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光影點線面
-
2 # 張勇攝影
從思維上講,影樓和民俗大相徑庭。離開了大部分豪華的前期裝置,有很多攝影師就會無所適從,但也不排除個別攝影師思維跳躍,擅長兩條腿走路。
-
3 # 張小多爸爸
這個對影樓攝影師有些不尊重了,民俗風情紀實手法為主,影樓攝影師用光構圖都不錯的,拍攝民俗風情了,就不可能再去用影樓思維了,做攝影的都有自己的認知的
-
4 # 夢盒子
攝影師的思維很重要,一點都沒錯,就服裝的質感來講。他大部分不處決與攝影思維,在於攝影技術功底。
最重要的是光線控制光比的運用,服裝的表現沒有專業的廣告攝影那麼敏銳之外,其他都差不多。
影樓攝影師,也是拍服裝和不同名族風格的,只是對於光影的運用不一樣。
如果說你更加偏向商業廣告的來講,那可能會達不到你的預期。
下面的圖影樓攝影師是可以拍出來的。
-
5 # 路小朵
影樓風格的攝影作品我們叫商業攝影,民俗風情類的攝影我們一般稱作紀實攝影。
商業攝影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根據客戶需求而創作。雖然影樓人像大部分需要後期修圖,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許多影樓攝影師也是非常優秀的,對於光影的把握是很好的,因為很多時候光影是不能靠後期修的。
紀實攝影更注重的不是拍出被攝體有多麼美麗,更多的是尊重事實,如實記錄,用影像去講故事,當然這裡面也是有很多藝術在裡面的。比如曾經的一張世界新聞獎照片(圖一),拍攝的是1980年烏干達乾旱,攝影師透過兩隻手反映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狀況。
1980年4月,烏干達卡拉莫賈地區的一位白人傳教士握著一個飢餓的黑人男孩的小手。照片上的男孩小手肌肉萎縮到能看到骨頭,似乎不是人類,幾乎像是外星人或其他物種。但不幸的是,它的確是人類的手——捱餓的人。
所以能不能拍出好的紀實攝影作品,不僅僅是依靠攝影技術,更多的是要有一顆善良的心,一個助人的信念!用照片去講述照片背後的故事,讓更多人知道,讓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幫助。
-
6 # 凡哥凡不凡
你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想表達是,首先不是影樓攝影師和拍民俗風情的問題呢。
因為這是兩個領域,很多人都認為攝影師都一樣的,就應該拍什麼都行。其實不然,術業有專攻,涉及的領域不同,拍攝手法拍攝主題不同。
影樓攝影師主要是針對顧客,當然這也是人像攝影的一類,是一種消費拍攝,是針對特定顧客的服務模式。所以他們是以讓顧客滿意為主的一個拍攝理念。
然而拍民俗,更是針對自我內心的想法和思想的表達。民俗的主題,更是寬泛,如人文紀實,民宅特色 風土人情等,都是符合民俗的主題題材。
當從影樓人像這個領域跨到民俗紀實這個領域,首先就有要明白他們的區別。不能還是用拍顧客的手法思路來拍民俗,要足夠了解專研民俗才能進行拍攝。當一定的瞭解民俗的主題和主體時,一個好的攝影師是能拍攝好的。
然後咱們在看面板質感,我沒理解你這是什麼意思?
人像攝影都是要求有立體感,質感啊!何來一問呢?
只能說影樓人像要求的面板質感和民俗有什麼不同。
他們肯定是不同的,影樓人像更加光感細膩,凸顯人物面板滑嫩有光澤。這樣會顯得人物白皙漂亮。而民俗是更加真實,不加修飾,一種糙舊感。
還是那就句話,一個好的攝影師當理解所拍攝的主題,然後把握好主題的特點是能拍出來的。還是要謹記攝影三要素,更靈活的掌握拍攝。
-
7 # 瑞眼圖話
題目裡提到了“民俗風情”,這問題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說。影樓思維的攝影師拍民俗,我認為雖然有點勉強,但是也不能否認。民俗題材屬於紀實攝影,影樓思維的攝影師大都以擺拍為主,而且對照片的後期處理都有自己的講究風格,習慣了擺拍的手法去拍民俗,首先要求攝影師要了解民俗的特色特徵,地域特點,會不會有手忙腳亂的節奏?另外民俗題材靠擺拍顯然是不現實的,如果讓習慣了影樓思維的攝影師參與紀實題材的民俗活動,恐怕有點勉為其難;
其次,前面說過了“民俗風情”,風情:可以透過擺拍來加以體現,比方說婚禮跟拍、老人大壽等場景,可以透過影樓理念來將照片再誇大,使其具有紀實性、可讀性、觀賞性和藝術性。
許多從事舞臺表演的,他們在生活中也往往會表現出帶有舞臺特色的舉動,因為長久以來已經養成了一種習慣性的,不可抹掉的那種“習氣”,自己樂在其中,又有相應的受眾群體。
凡事不可一概而論,不能一棍子打死。攝影也是在眾多門類手法中追求自己的特色,相互之間都有借鑑學習的地方。民俗題材有的更具現場感,而有的具備了藝術性,有種畫意風格。
敖包相會
當然,本人不屬於影樓行業,因此也沒有影樓風格的民俗風情作品。但不排斥影樓思維的攝影師拍攝民俗風情。(一家之言,請指正。)
忙年大棗餑餑
沙碗製造
小孩出生吃大面(慶生宴)
新房上樑
小孩過百天(百歲)
回覆列表
1.影樓拍攝風格是要給消費者美的感受,磨皮、液化等各種技術,可以把武大郎修成西門慶,很多人去影樓拍完婚紗照後,就不認識自己了。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藉助現在的電腦技術彌補。
2.民俗風情的含義,網上是這樣描述的:
民俗風情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它是在普通人民群眾(相對於官方)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質的東西,民俗及民眾的日常生活。
拍攝這樣紀實內容的照片,尤其是真實存在持續傳承文化的,建議如實拍照,原來是什麼樣的就是什麼樣的,必要的影調後期可以調整,大的東西不能動的,否則就不是真實的。
可以看下攝影大師呂楠的畫冊—《四季》,拍攝西藏農民的四季勞作,真實富有深度,悲天憫人,可以去學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