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沒事叨兩句
-
2 # 秉燭讀春秋
這個問題提的好,想想那個場面就有喜劇感。
秦始皇國都是咸陽(今陝西咸陽市)。當大臣上朝時,嬴政說陝西方言。宋朝國都是開封,趙匡胤上朝說河南方言。明朝國都是南京,朱元璋說南京方言。清朝康熙老家是瀋陽的,滿嘴的東北方言。
其實中國曆代皇帝通用語是“雅言”、也就是“官話”,類似於今天的普通話。
不過,隨時代不同而有所變化。最早以周朝的國都豐鎬(今西安西北)地區的語言為當時的全國通用語。
後來周朝滅亡,隨後建立的秦、漢、晉、隋、唐、元、明、清各朝隨著國都的遷移,雅言的基礎方言也隨之修正,但多數仍以國都語言為標準,如秦、漢通用關中語,唐通用汴梁語,等等。
假如歷史上各朝各代統一成同一意義上的標準語言發音,其實還是比較困難的,畢竟中國古代的發音練習方式是字切,而不是有錄音錄影普及統一。
遠的不說,元朝近百年的統治,使傳統漢人禮樂風俗、語言文化發生巨大變化。因此,明太祖即位第二年(1369),以唐宋制度作為模範,恢復了科舉制度,並立了儒學。
明代以後,由於語音演變的原因,中國北方漢語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明太祖朱元璋命樂韶鳳、宋濂參考中原音韻和當時的南京話,編著《洪武正韻》作為官方韻書。因此,南京話也是當時官話的代表之一。
清入關後,由於語言上的不習慣,前期上朝多用滿洲話,漢臣必須學習滿語,但民間則出現了旗下話、土話、官話等幾者雜糅的趨勢,北京話正是這幾者等結合的產物,北京話音調高,即受東北話影響,此外很多方言來自東北土話。
清中期,由於同化的作用,隨著對漢臣的倚重,且為提高 辦公效率 ,清宮上朝一律改用北京話,滿語仍是國語,但不再充當官話。
1728年,雍正皇帝確定北京官話為官方用語,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由政府主導的推廣標準音。
到清中後期,北方的大多數地區(包括四川)都和以北京話為基礎的新官話靠攏,其影響已經超過基於《洪武正韻》的南京話,成為在全國範圍內最流通最廣的語言。
由此可見,康熙說的是夾雜著東北話的北京話。
那麼,劉邦的國都起初建都在洛陽,後聽劉敬建議,命蕭何在長安建宮殿,遷都長安(即西安)。由此推論,劉邦說的是帶西安口音的普通話。
-
3 # 軍武資料庫
所謂方言就是家鄉話,咱們可以查查古代的各個朝代的開國國君都是哪個地方人就知道當時怎麼說話了,腦補有喜感。
秦:秦始皇是西安臨潼地區人。
秦始皇對秦二世說:餓搗咧八輩子黴咧,要哈你個萬貨.……
漢:劉邦是徐州人
劉邦對項羽喊:累範賤內,瞧武燉了你滴爹嗄
晉:司馬昭河南省溫縣人
司馬昭和司馬懿說話:大,夜黑,外先,樹上有個嘛幾扭,一效叫喚一賀晌。
隋:隋文帝楊堅陝西省華陰人
楊堅罵李世民:你個歲子彈,瓜彌十捻的奏知道個哭
唐:李世民陝西武功縣人
李世民早起和楊玉環說:娃呀,你醒咧?餓不?朕叫人給你橋一碗活絡一喋,你看咋像?
宋:趙匡胤河南省洛陽人
趙匡胤早上起來唱歌:日頭啊!俺裡娘,你見天從東邊日溜上去,從西邊突路下來,你使裡慌不使裡慌啊?
元:成吉思汗,蒙古人
成吉思汗:Эргэхээс өмнө эргэх (前軲轆不轉,後軲轆轉)
明:朱元璋安徽省鳳陽縣
朱元璋見張無忌走出大門,心裡怒罵:老子廓(kuo)死你個幹猴斤!
清:努爾哈赤東北人
努爾哈赤:俺們那嘎都是東北人,俺們那嘎豬肉燉粉條……
-
4 # 狐說經典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已經無從考證,但是從歷史記載來看,歷代統治者都重視標準語言,在不同的地區都有不同的發展。關於各朝各代的語言規範是從隋代開始的。之前的朝代雖有零星記載,但是卻未形規範。
隋朝,隋文帝命令陸法言編著《切韻》,提倡純正,經典的漢語,該著作以規定全國語言以建康話和洛陽話為主。
唐朝,有《唐韻》規定官方話為唐音,規定官員以及科舉考試必須為唐音。
宋朝,在前朝的基礎上編著《廣韻》《平水韻》是語言發音進一步規範。
元代時期,制定了《中原音韻》,這時候的官話以北方話為主。因為元代的標準音是蒙古式漢語,丟失很多漢語特有的本色。
明朝時期,韶鳳、宋濂參考中原音韻和當時的南京話,編著《洪武正韻》作為官方韻書。因此,南京話也是當時官話的代表之一。
清朝入關後,前期上朝以滿族話為主,當時漢臣也要學習滿語。但是民間出現了土話,滿語,官話多種語言,經過統治者的融合,出現了北京話,作為官方語言。清朝中期,雍正確定北京話為官方話,這也是普通話第一次登上歷史舞臺。
1911年清朝學部透過《統一國語辦法案》,以京音為準的官話為國語,取代原來滿語的地位,並且準備加大力度推廣。可惜的是,提出不到一年,清朝就覆滅了 。
-
5 # 不舉兄愛說話
不舉兄不妨與諸位先聊聊古代滴“普通話”,當然普通話是現代的一個概念,在古代我們前輩們叫它“雅言”!
咱先說先秦時期,他的禮儀、文化、甚至語言依舊在沿用周朝,周朝的都成在鎬京(今西安附近)後東遷於洛邑(今洛陽)所以說周朝的官方語言大體上是河洛一帶的方言,當然皇帝及他的子子孫孫在周圍環境的薰陶之下,說的也是洛陽的方言;
接著說秦朝,雖說是統一中國,但國祚短了些,在官方語言上沒有特別改變,but嬴政說的是應該的是河北邯鄲話,有老鄉沒有?
接著是漢朝,諸位都清楚劉邦原本也是打算定都在洛陽滴,但由於洛陽根基不穩,軍事防禦還需加強,就轉而定在長安,so劉邦和他的那幫手下以及他們的子子孫孫說陝西話的居多一些噻;
北魏孝文時期官方統一語言是洛陽話!
宋代應該就是開封話或杭州話。想想包青天一張口:咦!你這是弄啥類?給俺虎頭鍘伺候!就覺得那裡有些不對勁兒!
明清官方語言那肯定是北京話兒,特別是清朝諸位想了解的看看溥儀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為自己申辯時候絕對是一口純正的北京腔,但是若往前推個一二百年他的爺爺太爺爺應該就不行了,剛入關的順治說的應該是滿語;
-
6 # 青年史學家
古代皇帝說的肯定不是方言,而是官話,但是呢,每個朝代的官話又不一樣。
先秦時期,也急速夏商周時期,通行的語言叫做雅言,主要流行於黃河流域,到了秦漢時期,官話開始發生變化,秦朝時期的官話是什麼現在已經不可考,但是漢朝時期的官話大體上是可以考證的,就是洛語,也就是所謂的“正音”。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北方政權紛紛南渡,原來的北方的官話和南方特別是江南地區的吳語結合起來形成了當時的官話,也就是“吳音”。
從隋唐開始,官方的官話都是洛陽話,又稱為“洛陽正音”,官方還出版了一些關於語音的書籍,比如隋朝時就有《切韻》。
宋朝時候的官話依然是洛陽話,元朝的時候由於蒙古人入主中原,所以官話開始變為蒙古語,不過很少有人會講。
明朝時期的官話就是在南京話的基礎上做了一些簡單的修改。
清朝時期的官話分為滿語和漢語兩種,滿語自不必言,漢語就是滿語和北京話結合的產物,實際上就是現在的普通話的最初的原型。
-
7 # 愛看愛思考
皇帝也是人,是人就會有點家鄉的口音的。這個很奇怪麼?劉邦是江蘇沛縣人,口音應該是和徐州的差不多吧。朱洪武是安徽鳳陽人,有點安徽口音也很正常。至於說,康熙皇帝?他可是在北京出生和長大的。加上家人又是從東北這旮瘩來的綜合一下,差不多就是接近現在的普通話了。
-
8 # tjw在路上唐哥
這個不好考證,古代語言和現在語言發音也有很大不同,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應該屬於地方性語言的特點多一些,但是文字都是統一的,從奏章上估計能詳細說明問題。唯一能證明的就是清朝末期皇帝溥儀的講話還有錄音考證,已經接近現代北京話。
回覆列表
劉邦不清楚,康熙說的口音會顛覆你認知。康熙時期官話就是現在的兒化音普通話,是不是很驚喜!還有驚喜的呢,現在我們所說的普通話就是說慣了通古斯語系的旗人用蹩腳的口音說漢語,慢慢發展成現在的普通話。有什麼感想?整兒八經的粵語是跟古漢語雅言有最近淵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