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故鄉風月

    李牧是戰國名副其實的戰神

    史詩賞析:

    宋《武成王廟李牧贊》

    “三年不鳴,一鳴驚人,啾啾之群,焉知屈伸,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賢哉武安,志勝霜霰,眾謂我怯,隱則難見,邊復我用,計亦自善,不捕一虜,不射一箭,先乃雌伏,後則虎変,匈奴所畏,燕秦不戰,易若摧枯,疾如激電,終惑讒言,反袂拭面。”

    李牧是戰國後期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之一,李牧在軍事上的成就可謂是智勇雙全,一戰封神。

    《武城王廟李牧贊》,主要講了武安君李牧,在面對匈奴作戰的過程中最著名的經典戰役。李牧被趙王派到北方駐守邊關的時候,起初他是採取堅壁清野的方式。只要匈奴的騎兵一來,他就躲到城裡面不出來,不僅在匈奴人看來,李牧是一個膽小鬼;他的這種做法連趙王也看不下去,趙王直接把它撤換回來。結果新派出去的邊關將領,在與匈奴作戰時大敗。趙王不得不又用李木去駐守邊關,然而李牧依舊採取避戰的方法。實際上他在加緊練兵,打造武器,戰車,弓箭等裝備,訓練了一隻優秀的騎兵和步兵。

    一切準備妥當之後,李牧攝下埋伏,引誘匈奴10萬騎兵進入伏擊圈,一戰全殲10萬匈奴騎兵。此戰李牧,一戰封神。匈奴從此不敢侵趙。此後,李牧在與秦軍作戰的過程中,同樣是不落下風,也數次的大敗秦軍。而且根據戰場的不同變化,李牧能採取不同的策略,可攻可守,野戰,守城都不在話下,還能協同多兵種作戰,其戰法奇正相依。

    李牧可算得上是一位軍事上的全才,在中國幾千年的將領中,唯有唐朝的李靖,明朝戚繼光,可與之媲美。像漢朝的或去病,宋朝趙匡胤,明朝李成梁,雖然也是名將之流,但終究算不上全才。能用步兵全殲騎兵者,為戰國武安君李牧耳!

  • 2 # 聊以自娛2

    如果要問戰國四大名將你最佩服誰?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認為非李牧莫屬!為什麼會這樣說呢?與其他三大名將相比,李牧有白起的勇猛,但無白起的陰狠;有廉頗的穩健,卻無廉頗的被動;與他同樣名揚天下的王翦,在戰場上卻不是他一個量級對手。李牧能做到“攻必克、守必固、戰能勝”!難能可貴的是:他練兵也是一把好手,能跟部下同吃同住,同生共死。將士們甘於為他賣命。可以說他是個全能型的軍事統帥!要知道李牧為帥時,趙國經過長平慘敗,被坑殺四十幾萬趙兵,軍力和國勢都已經衰敗沒落,作為趙國最後國之柱石的李牧用僅有的那點匱乏資源,幾乎靠一己之力獨撐整個趙國。他以其出色的軍事謀略、指揮才能,硬是讓擁有幾十萬強大的秦軍、同為戰國四名將之一的王翦不能前進一步。在李牧將軍被冤殺後僅僅三個月,趙國首都邯鄲淪陷,趙王遷被俘。歷史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所以,有人說李牧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全能的戰神!

    李牧(?-公元前229年),據推算,應當生於趙武靈王后期。嬴姓,李氏,名牧,趙國柏仁(今河北邢臺)人。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深得士兵和百姓的愛戴,在當時各國中有著崇高的威望。其生平活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以抵禦強秦為主,曾兩次大破秦軍。世人對早期的李牧知之甚少,主要原因是他長期駐守代地雁門郡,防備著匈奴。匈奴正是在戰國中晚期這個時候崛起的,中國古代的外來威脅主要來自北方。匈奴人善騎射,中原步兵不是匈奴騎兵的對手。趙武靈王時雖築了長城抵禦威脅,但趙國還常常遭到匈奴的入侵,搶掠去不少人員和財物。趙武靈王很有遠見,“胡服騎射”就是向匈奴人那裡學習、並進行軍事改良的結果。趙“胡服騎射”、燕“樂毅伐齊”後,趙國一舉成為戰國後期較為強大的國家。趙孝成王時,派李牧為將,鎮守北邊,帥府駐地在代雁門郡(現在山西省西北部寧武縣以北一帶)。李牧那時是駐守北方、防備匈奴的趙國軍隊最高將領。擁有很大的權利,可以根據需要設定官吏,防地的稅賦也任由他來分配。

    李牧權利很大,但並不濫用。首先,他任命有才能的人管理各項事務。把收繳上來的資源充作為軍費;其次,他對士兵非常優待,每天殺牛宰羊犒賞士兵,教士兵演練射箭騎馬,小心看守烽火臺,隨時偵察敵情;第三,嚴格紀律、嚴明制度。他所管轄的區域一切按規章辦事,大家耕田放牧可以自行其事;將士們每天有吃有喝,還不用打仗。百姓們安居樂業、都很高興。所以,大家對李牧都很感激。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傳來警報,李牧立即收攏人馬退入營壘固守,不與出戰。像這樣過了好幾年,趙華人馬物資也沒有什麼損失,匈奴人馬勞師費神、一無所獲!

    養這樣軍隊什麼也不用做?趙王可不幹了!便把李牧換了下來。新來的將領一改李牧作風,匈奴來犯,主動出擊,結果打了幾次,敗了幾次,死傷了好幾萬人。趙王一看這哪行啊!李牧雖不出戰,可也不死人、沒有損失啊。還是換上李牧吧!李牧說:“大王一定要用我,我還是像以前那樣做,否則不敢奉命”。趙王同意了他的要求。李牧上任,還是他那老一套。幾年過去後,這支部隊人強馬壯,在城中早就憋壞了,便躍躍欲試、想一展身手,紛紛請求出戰,李牧看時機成熟,也就答應了。他們儲備了戰車1300輛,精選戰馬13000匹,敢於衝鋒陷陣的勇士5萬人,優秀射手10萬人,組織起來準備作戰。並大縱牲畜四處放牧,放牧的人也是滿山遍野。

    匈奴大軍來犯,看到守將是李牧,認為他不過是個膽小怕事的人,早已不當回事兒。匈奴先是小股人馬試探,李牧佯裝失敗,故意把幾千人、畜丟棄給匈奴。單于聞知情況,率大批人馬衝殺了過來。李牧則出奇兵,張開左右兩翼包抄反擊,大敗匈奴,一舉殲滅匈奴十多萬人。接著,李牧滅襜襤(chānlán),破東胡,降林胡。偏偏那個匈奴單于逃脫了。

    在抗擊匈奴的鬥爭中,李牧即表現了其傑出的軍事才能,這一仗打的很有意義:匈奴數十年不敢南下,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這不止是解除了趙國一國的邊患問題,同時也替秦、韓、燕三國解決了匈奴騷擾的難題。李牧大破匈奴,據說是中國軍事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步兵協同騎兵作戰的戰例。從此,中原王朝對抗遊牧民族作戰就有了底氣和辦法。

    公元前234年,秦大將桓齮(又稱樊於期)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邯鄲磁縣東南),武城(今山東武城西)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殺趙軍十萬。第二年,桓齮又乘勝進擊,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趙國後方。攻佔了赤麗、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等地。直接向邯鄲殺來,形勢十分危急。趙王遷從代雁門調回李牧,任命為大將軍指揮反擊。李牧在宜安(今河北高城縣西南)大破秦軍,桓齮兵敗潛逃。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食邑萬戶求購桓齮之首。由此可見,李牧此次大勝對秦打擊是何等的沉重。李牧因功大,被封為“武安君”。

    秦國統一六國最大的障礙就是趙國,消滅趙國的主要障礙就是李牧。秦國認為,你李牧再厲害,也就是一個人,我派兩支部隊去,看你怎麼應對?趙正遷七年(公元前 229年),秦國大將王翦大舉攻趙國,率上黨兵將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與名將楊瑞和率領的河間兵將合圍趙都邯鄲。趙國派李牧、司馬尚傾趙全軍抵禦,沒想到李牧還是這麼厲害,他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敗楊瑞和軍,隨即回援,擊敗另一支王翦軍。雙方相持到第二年,這下秦國傻眼了,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軍不能速勝。遂稟告秦王,用范雎離間之計,重金賄賂、收買趙王遷寵臣郭開,使其誣告李牧、司馬尚謀反,說他們準備投降秦軍。

    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國力已相當衰弱,加之北部代地地震,出現大面積災荒,的確經不起長期作戰。昏聵糊塗的趙王遷不作仔細分析,認為李牧、司馬尚磨嘰,不能儘快解決戰鬥。對那個誣陷過廉頗的秦國間諜郭開的話深信不疑。趙王遷馬上派趙蓖、齊將顏聚取代李牧、司馬尚。李牧為了顧及趙國社稷百姓,拒交兵權,繼續奮勇抵抗。趙王、郭開便暗中窺探,乘其不備罷黜了司馬尚,殺了李牧,自毀長城。三個月後,王翦大破趙軍,殺死趙蓖,俘虜了趙王遷及顏聚,攻取了邯鄲,滅掉了趙國。趙國的都城邯鄲從此變成秦國的一個郡。

    大家還記得蘇洵《六國論》嗎?“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大意是說:趙國曾經對秦國五次作戰。打了兩次敗仗,三次勝仗。後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趙國大將李牧接連打退秦國的進攻。直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可惜趙國用武力抗秦而沒能堅持到底啊!

    李牧是戰國末年趙國優秀的將領之一。他的無辜被害,後人無不扼腕嘆惜。胡三省校注《資治通鑑》時,曾將李牧的被害與趙國的滅亡聯絡在一起,說:“趙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殺之,以速其亡”。司馬遷在《史記·趙世家贊》中說趙王遷:“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後人點評李牧:說他是一個軍事天才,政治小白。沒有死於陣前,卻被害於內廷,死於小人糊塗人之手。可惜可嘆啊!

  • 3 # 道聞四海

    李牧~戰國末年趙國戰神,憑一人之力,北破匈奴,擊退強秦,扶趙國於將傾。

    李牧(?-前229年),名繓(zuǒ)[1],字牧,戰國後期軍事家,趙國名將,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1、北御匈奴

    戰國時期,趙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逐漸崛起,時常劫掠趙國邊境地區。李牧奉趙王的命令,長期駐守於代郡、雁門郡,以防備匈奴的襲擾。李牧在當地享有軍政特權,可以截留駐防城市的租稅作為軍費。李牧優待兵士,下令每天宰牛犒賞士兵,教授他們騎馬射箭,還命令士兵悉心看守烽火臺,屢次派出間諜偵察敵情。匈奴每次派軍隊襲擾時,李牧下令堅壁清野,收攏軍隊退入營壘固守,膽敢出戰者一律斬首。幾次三番,匈奴的襲擾都無功而返。

    經過數年的經營,李牧的邊防軍兵精馬壯,軍隊士氣高漲,士兵寧可不要賞賜也情願與匈奴決一死戰。李牧精選戰車1300輛,戰馬13000匹,勇於衝鋒陷陣的步兵5萬人,善射的弓兵10萬人,準備與匈奴決戰。李牧採用誘敵深入的戰術,先派大批牧民驅趕牲畜放牧。匈奴派小股人馬進行劫掠,李牧佯裝戰敗,故意將幾千人丟棄給匈奴。獲得小勝後的匈奴開始輕敵,單于率領大批軍隊入侵。李牧廣佈奇兵,從左右兩翼包抄匈奴,一舉擊破匈奴10萬騎兵。李牧乘勝攻滅襜襤,擊破東胡,降服林胡,匈奴單于落荒而逃。此後十餘年,匈奴再也不敢進犯趙國邊境。

    2、屢敗秦軍

    肥之戰:公元前235年,悼襄王逝世,趙王遷即位。趙王遷二年(前234年),秦大將桓齮(又稱樊於期)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東南),武城(今山東省武城西)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趙首10萬。公元前233年,桓齮又乘勝進擊,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趙國後方,攻佔了赤麗、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里),進攻趙的後方,直向邯鄲進軍,形勢危急。趙王遷從代雁門調回李牧,任命其為大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反擊秦軍。當正面趙軍與撤回秦軍接觸時,立即指揮兩翼趙軍實施鉗攻。經激烈戰鬥,10萬餘秦軍全部被殲。桓齮僅率少量親隨衝出重圍,畏罪逃奔燕國。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萬家購求桓齮之首(此頭後來被荊軻經過友好協商,借去作見面禮刺殺秦王去了)。可見此次大勝對秦打擊沉重,而趙得到喘息之機。

    長平之戰後,李牧力挽狂瀾,破秦軍(殲滅十於萬,當然殺無赦)又擊潰秦軍十萬,大敗燕軍!李牧憑一人之力,免除了趙國來自匈奴、秦、韓、魏的危脅,讓長平之戰和武城之戰共被殺了五十三萬的趙國得以儲存,以其當時的國力,能有此大成,李牧不得不被稱為戰神!

    李牧在一系列作戰中屢次重創敵軍而未遭敗績,顯示了其軍事指揮藝術。他的軍事思想主要有:

    在君臣關係上,強調將帥的獨立性、便宜行事權。

    在軍民關係上,力求不擾民,爭取民眾對軍事活動的支援、配合。

    在官兵關係上,注意厚待士卒,密切官兵關係。

    在作戰方略上,力求壯大自身實力;削弱、麻痺敵人;及時瞭解敵情;把握戰爭時機;使用多兵種協同作戰;力求以己之長,對敵之短;在得失關係上,敢於付出必要代價換取全域性勝利;在攻防關係上,主張防守是進攻的前提,先守後攻。

  • 4 # 愛歷史的毛筆

    我認為李牧稱之為一代戰神並不為過。

    李牧生年不詳,公元前229年,秦國使用反間計,李牧被趙王殺害!他是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戰國後期,經過長平之戰,趙國元氣大傷,無力與秦國抗衡,大將廉頗被昏庸趙悼襄王逼走,遠走魏國,後入楚死於楚地,李牧成為趙國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

    李牧指揮作戰能力主要體現在“北擊匈奴”和“抵禦秦國”兩個階段。

    •北擊匈奴 李牧,早期是趙國北部邊境的將領,長期駐守代地雁門郡,防備匈奴。按邊防需要調整官吏,使適於戰備;將地方收入用為軍費,改善官兵生活;加強訓練,“日習騎射”,提高部隊戰鬥力;加強烽火報警、通訊聯絡設施,提高快速反應能力;並派出大批諜報人員,深入邊外,以及時掌握匈奴動態。在作戰上,改變以往敵軍來犯即出軍迎擊戰法,採用堅壁自守,示弱避戰,養精蓄銳,伺機反擊的作戰方針。發現匈奴軍隊,即退入營寨城堡,堅壁清野避免接戰。匈奴騎兵既無攻堅兵器及手段,又難掠到牲畜食糧,每次均毫無所獲,被迫退去。

    經過幾年的經營、訓練,趙軍戰鬥力大為提高,求戰願望日趨強烈,而匈奴則誤認為李牧怯戰,益發輕敵。李牧認為殲滅匈奴機會已經成熟,便於趙悼襄王元年,進行戰鬥編組,選拔人員,組建一支由各兵種編成的出擊兵團。精選戰車1300輛,騎兵1.3萬人,驍勇步兵5萬人,弓弩兵10萬人,總兵力約20萬人,將其控制於待機地域,並加緊臨戰前的戰鬥訓練及準備。

    李牧準備就緒之後,放出牛羊和牧人,佈滿山野。匈奴部落小隊侵入。李牧即佯裝失敗,故意丟棄人畜讓匈奴搶掠。匈奴單于得到趙軍“潰逃”的訊息,親率騎兵約l0萬人深入趙境。李牧開始採取守勢作戰,以車陣從正面迎戰,利用戰車限制、阻礙和遲滯敵騎行動;以弓弩兵輪番發射;而將騎兵及精銳步兵控制于軍陣側後。當匈奴軍衝擊受挫時,李牧乘勢將控制的機動精銳部隊由兩翼加入戰鬥,發動鉗形攻勢,包圍匈奴軍於戰場。經激烈格鬥戰後,除單于率少量親衛部隊突圍逃走外,進犯的10萬騎兵全部被殲,聲威大振。此後10多年,匈奴不敢進擾趙國邊境。

    •抵禦秦國 秦王政十四年初,秦將桓齮率秦軍進逼邯鄲,趙王遷急命北部邊防名將李牧為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抗擊秦軍。李牧率邊防軍主力與邯鄲派出的趙軍會合後,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李牧先是採取築壘固守,伺機反攻的方針,乘機一舉襲佔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又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擊撤回的秦軍。經激烈戰鬥,大敗秦軍。桓齮僅率少量親兵衝出重圍,畏罪逃奔燕國。

    •含冤被殺 公元229年,趙國在與秦國連年作戰,導致趙國大面積饑荒,秦國把握時機派大將王翦領軍數十萬攻擊趙國,趙國命李牧為大將軍,傾全軍之力抵禦秦國。

    秦國大將王翦使用反間計,賄賂趙王寵臣郭開誣陷李牧謀反,趙王設下圈套,斬殺了李牧。三個月後,大將王翦全力攻趙,趙國度淪陷,趙王被捕,趙國滅。

    “李牧死,趙國滅”,秦趙兩國如此懸殊的國力,李牧活著的時候,力挽狂瀾,擊敗秦國。李牧蒙怨而死,趙國兵敗如山倒,趙國都城淪陷。

    李牧一代戰神,死於非命,令人唏噓!

  • 5 # 浮沉的歷史

    我認為李牧歷史上真實的李牧並不是一代戰神,而是一個非常具有悲劇色彩的將領,從有關的歷史記載中,無法得出他取得的戰績符合戰神這一稱號,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李牧一生的戰績。

    李牧(?-公元前229年)為戰國末期,趙國著名的將領,其一生有大敗匈奴和兩次擊退秦軍進攻三次重要戰役,其中的大敗匈奴之戰是其最輝煌的勝利,另外兩次擊退秦軍的作戰則要遜色很多。

    李牧大敗匈奴

    李牧在正史中一開始的出場身份就是趙國北部邊防守將,李牧在打擊匈奴的戰爭中,李牧針對匈奴騎兵靈活機動的特性,採取了伏擊的戰術。為了準備最後的伏擊作戰,李牧堅壁清野數年以向匈奴示弱,甚至因此而被免職,但最終李牧的計劃還是成功了。

    在最終的決戰中,李牧集結了戰車一千三百乘、騎兵一萬三、主力軍隊五萬和十萬輔助性民兵,而其對手匈奴的兵力驚人的達到了十多萬騎兵。李牧放棄大量的牛羊牲畜引誘匈奴進入了他的伏擊圈,匈奴人毫無防備之心繼續前進,並如往常一樣認為趙軍不可能攻擊他們。但是這一次匈奴人徹底的完蛋了,李牧一聲令下趙軍從左右兩翼攻擊匈奴軍隊,匈奴騎兵瞬間全線崩潰,損失達到十餘萬。

    李牧大敗匈奴之戰,確實堪稱是一次完美的軍事行動,但僅僅憑藉一次戰爭的勝利,還不足以稱之為名將。

    兩次擊退秦軍入侵

    李牧在趙過北部邊防擊敗匈奴和其他遊牧民族後,由於趙國遭到秦國的大規模打擊,趙軍主力十萬在扈輒的帶領下全軍覆沒,趙王只能把李牧的北部邊防軍調到對抗秦軍的戰場上。

    李牧軍隊一南下加入戰爭,就投入了阻擊秦軍繼續向趙國首都邯鄲的推進作戰。趙王遷三年(前233年),秦趙兩軍在肥下(石家莊藁城區一帶)爆發大戰,戰爭以趙軍擊退秦軍而告終,李牧因此戰而受封為“武安君”。

    在趙王遷四年(前232年),秦軍兵分兩路攻擊趙國,趙軍在李牧的帶領下嚴陣以待,李牧在番禹擊退了北路秦軍後,南路秦軍因此也選擇了撤退。

    歷史並沒有明確記載李牧真正的戰績,從上面的戰爭過程來看,李牧頂多只是擊退了秦軍的攻勢,而並沒有大規模的殲滅秦軍的有生力量,否則就不會出現連續秦軍都有能力連續兩年來攻擊趙國。

  • 6 # 思冰辰夢

    李牧當然是戰神,而且當之無愧!

    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李牧的履歷可能沒有其他幾個人的精彩,但是李牧做的事情,其貢獻值完全不低於其他幾位,而且李牧還有民族之功,完全可以稱為名族英雄。

    《孫子兵法》說;“善戰者之勝。無智名,無勇功。”真正善於打仗的將領,往往沒有很多為外人津津樂道戰功,而是能夠一戰解決問題的將領。李牧無疑是這樣的將領中的代表人物。

    李牧一生最輝煌的戰績,無疑是一戰滅匈奴主力,讓匈奴十幾年不敢南下的邊境之戰。而這一場仗在開打之前,李牧的處境不是很好,甚至可以說是艱難的。當然,也正是這種艱難造就了李牧的偉大!

    孫子兵法說:“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

    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說:善於用兵的人,一次性解決問題,不做常年征戰,拖累國家的事情;大軍的糧草,去的時候帶一部分在路上吃,回來的時候再送一部分去在回來的路上吃就行。

    據史料記載,李牧早先的時候,複雜趙國的邊境守衛工作,但是這個將軍和別的將軍不一樣,他只管經營自己的地盤,修築城牆和工事,發展生產,從不主動出兵迎戰匈奴。匈奴人來了,他也只是將全部的人員撤到工事當中,保證不被匈奴打敗就行。

    匈奴拿他沒辦法,他也沒有將匈奴遠遠的驅逐出去。雙方就這樣保持一種特別的平衡十幾年。

    十幾年來,李牧一直如此堅持自我。

    中間還因為他的這種特異行為被其他人說閒話,說他不會打仗,不敢打仗。最後連趙王都看看不下去了,於是就將李牧從邊境調回來。調回李牧之後,自然要重新派其他的將軍去代替李牧守護邊境。

    這個新任的邊境大將軍知道李牧就是因為一直不肯出戰,才被撤職的,於是一邊關,就馬上惹是生非,想和匈奴開戰。用戰場的勝利,向趙王證明換自己守邊關是選對了人。

    急於開戰的新任邊關守將,因為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自然是大敗而歸,把邊關搞得不得安寧。

    趙王沒辦法,又請李牧出山。但是這個李牧呢?不知道是腦袋不靈光還是不會轉彎,在赴任之前,就直接向趙王要求:我去可以,但是我不會改變我以前的做法。(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命。)趙王一看,這就是個刺頭,但是沒辦法,邊關沒他還真不行,於是就無奈答應他了。

    那麼李牧真的是刺頭、愣頭青,不知道如何和趙王搞好關係嗎?

    當然不是,李牧作為一個卓越的將領,他如此堅持,自有他的道理。

    他深諳兵法,知道打仗,打的就是國家的錢糧,打的是銀子。邊關的匈奴之患,幾百年來一直無法徹底解決,原因一直都是你來我往,誰也拿誰沒有辦法,打來打去,唯一的結果就是徒廢錢糧,徒增傷亡而已,於國無利。於其如此,還不如先把自己經營好,做好充足的準備,一戰解決問題。這才是一個影響國家命運的將領應該做的事情。至於那些小功勞,根本不值一提!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一世英明,全都敗在糧草問題上,更遑論其他!

    李牧在邊關修築城牆,發展生產,訓練兵士,團結民眾十幾年如一日。在他認為已經將全部的準備工作都已經做完之後,立刻組織大軍,使用誘敵深入,兩翼夾攻之戰法,一戰滅掉匈奴十餘萬主力大軍,使匈奴任十幾年不敢南下牧馬,徹底解決邊關問題,穩定北方邊境。對中華民族免受外敵侵略作出重要貢獻,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於是乃具選車得一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大縱畜牧,人民滿野。匈奴小入,佯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單于聞之,大率眾來入,李牧多為奇陣,張左右翼擊之,大破匈奴十餘萬騎。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附李牧傳》)

    這就樣有勇有謀的人物,不動則已一動則驚天動地,誰敢說他不會打仗?不敢打仗!

    這分明是國士無雙才對!

    用《孫子兵法》對善於用兵的將領的定義;“善戰者之勝。無智名,無勇功。”來評價李牧,是最適合不過的。

    李牧一戰成名!之後的多次大戰,也都從來沒有敗過。最後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大戰中,派出同為戰國四大名將的王翦滅趙國,趙國派出李牧和王翦對戰。強如王翦者,也拿李牧毫無辦法,最後還是使用反間計,借趙王之手,除掉李牧,這才順利滅了趙國。

    要是李牧不死,秦始皇統一天下,肯定沒有這麼容易、這麼快!

    李牧是那種一人可以興邦,一人可以喪邦的偉大人物。

    李牧在,趙國存,李牧死,趙國亡!

    司馬遷在寫《史記》時,特意將李牧的傳記和廉頗藺相如傳記放在一起,其主要思想就是透過將這些偉大人物的個人興衰過程和國家的命運聯絡在一起。旨在說明如果國君能夠善於使用人才,那麼國家就昌盛,國君嫉賢妒能,不能善於使用人才,國家則弱小甚至滅國這樣一個道理。

    因此,李牧善於用兵,於民族有功,是當之無愧的戰神,也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 7 # 歷史書寫於平凡人

    李牧,嬴姓,李氏,名牧,戰國時期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李牧生平事蹟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

    李牧最開始長期駐守趙國北部表鏡的雁門郡,防備匈奴。每天都會犒賞士兵,對戰士待遇優厚,每天都會派兵偵查,發現匈奴來犯,嚴令都必須退守。任由他人說自己膽小,但是戰略不變,後來被罷黜,但是匈奴見李牧離開之後就經常來犯,守軍不敵,於是又開始重新被重新啟用。

    李牧來到邊境,還按照原來的章程。匈奴好幾年都一無所獲,但又始終認為李牧膽怯。邊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賞賜可是無用武之地,都願意打一仗。於是李牧就準備了精選的戰車一千三百輛,精選的戰馬一萬三千匹,敢於衝鋒陷陣的勇士五萬人,善射計程車兵十萬人,全部組織起來訓練作戰。同時讓大批牲畜到處放牧,放牧的人民滿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馬入侵,李牧就假裝失敗,故意把幾千人丟棄給匈奴。單于聽到這種情況,就率領大批人馬入侵。李牧佈下許多奇兵,張開左右兩翼包抄反擊敵軍,大敗匈奴,殺死十多萬人馬。滅了襜襤,打敗了東胡,收降了林胡,單于逃跑。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

    之後因為國內需要,回國中任職。公元前233年,嬴政派秦軍入侵,在宜安之戰中大敗秦軍,桓齮打算進攻,引誘趙軍出來決戰,誘敵殲之,結果李牧將計就計,李牧遂乘機一舉襲佔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李牧判斷桓齮必將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擊敵人,將主力配置於兩翼。當正面趙軍與撤回秦軍接觸時,立即指揮兩翼趙軍實施鉗攻。大破秦軍,封為武安君。

    公元前229年,趙國連年征戰,已經積貧積弱,王翦利用攻趙之餘使用反間計,利用趙王除掉了李牧。

    武安君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之一。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他的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也使後人扼腕嘆恨。

  • 8 # 幸福一生77729277

    李牧抗擊匈奴,使趙國對抗強秦能夠無後顧之憂,趙奢,廉頗藺相如他們在政治軍事上的勝利都離不開李牧。尤其是在趙國後期的人力物力幾乎枯竭的情況下,上演絕地反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擊敗秦軍虎狼之師,使國家轉危為安,當之無愧於一代超級戰神!是秦軍攻不破的鋼鐵長城!無奈趙王昏庸,自毀長城。趙國的悲哀的是後期有名將,無明君。李牧經歷了幾代君主,趙惠文王一代明君,知人善任,與強秦較量不落下風,趙孝成王前期年輕,經驗不足,中了秦軍反間計,換了廉頗以至趙軍全部覆沒,但他知錯能改,重新起用了廉頗,使國家轉危為安,避免了亡國之災。可惜他們兩人壽命太短,如果他們有一個人長壽,又有廉頗李牧這兩個超級戰神,趙國起碼不會在他們手中滅亡。

  • 9 # 8352書館

    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苦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他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體現在兩次戰役中,一個是趙破匈奴之戰,另一個是肥之戰。

    趙國派李牧守邊,李牧並沒有急於攻打匈奴,相反的是拒絕出戰。每天是烹羊宰牛給士兵,然後就是騎馬射箭,設定烽火臺,大量派出間諜,做軍事鬥爭的準備,但就是不出兵交戰。還規定匈奴如果來了,那我們趕緊收拾財務,風緊扯呼,我們趕緊跑入堡壘固守,如果有敢出戰的,立斬不赦!幾年過去了,沒有打仗,匈奴也沒有搶到東西,他們仍然固執認為李牧很膽怯。

    突然很有一次,李牧“大縱畜牧、人民滿野。匈奴小入,佯北不勝,以數十人委之。單于聞之,大率眾來入。”李牧是畢其功於一役,攢足了這麼多年的勁頭,多設奇陣,大張左右兩翼攻擊,結果是大破匈奴軍隊,斬殺匈奴十餘萬騎兵,乘勝追擊,攻滅襜襤,擊破東湖,林胡投降,單于遠遁,這一戰打出了十幾年的和平,匈奴不敢來犯。

    李牧是一戰定勝負,要不我就不打,打我就給你徹底打趴下,讓你徹底失去反擊能力。李牧的不打,並非是趙王之前理解的不敢打、不想打,這個不打正是為了更好的打。這就是戰爭的辯證法。這也給我們人生啟示:有些事情時機不到就不必匆忙去做,但可以積極準備,以待時機。有些事情火候不到做了反不如不做。有些事情當前不做正是為了未來更好地做。人生要懂得緩一緩,急不得、躁不得,免得事與願違。

    李牧為什麼剛開始不打呢?這裡有心理戰的原因,一方面是要匈奴以為李牧膽怯,為殲滅戰創造條件;另一方面,也激起趙國士兵同仇敵愾得激憤之情。更主要的原因,還是考慮匈奴的作戰特點和趙國的國情國力。匈奴的特點是遊牧民族,善於打游擊戰、運動戰,機動靈活是匈奴的優勢。且匈奴有天時地利的優勢,按照趙國的國力很難打持久戰。最大降低自己的戰爭消耗的辦法就是李牧的戰法,畢其功於一役,打遷滅戰。這既是適應國情,又是便於取勝的最佳戰法。此戰也成為以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時養兩隻貓自己不在家時他們會不會打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