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深港舊時
-
2 # 我是大叔的弟弟
有
但是從客觀來說也是必要的,電視劇自己人物以及傳記,都是從基本從正面來描述人物,所以美化的成分在所難免。
美化,從頌揚和規避兩個角度來說,胡宗憲打倭寇,為天下黎民百姓不惜投靠嚴黨,揹負罵名,是應該頌揚的。但是,誘騙徐海,言而無信殺了徐海,致使一代名妓王翠翹咒罵胡宗憲必遭天譴,也讓王翠翹這位傳奇女子名震越南,宣告海外,但這段歷史是儘量規避和正面化胡宗憲,而從人性而言,人還是要講點信用的。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善惡兩性,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只有相對的平衡,《大明王朝》所演繹的我相信是真的胡宗憲,但我個人所認為的並不是他的全部,只有善的人性是不真實的,不完善的,善惡從來都是一體,正所謂“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
3 # 追尋30268066
明史中記載的胡宗憲本來就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能文能武的那一種型別的人才,說明一下,這裡的武不是指武功指軍事指揮才能。內心沒有那麼壞,是好的。做事很小心謹慎有點滑頭。頭腦比較靈活。在當官幾十年裡還是功績卓著的,死後諡號襄懋。
大明王朝沒有有意美化胡宗憲,之前人們批評胡宗憲是覺得他是嚴黨的人。在當時的情況下,工部右侍郎趙文華受內閣首輔嚴嵩的推薦,以祭海神的名義,被派往江南督察沿海軍務。趙文華是嚴嵩的義子,為人奸詐驕橫。他排擠、陷害忠良,浙江總督張經、浙江巡撫李天寵都先後因其陷害而被殺.如何和這種人搞好關係而不致於誤了正事,胡宗憲對此非常清楚。因此在與趙文華共事的過程中,胡宗憲謹慎小心,有時甚至行事圓滑,最後不僅沒有受到趙文華的阻撓,還得到了後者的讚賞。在趙文華的力薦下,胡宗憲很快升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總督浙江、南直隸和福建等處的軍務。至此,胡宗憲有了大展宏圖的舞臺。他一方面招攬各種人才,重用俞大猷、戚繼光等名將,把足智多謀科舉不得志的奇才文人徐渭招為幕僚;另一方面,大力支援練兵。為殲滅倭寇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沒有胡的支援戚繼光可能一時半會也不會把東南沿海的倭患肅清。所以說電視劇沒有有意美化,只是把這個事實演了出來而已。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有缺點,至於胡宗憲貪汙,結交嚴嵩,在哪個環境下,或許是迫不得已的吧!胡宗憲是由嚴嵩義子趙文華舉薦而升遷的,在人們的眼裡,他屬於嚴黨。嘉靖四十一年,嚴嵩失寵,所謂“樹倒猢猻散”,有人以貪汙軍餉、濫徵賦稅、黨庇嚴嵩等十大罪名上疏彈劾胡宗憲。最終成了黨爭的犧牲品。回過頭來不難發現,由於制度的問題,死在文官之間黨爭的明朝名將真是有點多呀!可能說的有點多了,我的觀點是胡宗憲本來就是一個很厲害的官,也不是一個壞人所以大明王朝裡沒有美化!
-
4 # 布夫舟
電視劇中胡宗憲形象肯定是美化過的,畢竟胡宗憲是有缺點的。《大明王朝1566》拍攝時間是2006年,胡宗憲是安徽績溪人。
歷史上的胡宗憲的結局是比較慘的,這和《大明王朝1566》辭官歸隱是截然不同的。在嚴嵩被罷官,嚴世蕃被逮捕以後,陸鳳儀彈劾胡宗憲“貪汙軍餉、依附嚴黨”等十大罪名。胡宗憲被解除一切職務,然後被押送進京。不過嘉靖考慮到胡宗憲抗倭的功勞,就放過了他。後來,御史抄羅龍文家的時候,又發現胡宗憲的小辮子,胡宗憲再一次下獄。辯解無效之後,胡宗憲只能在監獄中自殺,並留下了絕命詩,“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
一直等到了萬曆皇帝繼位的時候,胡宗憲才被平反昭雪,恢復名譽。歷史上胡宗憲的結局其實印證了《大明王朝1566》中的臺詞“朝野都知道,我是嚴閣老提攜的人。千秋萬代以後,史書上我胡宗憲還會是嚴閣老的人。”
歷史上的胡宗憲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也是一個為國家立過大功勞的。比如胡宗憲是個超級學霸,27歲的時候中的進士,那一年全國一共有320人中了進士。他在益都做知縣的時候,為了讓那些豪強地主納糧,採取“嚴信賞罰,以寬濟嚴”的措施,徵收稅糧超額完成,甚至他還為下一任的官員備好了餘糧。
現在提起明朝抗倭,很多人都記得戚繼光、俞大猷。但是很少人知道戚繼光和俞大猷是胡宗憲的手下的將領,當時在胡宗憲手下的將領,還有譚綸、唐順之、張四維、劉顯等人。整個抗倭的方針也是全部由胡宗憲制定的。東南沿海百年來的倭患,可以說正是靠著胡宗憲才能夠成功平定。
不過古代立場往往決定觀點,嚴嵩是奸臣,所以他手底下怎麼能有一個為國家做過大貢獻的人呢?更何況胡宗憲這個人還巴結過嚴嵩的乾兒子趙文華,甚至為了討嘉靖皇帝歡心,把俘虜押送到北京城。當時的胡宗憲,甚至還特意養了向田汝成、徐文長這樣的飽學之士,專門替他寫青詞,以及為皇帝報祥瑞。
不過胡宗憲那個時候也有自己難處。無論他仗打得多好,立下了多大的功勞,如果不巴結嚴嵩等人,不討好皇帝,他隨時都有可能被撤掉。《大明王朝1566》中把胡宗憲的這段歷史給略掉了,只突出了他的功勞。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
5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一說起抗倭可能最先被人想到的就是戚繼光了吧。可不知道大家是否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戚繼光是一名武將,是戰鬥在抗倭第一線的一位偉大英雄,可問題是當戰士們在前線浴血奮戰時是誰在為他們供應軍資糧草?是誰在後方排兵佈陣排程指揮?想明白了這些問題,我們就能知道在戚繼光身後有一位一直默默支援抗倭鬥爭的幕後人物,這個人就是題主所說的胡宗憲,甚至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他對抗倭鬥爭勝利的貢獻可能還超過了戚繼光。
事實上在抗倭鬥爭中湧現出來的最強悍的兩員戰將——俞龍戚虎(俞大猷、戚繼光)都是由胡宗憲一手提拔起來的。嘉靖三十四年明廷任命胡宗憲擔任浙江巡按御史,隨即提為總督,總制東南七省軍務,領導抗倭滅冠。也就是說:如果俞大猷、戚繼光是戰鬥在抗倭第一線,那麼全面領導整個東南抗倭戰場的就是胡宗憲。胡宗憲上任後召徐渭、沈明臣、茅坤、文徵明、鄭若曾等為幕僚,參賛軍務;以俞大猷,戚繼光、盧鏜為大將,制定“攻謀為上,角力為下”,和“剿撫兼施,分化瓦解”策略,轉戰江、浙、閩、贛,每役躬擐甲冑,指授方略。至明嘉靖三十六年計斬徐海,俘陳東、降汪直,斷倭寇之內應,東征西討,終於彌平倭患,使東南百姓重新過上安定的生活。
胡宗憲不僅立足於平定已作亂的倭寇勢力,而且立足於平定倭寇後如何保證國家海防不再遭受入侵: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4年)胡宗憲針對倭寇“去來飆忽難測”、“海涯曼衍難守”,沿海地區隨時可能遭受倭寇焚掠的情況,決定建立沿海防禦系統。組織人員把沿海倭情、地理形勢及抗倭措施編成《籌海圖編》,指導抗倭鬥爭。“繕甲造艦”,修造戰船千艘,多置火器,配備佛郎機、鳥銃、火磚、噴筒、火箭等,由俞大猷、戚繼光分率巡洋。福建沿海設立哨兵,置烽火門、小埕、南日、浯嶼和銅山五大水寨,派駐軍隊捍衛海岸。浙江沿海設海鹽、澉浦、乍浦三大水寨,招募蒼山、福清等船78只佈列各港口,以四參將六總兵統之,“不拘警報有無,而親出海洋,嚴督各總戮力用命,以遏海寇於方來”。明朝真正的水師就是從這時建立的。
按說這樣一位對抗倭大業做出傑出貢獻的歷史人物應該會被後世永遠銘記才對,可事實上他的知名度不僅遠遠低於自己一手提拔的俞大猷、戚繼光等人,甚至在身後還曾被人頗多詬病。究其原因乃是因為他為人處世過於圓滑,又過分貪婪——就個人私德而言:他可算不得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如果說領導抗倭鬥爭是他一生最大的亮點;那麼在個人私德上他也有著巨大的汙點。
當時嘉靖皇帝寵幸嚴嵩父子,一時之間嚴家父子把持朝政擅權弄政,在這樣的局面下朝廷大臣們迅速站隊:凡是想要出人頭地仕途暢通的都主動巴結獻媚嚴家父子;而那些瞧不起嚴家父子為人的大臣們則堅持不與之同流合汙。然而胡宗憲卻認為:自己的目的是為了抗倭,為了東南百姓的安定,如果自己不主動巴結嚴家父子,那麼在軍需糧餉、選將用人等問題上嚴家父子必定對自己多方制肘。就這樣胡宗憲被朝中那些正直的大臣視為與嚴黨同流合汙。
除了主動巴結攀附嚴黨外,胡宗憲侵吞軍餉、生活奢侈、好色都是不爭的事實——胡宗憲透過在浙江加派“提編”等額外稅賦和請求留存浙江鹽銀等手段,聚斂了數額巨大的錢財,有“總督銀山”之稱。不過客觀而言:胡宗憲貪汙所得也並非全用於自己的個人享受,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被他用來打點上下關係以換取他們對抗倭鬥爭的支援;可另一方面胡宗憲生活奢侈也實有其事,這意味著他的貪汙所得除了用來打點關係之下其中也有相當部分被他自己中飽私囊了。總體而言:胡宗憲貪汙更多是被當時朝廷整體的腐敗作風逼出來的,他自己私自截留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但對他的政敵而言:只要你有這樣的行為,那麼你自己私自截留了多少就不重要了。
其實胡宗憲基本上是一個高配版的韋小寶——從個人私德而言:他和韋小寶一樣並不光明磊落,完全是靠溜鬚拍馬換來仕途暢通;可相比韋小寶而言:他具有更強的個人能力並始終不渝為抗倭鬥爭、安定百姓默默奉獻。他是一個有能力的幹才,但不是一個有操守的清官,這樣的人如果碰上朱元璋、朱棣這樣的盛世明君或許能建功立業流芳百世,如果碰上朝政腐敗的王朝晚期就難免同流合汙。
嘉靖四十年他因南京給事中陸風鳳儀彈劾胡宗憲為“嚴(嵩)黨”而入獄。明世宗對群臣說“宗憲非嚴黨,朕拔用八九年,人無言者。自累獻祥瑞,為群邪所嫉”。於是獲釋。第二年御史汪汝正以宗憲付嚴嵩之子嚴世蕃手書中有“自擬聖旨”罪再次彈劾胡宗憲,又重新下獄。在獄中,胡宗憲憤然上書數千言,發出“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的慨嘆。世宗憐之,久未定其罪。嘉靖四十四年,胡宗憲瘦死獄中。隆慶六年(1572)宗憲案得以昭雪,並錄平倭功勳。萬曆十七年(1589)胡宗憲孫胡燈奏準,御賜葬故里龍川之天馬山,諡號襄懋,備極哀榮。
在電視劇《大明王朝》中更多是側重於講述胡宗憲的抗倭功績,而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無論胡宗憲仗打得多好,立下了多大的功勞,如果不巴結嚴嵩等人,不討好皇帝,他隨時都有可能被撤掉。從這個意義上而言:胡宗憲最後的墮落不是他個人的悲劇,而是當時的朝廷體制下造成的時代悲劇,在這一過程中他也有他的無奈,關於這一方面在電視劇中就基本忽略掉了。我個人倒不認為這一定是在刻意美化,畢竟一部影視作品不可能完完全全將人性的複雜剖析到位,過於繁雜的情節塑造反而可能會影響觀眾的觀感。
-
6 # 低調De偽善
胡是能臣,他不能改變官場糜爛的環境,他只能在這個環境在做出一番事業,這是一個臣子可悲又無奈的事情。沒有他坐鎮東南,沒有他諂媚嚴嵩,如果換個昏聵無能之人,那倭寇之亂什麼時候能平息,江浙福建海波又何時蕩平?猶未可知。嘉靖和嚴嵩首輔都是人精,可在玩人上是人精,嚴嵩只給自己嚴黨的人高官厚祿,不依附於他怎麼去做高位?整個朝廷已經這樣,只能是個把人去力挽狂瀾,而不是制度上的健康化取治理國家,這才給張居正後來留下,最後一條路,就是給國家撈錢,因為別的方面不是張居正一個人可以抗衡的,他只能去給國家撈錢,然後練兵,短暫強化明朝的實力,給明王朝續上不到百年的光景,胡宗憲也一樣。
-
7 # 楊角風發作
其實是的,有點刻意的成分,但是不管劇中怎麼美化,都改變不了他必亡的結局,即使胡宗憲使出了渾身解數,也難逃!
甚至嚴嵩最後一次見嘉靖帝時,也遞給嘉靖帝一份名單,並講到:
“有些人當遭天譴,有些人萬望皇上保全!”
而在這份名單上,排在第一位的赫然是曾經的得意門生,支撐東南剿倭大業的胡宗憲。劇中演到胡宗憲病退後結束,實際上他的命運並沒有止步於此,在嚴世蕃、羅龍文等人被抄家之時,胡宗憲也被牽連。
嘉靖帝四十四年十一月,也就是劇中海瑞進京四個月後,大家都在分抄沒嚴黨的錢之時,胡宗憲在獄中自殺,留下一行詩句:
“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
下面我們就來重點講述一下胡宗憲是如何一步步走進墳墓的?
一、
胡宗憲,在劇中的表現堪稱完美,他一開始任浙直總督兼浙江巡撫,是兩京十三省最大的封疆大吏。
身為嚴黨骨幹,又深受嘉靖帝和嚴嵩重視,甚至連對立面的清流派對其評價也頗高,甚至朝廷上下形成共識:
“朝廷不可一日無東南,東南不可一日無胡宗憲!”
下面我們就分析一下,頂級謀士胡宗憲,是如何一步步被逼上絕路的,他是否有破解之道?
一切事情的根源就在於嘉靖朝的財政危機,危機的始作俑者是嘉靖帝,由於他的揮霍無度,加上嚴黨的貪汙,導致國庫空虛。清流派盯著虧空不放,嚴世蕃又一個勁地往嘉靖帝頭上扯,幾方平衡之後,嚴嵩提出了“改稻為桑”的國策。
用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此項政策絕對是好政策,只要落實得當,是完全可以緩解財政危機的。
胡宗憲是沒有權限制定政策,但是他卻是國策的真正執行者。他所在的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是不可能在一年之內順利推行改稻為桑國策,況且桑樹長成也不是一年就夠的。
為什麼說溝通很重要,這裡就有體現,嚴世蕃一個勁地催促,裕王又派了一個譚倫過來搗亂。導致胡宗憲提出的暫緩執行“改稻為桑”的奏疏,在嚴世蕃看來他是在改庭換面。嚴黨不信任他,譚倫又一個勁拉攏他,連嘉靖帝也懷疑他是黨爭之人。
二、
封疆大吏態度模稜兩可,底下的人就開始有小動作,這才有了屬下瞞著胡宗憲玩了一次“毀堤淹田”。
嚴黨這邊是想方設法逼老百姓就範,而清流派那裡卻在拍手叫好,想以此作為扳倒嚴黨的工具,甚至希望浙江越亂越好。
胡宗憲在賑災現場說了一句話:
“幾百萬生民,千秋之罪啊!”
此時胡宗憲最難,作為浙直總督,第一把手,必然要為此次人禍負責。如果不能當機立斷,朝廷內部嚴黨跟清流派就會拿著浙江百姓當籌碼,互掐起來。黨爭一起,天下大亂,浙江又在受災,倭寇又蠢蠢欲動,東南不保,大明朝不保……
於是胡宗憲揮淚斬了杭州知府馬寧遠,以及建德和淳安兩個縣令,再加上太監李玄,他們四個成了黨爭下的第一批炮灰。
胡宗憲第一次進京彙報,掩蓋了“毀堤淹田”的真相,自己承擔了所有責任,並辭掉了浙江巡撫職務,成功避免了第一次黨爭。
胡宗憲離開京城全心全意去抗倭,嘉靖帝跟呂芳有一段對話,其實評價胡宗憲到底是一個什麼人時,呂芳用媳婦來概括:
“上面有公婆要孝順,中間有丈夫也得顧著,底下還有那麼多兒女要操勞。辛苦命,兩頭不討好。”
這句話也揭示了,胡宗憲既沒有全力推行“改稻為桑”,得罪嚴世蕃;又沒有讓“毀堤淹田”大白天下,也讓裕王等人不滿意,由此他陷入了孤軍奮戰的境地,兩頭不討好!
三、
胡宗憲非常清楚,自己要想破局,前提就是浙江百姓能保住,如果百姓都保不住,東南也就不會再要胡宗憲。
胡宗憲明知道戶部不會借給他糧,但仍然不死心,硬借一番,果然徐階和高拱暗示無糧可借。張居正更過分,甚至說出了這樣的話:
“乾脆讓浙江亂起來,就當做我大明朝身上爛了一塊肉,這塊肉一爛,嚴黨這個膿瘡,就到了該擠的時候了。”
走投無路之下,胡宗憲隻身前往江蘇,向昔日好友兼應天巡撫趙貞吉借糧。趙貞吉也算實誠,明確告訴胡宗憲,別說一百船,就是二百船江蘇也拿得出,但是時局不允許,兩頭的人也不讓。
“浙江不死人,這件事就完不了,死一萬個人是個數字,死十萬人,百萬人也是個數字!”
如果真到了那一步,嚴嵩不留胡宗憲、裕王不要胡宗憲、嘉靖帝也得砍了胡宗憲。萬般無奈之下,胡宗憲透過戰事之時的臨時調撥權,硬是從趙貞吉那裡借了軍糧。
時局已經爛到根了,嚴黨和清流派都以浙江百姓為籌碼,坐視不管,只有胡宗憲還在苦苦撐著,既為了百姓,也為了自己的名聲。
他曾經就對譚倫講過:
“我的老家給我豎了三座牌坊,我都五十多了,活到七十也就再熬過十幾年,我不會讓老家人把我的牌坊拆了!”
四、
明明知道嚴黨必倒,那麼面對裕王那邊幾次伸出來的橄欖枝,胡宗憲為什麼不接?
用他對李時珍說的話就是:
“誰都可以去倒閣老,唯獨我胡宗憲不能倒閣老。”
其實他何嘗不清楚,他倒了嚴嵩,裕王那邊也不會收他,嘉靖帝也不會留他,一般情況下做小人的,都沒有善終的:
“我可以不做名臣,但不能夠做小人!”
如果沒有海瑞,這次危機或許真能躲過去,下次倒嚴的機會什麼時候出現,並未知。但局勢一步步走向最壞的境地,胡宗憲在剿倭的同時,浙江貪案爆發了,嘉靖帝一封密信招進了京。
此時嘉靖帝也很難,浙江剿倭臨時換帥是大忌,可是嚴黨也到了該倒的時候,他不惜用高官厚祿收買胡宗憲,希望他能與嚴黨做切割,可惜失敗了。
“嚴嵩當政二十年,到底貪了還是沒貪,是別人打著他的牌子在貪,還是他自己有貪賄行為,皇上比微臣更瞭解他。”
雖有一萬個猶豫,但是胡宗憲還是帶著賬冊去見了嚴嵩,但嚴嵩的表現讓胡宗憲感動不已。再次堅定了維護恩師的信念,此次危機也被順利化解,胡宗憲留給嘉靖帝一個“公忠體國”的印象。
但大廈將傾,沒有一塊磚是無辜的,包括胡宗憲在內,根本支撐不住!
五、
浙江貪案在海瑞和趙貞吉的推動下,還是走向了對嚴黨最不利的境地,這邊趙貞吉還在弄徽商坑胡宗憲,那邊嚴嵩親自來了信,讓他停止跟倭寇決戰,休養生息……
站在人生三岔口,胡宗憲這麼多年對恩師的形象瞬間毀掉,想到了一死了之,以此維護自己名臣的形象:
“身冒炮矢,意在殉國,以全忠名!”
但被齊大柱等人救了,最後關頭,胡宗憲選擇了民族大義,燒掉了嚴世蕃的書信,下令取得對倭寇作戰的台州大捷,同時也產生了退意,希望以此能保全自身性命。
胡宗憲跟海瑞有兩次碰面,一次是在軍營,一次是在海瑞家中,第一次他給海瑞唸了首高岑詩:
“我本漁樵孟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澤中,寧堪作吏風塵下。只言小邑無所為,公門百事皆有朝。拜迎官長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
最後一次是在海瑞家,並告訴了海瑞一句真理:
“皇上要用的人誰也推不倒,皇上不用的人誰也保不了。”
確實如此,告病還鄉的胡宗憲,後來還是被嘉靖帝招了回來,從嚴黨倒臺的那一天開始,胡宗憲就已經預料到這一天了。
其實從他參與黨爭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了結局,其實哪個人不是這樣?
夏言、嚴嵩、徐階、張居正……一代又一代首輔,一代又一代被幹掉,黨羽幹了一批又一批,都說大樹底下好乘涼,可是大樹倒下的時候,砸死的也正是在下面乘涼的人,沒有人能避免。
一代名臣,有手段,有謀略,為民,為社稷,最終死在了獄中,正所謂朝廷不可一日無東南,東南卻可無胡宗憲!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大明王朝1566》,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喜歡就關注吧!
回覆列表
首先,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大明王朝》是否有意美化胡宗憲?
胡宗憲毫無疑問地是位民族英雄,為大明穩定東南邊疆做出傑出貢獻,就這點應該值得稱頌。人無完人,總會有缺點。最重要的是看他做了什麼,好的地方就應該讚揚,不好的地方可以批評。不像有的人身在高位,卻碌碌無為,那才是最大的錯胡宗憲作為嚴黨在浙江山頭的第一號人物,在倒臺風暴中,不僅皇帝要保他,連裕王一系的人馬也要保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