活,他說藝術是需要犧牲的,沒有痛苦,很難創作好的藝術。聽到這裡,我明白了為何我要懷念痛苦,文學是可愛的,生活是好玩的,藝術是需要犧牲的。如果你想把生活過成藝術,就必須走在痛苦的路上,犧牲著自己,藝術的生活。我就這麼被深深地共情,與一個不在這個世界的人,即使只是廣播裡的轉述,聽到這句話,我也覺得,心與他好近。他定是共情過很多人,很多在這個世界覺得孤獨的人。烏鎮是幸運的,烏鎮有木心。丹青是幸運的,丹青在木心活著時就能認識他。丹青先生說木心以苦為樂,我認為他根本沒覺得是苦,苦是他的索求,在他那裡,他念念不忘是苦,他一生追求是苦。因為只有苦才能給他的藝術增添美感增加力量。他願意為了藝術淹沒自己。他們依然等在那裡,等待更多的人認識,等待更多的人追上,等待這個時代遇見他們之後有那麼一點點改變。當這個時代用追憶來慶祝他們的存在。不知,他們是否會被驚醒?但我覺得,木心是不會的,他所見過的世面,早就勝過這種動靜。他全身心投入在自己的世界,才不會因為外在的嘉獎被驚醒。

    遺憾已然只能是遺憾,木心已走,不知此刻和我同在這個世界的人,會有多少走在這個時代之前的人,是否也是要在他們死了以後,我才能認識他們?

  • 11 # 王志良47

    文學回憶錄是本辭典,也是藝術的教科書。木心對歷史上的哲學家,文學藝術家的點評,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評價他們。也幫助我們更好地讀懂木心的其它書籍。木心對藝術的虔誠的態度讓人起敬,生命如果沒有藝術,該怎麼辦。木心是智慧的,也是有趣的。人生的命運的苦難,不會忘卻,只是儘量用藝術的創作,用更高的哲學的思維來看淡和化解。木心崇敬釋迦牟尼和耶穌的精神。這樣來理解苦難,苦難就神聖高尚起來。

  • 12 # 幸福力星球

    你如何看待木心?

    木心最打動我的,是他的一顆赤子之心,像孩子一般簡單、自由、俏皮、高貴。

    真正迷上木心,是從2019年參加烏鎮戲劇節開始的。

    從木心美術館、昭明書院、再到木心故居紀念館,處處都有他的影子。

    他的文字、他的詩,他的畫,他的眼神。

    堅定、清澈,就像一道光,穿透生活的黑暗。

    木心經歷過文革的種種磨難。長年在獄中,不光寫詩,還作曲。

    他用白紙畫了鋼琴的琴鍵,在黑夜裡靜靜彈奏莫扎特和肖邦。

    他說:“白天我是一個奴隸,晚上我是一個王子。”

    65萬字的手稿裡,沒有控訴,只有對美學和哲學的思考。

    即便出獄後,得知母親去世,悲痛之後他也只是一句:“不知原諒什麼,誠覺世事儘可原諒。

    字裡行間,是他的清雅、智慧與豁達。

    “生活的最佳狀態是冷冷清清地風風火火。”

    “向世界出發,流亡,千山萬水,天涯海角,一直流亡到祖國,故鄉。”

    陳丹青問過木心:“怎麼成為藝術家?”

    木心回答道:“連生活都要成為藝術。”

    “臻於藝術最上乘的,不是才華,不是教養,不是功力,不是思想,是陶淵明、莫扎特的那種東西。”

    “人身上有一樣是不老的。

    心,就只年輕時的那顆心。”

    木心,是美,是藝術。

    如空谷幽蘭,默默領略,最好。

  • 13 # 米羅壹

    把木心捧得比劉海粟還高

    呵呵

    真二逼 一貫二逼的習慣 說什麼都是夾帶私貨的玩意兒

  • 14 # 老虎他爹

    個人也傾向於木心是被高估的作家。

    首先,木心成名始於陳丹青,此前在國內默默無聞

    陳丹青與木心相識於美國,木心英語差,長期蟄居,陳丹青透過與他閒聊,對人類文化史有了更多瞭解,儼然開了天目,因此視木心為天人。

    木心去世後,陳丹青將木心的作品大量出版,因陳丹青巨大的知名度和全力的推薦,使木心名聞遐邇,甚至被冠以“大師”之號。

    第二,陳丹青對木心的讚賞更多是個人性的,未必是公共性的

    受當時教育的影響,陳丹青對人類文化發展的基本脈絡是比較模糊的,此前他的繪畫視野基本侷限在寫實主義層面,以比拼技巧、描摹生活為主。

    上世紀80年代,西學東漸,西方文藝思潮在國內開始流行,人們開始從人性、永恆、形式等角度去看文化,由此發現,寫實主義的許多理論預設是錯誤的。

    比如寫實主義認為藝術是永恆的,有一個高於我們的標準,作者只需努力向這個標準靠攏即可,但從接受美學看,這種想法顯然不正確。單從技巧看,歷史上很多二流作品比所謂名著更成熟,很多名著反而有硬傷。事實是,好作品是作者與讀者共同完成的,只有滿足讀者的“預期視野”,作品才可能流行開來,而這其中充滿偶然性,未必有一個高於我們的、永恆的客體存在。

    再比如寫實主義將藝術的演進視為人與人關係的演進,誰把握了社會規則,創作才能傳之久遠,這就忽略了技術、審美觀、風尚等對藝術的影響,1949年後,很多自以為把握了人類歷史發展潮流的“革命藝術”,在今天看,反而成了笑柄,而很多當年被認為是腐朽的、沒落的、退步的藝術作品,今天反而成了經典。

    當時這些思潮是多元的、不規範地流入國內的,所以華人對它的理解比較模糊,只是滿足了改變的需要,所以吸引了人們學習它的意願,但坦率說,其中很多是誤會、誤傳,根本沒有邏輯性,當時也被奉為圭臬。

    木心顯然參與了這個過程,並透過多年積累,遂將這些碎片的東西貫穿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的認識體系。對於不太瞭解這個背景的陳丹青來說,木心的知識實在太豐富了、看法太獨到了、認識太深刻的,自然全力拜服。

    其實,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木心這樣的學者非常多,接觸後,都會讓人歎為觀止。

    一方面,他們能將時髦的學說本地化,解決了我們看不懂的問題。

    另一方面,他們的說法駁雜,確實大開思路,為創作提供了營養。

    第三,木心思想體系的不足

    木心是非常好學、非常有學問的,他也努力在思考,所以他的書非常浩瀚,於術無所不窺,且自稱體系,不僅陳丹青會驚歎,讀過他的書的許多讀者也會有同樣感受。

    不過,木心的體系帶有時代侷限。

    1、他的定義意識、實證精神不足,很多術語使用不規範,所以誤解非常多,非常隨意,成為六經注我,常常是把舊思想用新名詞裝修一番,就完成了他的思辨。

    2、他的邏輯依然是大一統式的,以為人文領域可以萬法歸宗,所以常常抓大放小,過於籠統,過於高屋建瓴,有大而無當的缺陷。

    3、將中西思想用莫名其妙的方式加以貫通,這個問題錢鍾書先生也存在,《管錐篇》中就有很多硬摘黑格爾等西方哲人的隻言片語,用來解釋中國美學,以滿足“道術未裂”的假設。這個努力值得讚賞,但很可能是人為建構的“趨同”,既不利於中學的延伸,也不利於西學的舶來。

    問題關鍵在於,這個“證明”是非常不規範的,無非是摘抄兩句,證明前賢也說過這句話,所以此理甚明。這個“證明”實在有點弱。

    其四,木心的創作有問題

    木心寫了一些散文,具有一定的文筆功力,經常從事文字工作的人,出手就能看出有沒有,比如語言的洗練、乾淨、準確等,這些在木心的作品中顯然都具備,可見他是一個成熟的作者,是一個不錯的編輯人。

    但他既然已“學貫中西”,領悟了人類的審美之道,就應該寫出超越基礎技術層面的作品來,可事實是,木心沒有這樣的創作。他只有在賣弄學問時顯得比較專業,創作上沒有特別優秀的作品。不否認,散文、雜文也是藝術,但說實話,散文、雜文是比較好寫的,且木心對這兩種文體的發展也沒做出什麼突出貢獻。

    能把人類藝術發展與流變看的這麼清楚,甚至明白其未來方向在哪裡,自己卻寫不好,這就不能不讓人懷疑,他所說的可能只是紙上談兵。

    事實是,曾經80年代、努力學習過西方文藝思潮的人,會覺得木心嚼的都是剩饃,都是別人已經談殘廢了的東西,他的書中新東西很少。陳丹青可能不太瞭解這個背景,所以才會產生強烈的新鮮感。

  • 15 # 手機使用者61269979107

    這是偽問題,何為大師?木心是特立獨行的文人,是多災多難的歷史"成全"了木心,特立獨行,讓我佩服,今年4月,我到木心先生故居一走,一段影片可以細心看看,大弟子陳丹青功不可沒,不信,讀讀(文學史)觀點可商榷,文字,漂亮,大膽,非學院派可比。還有詩歌(從前慢),在今天特別有意思。

  • 16 # 楚人禾奴

    坐在沙發上、或躺在床上

    一邊抽菸、喝茶、看報

    一邊對千里之外的攀巖者

    指手畫腳

    他即不是畫家、也不是作家

    他們多半是一幫磚家

    磚家!不制磚,也不砌牆

    更不可能修大中華的萬里長城

    他們最善長扔磚頭

    所有的磚頭都砸向別人

    到頭來還汪汪亂叫

    也有把磚家當作寵物的

    拐一根骨頭就搞足了

    我一點都不奇怪

  • 17 # 清風閒人

    高估?為什麼是高估?因為你沒有讀過木心的書,或者是讀了沒讀懂所以才只能估。本人有幸讀過幾本木心先生的散文集,告訴你,木心先生不但是中國的文學大師,也是世界的文學大師,決不是一般暢銷書作家能比的。

    要了解一個人,最好的方式是親身與這個人相處和交流,但先生已於幾年前離世,這世上任何人再不可能面對面去了解先生,但慶幸的是先生留下過很多文學作品,現在我們瞭解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讀這些書。讀過一些先生的作品以後,一個面對人生睿智而倔強的老者漸漸出現在我的眼前。心裡暗想,學問做到最後大概就是這個樣子。透徹,通達。

    還有一個方式是從側面瞭解先生。先生一生離群索居,終生未娶。很多人是從陳丹青知道木心,陳丹青在美國時曾主動找到木心拜他為師,木心曾為他們講過五年世界文學史,現在陳丹青已把當時聽課的筆記整理出版成書叫《文學回憶錄》,在先生快要離世的那段時間裡,陳丹青也一直陪在先生的病床前。才華橫溢的陳丹青曾辭去清華大學教授的職務,專心畫畫和做學問,木心先生就是被一個如比清風傲骨之人拜為一生的老師。美國哈佛大學和加州大學曾邀請木心先生作“駐校”講課,但先生專心寫作沒有同意,當時美國大學的幾位教授都曾用木心先生的作品作為講課素材。

    讀過先生的作品以後,總有先生留下的作品太少的感覺。準備先把先生在中國出版的散文集讀完,再讀小說。

    木心只有一個,木心之後再無木心。

  • 18 # 老貓哥哥

    中國學者很多都是些被洗腦的蠢貨,他們不需要去讀木心的文,畫或音樂就可以說出一大通道理來貶低他。以為有資格貶低別人就可以抬高自己。我屁民一個,我從老先生的衣著都能看出這是個被文藝浸透的身體。

  • 19 # 西窗雅藏

    關於木心,真正走進華人視線其實要從2006年才開始。當時,作為木心弟子的陳丹青最早向國內文學界引薦木心作品,包括木心的散文集《哥倫比亞的倒影》,2006年由理想國出版。此後,包括《木心談木心》《木心詩選》等陸續推出,作為詩人、文學家的木心逐漸被公眾知曉。木心的文學成就被認為是他的創作銜接了古代文學傳統與五四文學傳統。而陳丹青稱其恩師的文學成就是“五四以來,你難以找到一個文學家,這麼長時期是以古今中外那麼多大師作為自己一個(創作)背景在談,在寫。”

    木心,原名孫璞,1927年生於烏鎮,自幼熱愛繪畫、文學,習練鋼琴和譜曲。12歲起寫詩,16歲就在當地報刊發表散文。1946年他進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五十年代曾擔任中學教師和上海工藝美術設計師。後來因出生於地主家庭等時代因素,三度入獄。獲得平反後,木心於1982年移居紐約,重啟繪畫與寫作。2011年12月21日木心因病在故鄉烏鎮離世,享年84歲。84年來,木心孑然一身,惟有文學與藝術伴其一生。

    其實,近年來國內對木心的瞭解還隨著烏鎮的木心美術館而有了更多的層面。2011年秋,木心與“文化烏鎮”公司確定了美術館坐落於烏鎮西柵的地點,為此隨著木心美術館於2015年11月開館,作為畫家的木心得到了更多層面的展示。木心曾這樣解釋他的畫作:“你們看我畫能看到音樂,看到古典的、爵士(樂)的,看到舒伯特、門德爾松。”對於繪畫,木心的創作其實是延續著林風眠的創作理想,那一代人試圖改良中國畫,但尚未完成。到了木心那,依然在走中國畫現代化之路。

    木心作品

    對於木心,他的身份是多元的,也許我們無法稱其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文學家、藝術家,但將其放到畫家、文學家何詩人三位一體的身份來看時,我們會發現木心在文學、藝術上都給我們奉獻了獨特的貢獻。

  • 20 # 讀者風明

    1張檸:從文學價值來看,我認為現在對木心的評價是過高的。——

    現在對木心的評價是什麼?我想不同人會有不同的評價,您所指的過高的評價是指哪個評價?都說陳丹青吹捧木心,可是我所看到的,除了“木心可能是我們時代唯一一位完整銜接古典漢語傳統與五四傳統的文學作者”之外,他並未對木心的作品提出任何評價,他更多談的是木心先生對藝術的態度,對藝術的摯愛,這算吹捧?另外,陳丹青的這個評語我也不認同,但不是什麼高不高的問題,而是覺得他沒說到點子上,而且把木心給拉低了。

    2張檸:木心是畫家出身,人文素養和文史哲功底不錯,但這和文學沒有必然的關係,不能說人文素養好,文學創作就一定很好。——

    這完全是自說自話嘛,好像人們是因為木心人文素養好才認為他的文學創作好似的。您提出一個低階錯誤,然後就把它強栽給別人,這算什麼呢?作為讀者,認為一個作家好,首先肯定是因為他的作品,而不是別的什麼。

    3張檸:木心的隨想有很多對先賢哲人觀點的轉述和零星點評,尼采的轉一點,蒙田的轉一點,把這些東西串在一起,像是生命感悟的“串燒”,名人觀點的“串燒”。——

    木心的觀多如天上繁星,既然那麼多是轉自別人的,您倒是舉出幾十條這樣的觀點出來,再把原文列出來,對比一下,如何?

    4張檸:木心有可讀性,有市場,但這不代表他有多高的文學價值。木心的作品不能滿足對文學閱讀要求稍高的讀者。——

    有市場的確不代表有文學價值,但也不代表沒有。另外提醒一下,除了《文學回憶錄》,木心先生的其它作品還真談不上有什麼市場。至於“木心的作品不能滿足對文學閱讀要求稍高的讀者。”——呵呵,您認為你可以代表“對文學閱讀要求稍高的讀者”嗎?就我所知,一些文學素養很高的人(比如瘂弦、楊澤、童明、許志強)讀到木心的作品都十分欣喜共鳴,卻又如何說?

    5張檸:他的詩歌跟他的隨感錄很相似,因而是分行的“隨感”,不像詩歌。 ——

    首先一個問題,您認為什麼是詩歌?詩歌應該是什麼樣的?為什麼木心的詩歌不像詩歌?像《眉目》、《五島晚郵》、《曠野一棵樹》、《旗語》這些,您認為不像詩嗎?為什麼不像?

    6張檸:拿《溫莎墓園日記》來說,不能算小說,只能算是“故事”。故事(story)和小說(novel)是兩個概念;前者是一個非常古 老的文類,後者是一種現代文體。木心的小說基本上像故事。但和標準的“故事”又不一樣,有很多抒情成分,自己跳出來的時候較多,不像個講故事的人。既有故事的外形,又有散文的筆調;既不是現代的小說,也不是傳統的故事,又不是標準的散文,我只能稱它為“特寫”。——

    說木心的小說像故事,我不知道您所指的是哪一篇,但就《溫莎墓園日記》這一篇來說,還真看不出哪一點像傳統故事,請指教。另外,木心把他的小說稱作敘事性散文。《溫莎墓園日記》這本小說集,以我個人的趣味看,裡面有幾篇是世界級的一流短篇,尤其是《溫莎墓園日記》,輕盈而豐厚,詩與思高度統一,可謂藝術之理想境界。

    7張檸:木心不擅長詩歌。——

    您讀過木心的哪些詩,能否舉出一兩首具體分析一下?

    8一位作家在表達過程中太注重自我,好像要將每個詞彙、每句話,都變成一串項鍊,掛在自己脖子上。——

    第一,您怎麼判斷一個作家是“太注重自我”還是隻是“注重自我”,期間程度上的差別在哪裡?第二,這個比喻很蹩腳。

    9張檸:現在流行“小清新”,木心有點“老清新”。小清新的特點是,直接面對物來議論,而不是對物所處的歷史脈絡和人文環境進行總體把握。比如,看見一朵開放的花,傳統現實主義的寫法,首先是環境描寫,然後再寫這朵花。但小清新是,沒有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直奔這朵花。比如這朵花開得真美,摘回家放在花瓶裡,然後我睡覺了,第二天醒來發現水乾了,花死了,我哭得一塌糊塗。——

    什麼小清新、老清新,作為一個大學教授,說話如此輕浮,不覺得不好意思?還有,如果您看到一朵花您會怎麼寫,先寫這朵花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

    10張檸:除了讀讀魯迅那些嚴肅的、冷峻的文字之外,讀讀木心這種軟而輕的文字也可以。但是,從推崇木心,變成認為木心是文學大師,是有問題的。——

    “軟而輕”的文字?怎麼個軟而輕法呢?您倒是舉出幾段來分析分析。另外,請問文學大師應該是什麼樣的?我個人倒從未把木心和文學大師聯絡到一起,古往今來世上的文學大師多的是,木心這樣的人卻極少。在我看來,他是一個天才、詩人。

    11張檸:陳丹青關於小說閱讀的這個說法是不對的。他本人作為畫家,有很好的藝術感覺和人文素養,在大原則問題上的看法也正確。接受採訪時估計他沒有做太多準備,他談論閱讀,尤其是文學閱讀,不是作為文學內行在談,更多是從一般讀者的角度談——

    這點上我也不認同陳丹青說的,但這不是什麼對不對的問題,只是個人的閱讀角度不同。

    12張檸:公眾人物出現在公眾領域,談論非自己專業領域的話題時,就很容易出問題。就好比大家在公園裡圍觀一隻猴子,猴子身手麻利,捉蝨子一捉一個準。當圍觀的人越來越多的時候,猴子開始興奮,翻跟斗,但一翻跟斗,猴子屁股就露出來了。——

    和您觀點不同就是“出問題”嗎,您不至於認為只有你的觀點才是正確的吧?您認為在文學觀點上有標準答案嗎?如果有,您認為陳丹青的答案有問題,那正確的答案是什麼?如果沒有,那您憑什麼認為他那番話是有問題的?另外,猴子的比喻尖酸氣十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究竟要成為什麼樣的網路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