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霍小姐的八卦爐

    北宋著名將領岳飛有一句豪言壯語,“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命,天下就能太平。”

    帝初為飛營第,飛辭曰:“敵未滅,何以家為?”或問天下何時太平,飛曰:“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宋史·岳飛傳》)

    那麼,為何明末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身邊只有一個小小太監王承恩,昔日諾大的文官集團中,卻沒有一個人鼓足勇氣來陪王伴駕、精忠報國呢?北宋末年岳飛的鏗鏘名言,又間接戳中了明末文官的哪些軟肋呢?

    不妨先來看看,在改朝換代的“明末清初大變局”之際,捨棄君王於不顧的文官們都在忙乎些啥。

    之一,大批的文官為了自己的前途,見異思遷,紛紛拜倒在攻進北京的義軍首領“闖王”李自成麾下。

    史書記載,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3月19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開啟正陽門,迎接劉宗敏所部的義軍進城。此時,崇禎帶著太監王承恩爬上煤山瞭望,返回乾清宮時,大臣們早已四處逃散,召集不到一個文官(武將)前來護駕。

    與此形成鮮明的對比的是,龐大的文官隊伍中,除了範景文、倪元璐等少數人自殺之外,其他文臣全部投降李自成,其中竟有不少是崇禎生前認定的忠臣(周忠、魏學濂、光時亨等),簡直就是一個莫大的諷刺笑話。

    之二,明朝末年朝廷腐敗,諸多文官貪婪錢財,都在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哪管國家社稷的安危存亡?

    在京城被義軍攻破的半月前,為了湊足給守城官兵的軍餉,崇禎皇帝不惜九五之尊的顏面,近乎哀求和低聲下氣地向文官大臣權貴們發起了一場“捐款救國”緊急大動員。

    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國破家亡火燒眉毛之時,這些撈足金銀財寶的官僚大財主們,卻是紛紛哭窮,“一毛不拔”。內閣首輔魏藻德帶頭像象徵性地捐了區區500兩銀子,再也不見下文。沒辦法,黔驢技窮的崇禎帝只好讓自己的岳父周奎做個表率,讓太監上門捎話希望老丈人帶頭認捐10萬兩銀子,哪知家財萬貫的當朝國丈任憑你磨破嘴、說到天只肯認捐1萬兩。

    事後,這些紛紛哭窮的明朝肱骨大臣,在劉宗敏的嚴刑逼供拷問下,紛紛現出了鉅貪大蠹的原型,曾經哭喊著沒有銀子的國丈周奎,乖乖交出了(含白銀53萬兩)數十車金銀珠寶;史料統計,透過非人道的嚴刑拷掠,交錢贖人,義軍一共從這些明朝大臣身上、家中榨出駭人聽聞的白銀數千萬兩。

    之三,明朝末年,不少文官惜命愛財,出現了諸多“首鼠兩端”的叛徒貳臣。

    一是頗受崇禎器重的、明末鎮壓農民軍的主要軍事統帥、兼陝西三邊總督洪承疇,在松錦之戰後被俘,貪生怕死投降清軍皇太極,甘當清軍的馬前卒和開路先鋒;二是明末遼東總兵毛文龍的部下孔有德,投靠清軍後,成為滿清的急先鋒和打手,先後鎮壓了江南各地的抗清鬥爭,官升至定南王;三是“平南王”尚可喜,投靠入關的清軍後,多次隨豫親王多鐸南下,先後鎮壓張獻忠,平定東南沿海。

    你說說,有這樣心懷異心、貪生怕死、愛財如命的大臣在,一心想勵精圖治、重振河山的崇禎帝能成功嗎?!

  • 2 # 剛日讀史

    1644,明朝末年,大廈將傾,這個最鐵骨錚錚的王朝即將崩潰。

    3月19日凌晨5點,李自成軍攻破北京城,7點進入皇宮。

    崇禎站在萬歲山,往下再看一眼昔日的北京城,已變得烽火連天,他悲痛的吊死在了一棵歪脖子樹下。

    並留下了一行段怨恨大臣的絕命書:

    “朕雖德薄匪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喪心誤我,非朕之罪。每撫心自揣,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也!

    陪同吊死的據說還有個太監王承恩。(此處存疑,據清初的鄭達先生考證,崇禎當時是獨自一人吊死,並無太監在身邊)

    真的是大臣拖累了他崇禎嗎?

    一,明朝亡國,崇禎有罪

    天啟帝死時,因為被魏忠賢和客氏聯合殘害了懷孕的後宮妃子,導致無子嗣繼位。

    崇禎作為天啟帝唯一同胞弟弟,得以繼承大統。

    然後,崇禎除掉了狼狽為奸,禍害天下的魏客聯盟。

    17歲的他,由此意氣風發,嘔心瀝血辛勤理政,期待再來一發大明中興。

    然而,事與願違,在1629年——1630年時,後金皇太極繞道蒙古入關,兵圍京師。這是著名的“己巳之變。”

    在此戰後,督師袁崇煥被崇禎下獄,8月,被崇禎凌遲處死。開了崇禎殺大臣如殺豬狗一樣的模式。

    以至於《明史》評價崇禎殺袁崇煥導致的後果是:“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

    孫承宗老邁,唯一有能力抗金的袁崇煥被殺掉,大明進入了被後金隨意切割的魚肉狀態。

    其實,以我們後世人的上帝視覺來看,袁崇煥只要他能抗金就行了,崇禎把他放在抗金前線就是放對了地方,不管怎麼說,他在,後金就不可能越過山海關。

    至於繞道蒙古,這是後金偶然發現的戰略,那時候後金國內大饑荒人吃人了,他又打下了蒙古草原,學蒙古人入關來搶劫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皇太極入寇)

    而且九邊兵鎮也擋不住連年的蒙古入寇,崇禎卻把後金入寇的憤怒撒在了袁崇煥身上,是用人多疑、剛愎自用的表現。

    此後的盧象升,在清軍第四次入關時,血戰鉅鹿賈莊,被包圍殺死。當時盧象升的老爹過世,崇禎不准他回家守喪,把他提拔為兵部尚書,賜尚方劍,讓他指揮各路援兵。

    奇怪的是崇禎沒有撤掉高起潛的軍權,也沒有罷掉楊嗣昌的兵部尚書一職,以至於這兩個人為了和議,為了爭權,處處與盧象升作對。

    (盧象升與天雄軍)

    當時清兵正在關內大肆燒殺搶掠,空有指揮權的盧象升只能指揮自己本部的5000人馬,與數萬清兵死磕。

    在戰鬥中,盧象升向近在五十里的雞澤高起潛軍救援,高起潛卻完全不理會。導致盧象升的天雄軍彈盡糧絕而死,他本人刀斬數十人後力竭,被亂刀砍死。

    高起潛聽說了盧象升戰死,直接帶著大軍跑路了。

    後來,高起潛這個閹人隱匿盧象升死訊,楊嗣昌誣賴盧象升不戰而逃,導致盧象升死後得不到應有的撫卹,奇怪的是事後,這兩個人都沒被崇禎問責。

    楊嗣昌汙衊盧象升的記載在《野史無文》裡:

    “宣大總督盧象升帥師勤王,至保定賈莊,血戰死,物議紛紛謂亡去。有隨營打點騎尉俞希龍,下東廠太監王之心鞫。希龍極稱其忠勇有謀略,實陷陳而死。之心以為誑,加酷刑無完膚。仰天嘆曰:『國家若負盧公,再無忠臣也』!言畢即死。”

    類似崇禎這種用人存疑的操作很多,洪承疇與孫傳庭也是被崇禎催促害的。

    (崇禎與王承恩)

    終崇禎一朝,換了50個大學士,其中周延儒、薛國觀被處斬,錢龍錫、劉鴻訓被流放。刑部尚書換了17個,其中處死1個,庾死獄中2人。兵部尚書被處死2人,總督被處死7人,巡撫被處死11人。

    崇禎至死都執迷不悟,以為是大臣拖累他,其實是他自己本身性格的問題,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那麼多的能人,都被他搞得死的死,殘的殘,還妄想大明中興?

    如此對待他的下屬,下屬能有幾個為崇禎賣命?所以明亡前,人心早已散了,誰還陪他一起上吊?

    二,忠君與愛國

    史書上說,崇禎上吊時,只得一個老太監王承恩陪他一同吊死。

    不要誤會,這老太監並非是高大上為國捐軀的人,而是因為王承恩對待崇禎猶如自己的孩子一樣的感情。

    他從明萬曆年間進宮,就開始擔任信王府的掌管太監,朱由檢(後來的崇禎)一出生開始就照顧著他,幾十年的親如家人的感情,一旦在崇禎死亡後,他就失去了感情寄託,加之又是個年老的太監,生活無望,所以不如上吊而死,陪家人(崇禎)走黃泉路。

    (無微不至)

    這在古代屬於忠君思想,極受封建王朝推崇。

    當時的崇禎,濫殺大臣,很多朝臣早已與他離心背德了,所以當時整個京城能陪他去死的,只有太監王承恩一人。

    但是崇禎可是國君,他死亡,意味著亡國。

    所以,很多士大夫聽說亡國後,紛紛殉國,這與忠君不一樣,他們是愛國之士。

    殉難名錄

    樂候劉文炳、惠安伯張慶臻、宣城伯衛時春、左都督劉文耀、駙馬公鞏永固,他們全家自盡殉國難。

    內閣大學士範景文、戶部尚書兼翰林掌院學士倪元璐、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李邦華、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施邦耀、大理寺正卿兼大司馬提督軍務吳麟徵、都察院右都御史陳良、刑部左侍郎孟兆祥、兵部左侍郎王家彥、詹事府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講周鳳翔、右春坊右諭德劉理順、翰林院檢討汪褘、戶科都給事中吳甘來、右春坊庶子馬世奇、太僕寺寺丞申佳胤、大理寺卿凌義渠、錦衣衛指揮王國興、錦衣衛指揮李若璉、史部考功司主事許直、兵部郎中成德、河南道監察御史王章、兵部主事金鉉、光祿寺署丞於騰蛟、御史趙撰、賜進士出身孟章明、五城兵馬司馬姚成、原任濮州知州馬象。

    以上人員皆殉國死,他們不是殉崇禎。

    (劇照:錦衣衛指揮李若璉)

    此後,天下人聽到亡國的,士農工商,社會各界都有很多人以死殉國的,都被錢粵只一一記錄在《甲申傳信錄》裡。

    可惜,這種士大夫為國赴死的鐵骨精神,被滿清入關敲斷了,剃髮易服,奴才跪拜,不從者殺。

    所以滿清亡國時,只剩下一群吸鴉片、鬥蛐蛐、提鳥的遺老遺少留戀皇權帶來的利益,而圍在溥儀身邊。

    明與清,一個是站著死,一個是跪著生,鮮明的對比。

    參考:《明史》、《甲申傳信錄》、《野史無文》

    文:梁生

  • 3 # 老王講事情

    為什麼崇禎殉國的時候,身邊除了太監,沒有一個文官?

    原因是:因為明清兩朝的更替,是歷史上朝代更換中流血最少的一個,大量的明朝軍人和文人投降了清朝,明朝末代皇帝崇禎有勤儉和勤政的名聲,但死時身邊也只有一個太監王承恩,孤家寡人的崇禎,用劍殺了長公主,然後吊在紫禁城的煤山一棵槐樹上。而宋朝被蒙古滅亡時,丞相陸秀夫陪同皇帝跳海,金國被蒙古滅亡時,自殺殉國的比宋朝更多。

    為什麼明朝的皇帝如此的不得人心呢?這裡有朱元璋數次大屠殺,也有他兒子朱壢腰嶄大儒方孝儒,因為不為朱壢篡位正名,而屠殺了方孝儒十族,近千人,創造了中國歷史之最。不但“殺儒”又“辱儒”,比如廷杖,還有文字獄不僅是明朝皇帝空前絕後的殘暴,而且,皇帝還大量使用宦官,明朝成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大太監帝國,文人們如張居正和袁崇煥也要拍太監的馬屁。由於皇權高度專制,宦官和特務在明代中後期發展到極為兇惡的程度,不僅如此,這些太監以及東場和西場等特務機構還僱用地方的流氓,魚肉百姓甚至官員。這樣的惡性迴圈,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崇禎殉國的時候,身邊除了太監,沒有一個文官了。

  • 4 # 明離子

    誰說的?明朝文臣沒有在國家滅亡時殉國的?胡說八道!

    他們沒有陪著皇帝去死,卻在城破之時用自己的鮮血寫下最後一個漢族王朝最後的悲歌。

    首先是京城的重量級大臣,大學士範範景文、戶部尚書倪元璐、左都御史李邦華、兵部右侍郎王家彥、大理寺卿凌義渠等人得知城破皇帝身死時,舉家殉國。

    王章、趙撰直面入城劫掠的李自成賊軍,破口大罵,被賊軍殘忍殺害。

    接下來是錦衣衛,都指揮王國興,指揮同知李若珪,千戶高文采攜家人紛紛殉國以全忠義。

    再說說宮廷內,可不止王承恩一人殉國,太監、宮女數千人集體上吊身亡,以全名節。

    在順軍進入宮中後,曾將崇禎皇帝和周皇后的屍首找到,拉到東華門示眾。

    老百姓紛紛悽然淚下,亡國之君有如此民心也是古之未有,有膽大的百姓將皇帝和皇后的屍身冒死偷走,葬在了田貴妃墓中,防止了皇帝的屍首再遭到賊軍的進一步踐踏。

    據統計,只京城一處,殉國的文臣武將就有數百人,百姓殉國之人更是不計其數,全國各地,殉國的地方官員、貢生以及普通百姓,更是難以有明確統計。

    如果您看到了這篇文章,就請不要再傳那個“明朝陪著皇帝殉國的只有一個太監王承恩”的謠言了,這些文臣武將以及百姓如果聽到,當真是死不瞑目了。

  • 5 # 歷史的微妙啟示

    這說明明王朝封建皇權專權專制濫用皇帝絕對權力,反對,堵死君主立憲丞相負責制改革是不得人心的,是沒有政治前途的;也說明,雖然世界性實踐證明:君主立憲制是能夠成功走向現代化的,但不是任何國家任何朝代的君主都能有當君主立憲制中的君主的素質,能力,資格,民望的;政權傍落,軍權在握還好辦,如軍權也傍落,仍不會被人篡位,是要有很高政治智慧,及制度保障,民心,文化,文明保障的。滿清皇帝不可能已經實錢證明,明朝皇帝,元朝皇帝不可能也是明顯的;只有宋朝有可能,宋仁宗時,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領導的法定擴大相權的慶曆新政改革,差一點實現將宋朝皇室像英國皇室一樣成功突破君臣互害的政治體制,實施法定內閣負責的首相制君主立憲改革,有利包容不同意見,不需要為皇權專制濫殺功高震主的人才,有利培育、包容國家綜合實力,有利國家民族群體素質的提高,保持中華盛世國際領先地位從而延續到近現代,令元、明、清成為多餘的朝代呢;但可惜慶曆新政被中止。

  • 6 # 在人間已是癲2

    因為東廠西廠魚肉監視官員~長時期的太監專權~自朱棣以來的明朝和皇帝關係最近得到好處最多的就是太監~最後的忠臣只有太監也並不奇怪~明朝皇帝集大權於一身~與其說是太監與官員爭權~不如說是皇權與相權相爭(雖然朱元璋取消了宰相)~君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 7 # 檸檬精來了CX

    崇禎殉國時身邊只有太監王承恩,這隻對一半,崇禎死後許多文臣皆殉國,百姓殉國的也比比皆是。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是,是孫承忠赴死那段。孫承忠何許人也,他是明末著名的軍事家,教育家,學者和詩人。曾為熹宗朱由校的老師,文壇的領袖領導者。曾出任兵部尚書,遼東大督師,東閣大學士等。此人有些卓越的軍事能力。

    收復失地四百餘里,選拔培養了如馬世龍、袁崇煥等一批文武將領,修築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餘座,屯田五千多頃,安置戰爭難民近百萬,逼迫努爾哈赤後退七百里功勳卓著,後遭到魏忠賢的妒忌,辭官回鄉。

    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進攻高陽,孫承宗率領全城百姓及家人守城,城破後孫承忠朝南面拜了三拜,三呼萬歲,然後從容赴死(上吊自縊)。這期間清軍只是將他包圍,給予他最後的體面。南明弘光元年(1644年),獲追贈太師,諡號“文忠”;清高宗時追諡“忠定”。

    這樣的臣子,百姓在明朝還有許許多多。

    雖然思宗曾痛恨地說,朕自登極一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朕雖德薄匪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喪心誤我,非朕之罪。每撫心自揣,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也。但是,我覺得在明朝文臣還是非常有骨氣的。

    最後的最後崇禎來到煤山,上吊而死,年三十五歲。“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屍,勿傷百姓一人。”

    這是他留下的最後遺言,感動了全天下,尤其江南士子奮起抵抗,清軍開始大面積屠城,揚州十日、嘉靖三屠、舟山之屠、海州之屠、無錫之屠……死了幾百萬人

  • 8 # 小聰歷史客棧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亡國皇帝崇禎在煤山自盡,作為一國之君,臨終前只有提督太監王承恩陪同,那讓人有疑問的是偌大的明朝,為何在崇禎殉國的時候,身邊除了太監,沒有一個文官呢?第一:文官們和皇帝離心離德

    明朝時期和其他朝代有差異的一點就是從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始就一直在打壓文官們的氣節,對待文官也沒有尊重可言,明朝滅亡前,財政軍餉吃緊的崇禎曾經和大臣借錢,可是即使手裡有錢的明朝官員們還是哭窮說沒錢,可見在官員的心裡,早已經和崇禎皇帝離心離德。

    明朝時期,喪失了對文官們的尊重,也沒有得到他們的忠君愛國之心,這樣的文官們對皇帝和朝廷並沒有感激,當明朝大勢已去的時候,自然沒有人願意跟隨皇帝殉國。

    第二:文官們並不知道

    崇禎自盡之前,朝堂之上已經只有崇禎和王承恩了,上朝的大臣已經無影無蹤了,而在崇禎去煤山自盡的時候,自然沒有文官跟隨,恐怕他們沒料到自己的皇帝為以這種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即使崇禎殉國的時候,有些文官不知道,不過有些大臣聽說皇帝自縊後,並沒有馬上收拾財物為自己找後路,而是紛紛選擇跟隨殉國,重量級的大臣殉國的也不少,比如大學士範景文、戶部尚書倪元璐、左都御史李邦華、大理寺卿凌義渠等等都舉家殉國,這也體現了明王朝最後的氣節和風骨。

    第三:有些文官選擇了剃髮降清

    崇禎皇帝自殺的時候,雖然有人選擇殉國,可更多的是選擇剃髮投降清朝,實在沒有幾個願意為大明王朝殉葬。

  • 9 # 無肉不歡的胖子

    這又是老生常談了,崇禎當皇帝17年,忠臣猛將幾乎都被自己葬送了,能在朝堂立足的不是牆頭草就是老滑頭,忠義對他們來說是飄渺的,權力性命金錢才是根本,我不否認有一部分官員殉國,但大部分高官都跪迎李自成了,後來更是跪迎滿清。所以讓人感到滑稽的是,太監果然還是最忠心得。

  • 10 # 鄧海春

    歷史上對於崇禎皇帝的評價有褒有貶,眾說紛紜。後人對他的詬病往往在於他的治國能力,但也並不能否認,崇禎是一位勤政愛民、有氣節有骨氣的皇帝。《明史》記載:“......帝(崇禎)崩於萬歲山,王承恩從死。御書襟曰: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冠冕,以發覆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他自縊於煤山的壯舉,維護了他作為天子的最後一絲尊嚴,崇禎的氣節流芳百世。可令人疑惑的是,為何崇禎殉國時,身邊除了太監,沒有一個文官呢?

    明朝後期,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併現象和腐敗的吏治讓百姓傷心憤恨。權貴階層依靠權勢強取豪奪農民的土地,也自然有更多投機耍滑的機會來偷稅漏稅,最終沉重的賦稅還是落在了早已不堪重負的百姓身上。加之長年累月的戰爭導致國庫虧空,國家只好增加稅收,繼續壓榨百姓,陷入了這樣一個死迴圈中。於是就出現越來越多的農民起義軍,社會矛盾愈演愈烈。“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失民心者失天下,自然也不會有臣民百姓追隨君王,這就是崇禎之死如此慘烈的根本原因。

    內有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外有清軍入寇,內憂外患下,大明王朝已然是千瘡百孔,風雨飄搖。多年腐敗的吏治無益於國事,更是養出了一群只顧私利、毫無氣節的寄生蟲。危難來臨之際,皇帝的官僚集團不過倉皇逃竄罷了,哪裡會留在失勢的皇帝身邊,甚至殉國呢?其實,不僅僅是明朝末年官僚集團的腐化問題,崇禎皇帝本人也有很大的責任。崇禎皇帝生性多疑又極重權術,在位十七年換了幾十位大學士,對待臣下態度反覆,甚至時有鳥盡弓藏之嫌。臣下對於上級統治心生不滿,自然不會一腔忠誠,到最後必定是樹倒猢猻散。事實也確實如此,明朝末年各級官員早已對大明王朝失望,輕易地便向清軍或是李自成部投降,整個大明王朝實際上已是支離破碎,只等著最後一根稻草壓上來。說到底,崇禎皇帝作為君王,慷慨死社稷,卻無臣民跟隨,還是逃不過他昏庸的治國能力與御下之道。

    據記載,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崇禎皇帝先是命後宮嬪妃盡皆自殺,後親手砍殺自己的兩位女兒,再命貼身太監小毛子帶三位皇子出逃。自己和太監王承恩逃亡煤山,無奈自縊而死。王朝滅亡之際,一代帝王唯有身邊最親近的太監依然跟隨,實在是令人唏噓。

    一個王朝的滅亡自有其歷史原因,很多時候並非一人之力就可逆轉。在大明王朝已經走到盡頭的時候,如黃仁宇所說:“皇帝的勵精圖治或是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是調和……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 大明王朝的最後一抹光彩是崇禎皇帝用生命畫就的,無論如何,君王死社稷,其中的氣節仍是值得我們敬仰的。

  • 11 # 鼎晟教育聯盟

    中國歷史上所有的皇帝君王,最悲劇的莫過於大明末代皇帝崇禎朱由檢,李自成的平民革命軍攻陷大明首都北京之日,崇禎皇上去煤山上了吊。更具悲劇的是:皇上去煤山上吊時,文武大臣不但沒有一個追隨他,還爭先恐後去迎接革命軍首領李自成,想在新朝謀得一個能繼續貪汙受賄腐敗的官位。

      他崇禎皇上臨終前的眾叛親離可謂前無古人!身邊只有一個地位卑微的小太監,崇禎皇上孤家寡人到了如此地步,是不是因為昏庸殘暴在帝王家族空前絕後啊?崇禎皇上雖然算不上治世明君,但勤政和責任心卻是沒得說的。

      和那些翫忽職守不知責任為何物的懶皇帝相比,末代皇上朱由檢可謂盡職盡責,朱由檢在位時的勤苦辛勞甚至超過前三位皇上。不但天天按時上朝理政,還加班加點操勞國事。可朱由檢的勤政盡責卻結出了苦澀的惡果,不但給國家人民帶來了空前災難,也給朱姓皇族帶來屈辱的滅族大禍。

      朱由檢的“力道”用錯了方向!華人都知道“南轅北轍”的典故,崇禎的勤政離他想要達到的目標就越遙遠。陷入了類似的悲劇,因為“力道”用錯了方向,那麼他越勤奮辛勞越盡職盡責,就離治國安邦的目標越遙遠,最終給國家和自己的家族帶來滅頂之災。

      可以將明朝滅亡的原因分為內因與外因兩個要素,內因是階級矛盾日益激化而使衣食無著的農民奮起反抗,外因則是驍勇善戰的新興女真貴族發起了以覬覦中原、奪取天下為最終目的的公然挑釁所致。

      張居正等人改革失敗後,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的權鬥日益激烈,階級矛盾更是空前尖銳,民眾的武裝抗爭此起彼伏,大明朝野戾氣橫生,對立情緒難以消弭。黃仁宇先生認為,崇禎登基稱帝時,正值氣候地理變遷上的小冰河期,中原、西北一帶地震、水災、旱災、雪災、雹災、蝗災、瘟疫不斷,特別是一貫苦寒貧瘠的陝北,赤地千里,人民賣兒鬻女,無以為生。在這種絕望的情形下,農民起義、邊兵譁變的事件更是日日上演,漸成常態。

      崇禎皇上在位時差不多每年都要殺一個兵部尚書,可想當的人依舊排起望不到頭的長隊。 在一個腐敗無孔不入官場已經無淨土的末世帝國,奉命反腐的各級監察官員多數也墮落成了大貪官。他們反腐的目的不是為了淨化官場,而是為了向問題貪官索取賄賂,最後越來越貪。

      到了崇禎統治後期,朱由檢幾乎開罪了大明帝國朝野絕大多數臣民,淪為空前絕後的孤家寡人。一是官僚隊伍恨他!因為他一方面堅守只能造就貪官的官吏人事體制不動搖;一方面又無情大殺貪官。官員不貪汙就無法在官場立足;貪汙又容易招來殺身之禍?這是什麼事啊?

      二是平民百姓恨他!把民眾當賊來防,各級官吏敲骨吸髓盤剝草民欺男霸女,民眾民不聊生。不恨他才是天大怪事。三是知識分子恨他!不讓他們說真話,禁絕任何良心聲音,動不動就汙衊他們為“漢奸賣國賊”?知識分子能理由愛他嗎?

      李自成革命軍打進京城前,崇禎皇上在金鑾殿上請求臺下的文武大臣,捐款給守城的軍隊發餉抵抗農民軍,結果百官紛紛哭窮,最後只弄到可憐的一百萬兩?李自成大軍兵臨城下時,長達五個月未發餉的大明城防部隊霎時叛變,象鋼鐵一樣鑄成的北京城沒經過戰鬥就告陷落。

      李自成革命軍把大明那些在崇禎金鑾殿上哭窮的文武百官抓來,一個晚上就敲出七千萬兩!最後的時刻來臨時,崇禎皇上孤零零一人去煤山上了吊.

  • 12 # 史海驚奇錄

    據說,崇禎在臨死之前還悲憤地說:文官皆可殺!這應該是他發自內心的感慨吧。從這一句話也可看出,他們君臣之間的關係,的確是降到了冰點。那麼,這又是怎麼造成的呢?

    後世史家認為,崇禎是一個最像明君的昏君。就治國施政能力來說,崇禎真的是很欠缺,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勤勉上進也的確是感人。他奮鬥了一生,便是為了做個好皇帝,直至最後上吊都沒有俯首。他與多數昏庸的亡國之君有著本質的區別。

    他登基後的第一個大動作便是懲治閹黨,把魏忠賢剿滅。這個從表面上來看當然是好事,不但清除了奸黨,還給自己立了威。只是,他做得未免急了點。

    魏黨一去,文官集團便開始肆無忌憚起來,因為當時已無人對他們進行制衡了。而後來崇禎旅行的一系列改革,表面上來看是讓天下百姓受惠,實際上得到好處的恰恰是那幫文官身後的勢力。文官們一旦沒有了氣節,做起事來就更加卑鄙自私。

    偏偏崇禎此人平時又是刻薄寡恩,不知道籠絡人心。他自己生活倒是儉樸,本想以身作則,可是那幫腦滿腸肥的貪官們哪能過得了那樣的日子了?

    等到後來,李自成義軍向京城殺來時,崇禎本來是打算讓這些大臣們來個募捐,以籌集軍餉。結果令他沒想到的是,這幫貪官一個個都哭窮,一點錢都捨不得出。這也耽誤了戰機,讓勤王的部隊沒能及時趕來救駕。

    更有甚者,據說在京城被破時,崇禎曾經逃出皇宮,奔向那些大臣們的府邸,想要避一避。而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身為一個皇帝,連那些臣子的門都敲不開。在萬般無奈之下,崇禎徹底絕望,只是來到煤山,找了棵歪脖子樹了卻了一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真正的放下,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