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小豆館主
-
2 # 凌晨九點四十
推薦一款本人比較喜歡吃的麵條:茄子肉丁面
原料:茄子、豬肉、麵條、蒜、姜、蔥、尖椒、黃酒、生抽、鹽、雞精、澱粉
做法:
1、將茄子去皮切丁,蒜、姜切末、蔥切斜絲、尖椒掰成小塊備用;
2、將豬肉切丁後用黃酒和溼澱粉醃製15分鐘左右;
3、炒鍋放油燒熱,將一半蒜末用小火煨至焦黃;
4、下茄丁,中火煸至完全變軟變色,撈出備用,此時茄子已浸透蒜香;
5、炒鍋放油燒五成熱用薑末熗鍋後下肉丁翻炒變色後家少許黃酒;
6、在肉中放兩勺生抽,下蔥絲煸炒出香味後下茄丁、適量鹽翻炒片刻;
7、下尖椒塊兒、另一半蒜末及雞精翻炒均勻後起鍋即可。
8、用煮鍋燒水下麵條,過涼水用茄丁拌麵即可。
-
3 # 撿故事1
推薦一個蔥油拌麵,不知道吃過沒有,個人感覺很好吃,值得推薦,接下來分享一下做法。
食材:主料:麵條250g
輔料:油 適量、蔥 適量、老抽 適量、鮮抽 適量、雞精 適量、麻油 適量、鹽 適量。
步驟:
1.準備食材。
2.水開,放些油.鹽.下麵條煮熟。
3.把麵條撈出,放入涼水過涼,撈入大碗。
4.鍋裡油熱,放入蔥花爆香,倒入小碗。
5.用蔥花油,鮮抽,老抽,植物油,麻油,雞精,調成拌汁。
6.把麵條加拌汁攪拌均勻。
7.撒上蔥花即可。
最後提示一下,因為老抽和生抽已經有鹹味了,所以不需要另外加鹽了,對於不吃辣的人來說,這很值得品嚐哦。
-
4 # 潮流生活ING
麵條起源到現在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麵條製作簡單,食用方便,各地區的人們把麵條做出了不計其數的做法。麵條辣與不辣和地區、傳統、個人口味都有很大的關係。
給你推薦一些不辣而且好吃的麵條做法:燜面、刀削麵、栲栳栳、揪片、抿面、北京的炸醬麵、蘭州拉麵、上海陽春麵、高郵陽春麵、揚州陽春麵、揚州炒麵、東北的冷麵、保定的大慈閣素面、河北的撈麵、河南的燴麵、麻鴨面、餄烙面、廣東的雲吞麵、福建的沙縣拌麵、漳州滷麵、莆田滷麵、廈門沙茶麵。
而且像一些以辣著稱的面:四川的擔擔麵、重慶的小面、陝西的臊子面、油潑面,如果自己製作的話也可以不放辣或者少放辣,也會別具一番風味。
-
5 # 蘭菊愛美食
在中國,尤其是我們北方地區,麵條在中國是一道出現頻率極高的主食,因為它方便省事,烹飪時間短,卻可以千變萬化,口感無窮。有人喜歡麵條的口感,認為粗麵筋道有嚼頭,細面柔軟彈滑;也有的人喜歡麵條的“澆頭”,認為種類繁多,口味很有創新性。
其實,並非所有的麵條都像重慶的小面,擔擔麵一樣,需要加辣椒的,據我所知,大部分麵條,還是不辣的,或者可以自己選要不要加辣椒的。以下就為大家介紹幾種常見的麵條:
1、麻醬涼麵
2、北韓冷麵
北韓冷麵,俗稱北韓面、南韓冷麵,是以蕎麵、澱粉、牛肉、胡蘿蔔等材料製作的食物,其中尤以蕎麥麵冷麵為著稱,是馳名國內外的一種深受人們喜歡的北韓族傳統食品。一般是用牛肉湯或雞湯,佐以辣白菜、肉片、雞蛋、黃瓜絲、梨條等製作。食用時,先在碗內放少量涼湯與適量麵條,再放入佐料,最後再次澆湯。其麵條細質韌,湯汁涼爽適口。在北韓冷麵裡,辣白菜和辣醬其實都是可以後加的,所以不愛吃辣的朋友只要不加就好啦!
3、蘭州拉麵
蘭州牛肉拉麵,又稱蘭州清湯牛肉麵,是“中國十大面條”之一,是甘肅省蘭州地區的風味小吃。它以“湯鏡者清,肉爛者香,面細者精”的獨特風味和“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一清(湯清)、二白(蘿蔔白)、三紅(辣椒油紅)、四綠(香菜、蒜苗綠)、五黃(麵條黃亮)。當然,這裡的辣椒跟冷麵一樣,也是後放的。
5、越南火車頭
越南的火車頭,準確的說不是麵條,而是河粉。不過說了這麼多中式的麵條,也該講一個國外的了,義大利麵條之類想必大家已經太熟悉了,我就說一個越南的吧。
火車頭河粉是越南河粉的代表,相傳以前的越南火車站總有河粉賣,人們也習慣在上下車時吃上一碗牛河粉,久而久之“火車頭”就成了河粉的代名詞。越南河粉的精妙之處在於慢火細熬出來的高湯,提前熬製好湯底,想吃的時候下一碗河粉,非常方便。食用前也是要放一些調料,撒少許紅尖椒、一片檸檬即可,有九層塔的話要放一些,味道更好。當然,我們今天說的是不辣的麵條,那就不放紅尖椒吧,哈哈。
回覆列表
老北京有幾款麵條,對於不能吃辣,又喜歡吃麵的人來說,實在是不可不嘗的美食。
炸醬麵
炸醬麵是北京人的最愛,有人愛吃鍋兒挑,有人愛吃過水兒。愛吃鍋兒挑的自然就不適合三伏天了,可是愛吃過水兒的,這個時候就算享了福了。夏天各種應季的時蔬都上市了,櫻桃蘿蔔豆芽菜,黃瓜芹菜青豆嘴,面碼在這個時候最豐富,吃的時候,再就上兩瓣蒜,給個知縣都不換,當然了,是人家知縣不換。
北京人吃炸醬麵最重視的到不是麵條,而是醬。我曾經跟一碗居的麵食大師馮懷申老師學過炸醬,雖然說北京人炸醬各有各的高招,可也有一定之規。做鍋到油,先炸大料瓣,一般做素菜葷做都用大料,這裡放大料,就能讓肉更香了。煸肉,一定要先放肥肉丁,所為的就是要取一點葷油,這樣炸出來的醬才更香。煸肉的時候,一定要先放肉,到放蔥姜。然後倒入黃醬,當然有人說我們家就用甜麵醬,其實這都不妨事,我還用普通蘸醬呢,自己覺得好吃怎麼都好。大火開過,小火慢慢煸炒,把醬裡的水氣都煸出去就行了,中間要嘗一嘗,如果鹹,那就放糖找一找。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步驟,那就是放蔥白,一定要蔥白,不能有綠的部分,要不一股臭蔥味可能就直插雲霄了。這樣炸好的醬澆在面上,再配上7、8種時令蔬菜的面碼,我的哈喇子已經下來了。
麻醬涼麵
北京人口味寬,因為幾百年的首都,全國各地的吃食見過不少,最讓畝們心儀的大概有兩種,一種是北京傳統的,一種是四川的。北京的麻醬涼麵,一是卸好的芝麻醬,一是炸好的熟醬油,最後用花椒油一呲,香氣撲鼻,就著醬肉絲、黃瓜絲和蒜末,又清涼又搪口。
傳統麻醬麵雖然好吃,可是街面上好像是沒有賣的,具體原因,也許是那醬油汁子和現弄的花椒油比較費事吧。不過四川涼麵倒是滿大街都是,新川涼麵確實很好,醬料地道,麵條筋道,可是略顯粗糙。我最喜歡的還是峨眉酒家的雞絲涼麵,雖然沒貴出多少,但是整體感覺有很大的提升,尤其是夏天的時候,出汗多,來點雞絲,對身體還是挺好的一個補充。說到四川涼麵的醬料,雖說都是麻醬,但跟北京傳統做法還是有不小的區別。四川醬料裡有一股甜、辛的感覺,這味道越足,人們就會更喜歡。甜、辛的來源其實就是黃芥末、糖和蒜,這三樣的搭配,大概是以前老北京不大想的到的,四川人的發明其實是絕了。
羊肉汆面
汆面是北京人家裡常見的吃食,所謂汆兒,跟滷的區別其實並不很大,汆兒不勾芡,滷要勾芡。老北京常吃的像雞蛋汆兒、茄子汆兒、羊肉汆兒等等,大家最愛吃的恐怕就是羊肉汆兒了。做羊肉汆兒面,其實跟做爆羊肉很像。切好的羊肉片,放醬油和蔥一起炒,有人愛吃嫩點的,就早放水烹,有人愛吃肉感強一點的,就爆的差不多再放水。我記得07年的時候,我跟一朋友每次去中國京劇院去聽戲,都要到附近的一家小飯館去吃羊肉汆面,濃香四溢的羊肉汆兒,再配上一個外皮焦酥的芝麻燒餅,到現在還是記憶猶新。
我個人感覺,羊肉汆面最重要的還是羊肉要好,麵條再筋道,羊肉不夠鮮香也不能打動我,這可能是一個北京人吃麵的角度吧。所以羊肉汆面,我是喜歡情憶草原的,他們家雖然並不主打汆面,但是他們家羊肉實在是好吃,海拉爾無人區放牧的草原羊,幾乎是每天空運過來,那年拍《美食地圖》的時候,就饞上了他們家的羊肉,後來常常去吃,不經意間,就發現了這麼好吃的汆面。
燒羊肉面
六月六鮮羊肉,我前兩天寫過一篇關於北京人夏天愛吃燒羊肉的文章,這燒羊肉就酒,我是非常鍾愛的。老北京人吃飯講究,光喝酒,最後不來點碳水化合物對胃還是有傷害的,所以燒羊肉湯拌麵也就應運而生了。而且夏天的剛上市的嫩黃瓜和新蒜,配著滷香濃郁的燒羊肉湯,這搭配算是絕了,梁實秋在《雅舍談吃》裡說“美不可言”。
當年要說燒羊肉面最出名的就是灶溫了,說出名並不是他們家的燒羊肉做的好,而是他們家的“一窩絲”面尤其好吃,更加上人家有個好街坊“白魁老號”馳名京城的燒羊肉,所以這燒羊肉面就可稱京城第一了。想當初,去白魁老號吃燒羊肉的人,都不忘了讓店家到對門叫一份一窩絲面,用燒羊肉的滷湯來拌麵。可惜灶溫在60年代就關張了,現在只能到白魁要一碗燒羊肉面,追念當年的美味了。
除了上頭說的幾種面,其實還有夏天常吃的獨鹹茄面,濤貝勒最愛的醋滷麵等等,可惜大部分都是家裡做的,外面實在找不到。雖然我已經欠欠地提出了名字,但是怕諸位看官嚴重拍磚,我還是不說做法了。。。省的更多更硬的磚“噼裡啪啦”。北京人愛吃麵條,無論吃過的,沒吃過的,會做的,不會做的,我想一定把你們的饞蟲都逗出來了,那就讓我們繼續吃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