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太史
-
2 # 小鴿子看世界
1915年的時候,大多數的愛爾蘭人在他們土地上生活得還是比較快樂的,而較那之前最近一次嚴格意義的叛亂要追溯到半個多世紀之前的1848年。透過像丹尼爾·奧康奈爾和查爾斯·斯圖爾特·巴涅爾這樣的一些政治家們的艱辛努力,終於收穫了一種形式的平等,至少從法律上來講,不會再將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區別對待了。那個時候,都柏林的居民們陷入了窮困潦倒的狀況嗎?婦女和窮人們被剝奪了公民權利嗎?答案雖然是肯定的,但那是因為整個大英帝國的人民都是這樣。帕德里克·皮爾斯,一位好戰而又激進的民族主義者,管理著一所推崇使用蓋爾語並試圖推動愛爾蘭革命的學校。而英國當局竟然也承認了這所學校的存在。事實證明雙方都並不想要煽風點火,故意製造衝突。因為沒有那麼多合理的理由促使他們這樣做。另一邊,共和主義的思想也可以在投票箱中被表達著。
然而,接下來發生了這些事情:
1916年的復活節起義是由一支叫作愛爾蘭共和兄弟會的秘密共和派組織所領導發動的,其中有部分激進分子甚至是獨立派。很多愛爾蘭人民並不是很支援這次運動。而這實際上是一個秘密的武裝組織在愛爾蘭土地上對大英帝國發動的一次叛亂,其對都柏林這座城市造成了巨大的損害,平民死亡人數接近三百人。當時沒有人對這場叛亂的目的表示在意或支援。
然而,英國方面卻做出了極為荒謬的舉動,它的反應太過激烈,對整個愛爾蘭地區都實行了戒嚴令。這直接導致了三千五百多人被捕,其中大多數人和所謂的武裝民族主義並無任何聯絡。就連包括像蓋爾運動協會和蓋爾語聯盟等這樣一些友好和平的組織也遭到了嚴厲懲戒,即便未被逮捕,但組織本身被剝奪了很多權力,組織者也被捲入調查。經過了一系列的秘密審判後,英國方面最終對十六名曾參與復活節起義的民族主義分子進行了處決。其中有些人是組織領導者,有些人是普通士兵,有些人則是無辜平民,和這場起義運動毫無關係,還有些人則因打擊手段過度而致流血過多而死。詹姆斯·康諾利的最後時刻就是面對行刑隊來執行刑罰的時候,仍只能癱臥在椅子上。
英國政府的舉動真的太過了。現在的愛爾蘭人們回想起過去的這些叛亂運動,更多的是感到同情。而英格蘭與愛爾蘭間的關係也因為這些過往被迫退步了差不多一百年。在1918年的大選中,新芬黨,這支主張以武裝叛亂運動為手段的黨派,在105個議席中,竟獲得了733席。所以說,這場起義運動,或者更確切地說,應該是英國政府對這場起義運動的一系列殘酷鎮壓行為,使得人民的反英情緒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漲。
1919年,愛爾蘭獨立戰爭拉開了序幕,這可能是世界範圍內僅有的幾次因選民支援問題而爆發的民族革命。但這同時也是這場戰爭最終能取得勝利的關鍵原因。之前發生在愛爾蘭地區的各種起義運動之所以大多以失敗告終就是由於缺乏人民群眾的關注和支援,而這場獨立戰爭則不同,它獲得了至少一半的愛爾蘭人民的擁護和鼓勵。
-
3 # 來杯歷史阿華田
主要原因:
1.英國曆史上對愛爾蘭長期蠻橫的態度。
2.一戰後,加拿大,澳洲,南非等自治領掀起獨立浪潮,英愛關係亦長期惡化,愛爾蘭順勢要求獨立。
3.英國與愛爾蘭的國家定位不同。英國定位為世界性帝國,要的是全球霸權。愛爾蘭更重科技與人文,主張裁軍和人權外交。而當今的形勢,英國急於脫歐,撇清關係,愛爾蘭則主張加強歐盟內部的團結,提升歐洲整體影響力。
4.北愛新芬黨被英國列為恐怖組織。北愛共和軍在20世紀70到90年代甚為活躍,製造多起恐怖襲擊,令英國政府甚為頭疼。
綜上,由於價值觀,國家定位以及現實利益衝突,道不同不相為謀,愛爾蘭急欲擺脫英國控制。
-
4 # 牛牛莽
哈哈,這個問題很簡單嘛!西方人不是很推崇“民主”嗎,由西方世界內的一個地方跳出來要求獨立,不是彰顯了“民主”在世界範圍之內也是很普遍嗎?很奇怪的是美國那麼多州怎麼不搞“民主”呢?作為向全世界輸送“政治打包”的美國,給全世界人民做做榜樣,做做樣板多好,他做的很差,想想如果美國境內獨立成十幾個國家,就很高興,哈哈哈。再說西方人也不是很高尚的,想當官的人大有人在嗎?“獨立”了,當官的機會就多了,然後什麼也有了,哈哈。想想其實民主實現得最好的國家是英國,歷史可以重演的話,英國一戰時多大,美國是他的,加拿大也是,澳洲也是,印度也是他的,非洲還有。你看他多好,當地人要民主,要獨立,給就是了,所以美國獨立了,加拿大,澳洲,印度也獨立了。現在只剩下一個可憐的英國倫三島,現在蘇格蘭還要獨立,別逼人家了!,就美國作作示範最好了。
-
5 # 鳶尾凌礫
愛爾蘭在1922年之前為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個組成部分。1845年因為馬鈴薯欠收問題造成愛爾蘭大饑荒,英國政府在能進口美洲糧食的情況下卻未提供太多協助,造成四分之一的愛爾蘭人口減少,讓許多愛爾蘭人對英中國產生不滿。1919年,大多數於1918年大選中當選的愛爾蘭議員拒絕在英國下議院任職,他們自行組成了愛爾蘭議會(愛爾蘭語:Dáil Éireann),並於1919年1月以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的名義釋出了單方獨立宣言。
當時,愛爾蘭沒有得到國際上的承認,但在英愛戰爭(亦稱愛爾蘭獨立戰爭)後,英愛雙方代表達成英愛條約,給予愛爾蘭合法的自治權,即自治領地位。愛爾蘭成立愛爾蘭自由邦,領土包括愛爾蘭全島,但條約允許北方六郡(即北愛爾蘭)不參加愛爾蘭自由邦。愛爾蘭自由邦憲法同時規定,愛爾蘭為君主立憲制,愛爾蘭國王由英國國王兼任,同時設立總督職位,議會實行兩院制,成立“行政委員會”(即內閣),設立行政委員會主席職務。1937年12月29日,愛爾蘭採用了新的愛爾蘭憲法(Bunreacht na hÉireann),將國名正式定為“愛爾蘭”(Éire),設立愛爾蘭總統(Uachtaráin na hÉireann)職位,但國王繼續根據成文法在國際上為愛爾蘭國的象徵。1949年4月1日透過的愛爾蘭共和國法案最終廢除君主制,將國王職權全部交予總統,愛爾蘭成為共和國。
-
6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嚴格意義上而言:愛爾蘭、蘇格蘭、威爾士等地與英格蘭有不同的歷史源頭,事實上大英帝國的正式國名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愛爾蘭獨立後更改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嚴格意義上這並不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而是由各邦國結成的聯盟,大體上和美國、蘇聯、德國等國的聯邦政體類似,在這種政體下愛爾蘭實際上是一個擁有一定自主權的國中之國。
根據組成聯合王國的各邦國之間締結的聯合條約:愛爾蘭、蘇格蘭、威爾士等地是擁有一定自主權的,比如他們可以自由地保留自己的語言、宗教以及傳統的生活模式。但隨著大英帝國在全世界範圍內大力擴張殖民地以及工業革命帶來的巨大成果令倫敦政府日益膨脹起來,他們不斷干涉愛爾蘭、蘇格蘭、威爾士等地的自治權力。
倫敦政府的干涉引起了各自治地區的反抗,尤其是在愛爾蘭這種反抗尤為激烈。這主要是因為相比威爾士和蘇格蘭,愛爾蘭和大英帝國的主體英格蘭之間地緣距離更為疏遠——威爾士和蘇格蘭畢竟還是在不列顛島上,愛爾蘭卻是孤懸海外。相對疏遠的地緣距離制約著英格蘭對愛爾蘭的同化滲透:威爾士和蘇格蘭基本上都和英格蘭一樣皈依了新教信仰,而愛爾蘭依然堅守著傳統的天主教信仰。
事實上從愛爾蘭被合併入聯合王國的第一天起愛爾蘭人就一直在反抗著倫敦政府的統治。1845年至1850年的愛爾蘭大饑荒使英國統治下的愛爾蘭人口銳減了將近四分之一;這個數目除了餓死,病死者,也包括了約一百萬因饑荒而移居海外的愛爾蘭人。馬鈴薯是19世紀愛爾蘭人賴以維持生計的唯一農作物,而作為地主的英華人卻只關心穀物和牲畜的出口。在愛爾蘭發生馬鈴薯饑荒時期大不列顛仍從美洲進口大量糧產,其中一部分甚至經過愛爾蘭的港口轉運;但飢餓的愛爾蘭人卻買不起這些糧食,英國政府提供的協助也十分稀少,最終造成高比例的愛爾蘭人餓死。自然災害以及政治壓迫迫使人們揭竿而起,愛爾蘭人視倫敦政府在饑荒中的不作為是對愛爾蘭民族的種族滅絕政策。一百餘萬愛爾蘭人死於饑荒的慘劇激起了愛爾蘭人的民族意識,在它的指引下激進的新芬黨成為爭取愛爾蘭獨立領導的先鋒。
北美殖民地的獨立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對愛爾蘭是一種鼓勵:一則北美獨立運動給愛爾蘭提供了一個可以借鑑的先例;另一方面愛爾蘭人對外移民的主要方向其實就是北美,很多愛爾蘭人和自己遠渡重洋的北美愛爾蘭裔親戚依然有聯絡。時光進入20世紀後隨著大英帝國的盛極而衰:先是經濟停滯不前,喪失世界工廠地位,一戰後更是被迫給予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自治領更大的特權,大英帝國的國際地位相對下滑。這時原本就已不安分的愛爾蘭人更加按捺不住了,他們迫切希望像加拿大、澳洲、紐西蘭一樣獲得自治地位,甚至有可能的話他們更希望像美國一樣從大英帝國獨立出去。於是在1919年愛爾蘭獨立戰爭爆發,戰爭的結果是愛爾蘭從大英帝國獨立出來,但愛爾蘭北部一部分已皈依新教的地區仍留在聯合王國內,當然這是愛爾蘭極端民族主義者所不能接受的,北愛問題由此而來。
-
7 # 張冰1991
因為英國在歷史上的尿性就是英國優先,不把愛爾蘭人當人看。曾經的災荒時期,有糧食出口都不救濟愛爾蘭人,任其自生自滅。所以英國曾經有很多殖民地本來應該一步一步本土化。但是英國就那尿性。也難怪沒什麼凝聚力,連蘇格蘭都想公投獨立。這種國家想獨立出來很正常吧
-
8 # 腓利2
這題目有點問題,愛爾蘭本是獨立國家,而北愛爾蘭要脫主英國,因英國要脫歐,而北愛是英國一部分,它在歐洲大路上,與愛爾蘭相連,與英倫三島不相連,它原本就屬於愛爾蘭,因此,它與歐洲大陸聯絡更加緊密。
-
9 # 煮酒君
自從英國脫歐後,便面臨著一個很嚴重的領土分裂的問題。那就是脫歐意願並不是很強烈的蘇格蘭以及北愛爾蘭,在面對脫歐時與蘇格蘭存在著巨大的分歧,而這種分歧則使得本來就一直爭取獨立的蘇格蘭、北愛爾蘭更加渴望獨立。特別是北愛爾蘭,這個直到上世紀還有武裝勢力在對抗英國爭取獨立的地區。
嚴格意義上來說,北愛爾蘭的獨立是愛爾蘭不徹底獨立遺留下來的問題。歷史上愛爾蘭與英國的關係,最早可以追溯到12世紀。1169 年英格蘭開始入侵愛爾蘭,由此拉開了長達八百多年的英愛糾葛。到了至1801年,雙方簽訂《英愛同盟條約》,愛爾蘭正式併入英國版圖,成立了“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愛爾蘭成為英國的第一塊殖民地。
作為英國的第一塊殖民地,愛爾蘭成為了那個正如火如荼的英格蘭的重要原材料產地以及商品傾銷地。壓迫成為了那一時期裡面,愛爾蘭的主旋律。但是對於吃苦耐勞的愛爾蘭人來說,對於英格蘭的壓迫依舊選擇了隱忍,直到那場危機的爆發。
在愛爾蘭的歷史當中,最痛苦的一段回憶無疑是1845-1852年的愛爾蘭大饑荒。在這次饑荒之前,愛爾蘭也曾經因為英格蘭的壓迫而發生了多次饑荒,但是1845年至1852年饑荒尤為嚴重。據史料記載這場饑荒呈現出了持續時間長、反覆性且破壞性大的特點,超過了之前的歷次饑荒。
這場慘烈的饑荒的起因正是愛爾蘭人最依賴的食物——馬鈴薯。愛爾蘭作為英國的第一塊殖民地,一直以來就被英華人當作是農業區、畜牧區。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對於農牧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為了提高愛爾蘭的生產力,英華人將馬鈴薯引入到愛爾蘭,讓馬鈴薯成為愛爾蘭人的主食。
馬鈴薯自傳入愛爾蘭後,適應了當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逐漸地被廣泛種植。因其產量高、營養價值好,深受大多數貧窮愛爾蘭人的喜愛。有資料統計,19世紀40年代早期,愛爾蘭人的日均食用馬鈴薯量達是 5 磅(約合 2. 3 千克),底層勞動者更是高達10-12 磅(約合 4. 5-5. 4 千克)。要知道同期的法國,人均食用馬鈴薯量才6盎司(約合 165 克),可見愛爾蘭人對馬鈴薯的依賴度是多麼的高。
雞蛋如果只放在一個籃子的話,很有可能全部被打碎。高度依賴馬鈴薯的愛爾蘭人在1845年開始面臨著巨大的危機。在這一年裡,馬鈴薯黴病也傳到了愛爾蘭,損壞了1845年作物產量的1 /3左右,而1846年則更為誇張,幾乎全部馬鈴薯都被損壞掉。到了1847年的作物受損程度有所減輕,但是到了1848 年又將大部分馬鈴薯都損壞掉了。
天災無可避免,但是人禍卻是可以避免的。最初大饑荒的那幾年裡,愛爾蘭人因為主食馬鈴薯欠收,請求英國政府不要收走未受到“馬鈴薯黴病”的其他穀物。可是英國政府竟不顧愛爾蘭人的死活,逼著愛爾蘭人照樣向他們出口穀物等。隨著大饑荒的範圍不斷擴大,英國政府才開始組織救災工作,並且廢除了《穀物法》以便能夠自由地進口國外穀物,緩解災情。但是這些救災工作力度不大,最終由於飢餓、傷寒、霍亂,造成愛爾蘭150萬人死亡,迫使200萬人移居海外。
這場大饑荒的爆發,讓本就不滿英國統治的愛爾蘭人掀起了反英浪潮,愛爾蘭人與英格蘭人的矛盾日漸加劇。伴隨著饑荒過程中的農業暴動,愛爾蘭民族主義運動更是如火如荼地發展,其目標更加旗幟鮮明地指出,要成立一個獨立、自主的愛爾蘭共和國。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愛爾蘭人趁著英國深陷一戰之際,爆發起義,可惜的是起義以失敗告終。兩年之後的1918年英國舉行大選,愛爾蘭議員大多為爭取民族獨立的新芬黨人。他們成立愛爾蘭議會,並於1919年1月宣佈成立愛爾蘭共和國,組成臨時政府,並組織愛爾蘭共和軍,到處開展反英鬥爭,同時派出代表與英政府談判,要求承認愛爾蘭獨立。英
國被迫於1921年12月與愛爾蘭臨時政府簽訂和約,承認愛爾蘭南部26郡為自由郡,北方六郡仍留在英國。1948年12月,愛爾蘭宣佈正式脫離英聯邦。1949年4月英國承認愛爾蘭獨立,但拒絕歸還北方六郡。
這個北方六郡就是我們熟知的北愛爾蘭。北方六郡之所以沒有跟隨愛爾蘭一同獨立,這是因為在大饑荒時代這六郡因其經濟比較發達,與英國本土貿易往來頻繁,所受饑荒影響較少,無形當中拉開了與南部26郡的差距。再加上北方六郡是多為基督新教教徒,與南方26郡的天主教教徒有著難以逾越的文化隔閡,這使得北愛爾蘭沒有跟隨愛爾蘭一同獨立出來。
-
10 # HuiNanHistory
愛爾蘭有一千個、一萬個正當理由從英國獨立出去。
一言以蔽之:英國將愛爾蘭視作盤剝的殖民地,愛爾蘭被搞得民不聊生。
英國對待愛爾蘭的政策很簡單,就是將其打造為帝國的原料供給地和商品傾銷地。對此,馬克思曾在《資本論》中指出:
愛爾蘭,就在今天還不過是由寬大海峽所隔開的英格蘭的一個農業區域,它對英格蘭供給穀物、羊毛、家畜,並供給農業上、軍事上的新兵。
在這一原則下,英國並不是很care愛爾蘭人民的生活境遇。英國想盡一切辦法,吞併愛爾蘭的土地,剝削、壓迫愛爾蘭人。
最嚴重的一起事件,當屬19世紀中期發生的愛爾蘭大饑荒(1845-1852),愛爾蘭的人口銳減了四分之一。
且不說大饑荒與英國此前在愛爾蘭的農業政策有脫不開的關係;在饑荒發生期間,英國政府漠視愛爾蘭人的死亡,當時的英國首相羅素(John Russell)指出英國不會去施捨愛爾蘭災民,愛爾蘭的苦難只能由他們自己解決。甚至於羅素政府中還有人說出這樣沒有良知的話:
The judgment of God sent the calamity to teach the Irish a lesson.(這場災害是上帝帶給愛爾蘭人的教訓)。
綜上所言,愛爾蘭人獨立的理由是非常充分的。
-
11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在歐洲西北部的大西洋海面上位於北緯50°30′~55°30′、西經5°30′~10°30′的區位上是一座被蒼翠碧綠的林木所籠罩的島嶼,人們習慣性地稱其為“綠寶石島”,而這座島的正式名稱則是愛爾蘭島。愛爾蘭島南北長475公里、東西寬275公里,全島總面積約6.4萬平方公里。就是在這麼一座並不太大的島嶼上分佈著兩個國家的領土:一個是愛爾蘭共和國,另一個是英國治下的北愛爾蘭。
愛爾蘭島之所以會形成這樣一種格局是由於歷史原因形成的:早在距今七千多年前愛爾蘭島上就已有遠古人類活動的蹤跡,然而這些島上最早的原住民卻和美洲的印第安人一樣最終被其他民族征服同化,所以這些愛爾蘭島上最早的原住民其實並不是今天的愛爾蘭人的直系祖先。公元前6世紀凱爾特人陸續從中歐入侵愛爾蘭,逐漸形成統一的文字和語言,建立起至少五個小王國。
這五個王國分別是厄爾斯特、康諾赫特、蒙斯特、南倫斯特和北倫斯特。這一時期因此也被稱為“五王統治”時期。每個王國下面又分成若干個被稱為“圖爾斯”(Tuath)的氏族部落。當時愛爾蘭全島大約有150多個“圖爾斯”。各部族中實力最強的首領會被大家推舉為“最高國王”。這位“最高國王”可以不定期召集“諸王會議”以決定全島大事。島上第一個有據可查的最高國王來自康諾赫特王國。
這些凱爾特人是現代愛爾蘭人目前已知的最早直系祖先。這些凱爾特人在島上建造了固定的木製房屋,過著一種氏族集團式的生活。到了公元1世紀凱爾特文化之花已在整個島上盛開:凱爾特人世代流傳的民間傳說、動聽的民謠使民族的夜晚富有詩情畫意。島上五穀豐登、牛羊成群,遼闊的牧場綠草如茵,森林裡生長著四季常青的樹木。這時的愛爾蘭島呈現出一派和平安寧的景象。
愛爾蘭島東面的不列顛島大約相當於3.27個愛爾蘭島那麼大。在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之間還有一個面積只有572平方公里的馬恩島。這三個島由於歷史上千絲萬縷的聯絡而合稱“英倫三島”。當凱爾特人在愛爾蘭島逐漸站穩腳跟時另一部分凱爾特人也從歐洲大陸湧入不列顛島,所以這一時期愛爾蘭島和不列顛島英都是凱爾特人的地盤。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迪烏斯率四萬大軍入侵不列顛。
羅馬人用三年時間征服了不列顛島中部和南部地區(也就是今天的英格蘭),而在不列顛島北部今天蘇格蘭人的祖先頑強地抵抗了羅馬的入侵併維持了自己的獨立地位。羅馬不得不在不列顛修築了哈德良長城以抵禦北方凱爾特人對不列顛中部和南部地區的侵襲。從此哈德良長城以南的不列顛島(如今的英格蘭)開始受到羅馬文明的影響,而愛爾蘭島則仍處於一種原始封閉的世外桃源般的狀態。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際歐洲大陸的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三支日耳曼部族進入不列顛,後來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逐漸融合形成英格蘭人,不列顛島上的凱爾特人則被迫退到了今天的蘇格蘭和威爾士。由此可見愛爾蘭、蘇格蘭、威爾士等地與英格蘭其實有著不同的歷史源頭:愛爾蘭人、蘇格蘭人、威爾士人的祖先是凱爾特人;英格蘭人則是盎格魯薩克遜人的後裔。
在《哈利·波特》中紅髮的羅恩·韋斯萊一家是被金髮碧眼的馬爾福所瞧不起的。紅髮實際上是凱爾特人的一大基本體貌特徵,這和金髮碧眼的盎格魯薩克遜人存在較為明顯的差別。如今我們通常所說的“英國”其實只是一種通俗的說法,事實上這個國家的正式國名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是由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四部分共同組成的。
如果用我們華人傳統的“大一統”觀念來理解英國政治,那麼就只能得出隔岸觀火霧裡看花的結論。實際上在英國的傳統文化之中從來就沒有“大英”的認同:蘇格蘭人、威爾士人、北愛爾蘭人都有各自的民族心理認同。如今在構成聯合王國的四部分中英格蘭由於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所以客觀上處於相對強勢的地位,然而這不代表蘇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等地只是英格蘭的附庸。
事實上構成聯合王國的四大主體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並不存在誰附屬於誰的問題。愛爾蘭、蘇格蘭、威爾士並不是加入了英格蘭,而是作為平等主體與英格蘭組成聯合王國。秦始皇橫掃六國後透過採取書同文車同軌等一系列措施才得以鞏固大一統帝國,然而這樣的情況在英國是不存在的:喜歡看足球賽的人可能都留意到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一直都是以單獨身份參加世界盃足球賽的。
如果你到威爾士、蘇格蘭、北愛爾蘭等地旅遊千萬不要稱呼他們“ English”(英格蘭人),也不要稱呼他們為UK(聯合王國)人或British(大英)人。因為他們只會認同自己是蘇格蘭人、威爾士人、北愛爾蘭人。他們相當在意自己的民族獨立性。即使是在作為主體民族的英格蘭聚居區也只會以英格蘭人自居,而不會以聯合王華人或大英人自居,也就是就連英格蘭人自己都沒“大英”身份認同。
11世紀初的諾曼底王朝時期威廉一世將威爾士變為英格蘭的附庸地。到了1216年威爾士又進一步從王國降為英格蘭的公國。1284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發兵徹底征服整個威爾士並於同年頒行《威爾士法》。此後英格蘭不斷增強對威爾士的統治。也就是從這時起英國曆代王儲均有一個“威爾士親王”的頭銜。此後威爾士有過幾次鬧獨立的起義,但都被鎮壓下去。
從1284年至今這700多年的歷史裡威爾士基本上是始終處於英格蘭較為穩固的統治之下。威爾士國土面積20779 平方公里,相當於蘇格蘭的27%左右;威爾士人口309萬左右,相當於蘇格蘭的57%左右。最早被英格蘭征服且自身實力有限的威爾士還算相對比較穩定,而蘇格蘭、愛爾蘭與英格蘭的關係就要糾結許多。時至今日即使是與英格蘭同樣位於不列顛島上的蘇格蘭也尚未被英格蘭完全同化。
如今蘇格蘭儘管與英格蘭屢有齟齬,不過至少目前為止蘇格蘭仍留在聯合王國內。相比之下與英格蘭隔海相望的愛爾蘭似乎由始至終就從來也沒在心理上認可過英格蘭的統治。作為凱爾特人後裔的愛爾蘭、蘇格蘭人、威爾士人在人種上和英格蘭人存在差異性,相比之下與英格蘭隔海相望的愛爾蘭在地緣關係上要比蘇格蘭人、威爾士與英格蘭更為疏遠。
公元432年一個叫做帕特里克的英格蘭牧師來到愛爾蘭島傳播基督教及羅馬文化。一開始信仰原始宗教的愛爾蘭人對他的說教根本不感興趣。當時愛爾蘭人甚至一度打算用石頭砸死這位牧師。帕特里克在生死關頭隨手抓起身旁的一串三葉草,然後用他那生動活潑的演說技藝慷慨激情地講解了三位一體的基督原理。一番講解之後他猶如奇蹟般被島上居民奉若神明。
從此基督教就深深紮根於愛爾蘭,三葉草也因此被視為愛爾蘭的民族象徵,而這位帕特里克牧師則被愛爾蘭人尊奉為“聖帕特里克”。基督教內部分為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等不同的教派:愛爾蘭人所信奉的是天主教,而英格蘭人所信奉的是新教安立甘宗(英國國教)。相比之下蘇格蘭人所信奉的蘇格蘭長老會也屬於新教,所以蘇格蘭與英格蘭的關係還是要比愛爾蘭更為密切一些。
愛爾蘭的官方語言有兩種:愛爾蘭的第一官方語言是愛爾蘭語,而另一種官方語言則是英語。儘管愛爾蘭幾乎全民都會說英語,但多年來愛爾蘭始終致力於保護愛爾蘭語。由此可見愛爾蘭在人種、宗教、語言等各方面均與英格蘭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性。當然全世界任何兩個民族之間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所以差異性並不會必然導致兩個民族的尖銳對立。
真正導致愛爾蘭人和英格蘭不對付的是雙方在歷史上結下的恩怨。在漫長的古代歷史上愛爾蘭始終處於氏族部落形態,從來也沒能形成過統一的民族國家。這種四分五裂的政治格局引來了周邊勢力的覬覦之心:丹麥人、諾曼人、挪威人相繼入侵愛爾蘭。1155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以“重建愛爾蘭社會秩序”和“榮耀上帝”為由從教皇阿德利安四世那裡取得愛爾蘭的最高宗主權。
1171年亨利二世率領4萬英格蘭大軍登陸愛爾蘭。英格蘭人在都柏林戰役中取得決定性勝利後大多數愛爾蘭教士站到了亨利二世一邊,主教會議也宣佈效忠教皇並遵守羅馬教會的宗教儀式。就這樣透過軍事與宗教的雙重征服使愛爾蘭被納入到英國和羅馬教會的治下。不過這時的英格蘭只是取得對愛爾蘭名義上的統治權:事實上他們只佔據了都柏林附近一小塊區域,島上大部分領土還是處於愛爾蘭當地人的控制下。
然而從這時起英格蘭就堅持聲稱對整個愛爾蘭擁有宗主權。1542年英王亨利八世成為愛爾蘭國王,不過這並不意味著英格蘭和愛爾蘭的合併,事實上雙方依然是兩個國家,只是共同擁戴一位君主。可與此同時英格蘭人對愛爾蘭展開了大規模的移民和殖民活動:英格蘭開始採取“沒收與殖民分頭並進、雙管齊下”的方針向愛爾蘭內陸擴張,從而擴大了英格蘭人對愛爾蘭島的統治基礎。
1585年當時伊麗莎白女王政府制定了一個在芒斯特地區重建“東南英格蘭世界”的計劃:將這裡的土地封賜給35名領主和大約2萬名士兵,同時在當地推行英格蘭式的農業耕作方式。至16世紀末約有12000名英格蘭殖民者在這裡定居下來。在1603年“九年戰爭”結束後完成英國第一次真正把愛爾蘭全面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此後英國政府在愛爾蘭所推行的土地政策和宗教改革激起了當地人洶湧的起義浪潮。
16世紀的英國宗教改革使英格蘭人和愛爾蘭人之間又出現了宗教方面的對立情結:儘管英格蘭人和愛爾蘭人所信奉的宗教都屬於廣義上的基督教,然而他們各自所信奉的教派卻是截然不同的。英國在宗教改革以後試圖在愛爾蘭推行英國國教聖公會,而愛爾蘭人則堅持自己從聖帕特里克時代傳承下來的天主教信仰。英格蘭人統治愛爾蘭期間強行要求當地的天主教徒皈依英國國教。
這一時期信奉天主教的愛爾蘭人只能偷偷摸摸祈禱,而且還要冒著被英華人剝奪土地所有權的風險。愛爾蘭為維持自己的天主教信仰甚至同歐洲大陸的法國、西班牙合作以牽制英國。儘管英國戰勝了愛爾蘭、法國、西班牙組成的天主教聯軍,但面對愛爾蘭各地風起雲湧的反抗浪潮還是放棄了讓愛爾蘭改變宗教信仰的嘗試。除了宗教問題之外愛爾蘭和英格蘭的矛盾還集中表現在土地問題上。
湧入愛爾蘭的英格蘭地主用種種手段霸佔了愛爾蘭的土地,到十八世紀初愛爾蘭人自己擁有的土地只佔愛爾全部土地的5%。 失去土地的愛爾蘭人只能苦苦掙扎以求得溫飽。1801年愛爾蘭王國正式和大不列顛王國組成聯合王國,至此英國完成了兼併愛爾蘭的全過程。在此之前蘇格蘭已於1707年透過《聯合法案》同英格蘭組成聯合王國。隨著愛爾蘭加入聯合國王國後英倫三島就實現了統一。
長期以來英格蘭人在愛爾蘭所推行的殖民奴役政策激起了愛爾蘭人強烈的反抗心理。早在1641年愛爾蘭當地的氏族領袖羅裡·奧摩爾就趁英國爆發革命之際舉行起義。1642年起義的浪潮席捲全島:起義的愛爾蘭人和天主教徒成立了自己“天主教聯盟”。1649年英國內戰結束後克倫威爾組織遠征軍經過三年征戰鎮壓了愛爾蘭起義,隨後英國政府在愛爾蘭展開了一場血腥的“愛爾蘭大清洗”。
當時不到150萬人口的愛爾蘭就有50多萬人死於這場清洗。經過這場清洗之後整個愛爾蘭都淪為了英國的的奴隸。1652年英國駐愛爾蘭軍隊的外科醫生總結道:英國新教徒和教會佔有全部土地的3/4;全部房屋的5/6;有城牆的城市和設防地點房屋的9/10;國外貿易的2/3......與此同時3/4左右的愛爾蘭人過著畜生一樣的極為惡劣的生活:住的是沒有煙囪、門、樓梯和窗戶的小屋。
克倫威爾大清洗時期不僅直接屠殺了超過50萬愛爾蘭人,還把起義失敗的愛爾蘭人及其家屬當作奴隸出賣。這一時期約有10萬名10至14歲以下的愛爾蘭兒童被賣到印度、弗吉尼亞、新英格蘭等地。在此之後把愛爾蘭起義者作為奴隸出賣幾乎成為英國當局的一貫政策。到了1845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進一步加深了愛爾蘭人與英格蘭人之間的對立:這一年愛爾蘭的主要糧食作物馬鈴薯出現真菌災害。
然而作為地主的英華人卻只關心穀物和牲畜的出口,與此同時大不列顛本土仍從美洲進口大量糧產,其中一部分甚至經過愛爾蘭的港口轉運,但飢餓的愛爾蘭人卻買不起這些糧食,最終釀成了一場持續五年的大饑荒。在這場災難中一百餘萬愛爾蘭人死於飢餓。愛爾蘭人因此認為英國政府是在有意識地對愛爾蘭民族進行種族清洗。與此同時一些愛爾蘭人漂洋過海前往歐洲大陸和北美、澳洲等地。
早期的愛爾蘭移民要麼是被英國當局以奴隸身份販賣的,要麼是在愛爾蘭當地因生計所迫而不得不背井離鄉出走海外的,所以早期的愛爾蘭移民大多處於被歧視的狀態。在如今的美國如果把英格蘭裔、蘇格蘭裔、威爾士裔和愛爾蘭裔分開計算,那麼德裔就是美國最大的族群。緊隨德裔之後的就是龐大的愛爾蘭裔族群。然而人口數量龐大的愛爾蘭裔在美國曆史上卻被長期邊緣化。
美國曆史上有一段時期“白人”不只是一個種族概念,同時也是一種文化概念。那時“白人”這個概念在美國特指WASP群體。這是怎樣一個群體呢?W是指膚色是白(White)的,AS是指屬於盎格魯-薩克遜族系(Anglo-Saxon),P則是指基督新教徒(Protestant)。長期以來英格蘭裔、德裔等信仰新教的盎格魯-薩克遜族系把持著美國的政壇和商界。
信奉天主教的愛爾蘭人要想在當時的美國躋身上流社會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就連日後肯尼迪總統的祖先帕特里克·肯尼迪也是在1845年的“土豆大饑荒”中乘坐便宜的“棺材船”來美國碰運氣的。事實上當時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地均存在對愛爾蘭移民的歧視與偏見。愛爾蘭移民通常需要經過幾代人的奮鬥才有可能勉強躋身上流社會。直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精英階層看愛爾蘭裔往往還會帶著些有色眼鏡。
肯尼迪總統的父親老肯尼迪曾在1930年代被先後任命為全美證券委員會主席和駐英國大使,但即使是身居要職的他在私下還是被人嘲笑為“一個種土豆的愛爾蘭天主教徒”。直到二戰以後很多愛爾蘭裔家庭趁著產業革命躋身於新興的美國中產階級群體之中。從此時起美國的愛爾蘭裔人群才逐漸擺脫了“沒文化”、“犯罪分子”這類人設。那時的愛爾蘭人在本土被英國殖民者壓迫,移民海外又處處遭受別人的白眼歧視。
不過愛爾蘭移民很快就接觸到北美獨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成功經驗,受到啟蒙主義思想薰陶的他們又將自己接觸到的新思維傳播回愛爾蘭。在悲慘的現實處境和啟蒙主義思想的雙重影響下愛爾蘭人的民族獨立意識日漸高漲,越來越多的愛爾蘭人投身民族獨立運動。1848年愛爾蘭爆發起義,但隨即就被英國當局鎮壓。起義失敗後參與起義的領導者有的被英國當局處死,有的逃到法國和美國繼續展開反英鬥爭。
此後愛爾蘭就不斷髮生各種起義。在這一過程中激進的新芬黨逐漸成為了爭取愛爾蘭獨立的先鋒。北美殖民地的獨立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對愛爾蘭是一種鼓勵:一則北美獨立運動給愛爾蘭提供了一個可以借鑑的先例;另一方面愛爾蘭人對外移民的主要方向其實就是北美,很多愛爾蘭人和自己遠渡重洋的北美愛爾蘭裔親戚依然有聯絡。當愛爾蘭獨立運動風起雲湧之際大英帝國已不可逆轉地走上下坡路。
19世紀70年代英國工業產值在全世界的佔比被新興的美、德兩國相繼超過。1914年英國又被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到1918年一戰結束時英國已損失了1/3的國民財富和300萬青壯年勞動力,與此同時還欠下美國大量債務。為償還這些債務英國開始徵收苛捐雜稅和濫發紙幣。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白人自治領趁機要求英國政府給予更多的自治許可權,印度則在聖雄甘地領導下展開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這時的愛爾蘭人同樣也沒閒著:事實上早在一戰尚未結束的1916年都柏林就爆發了反英的“復活節起義”,愛爾蘭獨立運動的領導人甚至試圖同德國合作,這令英國政府驚恐不已。1919年1月21日拒絕在英國下議院任職的愛爾蘭共和派議員在都柏林通過了國家獨立宣言、組建了愛爾蘭議會。愛爾蘭議會隨即以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的名義要求英軍立即撤出愛爾蘭。
受此鼓舞的愛爾蘭民眾透過城市游擊戰不斷襲擊英國政府官員、軍人、警察,與此同時愛爾蘭各地爆發了各種罷工運動。英國政府本想像以前一樣鎮壓當地人的反抗,然而卻發現在如此洶湧的反抗浪潮下根本沒法把軍需物資運到當地。愛爾蘭人儘可能避免與英國正規部隊正面對抗,而是以游擊戰的形式不斷襲擾英國在愛爾蘭的官員和軍警。整個1919年愛爾蘭發生了1700次針對英國政府的襲擊事件。
英國方面作為報復對正在看球的愛爾蘭民眾開槍,結果當場打死十幾人、打傷幾十人。愛爾蘭人把這一事件稱為“血腥星期天”。剛經歷完一戰的英國國力大不如前,儘管英國政府仍對愛爾蘭獨立運動進行了鎮壓,但很快陷入愛爾蘭軍民的游擊戰之中。1921年12月6日英國政府被迫簽訂《英愛條約》:愛爾蘭南部26郡脫離英國的直接統治,成立愛爾蘭自由邦。
愛爾蘭就此成為和加拿大、澳洲一樣享有高度自治權的自治領。不過英國在決定放手時還是使出了一招分而治之的策略。事實上分而治之是英國一以貫之的殖民策略:後來的印巴分治、巴以分治都是英國一手導演的。英國在從殖民地退出時一定會千方百計削弱其實力,從而得以儘可能保留自己在當地的利益。在愛爾蘭問題上英國同樣秉承的是這樣一種原則。
英國入侵愛爾蘭以後英國本土人民不斷向愛爾蘭移民。愛爾蘭東北部在地緣上距離英國較近,氣候環境也與英國頗為相似,所以這些從不列顛島移居愛爾蘭島的人往往選擇定居在愛爾蘭北部。到1921年時愛爾蘭東北部的6個郡土地大多已落入移民而來的英華人手中,在這6個郡移民而來的英國移民在數量上也遠遠超過了愛爾蘭的土著凱爾特人,已皈依了英國國教的這6個郡也和信奉天主教的愛爾蘭島其他地區截然不同。
愛爾蘭島因此在英國與愛爾蘭的條約中被分為兩部分:南方26個郡主要生活的是信奉天主教的愛爾蘭本土居民;東北部的6個郡主要生活的是信奉英國國教的英國移民。南部26郡成立愛爾蘭自由邦,而東北部的6個郡則仍舊留在英國版圖內,英國的正式國名由“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更名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當《英愛條約》的內容傳到愛爾蘭時大多數人歡欣鼓舞。
1921年《英愛條約》簽訂時英國早已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正在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都是當時的世界主要列強之一;愛爾蘭當時還是一個以農、牧業經濟為主的國家,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實現由農牧經濟向現代知識經濟的轉型。愛爾蘭人在經歷長達七百多年的獨立運動後終於迫使英國這個老大帝國讓步,所以當時大多數愛爾蘭人把這視為是一場勝利。
不過也有一部分愛爾蘭人對北愛爾蘭留在英國深感不滿,於是他們選擇拿起武器不斷在北愛爾蘭地區給英國製造麻煩。這些人就是後來的愛爾蘭共和軍。1937年12月29日愛爾蘭採用了新的愛爾蘭憲法宣佈愛爾蘭為主權、獨立、民主的國家,但仍留在英聯邦內。民選的愛爾蘭總統成為愛爾蘭的實際領導人,但英國國王在法理上仍被視為愛爾蘭的國家元首和象徵。
1949年4月1日透過的愛爾蘭共和國法案最終廢除君主制,愛爾蘭成為完全脫離英國的獨立自主的共和國,與此同時愛爾蘭也就此退出了英聯邦。1949年4月18日英國也承認了這一既成事實。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愛爾蘭大力發展軟體和生物工程等高科技產業,以良好投資環境吸引大量海外高新技術投資,經濟結構迅速完成了由農牧型轉向知識型的跨越。
愛爾蘭的經濟增長率一度高居歐盟榜首,愛爾蘭也因為經濟發達而贏得了“歐洲小虎”的美譽。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愛爾蘭成為了最早出現經濟衰退的歐洲國家之一:陷入主權債務危機的愛爾蘭與希臘、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並稱為“笨豬五國”。2010年愛爾蘭被迫接受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850億歐元的援款,同時厲行財政緊縮政策。2011年愛爾蘭在歐盟重債國中率先恢復經濟增長。
如今愛爾蘭共和國已由歐洲最貧窮的地區華麗轉身成為發展勢頭良好的“歐洲小虎”。對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印度、巴西、義大利、加拿大、南韓、泰國、越南、愛爾蘭、土耳其等51個國家2020年的經濟增長資料進行的統計資料顯示: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下全球大多數國家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經濟下滑現象,只有愛爾蘭、越南、中國、土耳其、烏茲別克五國實現了經濟正增長。
在過去的9年時間裡愛爾蘭GDP年均增長率為7.52%。2014年、2017年和2018年愛爾蘭的GDP增長率在8%以上,增速最快時甚至能實現兩位數的增速:2015年愛爾蘭的經濟增速為25.16%。2018年包括美國、中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印度等在內的全球30個經濟大國的增速最高者也只在7%~8%之間。由此可見愛爾蘭在過去9年間的經濟增速是相當亮眼的。
近年來大多數發達國家在後工業時期經濟增速處於慢增長狀態:超級大國美國的年均經濟增長率在2%-3%左右,長期徘徊在1%左右的日本則被形容為是經歷了“失去的二十年”,與此同時歐洲各大經濟體也大多處於疲憊狀態。在這種形勢下愛爾蘭的發展可以說是一枝獨秀。在新冠疫情全球大爆發的2020年美國經濟下降3.3%、俄羅斯下降-3.1%、英國下降9.9%、法國下降8.2%、德國下降4.9%、日本下降4.8%......
當除了中國以外的世界主要經濟體普遍出現經濟下滑現象時愛爾蘭卻實現了3.4%的正增長。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時愛爾蘭可是所謂的“笨豬五國”之一,12年後愛爾蘭成為了全球疫情大爆發背景下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發達國家。早在疫情爆發前已實現華麗轉型的愛爾蘭就吸引了微軟、谷歌、蘋果等國際知名的高科技企業紛紛在其境內設立分支機構。2020年位元組跳動公司也宣佈將把歐洲的抖音資料中心建在愛爾蘭。
來自世界各國的科技創新企業為推動愛爾蘭經濟的增長做出了很多貢獻。與此同時愛爾蘭也有很多醫藥企業,所以在全球疫情大爆發的特殊時期藥企收入也為愛爾蘭增添了不少光彩。愛爾蘭曾是一個相當保守的國家:在1997年以前愛爾蘭的法律甚至禁止夫妻離婚。如果實在覺得過不下去了,那麼夫妻雙方可以經協商分居,但不允許離婚、再婚。很難想象這樣的法律竟能一直維持到1997年。
2015年愛爾蘭成為首個透過公投形式承認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也是第13個承認同性婚姻合法的歐盟國家。愛爾蘭婚姻法的這一轉型跨度一點也不亞於在經濟上從“笨豬五國”之一轉型成為全球唯一經濟正增長的發達國家。其實愛爾蘭承認同性婚姻合法化更多是為適應歐盟一體化的趨勢,事實上愛爾蘭的社會氛圍在歐洲國家中依然還是相對偏保守的。
熱情浪漫的法華人其實是比較容易衝動的:歷史上法國曾爆發過數次大革命,時至今日法國仍時不時爆發各種罷工抗議活動。就在2018年法國巴黎還爆發了50年來最大的騷亂“黃馬甲運動”。相比之下社會氛圍更偏保守的愛爾蘭很少出現這樣的抗議示威活動。社會氛圍相對偏保守的愛爾蘭是一個比較傳統的天主教國家:20世紀50年代愛爾蘭天主教徒佔總人口的比例一度達到過95%的歷史峰值。
1991年之後愛爾蘭天主教徒佔總人口的比例降到了91%以下,2011年愛爾蘭天主教徒佔總人口的比例進一步下降到84%。儘管天主教徒佔愛爾蘭總人口的比例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一直呈下降趨勢,然而迄今為止愛爾蘭依然還是一個天主教徒佔全華人口絕對多數的國家。愛爾蘭的國旗是綠、白、橙三色旗:綠色代表天主教、橙色代表新教、白色代表希望,而三者合一寓意著天主教徒與新教徒的和睦相處。
由於愛爾蘭獨立時愛爾蘭島東北部6個主要信奉新教的郡被留在了英國,所以北愛爾蘭問題就成為了橫亙在英國和愛爾蘭共和國之間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自1920年代愛爾蘭共和國與英國治下的北愛爾蘭分治以來北愛爾蘭就不時會有愛爾蘭共和軍主導的動亂事件發生:1940年代共和軍有一場簡短而成果有限的戰役,在1950年代另有一場流產的戰役,但在1960年代以前北愛爾蘭仍相對比較平靜。
北愛爾蘭問題真正開始廣為人知的是在1968年:北愛爾蘭民權協會借用了美國馬丁·路德·金博士的民權運動的語言和標誌發動了一場和平民權運動,該運動旨在為北愛爾蘭信奉天主教的愛爾蘭民主派爭取權益。相比愛爾蘭共和軍的武力對抗而言:看起來相對溫和的北愛爾蘭民權運動在一開始受到北愛爾蘭總理特倫斯·奧尼爾的支援,但這引起了已皈依英國國教的人士的不滿,隨即兩派人馬爆發了暴力衝突。
1968年10月5日北愛爾蘭民眾發動了一場遊行,英國警察用警棍當場打傷77人。事件隨即激化為當地的天主教徒和國教徒之間堆街壘、互扔燃燒瓶、持槍互射。這時本已日漸平息的愛爾蘭共和軍也開始出面支援北愛爾蘭民權協會並計劃展開新一輪攻勢。1969年局勢進一步惡化:當年一月在一場“人民民主”組織從貝爾法斯特到德里的遊行遭到擁護英國王室的”保皇派“的襲擊,該事件迅速發酵並引發了多地的騷動事件。
從1969年8月14日開始貝爾法斯特、牛裡、斯特拉貝恩等地陸續爆發教派衝突。此後在1970年至1972年間北愛爾蘭經歷了政治暴力活動的大爆發並在1972年到達頂峰——近500人喪生。1969年下半年成立的臨時派共和軍因為對保皇派和警察襲擊天主教社群後的反擊行動中更富攻擊性和戰鬥性而站穩腳跟。1972年1月30日北愛爾蘭的天主教徒上街抗議,結果英軍當場開槍打死13人。
同年7月的血腥星期五事件中22枚炸彈被安放在貝爾法斯特市中心。1972年6月原先的正統派愛爾蘭共和軍停止了他們的戰鬥活動,而1972年6月共和軍則決心繼續戰鬥到愛爾蘭統一的目標實現。整個1972年臨時派共和軍打死了100名士兵、打傷500名、進行爆炸1300多次,在這一過程中也導致了大量平民喪生。針對臨時派共和軍的襲擊主張同英國聯合的保皇派人士也成立了阿爾斯特志願軍、阿爾斯特防衛協會等準軍事組織。
在對臨時派共和軍的反擊中保皇派準軍事組織直接將天主教堂等同於臨時派共和軍而進行無差別的屠殺,而臨時派共和軍也進行了針鋒相對的報復行為:1976年1月臨時派共和軍為報復六名天主教平民被保皇派殺害而在1976年進行了金斯米爾大屠殺,在這次屠殺行動中10名新教徒平民被機槍掃射致死。在一次次民族教派衝突中臨時派共和軍和北愛爾蘭保皇派準軍事組織都因對平民的屠殺之舉而臭名昭著。
早已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也聲稱對北愛爾蘭擁有主權,這讓北愛爾蘭的天主教分離勢力實際上擁有一個外部靠山。1998年4月10日英國與北愛爾蘭衝突各派終於達成《貝爾法斯特協議》:北愛爾蘭地方政府擁有了更大的自主立法權,同時與愛爾蘭共和國的經濟與文化往來也得到加強。該協議實際上是英國政府對北愛爾蘭當地的民族派的妥協之舉,事實上加強了北愛爾蘭的相對獨立性。
北愛爾蘭同愛爾蘭共和國的聯絡得到加強勢必會對北愛爾蘭的局勢構成一定影響。如今北愛爾蘭地區儘管主要生活的是信奉英國國教的英國移民,然而當地也依然生活有相當一部分信奉天主教的愛爾蘭凱爾特人的後裔。這些人和愛爾蘭本就是同宗同源,而英國為緩和北愛爾蘭地區的獨立意識就試圖刻意弱化兩國之間的民族矛盾:英國在愛爾蘭和北愛爾蘭之間的邊境是開放的,並沒建設鋼筋水凝土式的硬邊界。
這種刻意弱化兩國之間民族矛盾的做法受到了當地人的歡迎。可英國脫歐後意味著英國與其他歐盟經濟體交易都要經過嚴格的出入境檢查。愛爾蘭是歐盟成員國,而北愛爾蘭目前是英國領土,因此從愛爾蘭進入北愛爾蘭的商品必須經過出入境檢查。如果不在兩國之間設立硬邊界又怎麼對來自北愛爾蘭的商品進行出入境檢查呢?而設立硬邊境勢必會遭到北愛爾蘭人的反對,這會激化北愛爾蘭人的民族對立情緒。
回覆列表
謝邀。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愛爾蘭獨立的過程,愛爾蘭在1922年之前為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個組成部分。1845年因為馬鈴薯欠收問題造成愛爾蘭大饑荒,英國政府在能進口美洲糧食的情況下卻未提供太多協助,造成四分之一的愛爾蘭人口減少,讓許多愛爾蘭人對英中國產生不滿。1919年,大多數於1918年大選中當選的愛爾蘭議員拒絕在英國下議院任職,他們自行組成了愛爾蘭議會(愛爾蘭語:Dáil Éireann),並於1919年1月以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的名義釋出了單方獨立宣言。
當時,愛爾蘭沒有得到國際上的承認,但在英愛戰爭(亦稱愛爾蘭獨立戰爭)後,英愛雙方代表達成英愛條約,給予愛爾蘭合法的自治權,即自治領地位。愛爾蘭成立愛爾蘭自由邦,領土包括愛爾蘭全島,但條約允許北方六郡(即北愛爾蘭)不參加愛爾蘭自由邦。愛爾蘭自由邦憲法同時規定,愛爾蘭為君主立憲制,愛爾蘭國王由英國國王兼任,同時設立總督職位,議會實行兩院制,成立“行政委員會”(即內閣),設立行政委員會主席職務。1937年12月29日,愛爾蘭採用了新的愛爾蘭憲法(Bunreacht na hÉireann),將國名正式定為“愛爾蘭”(Éire),設立愛爾蘭總統(Uachtaráin na hÉireann)職位,但國王繼續根據成文法在國際上為愛爾蘭國的象徵。1949年4月1日透過的愛爾蘭共和國法案最終廢除君主制,將國王職權全部交予總統,愛爾蘭成為共和國。
那為什麼要獨立呢?問題就在於愛爾蘭信奉天主教,而同時英格蘭和蘇格蘭都是信奉新教(英格蘭是聖公會,蘇格蘭是清教徒),在過去大不列顛-愛爾蘭聯合王國時代,愛爾蘭人在倫敦和英國本土其他地方都受到了英格蘭人和蘇格蘭人的排擠。
同時,愛爾蘭人相對來說傾向注重裁軍和文化教育,在歐洲保持軍事上的低調和中立,而英格蘭人則傾向於在不列顛島保持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兩個民族間的利益不大一致。
更重要的一點-----美國因素,1戰後,美國資本開始在歐洲復興計劃(道威斯計劃)擔任主角。英國需要美國的支援,美國則有強大的愛爾蘭裔勢力,美國大多數選民傾向於讓愛爾蘭獨立建國。到二戰後,這種情況變得不可逆轉,因為二戰後英國事實上和德國的情況差不多,軍事擴張事實上受到了美國的束縛,在美國的壓力下,英國更難以阻止愛爾蘭的最終獨立。
簡單說,是美國希望在西北歐留多幾個不重視軍事發展的國家,削弱某一個重視軍事的國家,這對於美國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