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東海哥

    從前哪裡有電啊!老百姓的智慧是無窮的,農民最聰明,我們有土辦法,照樣工作,只是慢一點但是在那個年代也屬於最先進的,畢竟脫離了純手工,這就是機械化了,工作效率確實提高了很多。

    沒有電我們可以用腳蹬,可以用手搖,總之辦法很多,大家還是很有智慧的,辦法多的是,最古老的方式是用棍子慢慢打掉,這是最古老的方式,後來慢慢改進,聰明人很多,大家發明了很多方法,確實特別實用。

    現在好多了,沒有電沒事,可以用柴油機,這樣也是很快,弄個大轉輪,站很多人,每人拿一捆,打起來也特別快,這種辦法前幾年一直還在用,經濟實惠,隨處都可以,點電是有侷限性的,有些地方不通電就麻煩,柴油機就不同了,拉到哪裡都行,所以這個辦法一直用了很久。

    古老的方式也有他的優點,省錢,不用花錢,就是靠力氣,出力不花錢,特別受老百姓喜歡,一直延續很長時間,後來有機械化的時候,很多小戶還在用,畢竟習慣了。

    大家的智慧是很多的,總有辦法,老百姓其實還是很聰明的,他們善於發明,很多傢什都是老百姓發明的,所以農民的智慧是最偉大的。

  • 2 # 90後田園牧歌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雖說現在工作在縣城,但從小在農村長大,對於稻穀脫殼,我們這成為“碾米”,當誰家米缸見底或者快要過年的時候,都會叫碾米師傅拖著裝置來到家裡碾米,這種裝置不需要電機,而是柴油驅動,可以用來驅動拖拉機拉碾米機器,也可以透過皮帶帶動碾米機來進行脫殼工作。這是稍微現代一點的

    那麼古代還有一種方法叫做舂米(古代人碾米叫做舂米)。舂米就是把打下的穀子去殼的過程,舂出來的殼就是米糠,剩下的米粒就是吃的白米,舂米的工具有點像搗藥罐,有一個棒槌、一個盛器。用棒槌砸穀子,把米糠砸掉。舂米,談不上什麼工藝,過程也並不複雜,但絕對是個力氣活。一口臼,用一塊大整石慢慢鑿成。它形同一隻巨大的酒盅,臼口的直徑不小於 70 ~ 80 公分。一隻大的石臼,一般要四個人才能抬得動它。臼內鑿有鑼紋,臼的身子須埋在地下,臼口露出地面,四周用破陶瓷缸片貼平,以便於清掃。在臼的上面,架著用一棵大樹段做成的“碓身”,“碓”的頭部下面有杆杵,杵的嘴子上按了鐵牙。“碓”肚的中部,兩邊有支撐翹動的橫杆,就像玩雜技的“翹翹板”中間支撐那玩意兒,“碓”尾部的地下挖一個深坑,當把重心移到“碓”尾並將其向坑去,“碓”頭即抬了起來,然後舂下去,抬起來,再舂下去,就這樣機械地重複,便是舂米。

    當然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這些老舊物品都已經作為一個時代的符號漸漸遠去,現在的機器遠比之前的效率以及米質都要好很多。感謝國家的發展!

  • 3 # 輝哥42

    在我小的時候,就見過靠水力帶動的機械式舂米!80年代初期,農村電力還沒有完全普及,在我們村就有一個靠水力衝擊而帶動的舂米機。是這樣的,在上游圍一個壩,等壩裡的水滿了,開閘,憑著上游水的衝力,衝擊水車,水車帶動舂米頭在臼裡面做功,就能使得米和殼剝離,然後我們就把米和糠從臼裡舀出來,經過風車扇動,米就會沿著直道掉到籮筐裡,而糠會從風車的尾部分離出去!

    所以有時候我真的很佩服古人的:像這種舂米機,是既環保,危險係數又低!

    這種在80年代中後期,全部被拆除了,所以現在連一張照片都沒有!太可惜了!

  • 4 # 湘村八哥

    沒有電的情況下,現代人是沒有辦法給稻穀脫了,除非你拿手去剝殼,或者用發電機發電,不然就只有等來電了在去剝殼。因為現代哪裡還有石磨,石臼來舂米。要不你就買個搗藥罐,跟舂米工藝有點相似過去能給稻穀去殼。

  • 5 # 或許我們都太自私

    稻穀脫粒和小麥一樣不?我們這邊小麥以前脫粒都是:收割回來後放在平整的場地上攤嗮幹,再用石磙碾壓使其顆粒分離,如果少量的話,直接用木棍敲打使其脫粒

  • 6 # 黔農大地

    大家好,我是思南申阿姨。我家是2000年通電的,關於你說的這個問題,我親生經歷過的,有三種最常用的方式:

    第一種:水車,俗稱碾房

    在我們10來歲的時候,見的最多的就是碾房,是用水車帶動,所以都是建在河邊。大大的水車拉動憨厚的圓柱形石頭,就可以把穀子殼剝掉啦,小時候不懂事,想方設法都要去那看看,感覺很神器。

    第三種:柴油機發電

    大約30年前,在農村出現了柴油機,我們稱它為“打米機”,專門用來剝殼的。

    這個傢伙不但工作效率就高,而且質量不錯,一度伴隨我們20多年。

    現在有了點,各種電器都進去農村家庭,並且大米都是購買,而不再是自己耕地播種,生活檔次提升了。

  • 7 # 柑子解說

    你家裡停電了嗎?我這裡有個發電機可以借你用幾天,費用的話一天便宜點1塊2一天。你要是覺得貴的話,最少1塊一天。你看行不行。實在不行,你就去找你們村子找人用風車給玉米打出來,價格可能在5毛一斤。

    說句老實話,現代這些人都可能沒用過風車。我在想真的要是沒有風車,這些人可能只有用手慢慢一顆一顆的剝下來。到時候可能都的餓死。

  • 8 # 老牛愛遛彎

    當年,農村在沒有電沒有機械的情況下,是用什麼方法給稻子脫殼的呢?下面分享人力加工稻米的過程。

    這裡,不得不套用一句農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要小看稻子脫殼這個事,各地的採用的方法卻大不相同。水源充足的地方可以用水車與臼的組合舂米,幾乎不需要費力。在我們江淮丘陵地帶,水是特別金貴的,所以不可能用水車舂米。稻子從脫殼到舂熟,完全是人力所為,特別的勞累費力。

    我們這裡給稻子脫殼有兩道工序,第一道工序叫“擂稻”,功能就是把稻殼“擂”下來,採用的工具就叫“擂子”。“擂子”採用黃泥巴與竹爿製作而成。“擂子”形狀和規制,類似於常見的石磨,但規格比石磨大得多,直徑約有65公分,下盤是固定的,高度在60~80公分之間;上盤與石磨的上盤一樣是活動的,高度在50~70公分之間。擂子的上盤帶有打孔的木柄,把“磨擔”掛上木柄的孔,就可以用人力推拉轉動上盤。上盤為鍋底狀,用於盛稻子。轉動上盤,稻子就會進入擂子裡面,稻殼就會被碾下來。稻殼又叫粗糠,可以燒火,也可以釀酒或加工酒精。

    稻殼碾下來以後,與稻米是混在一起的,這時候需要用風車把稻殼吹掉,剩下的稻米叫糙米。糙米是連同米皮在一起的,吃起來口感不好,米皮還會鑽腮,所以糙米還要進入第二道工序~舂熟。

    舂熟需要在石臼窩中進行。我們江淮丘陵地區的臼窩,與其它地區方的臼窩也不一樣,其它地方的臼窩大多都是埋在地下,用腳踏舂杆舂米,比較省力。我們這裡把石臼稱作“碓窩”,碓窩是完全擺放在地面上的,與碓窩組合舂米的石錘叫“碓錘”,重約30斤。糙米舂熟,就是在碓窩中進行。操作方法就是把適量的糙米放入碓窩中,然後雙手握起碓錘轟擊糙米,直到把糙米外層的米皮舂下來。舂下來的米皮就是米糠,我們這裡叫面糠,是餵豬的精飼料,還可以榨油。

    舂熟大米是一個非常耗費體力的活,一般舂米一百斤,就會累得手臂都抬不起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000元以內有哪些高階旗艦手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