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代丹藥

    韓信,民間盛傳的兵仙。自劉邦拜他為大將軍之後,就進入建立大漢帝國的快車道。

    劉邦率五十萬大軍大敗彭城之後,張良對劉邦說:“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遂有韓信收攏劉邦敗兵硬抗項羽大軍於滎陽,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而在這之前即漢元年(公元前206年),韓信獻策奇襲三秦,收服秦地,退可以稱霸一地,進則虎視中原,劉邦遂有與項羽爭奪天下的霸王之資。

    滎陽之戰中,韓信軍事才能得到了實際作戰的檢驗,可力敵項羽橫掃千軍的楚兵。

    滎陽之戰後數年,韓信憑藉天生的軍事才能以及系統的情報收集,破魏國,擒魏王豹。攻代地,獲夏說閼與。背水一戰擊趙國,斬陳餘,得趙王歇。僅憑一使者,燕國望風而降。緊接著,連下齊國七十城,水淹名將龍且,二十萬大軍灰飛煙滅。名揚海內,威震天下。

    漢四年(公元前203年),韓信擁兵稱王齊地,一向傲視群雄的項羽也不得不承認韓信實力,派出使者交好昔日為他站崗放哨的部下,獲得一絲喘息之機,忠心耿耿的韓信斷然拒絕。

    之後,韓信南下彭城,與各諸侯王會兵垓下,一舉擊破項羽。稱王楚地,衣錦還鄉。

    自韓信拜為大將軍,極少敗績,多以弱勝強,或不戰而勝。在日後受到劉邦猜忌,連遷兩次並奪了兵權,卻仍然佔據侯爵,是為淮陰侯。

    就連劉邦的連襟,舞陽侯樊噲見到韓信,也要自貶身份,以王侯之禮,參拜韓信。由此可見,韓信近五年來,所累積的聲望,即便同為侯爵,依然不敢輕視。

    那麼,如此戰功卓著的韓信最後為什麼會慘死?

    這主要是因為五個人,嚴格來說是六個。

    主要動手的是兩個人,在韓信心中種下必死的緣由,有四個人。

    一,我們看蕭何和呂后,這兩位是動手的兩個人。

    蕭何以文治而名揚古今。楚漢之戰時,輸送士卒,補給糧草,雖無戰功,也不是以長於謀略,反而寵信於劉邦。

    然而,到了劉邦病逝的前夕,身居相國的蕭何掌控著初期大漢帝國的命脈。

    一是財政。

    二是長安內外軍政。

    三是劉邦出征大軍的糧草供應。

    所以,蕭何在此時也遭到了猜忌,洗刷這種猜忌,僅憑任勞任怨,謹守本分,貪汙強佔民田而自汙的行徑是不能獲免的。

    蕭何最終選擇了與劉邦呂后站在一起,一起設計剪除各種隱患,獲得了自身的保全。

    至於呂后,有諸多的短處捏在劉邦手裡。

    皇后之位因太子之爭岌岌可危。呂氏子弟雖勞苦功高,血緣親近,奈何無一人得以封王,被排擠至邊緣,造成太子劉盈即使上位也不得專權,進而波及呂氏子弟的進一步升遷。

    不僅如此,劉邦在滅除一個異姓王之後,立刻用劉氏子弟填補,形成漢文帝手下良臣宋昌口中的磐石之宗。這是劉盈即位之前,業已形成的局面。

    呂后不得不一再出手剪除異姓王以及對江山有威脅的人,從而獲得威望和權勢,奠定劉盈的帝位穩固以及呂氏興盛的基礎。

    劉邦是種下韓信必死緣由的導火索。

    韓信上書強行獲得齊王的封賞,這與秦始皇時期的王翦征戰楚國不同,王翦只是索要的實惠,而韓信討要的是權利,更何況王翦對秦始皇的脾氣秉性十分了解,韓信則是對劉邦是一知半解,只是覺得只有獲得王位才能更好的降服齊地,威服齊人。殊不知,齊地早有“東秦”之稱,資源豐富,人口眾多,是上好的稱霸之地。

    韓信的舉動,被聽從陳平和張良兩大謀士的勸阻之下強忍了下來,隔閡和猜忌就此種下。

    鍾離昧,項羽手下大將。

    項羽自刎,鍾離昧投靠時任楚王的韓信,劉邦得知訊息,多次發文遣使命令韓信緝拿,韓信是置若罔聞。劉邦的命令,是帝國的決定,韓信的不合作,只能是讓劉邦更加懷疑韓信的忠誠度,與之相應的便是劉邦對他的猜忌程度驟然攀升。同時也使得韓信不再忠誠劉邦。

    陳豨,劉邦在世時是趙代兩地的實際掌控人。

    陳豨的轄區是匈奴襲擾中原的重災區,是中原抵抗匈奴的前沿,兵精糧足。

    韓信正是看到這一點,極為謹慎的開口聯合陳豨謀反,陳豨當時並未給於十分肯定的回答。不過,卻也沒有因此舉報韓信。

    韓信因此開始豢養家奴三千,等待陳豨起兵,準備內外夾攻,摧毀劉邦以及劉氏政權。

    韓信原本是沒有謀反之心的。他的這個念頭是蒯通多次遊說之下,一點點的樹立起來的。

    劉邦在韓信死後,抓到了蒯通,質問他為何煽動韓信。蒯通的回答簡單概括來說,世事所迫,各為其主。一句話,獲得劉邦諒解。

    總之,韓信慘死,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要知道,劉邦顧忌當時眾多的功臣,一再貶黜韓信,最終也未親自出手殺他。

    韓信自生到死,其過程為,韓信請求封王,惹惱劉邦,蒯通勸說韓信,讓韓信滋生出了輕視劉邦或者說韓信高看自己對劉邦的作用,之後收留鍾離昧和斬殺鍾離昧,使得劉邦韓信兩人芥蒂加深,陳豨的驕縱和兵力放大了韓信的野心。最終,韓信死於呂后與蕭何的謀略之中。

    另外,呂后是瞭解實情的,她的出面消除了來自各功臣的猜忌,在一定程度安撫了其他功臣的心,沒有將其激化至人人自危,穩定了新生的帝國,也震服了功臣的叛亂之心,也讓劉邦高興的是呂后與功臣之間的和睦關係,自此分崩離析。

  • 2 # 方誌

    說起韓信之死,就不得不提一下劉邦封給他的三不死,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金不死。

    話說韓信幫助劉邦打天下,追趕項羽,待到滎陽時,按兵不動了。劉邦很納悶就跑去問蕭何,蕭何說:韓信他這是在討要封賞呢!

    劉邦聽到蕭何的解釋以後非常不高興,我這給項羽追得跟兔子一樣,你卻按兵不動,是不是想造反呢?但是現在自己已經夠衰的了,也真的害怕韓信不幫忙,跑去自己獨立。劉邦是知道韓信的能力,如果他造反了,自己真的不是對手,於是在蕭何的勸說下就封了韓信三齊王和三不殺,韓信這才起兵去追殺項羽,並幫助劉邦打下了江山。雖然劉邦坐了江山,但是對於韓信的能力實在太過顧忌,時刻擔心韓信的勢力過大,威脅自己的天下,就想殺死韓信。

    但是,自己親口封的三不死,這可怎麼殺他呢?苦思冥想多日以後,終於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便告訴了自己的老婆呂后。這一天,呂后召見韓信入宮,對他說:如今你犯下了謀逆大罪,皇帝讓我來殺你,於是便下令將韓信逮捕。韓信說:我不信,君王早就封我三不死,除非皇帝當面和我說。呂后說:這輩子你都別想看到皇帝了,雖說皇帝賜你三不死,但是你就真的以為沒辦法殺你了嗎?你看看這裡是什麼地方。

    韓信仔細一看,屋子裡遮掩得嚴嚴實實,絲毫不見天日,地上也全是地毯,呂后下令把韓信抓捕到一個四面用布幔圍起的囚籠當中,讓屬下用削尖的竹竿將韓信活活捅死。

  • 3 # 新爆點

    韓信最後被呂后所殺,也就是題主說的死的像條狗,呂后為什麼要殺韓信呢?

    1.他的野心,也許就是想當一個有實權的諸侯王。這點從他很早的時候,對劉邦的建議就可以看出。和項羽決戰之前,韓信在齊國,平定齊國後,給劉邦上書,大意是,齊地叛亂不休,是因為齊地沒一個老大,不如你封我當代理齊王吧,我保證以後齊地就不會再發生叛亂。韓信是靠這種手段,當上了齊王。同時,也為君臣的關係決裂,埋下了伏筆。

    2.殺韓信的那一年,劉邦已經六十歲了!張良,55歲。蕭何,48歲。可以確定的是,一旦劉邦死了,而韓信還在的話,朝野之上,沒有人能壓制韓信!

    3.呂后之所以會殺韓信,最直接的原因在於韓信有可能謀反於關中,最根本原因在於呂后想要立威。而以上兩點原因則是呂后殺韓信,而劉邦不會反對的基礎。

  • 4 # 夕落山丘

    韓信之厲害在於統兵,劉邦之厲害在於馭人。論作戰,劉不如韓;如論政治,韓不如劉。劉邦用計巡狩,只一勇士,便將韓信擒於馬下。

  • 5 # 歷史小公子

    這是一件很尋常的事情!

    一個人再厲害,本領再大也是需要手裡有權利,才能施展抱負!

    而當手中權利流失後,等待有志之士的必然是當權者的屠刀!

    這是無法免俗的一件事!

    君不見!殺神白起長平戰後,徹底隕落!

    君不見!黃金臺下,累累白骨屍體從何而來!

    君不見!蒙家子弟含冤入獄,終化黃土!

    鐵一樣的事實告訴我們:有能力的人從來不等同於可以逃過權力者的迫害!

    韓信也不例外,等他手中兵權交出去的那一瞬間,就代表著,他已經成了案板上的魚肉,任人蹂躪了

    作為一名優秀的政治家,必須具備的是審時度勢的眼光,而韓信他卻毫無此項能力!

    所以這也就造就了他的落魄結局!

    要知道此時韓信,沒有兵權,要麼選擇學習張良,功成身退,要麼,就是把自己存在感降低到最低,做一個富家翁!

    可韓信,毫無察覺,依舊以往常姿態生活!

    那在統治者眼中是什麼?

    那是找死!

    功高已震主,還不自覺,政治蠢貨一個!

    最後再說韓信雖說有著無與倫比的戰爭天賦!

    但他卻毫無野心!成為齊王后,坐擁北方,卻猶猶豫豫,模稜兩可!不起兵反叛,卻又對劉邦要求的出兵,徘徊不已!

    後來有人勸他反叛,依舊不為所動!

    等所有機會徹底流失後,才幡然醒悟!

    如此之政治智商!你說他不被玩死,誰被玩死?

  • 6 # 史海勾沉

    公元前197年,韓信被蕭何綁到呂后面前,韓信自知時日無長,揚天長嘆:“我後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以致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看韓信一生,波瀾壯闊,被後世稱為“兵仙”,也留下了與之有關的成語:韓信用兵,多多益善、暗度陳倉、金石之交、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等,但英雄一世的韓信,為何卻像“狗”一樣被呂后殺掉?我們進入歷史中,來看待他。

    公元前221年,秦國平定六國,創立了大一統的朝代——秦朝,看秦國的發展,從商鞅變法始,經歷了六朝君主的勵精圖治,終於為嬴政打下了平定天下的基礎,嬴政也不負眾望,成為了高於三皇五帝的“皇帝”。

    此時,韓信只是個十多歲的孩子,而劉邦也剛剛三十出頭正值壯年,楚國貴族項羽還在項梁的麾下想辦法起兵對抗秦軍。此時的他們也許不知道,很多年以後,他們會攪動風雲,重新爭霸天下。

    僅僅過了十年,在這十年裡發生了太多的事情,始皇帝駕崩、公子扶蘇被殺、李斯被殺、胡亥繼位、趙高篡權,陳勝、吳廣起義拉開了農民反抗暴秦的序幕,各國貴族也蠢蠢欲動,組織起兵。天下又陷入了紛爭,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百姓流離失所,秦朝也在各地起義中分崩離析,僅僅二世而亡。

    經過相互間的攻伐,天下被劉邦、項羽、韓信三分。劉邦是農家出生,在秦朝也當過亭長這種小官,之所以後來能夠稱霸,是因為他任人唯賢,能充分發揮蕭何、張良等人的優勢;項羽自不用說,楚國貴族,有萬夫不當之勇,還繼承了叔父的強兵良將;反觀韓信就比較悽慘了,出身貧寒,年輕的時候甚至吃不起飯,既沒有項羽的背景,又沒有劉邦的心術,受了欺負也只能“胯下之辱”,但就是這麼一個人,硬是靠著自己的軍事天賦,打拼出了三分天下的軍隊。

    有三分天下實力的韓信為什麼最後身首異處,死得不明不白?這恐怕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是因為韓信不夠聰明嗎?能夠從小卒到齊王,從百萬大軍中脫穎而出,帶軍打仗“多多益善”,“背水一戰”以少勝多,不管是謀略還是勇氣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政治的低能讓他看不清天下大勢所趨。

    我們可以用後來者開掛的角度來看待韓信的死,也許會認為韓信死的冤,但從當時歷史角度來看,韓信的死就順理成章了。從商到周,王室實行分封制,大量分封諸侯王,這些諸侯國都是“國中之國”。以至於東周末年,王室衰落,諸侯國的實力超過了王室實力,諸侯國之間殺伐不斷,周王室已經名存實亡。

    各國百姓從不認為自己是周朝人,而是認為自己是各諸侯國的人,比如秦人、齊人等。不管天下如何戰亂,他們最終都要回到自己的國家。甚至項羽遠強於劉邦的時候,最先想到的是回到楚國分封貴族。而同一時期的劉邦和韓信也有這種分封的情結,他們的思想還停留在諸侯爭霸時期。

    但秦朝的統一,讓“大一統”思想在人們的心中紮下種子。歷史的大勢在於統一,中央在於集權,諸侯國分封已經不是時代主流。韓信從“王”到“侯”再到被呂后所殺,不僅是自己的後知後覺,還在於“國中之國”已經不是時代主流。

    結語:

    韓信的死除了有其自身原因,但更多的是歷史的必然,我們稱讚他在軍事上的成就,也要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待他。

  • 7 # 隨心說說看

    韓信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軍事家,韓信雖然打仗厲害但為人性情有些孤傲,在朝廷之中除蕭何之外鮮有交往,缺少人脈特立獨行,在波譎雲詭的朝中自然不是好苗頭,在政治方面韓信更是差強人意,韓信在攻下齊國時,,劉邦這邊戰事吃緊需要韓信回援,而韓信此時不合時宜的提出要劉邦封他為假齊王這一敗筆,這明顯帶有要挾性質的事多少年後劉邦都如鯁在喉!自古以來做皇帝的最忌諱有能力又功高蓋主的將軍,而韓信對於這些微妙全五顧忌,依然我行我素不知收斂,試想哪個皇帝能夠容忍戰力超群又不聽話的臣下?所以說韓信的悲劇雖然令人惋惜但也是必然結局!

  • 8 # W一家之言

    我來說下自己的觀點

    韓信厲害嗎?真的很厲害,他的厲害主要表現在統兵能力上,可以說沒有韓信漢高祖絕對不是項羽的對手,能不能建立大漢帝國更是兩說的。但在政治上,韓信就像一個白痴,絕對的政治低能兒。

    韓信在打敗趙國,殲滅楚軍主力龍且的軍隊後本有機會自立為王,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然韓信這個政治白痴出了一記昏招。請封自己為齊王。

    :“齊誇詐多變,反覆之國,南邊楚,不為假王以填之,其勢不定。今權輕,不足以安之,臣請自立為假王。”

    這是什麼?這是擁兵自重,赤裸裸的逼宮。劉邦大怒,然為形勢所逼,還是同意了韓信的請求。

    有一次劉邦在大敗於楚軍,招韓信彭越共同攻打項羽,韓信和彭越又一次失約。

    劉邦問張良說:“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對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陽以東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劉邦同意了張良的建議,韓信和彭越才一起趕到垓下,打敗了項羽,這是第二次赤裸裸的逼宮,落井下石。韓信作為一個將領,逼迫自己的君王,難道會有好的結局嗎?劉邦不會秋後算賬嗎?這時候韓信如果想自立,完全是有可能跟項羽劉邦三分天下的,可是他沒有。如果不想自立,那就做一個忠臣,聽從指揮,可是他又想首鼠兩端。這不是政治白痴嗎?

    在然後,劉邦統一天下,實力雄厚,韓信在也沒有跟劉邦抗衡的本錢了,可是仍然昏招不斷,先是收留項羽手下大將鍾離昧,被貶淮陰侯,兵權盡失。沒有了兵權就好好上朝為官吧,又不想去,天天裝病在家,心懷怨恨,悶悶不樂。如果就是這樣過下去,也許還能混個自然死亡,可是偏偏這時候才想起造反。你說這不是搞笑嗎?手握兵權的時候沒想擁兵自立,什麼都沒有卻想造反自立了,難道不覺得已經晚了嗎?

    :“陰使人之貕所,而與家臣謀,夜詐赦諸官徒奴,欲發兵襲呂后,太子。”

    早幹什麼了,無兵無權,又身處帝機,一舉一動多少雙眼睛盯著,想造反?難難難!!!

    據說韓信被騙至皇宮,呂后只用了幾個婦人就把韓信解決了,堂堂大將軍竟死於婦人之手,可憐,可悲。

    所以說韓信再厲害,無兵無權,政治上又有點低能,仍不免淪為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最終落個身死族滅的下場。

  • 9 # 唐朝的淼淼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射陽淮陰人。西漢開國功臣、漢初三傑之一 ,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

    首先,韓信叱吒風雲的一生:“韓信將兵多益善,欲超太公展經綸。漢王欣賜劍斬蛇,蕭何樂彈琴知音。明修棧道欺秦楚,暗渡陳倉驚鬼神。忍辱念恩真性在,十面埋伏定乾坤。

    但是,韓信年輕時,整日無所事事,在街上逛蕩,自己養活不了自己。先是到亭長家裡混飯吃,後來被亭長老婆想方設法攆出門。有一位洗衣服的婦人,看韓信可憐,常常給他飯吃。別人看不下去了,就找了韓信來羞辱他。韓信忍受著屈辱,真的在那人胯下鑽過去了。

    其次,韓信確實厲害,劉邦說,韓信戰無不勝,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蕭何說,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蘇軾說,韓信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壯圖,志吞六合,氣蓋萬夫。淮陰侯一輩子,沒打過一次敗仗!真正的百戰百勝,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唯一的一次被疑似為受挫的,是垓下之戰。韓信的部隊打頭陣,攻項羽,然後後退。這是縱觀淮陰侯一生戎馬之中唯一的一次“疑似”受挫。而且也僅僅是受挫而退兵,而不是戰敗。

    最後韓信死於皇后呂雉之手,用的是竹劍。劉邦在得知韓信被殺後是“且喜且憐之”(《史記》)。“狡兔死,走狗烹”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只不過韓信已然功高震主,已然無法功成名就身自退了。韓信臨死前說了一句話“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大概意思是很後悔沒有聽鵬通的話,坐看項羽和劉邦相爭,坐收漁翁之利。如今被女子所殺,難道是天意嗎?也許是報應,應了當年活埋自己母親,不得好死的讖語。

  • 10 # 藍天沃土成愛民

    韓信這個人是軍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弱智。雖然死前認識到了“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可惜太晚了。他只知替劉邦打天下功高蓋世,卻不知功高震主。能力越大,功勞越大,在皇上的眼裡威脅越大。越是必予早日除去才放心。對於臣子來說,象張良、范蠡那樣趕快放下權力甘心去當老百姓,讓皇帝從心裡忘記你是最保險的。有人說,韓信為什麼不趁有兵權時早早造反?說這話的人只能說是政治幼稚病患者。造反不是上嘴唇下嘴唇一巴達就成的事,至於說造反成功那更是必須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多條件的。就當時主客觀形勢來說,韓信比劉邦差著不是一個檔次。就算韓信善用兵會打仗也是必敗無疑!就當時的天下大勢而言,劉邦己平定了天下。天下人心思和,經過秦未諸侯混戰和楚漢之爭人民己厭惡了戰爭,人心己歸漢,哪裡還容得下再有人反叛,製造混亂!就政治謀略、治國大計來說,韓信可以說是一竅不通,而劉邦完全可以說是一個很高明的統帥。就手下的文臣武將來說,無論政治人才還是軍事人才,劉邦手下都有一大批,而韓信呢?幾乎是空白!就算韓信手下有幾十萬軍隊,那是“漢”(劉邦)的大旗下集結起來的,如果韓信一打出背漢(叛變劉邦)的大旗,相信會有大半作鳥獸散的。哲人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韓信造反是標準地叛亂,標準地名不正言不順,必敗無疑!所以,聰明的韓信在這一點上應該是有清醒認識的,與其造反被殺,落個遺臭萬年,還不老實被擒在歷史上留個好名聲。

  • 11 # 揚楊劉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楚漢之爭的最後,垓下之戰,劉邦勝利,項羽兵敗自刎死後。劉邦就親自趕到韓信的軍中奪了他的兵權,改封韓信為楚王,韓信就從齊王變成了楚王。後來因為鍾離昧的事情,韓信被劉邦綁到車上,帶回了洛陽,改封為淮陰侯,韓信就從他的楚王變成了淮陰侯。

    後來劉邦率軍去平定陳豨,韓信沒有跟隨,他準備造反來響應陳豨。但當時韓信已經沒有軍權了,就和家臣商量,夜裡假傳詔書,赦免了各官府的罪犯和奴隸,打算髮動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劉盈。但造反的訊息洩露,有人告發了韓信。呂后和蕭何一起謀劃,打算髮布訊息,說劉邦平定陳豨的叛亂,得勝歸來,列侯和群臣都要進宮朝賀。蕭何欺騙韓信說道:“你雖然有病在身,但也得勉強進宮朝賀,你如果不去,皇上難免會懷疑你。”韓信只好聽命去做,這就是韓信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結果韓信剛一踏進宮門,就被呂后埋伏的武士擒住,被誅殺。韓信臨斬時說道:“我後悔自己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才導致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

  • 12 # 我是二師兄呀

    答:

    韓信被殺,都說是“兔死狗烹”,其實這才是真實的原因

    俗語云:“時勢造英雄。”對韓信的一生生來說這是最好的概括,其興在

    順乎時勢,其亡亦在於時移勢變而不自知。與秦末舞臺上眾多風雲人物不同的是,青年韓信一登場便帶有幾分孤傲感與神秘感。他的一舉一動都似乎與身處的社會不相容,這些都源於他的特殊身份一一遊士。

    遊士是春秋以後形成的以個人オ智為君主服務從而實現個人價值的社會階層。秦統一天下後,作為六國遺風的遊士風氣也並沒有立刻消亡,韓信就是這一文化的產物,有好幾個特徵可以證明這一點。首先,韓信不事生產喜遊食。在先秦,遊士是脫離農業生產而以個人オ能服務於公門的階層,而豪門養士也是當時風氣,如魏公子無忌手下“士以此方數千裡爭往歸之,致食客三千人”(《史記魏公子列傳》)。第二,韓信喜歡佩劍。秦滅六國後收六國兵器於咸陽鑄成十二金人,私帶兵器在當時是非法的,而“仗劍”則是先秦遊士遊俠普遍的身份標誌,即韓非子所說的“私劍之土”。第三,韓信熟知兵法。兵法的興盛是戰國爭霸的產物,秦統一後“以吏為師”,自然不會再提倡兵法的修習,但六國地區的私家教育中兵法仍佔重要地位,南韓貴族後裔張良和楚國貴族後裔項羽都學習過兵法。遊士是戰國時代的遺物,然而秦末大起義一夜間給了他們一次迴光返照的絕好機會,韓信的命運就此轉折。

    韓信是以謀臣身份參與到秦末的大變局中的。他首先投入項梁、項羽軍中,這一段經歷在他看來顯然是不愉快的,表面似乎在於項羽的不能知人善任,事實果真如此麼?在項羽軍中韓信的最終職位是“郎中”,這個職務戰國時代各國已有設定,原先只是君主的侍衛,後來逐漸發展為對軍國事務提供謀策的諮議之臣。由此可知,韓信實際上已經進入項羽集團的最高決策層了,對於重大決策是有資格發表意見的,可見項羽還是慧眼識才的。促使韓信離開項羽集團的真正原因在於韓信沒有獨當一面的機遇,項羽始終只把他視作一位謀臣,並未賦予他開疆闢土的大權;另一方面項羽軍中人才濟濟,論宏觀謀略,有範曾那樣的重量級人物坐鎮,論軍事,項羽本人就是軍事奇才,他的“破釜沉舟”與韓信的“背水一戰”在軍事史上都是經典案例,此外還有英布等一批名將效力,留給韓信的機會實在不多。在遊士的價值觀中,成功的人生就是貢獻才智於君主以博取裂地封爵,曾經任俠的張良就為劉邦剖析過這一點,即所謂“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思咫尺之地”。在韓信看來,項羽“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刑敝,忍不能予”,故而韓信的去楚即漢也就不難理解了。

    韓信在劉邦集團中雖被捧為大將,但亦不為重用,消滅三秦的作戰乃至於與楚在彭城的第一次戰略決戰中,韓信的作用都是模糊的。可以看出,劉邦封韓信一方面固然有透過登臺拜將做出禮賢下士的姿態,用以招攬天下人才為己用的目的;另一方面,更主要體現出劉邦的馭人天才。正反兩手並用、互相牽制的技略是劉邦一生中最常用的用人手段。把一個沒有軍功還是從敵對陣營裡投靠過來的無名之士提拔到諸將之上,在一定程度上能打擊部分將領自恃功高的心態。事實上,劉邦一直很善於運用楚的降將來牽制諸將,以鞏固自身地位。如陳平剛投靠劉邦就被任命為護軍去監督諸將,氣得周勃、灌嬰等老部下都跑來向劉邦告狀。可見,韓信雖被封為將軍但也並不為劉邦信任,只是用他來為自己的人事策略服務,而軍事大權仍由入漢中前的舊部控制。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楚漢彭城決戰以漢的失敗告終,這給了韓信新的轉機,開啟了其人生的新階段。彭城決戰後,漢在兵力上捉襟見肘,而此時魏王豹反漢,從側翼對劉邦集團構成重大威脅。酈食其的遊說又無功而返,韓信終於有了獨立用兵的機會,乃至最後獲封齊王。這一時期可以說是韓信一生中最精彩的時期,聯絡其以後的悲慘結局,更讓人惋惜不已。後世論者往往以韓信不用武涉、蒯通之計為憾,然而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便可看出韓信的這種選擇是必然的。

    首先,裂地封爵是韓信的人生理想,既然已經位至齊王,在他看來個人價值已經得到了最大的實現,進一步覬覦天下之主的權位對其吸引力並不大。第二,楚漢相爭並非徒依軍事力量,他們各有自己深厚的大後方作支撐,楚有舊楚之地,漢有秦之關中,在財賦、兵員上都有保障。韓信雖然襲取了齊地,然而齊國民心尚未歸附,甚至還有許多未平者。軍事上都尚未完全征服,政治經濟上的整合更談不上。故而,表面上韓信佔據齊地,實質上這並不能立刻就為他提供作為獨立國家而需要的後方支撐。第三要獨立稱霸就必須要有自己的軍事力量。韓信雖然號為擁兵數十萬,但實際上他麾下的軍隊並不都完全受他控制。劉邦在韓信軍中安插了許多自己的舊部,他們控制著相當部分韓信名下的軍隊。比如曹參作為劉邦的同鄉和老部下,從滅魏王豹開始就始終在韓信軍中,直到韓信率兵南下與劉邦會合與楚決戰,曹參還留在齊地,實際上已經替劉邦控制了齊國。正因為韓信軍中多有手握重兵的劉邦舊部,使得劉邦幾次人韓信軍營毫無阻攔,可以從容收回韓信的兵權。當軍事權力都掌握在別人手裡時,韓信又怎麼敢輕易自立呢!因此,韓信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才作出繼續與劉邦合作的決定的,在當時的情形下,這麼做顯然是正確的。

    漢立國伊始,劉邦集團與異姓諸侯集團還處在擁戴與分封的並存狀態,諸侯擁立劉邦稱帝時的重要理由之一就是“加惠於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而位列擁立諸侯之首的正是楚王韓信。這種平衡的局面註定不會長久,劉氏集團的目標是要建立以秦帝國為藍本的大一統模式,對諸侯勢力的消滅勢在必然,韓信又首當其衝。韓信對裂地分王的政治格局是篤信不疑的,直到被擒之前他都沒有意識到這是必然的結局。韓信的被擒起於謀反之罪,這一手段成為日後漢中央政府打壓諸侯的常用武器,這也很可能是劉邦一手策劃的。至此,韓信的政治生命已經結束,他最後的死亡結局僅僅是他孤傲敏感的性格所致。

    作為一位深受遊士意識觀念浸濡計程車人,韓信的一生既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說其幸運,在於他身逢秦末大起義的鉅變,使他得以有機會從無名之輩一躍而位至王侯;說其不幸,在於他的政治理念與歷史的發展不相合拍,最終導致了悲慘的結局。秦末的起義使得戰國時代的社會形態與思想意識有了一個短暫的回潮,使得遊士階層又有了活躍的舞臺。遊士的個人價值理想在於裂地封爵,其現實背景是春秋戰國以來的諸侯爭霸,其政治實踐淵源是歷史久遠的“封建”政治傳統。秦帝國的建立開啟了大一統的新政治傳統,秦吏出身的劉邦正是以秦帝國作為國家模式的母體來構建漢帝國的。從漢帝國建立之始,劉邦的政治目標就是要變“天下共主”為獨主天下,抱持舊有政治理念的韓信成為了第一個犧牲品,他與劉邦的衝突表面看是“兔死狗烹”的邏輯結果,實質上是新舊兩種政治傳統的衝突。從這個角度看,韓信的悲劇命運實屬必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精神疾病就在離我們不遠之處,那麼該如何驅趕,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