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情鐵手諾克
-
2 # 墨點culture
世人都看錯了我曹操,今天看錯了,可能明天也還會看錯,但是我從來不怕別人看錯我!我還是我曹操!”――表明了曹操從不在乎世俗的眼光,有自己的定義。結合現代相比,他絕對是一個具有勵志性的人物。一顆強大的野心和鐵膽,就是他掘起的催化劑。胸懷大志,有膽色,懂時勢;
曹操在董卓身旁卑躬屈膝,一直被世人誤作董卓鷹犬,且不知他只是伺機而動,欲出國賊。在與王允表明心跡後,他懷揣七心寶刀意圖刺殺董卓,做了滿朝文武欲為而不敢為之事,不料失敗被西涼軍追殺,走向逃亡之路。雖然失敗,切讓他名聲大震,成為許多人心中的英雄。期間曹操明白了天下大亂的根源,殺掉一個董卓又有何用,還會有諸多的如同董卓的勢力,只有讓自己更加有勢力,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才能推翻現實,讓政權同一。於是逃至祖籍老家,變賣財產、收集錢糧、招兵買馬,廣納天下賢能志士收為己用,擁有一個好的家底亦成了他掘起的支點。懂得抓住戰機,善於謀略,迅速建立根基,
曹洪、曹仁相繼帶兵前來相靠,曹操得兵馬五千有餘,任用了少許的文臣謀士,之後厲兵秣馬、等待時機,此時;他腦子裡已經浮現出稱霸一方的畫面。在他加入了討伐董卓的十八路盟軍時,一直為盟軍排兵佈陣,出謀劃策,只因各路諸侯目廣段短淺,只想儲存實力,相互爭奪眼下的城池,而曹操則帶兵追殺董卓,力救天子,不料遭遇伏兵而大敗,這也是他成為一方諸侯的經驗值。
公元一九二年,曹操帶兵鎮壓青州黃巾軍,收得降兵三十餘萬,他從中挑選精銳,擴充自己的隊伍,組成新軍“青州兵”。一九六年,曹操藉口洛陽殘破,把漢獻帝接到由他控制的許縣,暫定許為漢都。同年,鑑於長期兵荒馬亂,人民流亡,土地荒蕪,各地糧食和兵源都發生危機,曹操又在許下募民屯田,以後更在其勢力範圍內的“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積穀,征伐四方,這樣,曹操在軍事上有了精銳強盛的部隊,在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在經濟上也有了雄厚的基礎,再加上他能夠籠絡豪強大族和士夫官僚,善於招賢用將,終於統一了北方。後續滅掉袁術、袁紹兩大軍閥,成為當世勢力最大的諸侯,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界之奸雄;聰明絕頂,善於謀略,
可為什麼就是喜歡少婦,喜歡玩人家的老婆呢!
-
3 # 零叄頭像Bar
曹操與孫權、劉備都是三國時代著名的梟雄,但是曹操卻是最受爭議的一個人,究其原因是大多數人嫌他太過奸詐、太過虛偽甚至太過殘忍,因而遭到很多惡毒的評議。然而,他還是成功地統一了中國北方,成為當時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最終其子順利稱帝,建立了魏國。其品行遭到後人的不啻暫且不論,作為一個在亂世中迅速崛起的成功者,他身上有很多可取之處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從它發跡的過程來看,冒了極大的風險,但是幸運之神仍然會光顧他,讓他在二三十年的時間裡消滅了其他幾十路諸侯,使一個地位低下、聲望不高的下層士族變成了上層的統治者,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在我看來,他的成功是必然的,因為他具有實幹家的堅毅、政治家的眼光、軍事家的勇略、文學家的才華,所以被譽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就連他手下的謀士荀彧也誇讚他是當世一流的智者,絕世之奇才。實際上,曹操自己是十分謙卑的,他並沒有因為自己的聰明而自傲、自負,顯得異常冷靜,尤其喜愛哪些有才幹的人。凡此種種,都促成了他在爾虞我詐、只認刀槍不認人的時代裡一步步走向了最終的勝利。
生在亂世中的曹操是幸運的,正因為有了亂世,才讓他的英雄本色得到了充分的展現,才給了他馳騁疆場、指點江山的機會。亂世是兇險的,亂世對一個普通百姓來說意味著食不果腹、背井離鄉的逃亡,對英雄來說卻意味著大顯身手、左右時事。不管是小說《三國演義》的描寫,還是史料中真實人物的記載,曹操無疑是一個值得玩味的人,他能夠在亂世中脫穎而出,擊敗比自己強大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對手,登上顯赫的“王位”,真是一個奇蹟。
A、 實幹家的堅毅:
成功者大多都具備“言必行,行必果”,敢作敢為的品質。這一點,曹操做到了。當朝綱混亂,官吏腐敗不堪,東漢帝國的政府已經快要完全失去其執行力之時,洛陽典軍校尉曹操公佈了八條律令來整飭“風化”,上至王侯、下至平民,違反法紀者必嚴懲不貸,結果有一位大宦官的乾兒子觸犯了法律,受到了非常嚴厲的懲罰,結局是他被調到外省去了。他這種剛真不阿、大公無私的精神和勇氣令世人稱道,也令眾人耳目一新。
“望梅止渴”這個成語相信大多數人都很熟悉,他就出自於曹操征戰的過場中,不僅顯示出了他的機智和聰明,更顯示出在嚴重缺水的情況下還帶著軍隊繼續作戰的堅強和毅力;在官渡之戰中,他深知自己的糧草不足一天,但這時是與袁紹決戰的關鍵時期,他還是義無反顧的堅持與袁紹相持下去,須知這是冒了多大風險哪,然而熬過了至關重要的一天,他大獲全勝。戰爭很多時候是心理戰爭,與被曹操擊敗的對手相比,實力有時候算不得什麼,如果意志不夠堅定,一樣會失敗。
B、 政治家的眼光:
以他和漢獻帝的關係就足以說明。當董卓遷都長安被打敗以後,曹操首先想到的是把漢獻帝“請”到許昌,而孫策的作法卻是直接攻取洛陽,結果為了一個玉璽喪失了自己的性命,曹操卻順利實現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大計。漢獻帝到了許昌以後,曹操給了最高規格的迎接禮儀,讓他繼續做天子,而不是將他囚禁起來;等他統一了北方以後,許多人勸他廢掉漢獻帝,自己做皇帝。他一直都拒絕了,一方面懼於輿論的壓力,怕落得袁術的下場;另一方面是他不看重虛名,注重手中的實權。他明知天子現在已經形同虛設卻不急於廢掉,而是將這一切讓給了他的兒子魏文帝來做。
其次,沒有人才遲早是要失敗的,三國時代的君主都深刻地體會到了這一點,他們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曹操在迎立了漢獻帝以後第一件事就是釋出招賢榜,後來又發了兩回,為他自己招攬了很多優秀的人才,比如荀彧、荀攸、郭嘉、程昱等,他們為曹操的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對人才的偏愛,甚至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關羽就是特例。當關羽帶著劉備的二位夫人要求離開時,曹操很大度的答應了,縱使關羽犯下了“過五關,斬六將”的罪責,他都沒有計較,其實他又何嘗不知一旦關羽回到了劉備身邊,將會成為自己強勁的競爭對手。可以看出,在曹操那裡,人才即是取勝關鍵,他儘量作到人盡其才,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優秀人才組成自己的團體,戰無不克、攻無不勝,一步步走向成功。
C、 軍事家的勇略:
戰爭對曹操而言有著非凡的意義,因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戰爭,正是戰爭讓他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他一生的第一場戰爭就是剿滅黃巾軍,戰爭打得極為慘烈——全軍覆沒,這一切卻為他贏得了聲譽;接下來討董卓、戰呂布、徵劉表、破袁紹等一系列戰爭都取得了勝利,尤其是官渡之戰,顯示出了他過人的軍事才能。他與袁紹的實力相差十分懸殊,袁紹號稱八十萬大軍,而他僅僅五萬人馬,從數量上來說他的確少得可憐。結果袁紹卻敗得丟盔棄甲、狼狽而逃,從此一蹶不振。這期間除了許攸來降助成了他快速取勝之外,主要原因還是他作為軍事家有能力和謀略、毅力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戰爭本來就是一種冒險遊戲,而曹操卻善於玩遊戲,而且還能作最大的贏家。徵烏桓是曹操一生的戰爭中冒得比較大的危險,勞師動眾、糧草匱乏等兵家大忌都可能觸及,他卻化險為夷,取得了勝利,除去了北方最後一個不穩定因素。這一次勝利與其說是戰爭的勝利,不如說是冒險的勝利。
D、 文學家的才華:
其實說曹操是文學家,大多數人只知道他的詩歌寫得好,如我們耳熟能詳的《龜雖壽》、《短歌行》等,豈不知他的文和賦也寫得非常精彩,可惜由於歷史原因儲存下來的很少,但散見於歷史典籍中的文、賦確實寫得氣勢宏偉、酣暢淋漓,透著文人少有的犀利和睿智。他的詩歌與當時追求華麗、綺靡的文風截然相反,折射出他特有的文學氣質。這一點確實難能可貴,像他那樣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文采如此之好,歷史罕見也!
曹操是英雄,對於普通人而言,我們只能仰視他。一代有一代之雄才,在三國時局混亂、豪強並起,各路英雄大顯身手的時代走出來的曹操,其身上的閃光點尤為可貴,我們可以以他為榜樣,激勵自己,使自身的潛力得到最大發揮,做一個自己想做的人。概括起來,除了上述幾點,我覺得從他身上我們還可以學到一下幾點:
1、出身低微不可怕,生活環境差也不可怕,甚至遭到世人非議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喪失了理想、喪失了信心、喪失了勇氣;
2、人這一生需要冒險,否則就過得太過平庸,但不要玩命;
3、失敗並不可怕,只要不是最終失敗,仍然可以重頭再來;
4、大智者不顯小聰明;
5、對於才華超出自己的人,要誠心去幫助他,不要時刻去嫉妒、打壓他,否則你會一直生活在悲觀中;
6、要名譽,但不要為虛名所累,得重實權;
7、懷有一顆寬容之心,別人才會以寬容待己,但對敵人必須恨;
-
4 # 莫小邪
感謝邀約!三國時代中,英雄適用於孫權:少年得志,英姿勃發,一方諸侯。梟雄更適用於劉備:逆境之多,未發跡時的劉備有著宏圖遠志。至於曹操,他發跡較早,發展順利,沒有遭遇劉備那樣大的逆境,所以說,曹操更適合稱為奸雄,以權謀手段整治天下於亂世。平定戰亂,為百姓謀幸福,曹操也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後人把曹操稱為梟雄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拿他和劉備比較,因為同時期的風流人物無出二者。從現代視角觀察,社會我曹哥,人狠話不多。曹操作為一個高階版的統治人物,手段狠毒是標配之一。倘若天天吟詩作對飲酒醉,這人必然在政績上無所作為。
普通人對待一些歷史中的著名人物,不必嚴格定義一個好與壞的框架中。大人物與普通平民的不同之處,比方說,具備仁義勇氣、敢為人先的魄力。關於曹操的是是非非一直都有爭議,從黃巾之亂至官渡水淹下邳,多少著名戰役,世人不能忘記。後來,有一個叫許韶的人評價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
傳說中,許韶對曹操有偏見,仍對曹操的能力予以認同。治世顧名思義就是太平盛世。稱讚曹操不論是在太平盛世,還是在亂世中都有不可磨滅的一席之地。
再來說正能量傳遞,曹操對社會的態度是入世而不遁世。然而,諸葛亮不積極的入世態度,他自稱一個“不求聞達於諸侯”的人,何以在太平盛世有作為。所以,能力與態度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
5 # 詫寂說史
陳壽的《三國志.武帝紀》是對曹操的總體評價。從這段評語中我們可以看到,曹操能夠以弱勝強逐步成為一代梟雄,依靠的就是他精於謀略和善於用人,而且用人之道也是曹操能夠成功的核心。
“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陳壽——《三國志.武帝紀》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曹操的用人之道有何特別之處:
一、唯才是舉東漢末年舉孝廉入仕,很多沒有才能的人都可以為官,這些人雖然身居官位卻無能處理政務,導致百姓怨聲載道。
曹操出身於官場,深諳門道,名人不一定有本事,所以曹操有一句名言“不得務虛名而處實禍”就反應了曹操要的是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能人而非名人,當然如果這個人既有才能也有名聲,那是最好不過的了。不過在東漢這個世風日下的社會中,遍地都是誇誇其談,徒有虛名的傢伙,萬一請來後辦不了事可不好收場。
曹操於建安十五年、建安十九年和建安二十二年先後三次頒佈《求賢令》,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過來幫助他。甚至也提出只要是人才甚至名聲不太好,也是可以使用的。如果各方面都是無可挑剔的話,齊桓公和漢高祖又怎麼可以成就霸業呢?所以曹操用人以才能為先,並不是說曹操不要德行,只是在當時的亂世,品德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先以才能為先。
二、抓大放小曹操用人,用人所長,對於他們一些小的錯誤誤進行包容。
曹操的核心謀士郭嘉就多次受到陳群的指責,說生活不檢點。但是曹操對於這種指責的態度是,你已經盡到了你的指責,處罰不處罰就是我的事情。曹操欣賞郭嘉的才能,對於這種生活不檢點的小問題不會影響對他的繼續使用,並且一直信任對方。
曹操一位老鄉叫丁裴,喜歡佔小便宜。有一次利用自己的職權將自己家的瘦牛換了公家的肥牛,結果被人舉報丟了官。曹操後來將他官復原職,並且對人說丁裴就像一隻會抓老鼠和偷吃東西的貓,留著還是有用的。
曹操要的是能夠為他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一群道德高尚的君子。用人所長天下無不可用之人,用人所短天下無可用之人。
三、信任對方曹操的很多手下官員都是來自於敵軍的陣營,這些人歸降曹操後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這也是曹操願意信任對方,給他們足夠的機會來展現自己的才能。
曹操手下的三大名將張遼、張郃、徐晃都是從敵軍投降過來的,文臣也有很多,許攸、陳琳、王修等都是別人的文臣,然後被曹操收服後在新的崗位上也都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對於這些人,曹操認為都是各為其主,以坦誠和諒解的方式對待他們,並沒有以有色眼鏡的態度看他們,也正是有著這樣的胸襟和氣度,使得很多敵軍的人才都源源不斷的投奔了曹操,幫助他取得一場又一場的勝利。
曹操能夠在亂世中取得如此成功,離不開他的知人善任,待人真誠。這也跟曹操自身的個性有關,曹操是個性情中人,平時說話也較為隨意,喜歡經常開玩笑。這種性格對事業發展很有幫助,作為最高領導如果經常嚴肅,會讓人覺得戰戰兢兢。
曹操大事不糊塗,小事不計較,說話又有人情味,這樣才吸引了一批批的人才願意為他效力,得到人們的擁護和愛戴,最終成就了別人也造就了自己。
-
6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三國曹操能迅速崛起成為一代梟雄是因為人才
人才是決定事業成敗的關鍵。曹操在起兵之初即說:“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後來在一道求賢令中又說:“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在與袁紹對壘時,他聽說許攸來了,光著腳跑出軍營迎接,還拍著雙手大笑說,“吾事濟矣”。
曹操求賢若渴,他說“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表達對人才的渴求,他又說“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渴望能盡攬天下人才,建立周公那樣的偉業。他三次頒佈求賢令,遍訪賢士,對於敵方陣營裡的人才,不惜動用各種手段去挖牆角,為籠絡關羽,金錢、美色、高官,手段用盡;為爭取徐庶,禮遇、利誘及至欺騙,心機費盡…在他帳下,聚集了文如荀彧武如張遼等一大批文臣武將,不論是人才的數量與質量,都遠遠超過了吳國和蜀國。曹操人才來源是多渠道的。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親族。一般是跟隨曹操起事的親族人物。他們主要包括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休、夏侯尚、曹真等。
曹仁字子孝,太祖從弟也,也就是堂弟。
曹洪字子廉,太祖從弟也,也就是堂弟。
曹休、曹真是曹操的族子,實際上是養子,從小和曹丕親厚。
曹休字文烈,太祖族子也。天下亂,宗族各散去鄉里。休年十餘歲,喪父,獨與一客擔喪假葬,攜將老母,渡江至吳。以太祖舉義兵,易姓名轉至荊州,間行北歸,見太祖。太祖謂左右曰:“此吾家千里駒也。”使與文帝同止,見待如子。
曹真字子丹,太祖族子也。太祖起兵,真父邵募徒眾,為州郡所殺。太祖哀真少孤,收養與諸子同,使與文帝共止。
夏侯家是漢初名將夏侯嬰的後代,夏侯淵是夏侯惇的族弟。
夏侯惇字元讓,沛國譙人,夏侯嬰之後也。
夏侯淵字妙才,惇族弟也。
夏侯、曹氏,世為婚姻,故惇、淵、仁、洪、休、尚、真等並以親舊肺腑,貴重於時,左右勳業,鹹有效勞。
曹家與夏侯家世代通婚,可謂淵源極深。具體曹操兄弟與夏侯家的關係也是盤根錯節,夏侯惇的叔父是曹操的父親曹嵩,夏侯惇的兒子娶了曹操的女兒。
夏侯淵的妻子是曹操的妻妹,夏侯淵的兒子夏侯衡娶了曹操的侄女。
夏侯尚是夏侯淵之侄,尚妻是曹氏女,從小和曹丕友愛。
夏侯尚字伯仁,淵從子也。文帝與之親友。
這些人一方面由於關係特殊,一方面由於確有過人之處,基本上都是曹操集團的骨幹,享有很高的地位和權力。
二、敵方。郭嘉、荀彧、崔琰、陳琳、張郃是從袁紹那裡投奔曹操的。
《三國志.荀彧傳》記載:永漢元年,舉孝廉,拜守宮令。董卓之亂,求出補吏。除亢父令,遂棄官歸,謂父老曰:“潁川,四戰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為兵衝,宜亟去之,無久留。”鄉人多懷土猶豫,會冀州牧同郡韓馥遣騎迎立,莫有隨者,彧獨將宗族至冀州。而袁紹已奪馥位,待彧以上賓之禮。彧弟諶及同郡辛評、郭圖,皆為紹所任。彧度紹終不能成大事,時太祖為奮武將軍,在東郡,初平二年,彧去紹從太祖。太祖大悅曰:“吾之子房也。”以為司馬,時年二十九。
《三國志.郭嘉傳》記載: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人也。年二十七,闢司徒府。初,北見袁紹,謂紹謀臣辛評、郭圖曰:“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於是遂去之。先是時,潁川戲志才,籌畫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與荀彧書曰:“自志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汝、潁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 彧薦嘉。召見,論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為司空軍祭酒。
《三國志.崔琰傳》記載:大將軍袁紹聞而闢之。時士卒橫暴,掘發丘隴,琰諫曰:“昔孫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雖湯武不能以戰勝。’今道路暴骨,民未見德,宜敕郡縣掩骼埋胔,示憯怛之愛,追文王之仁。”紹以為騎都尉。後紹治兵黎陽,次於延津,琰復諫曰:“天子在許,民望助順,不如守境述職,以寧區宇。”紹不聽,遂敗於官渡。及紹卒,二子交爭,爭欲得琰。琰稱疾固辭,由是獲罪,幽於囹圄,賴陰夔、陳琳營救得免。太祖破袁氏,領冀州牧,闢琰為別駕從事。
《三國志.崔琰傳》記載:張郃字俊乂,河間鄚人也。漢末應募討黃巾,為軍司馬,屬韓馥。馥敗,以兵歸袁紹。紹以郃為校尉,使拒公孫瓚。瓚破,郃功多,遷寧國中郎將。太祖與袁紹相拒於官渡,漢晉春秋曰:郃說紹曰:“公雖連勝,然勿與曹公戰也,密遣輕騎鈔絕其南,則兵自敗矣。”紹不從之。紹遣將淳于瓊等督運屯烏巢,太祖自將急擊之。郃說紹曰:“曹公兵精,往必破瓊等;瓊等破,則將軍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郭圖曰:“郃計非也。不如攻其本營,勢必還,此為不救而自解也。”郃曰:“曹公營固,攻之必不拔,若瓊等見禽,吾屬盡為虜矣。”紹但遣輕騎救瓊,而以重兵攻太祖營,不能下。太祖果破瓊等,紹軍潰。圖慚,又更譖郃曰:“郃快軍敗,出言不遜。”郃懼,乃歸太祖。
賈詡是由張繡那裡歸附曹操的;
《三國志.賈詡傳》記載:繡從之,率眾歸太祖。太祖見之,喜,執詡手曰:“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表詡為執金吾,封都亭侯,遷冀州牧。
華歆、王朗則來自孫權陣營;
《三國志.華歆傳》記載:孫策略地江東,歆知策善用兵,乃幅巾奉迎。策以其長者,待以上賓之禮。後策死。太祖在官渡,表天子徵歆。孫權欲不遣,歆謂權曰:“將軍奉王命,始交好曹公,分義未固,使僕得為將軍效心,豈不有益乎?今空留僕,是為養無用之物,非將軍之良計也。”權悅,乃遣歆。賓客舊人送之者千餘人,贈遺數百金。歆皆無所拒,密各題識,至臨去,悉聚諸物,謂諸賓客曰:“本無拒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單車遠行,將以懷璧為罪,原賓客為之計。”眾乃各留所贈,而服其德。歆至,拜議郎,參司空軍事,入為尚書,轉侍中,代荀彧為尚書令。
《三國志.王朗傳》記載:孫策渡江略地。朗功曹虞翻以為力不能拒,不如避之。朗自以身為漢吏,宜保城邑,遂舉兵與策戰,敗績,浮海至東冶。策又追擊,大破之。朗乃詣策。策以儒雅,詰讓而不害。雖流移窮困,朝不謀夕,而收恤親舊,分多割少,行義甚著。太祖表徵之,朗自曲阿展轉江海,積年乃至。拜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
徐庶則來自劉備陣營;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典韋則是張邈舊部;
《三國志.典韋傳》記載:初平中,張邈舉義兵,韋為士,屬司馬趙寵。牙門旗長大,人莫能勝,韋一手建之,寵異其才力。後屬夏侯惇,數斬首有功,拜司馬。
龐德為馬超部將;
《三國志.龐德傳》記載:龐德字令明,南安狟道人也。少為郡吏州從事。初平中,從馬騰擊反羌叛氐。數有功,稍遷至校尉。建安中,太祖討袁譚、尚於黎陽,譚遣郭援、高幹等略取河東,太祖使鍾繇率關中諸將討之。德隨騰子超拒援、幹於平陽,德為軍鋒,進攻援、幹,大破之,親斬援首。拜中郎將,封都亭侯。後張白騎叛於弘農,德復隨騰徵之,破白騎於兩殽間。每戰,常陷陳卻敵,勇冠騰軍。後騰徵為衛尉,德留屬超。太祖破超於渭南,德隨超亡入漢陽,保冀城。後復隨超奔漢中,從張魯。太祖定漢中,德隨眾降。太祖素聞其驍勇,拜立義將軍,封關門亭侯,邑三百戶。
張遼是呂布部將;
《三國志.張遼傳》記載: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也。本聶壹之後,以避怨變姓。少為郡吏。漢末,幷州刺史丁原以遼武力過人,召為從事,使將兵詣京都。何進遣詣河北募兵,得千餘人。還,進敗,以兵屬董卓。卓敗,以兵屬呂布,遷騎都尉。布為李傕所敗,從布東奔徐州,領魯相,時年二十八。太祖破呂布於下邳,遼將其眾降,拜中郎將,賜爵關內侯。
三、自由人士。主要指朝廷舊人或“無主”人士。例如,荀攸、毛玠、邢顒、徐奕、何夔、鮑勳、司馬芝、鍾繇、程昱,李典、許褚等等。
-
7 # 蔚藍之夢
內部因素中,首先是曹操的個人能力絕對是毋庸置疑的,他不僅是政治家,軍事家還是有名的詩人。刺殺董卓可以看出他的膽略過人;接納設計殺害他的愛將典韋和長子曹昂的賈詡,可以看出他的胸懷寬廣;義釋關羽又可以看出他的情義曹操出身世家,幹祖父曹騰又是朝中有名的太監,又有夏侯家族的全力支援,曹操起兵時,曹家的曹仁、曹洪,夏侯家的夏侯惇、夏侯淵等人積極響應。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曹操的人格魅力與領導力。
可能我們從三國演義裡瞭解到的曹操是個奸詐狡猾的人物,尤其是他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言論,更是凸現出了他的唯我主義。然而,年少不知曹阿瞞,年長才懂曹孟德。正如曹操所說的,如果沒有他曹操,當時不知道有幾人稱王,幾人稱帝,那時的天下恐怕會更亂。
再來看看外部因素,正所謂“時勢造英雄”,東漢末年戰爭不斷,黃巾起義、匈奴南下(搶走了蔡文姬)、白波軍、董卓之亂、諸侯混戰……曹操趁勢而起,不斷地積累功勳,統一北方,從小小的騎都尉一步一步地上升到了帝國丞相、魏王,從而成為一代梟雄以及魏國奠基人。
-
8 # 敘三國
引語
▲曹操,一代梟雄
曹操是曹魏政權的奠基者,創立曹魏勢力集團的過程,如同現代社會創立新公司一樣,離不開籌集創業資金、招攬人才、決策(運營)的過程。因曹操在這三個方面比其他諸侯做得好,所以迅速成為一代梟雄。
變賣家產加上富豪資助,籌集創業資金▲袁氏兄弟,袁紹和袁術
在資金方面曹操肯定比不上四世三公家族之後袁氏兄弟雄厚,但比起草根英雄劉備就綽綽有餘。曹操的養祖父是大長秋曹騰,父親曹嵩就是其養子,當過大司農即掌管國家財政,就是國家的“財神爺”,東漢末年整個官場盛行賄賂腐敗行為,估計撈了不少油水。
▲曹騰,曹操養祖父
不然,怎麼可能有一億元錢購買,三公之一太尉職位呢?當太尉一年之後,被罷免回老家,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家裡還是比較富裕。曹操是變賣家產加上陳留富豪衛茲的資助下,招兵買馬五千餘人起兵,算是解決創業資金問題。
招攬人才光成立公司不行,不可能曹操一人既當老闆又當兵,肯定招集一幫人手開展業務,搞上去業績,公司才能生存、發展,其中人才的重要性大家都清楚,就不必再陳述。
▲蹇碩,皇帝紅人
曹操起兵之前,在洛陽當北部尉時候,不畏強權棒殺當朝皇帝紅人蹇碩之叔;任職濟南相的時候,整頓官場風氣,罷免管轄內十餘個縣令(長)中的八個人等行為深得人心,且曹操本身雄才大略,當時很多人對曹操有共識“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加之家族支援,迅速招攬人才,大致有幾個招攬方式。
-家族、同鄉、好友、有識之士自願投奔
家族成員為曹仁、曹洪 、曹純、夏侯惇、夏侯淵等;好友為秦邵(曹真之父)等;同鄉為衛茲等,有識之士為荀彧等。
-競爭對手或者其屬下主動投降
袁紹的部下張郃、高覽;黑山賊張燕及其眾十餘萬;賈詡和張繡;馬超部下龐德等
-主公戰敗歸順
▲典韋,原張邈部下
張邈部下典韋;楊奉部下徐晃;呂布部下張遼;袁紹部下崔琰、辛毗、陳琳;劉表部下文聘、和洽等。
-徵召聘請
兗州牧時候招聘當地人程昱、滿寵,陳留平丘人毛玠;還徵召何夔、華歆、王朗等。
▲陳群,荀彧推薦的人
這些人與曹操共事之後,他們又推薦人到曹操麾下,如王朗推薦于禁;荀彧推薦荀攸、鍾繇、郭嘉、陳群、杜襲、司馬懿、戲志才、嚴象、韋康等,各個都是獨擋一面的人才。
統一北方之後,曹操還發布“唯才是舉”求賢令,所以之後曹魏、東吳、蜀漢三國鼎立期間,只有曹魏集團人才沒有斷層,這是曹操重視人才,重用人才之舉的結果。
最明顯例子,如夷陵之戰時,關羽、張飛、黃忠已去世,馬超身體不好,魏延鎮守漢中,趙雲(反對夷陵之戰)等名將,以各種原因無法參加,只有吳班、馮習等將領參加,除了一個劉備之外,再無厲害角色。說明蜀漢在人才方面青黃接不上,嚴重缺人才。
曹操的善斷(決策)公司發展過程中碰到商機,若老闆決策快、準,則公司抓住機會,迅速發展壯大;反之將會關門倒閉,之所以公司運營中老闆的決策關係到整個公司生死攸關,戰場如同商場。
▲曹操頂級謀士們,郭嘉、程昱、荀彧(左至右)
-因張邈、陳宮,叛迎呂布,只保住鄄城、東阿、範縣三城,其他郡縣都落入呂布手中之時,心灰意冷的曹操曾打算投奔袁紹,在程昱勸阻下摒棄此想法,曹操重新振奮起來。
-原先未平定兗州,就想攻打徐州的曹操,聽取荀彧意見,逐步平定兗州,先鞏固好根據地,之後逐步攻取徐州,揚州。
-官渡之戰之後,聽取郭嘉意見,不主動攻打袁氏兄弟,隔岸觀火,待兩兄弟窩裡鬥之後,逐一收拾,最終攻佔冀州。
上訴幾個事情,說明曹操不是武斷的人,若判斷到屬下意見正確則立即採納,就是善斷,決策能力強。戰場局勢是瞬息萬變,若不及時決斷,機會就會丟失,所以勢均力敵的時候,敵對雙方的老大的決策力至關重要。
官渡之戰就是一個好例子,曹操和袁紹在官渡相持階段,曹操萌生退兵之意,於是寫信給荀彧,是荀彧勸導曹操再堅持將會出現轉機,曹操聽從其意見,果然不久許攸投降於曹操,帶來重要軍情而曹操決定偷襲,糧草基地烏巢。
▲郭圖,半瓶醋
此時的袁紹,事先沮授曾建議增派蔣奇領一支部隊,駐紮在烏巢守將淳于瓊外側,防止曹軍偷襲,但袁紹未採納;當曹操襲擊烏巢之時,張郃建議先援救淳于瓊,袁紹未採納,卻採納“半瓶醋”郭圖的意見攻擊曹軍大本營。兩次決策上的失誤,最終導致袁紹大敗於曹操,曹操和袁紹的鮮明的反差,其實就是決策能力的問題。
結語常言道“好漢三人幫。”曹操在家族、同鄉、好友、有識之士的支援,加上其知人善用、重用人才、唯才是舉,善斷(決策能力強)的特點,終於從眾多諸侯中異軍突起,最終成為北方霸主。
-
9 # 周郎顧天下覆
一說到曹操,大家都是再熟悉不過了。他是三國裡的名人,是歷史上的名人。他的名氣穿越了時空,即使在社會發展、變革如此之快的今天我們依舊能看到他的影子,聽到關於他的很多故事。曹操,做為一個距離我們一千多年的三國曆史上的人物,為何能在那個時代迅速崛起成為一代霸主,以至於青史留名,傳名至今呢?
對於曹操的基本資訊和經歷我相信大家會比我還清楚,但在這裡我還是依舊不厭其煩地再嘮叨一遍來加深我對他的印象。
魏武帝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豫州刺史部譙(今安徽亳州)人。曹操不僅是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而且還是當時的文學家以及書法家。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曾參與過平定黃巾之亂。後董卓亂政,曹操首倡義兵聚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在群雄割據時期,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獲封魏公,建立魏公國,定都河北鄴城,而後進爵魏王,為後來的曹魏政權奠定了基礎。去世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在從政時顯示出了出色的能力與膽識,後來在多年的軍旅生涯中他的機謀才智更是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此外曹操在治理國家方面也是極為出色的。東漢評論家許劭曾對曹操有句千古第一評價“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奷雄”。就是這樣的一位領袖,君主他的才情、詩意也是不落人後的,他的詩歌不僅透露出他的激情豪邁,還展示了他遠大的理想抱負,讓人問而生畏。
在三國那樣的群雄並立的時代曹操為何能夠迅速崛起成為一代梟雄的呢?我從我的想法中簡單的歸納了以下幾點以供和大家一起探討曹操的成功之路。
1、多謀善斷;
2、任人唯賢,求賢、惜賢;
3、志向遠大,有戰略觀;
4、不拘小節,注重實際;
5、過歸自己,功歸將士,敢於認錯;
6、經營勢力,穩紮穩打。
一、如果不是個領袖,他會成為一流的謀士嗎?
曹操從小就不算是一個好孩子,小時候他就跟著當時的公子哥袁紹等人一起走馬遛狗,胡作非為。他的叔叔多次在他父親面前告曹操的狀,可曹操呢?略施小計就讓他的叔叔在他父親面前失去了信任。年少時就詭計多端,長大了還得了。事實正是如此,在後來的軍旅生涯中曹操多次利用自己的機謀取得戰爭的勝利,即使是曹操身邊的一流謀士也對曹操很是佩服。舉個簡單的例子,曹操征戰馬超時由於西涼兵驍勇善戰曹操軍吃了大虧一直落於下風。兩軍僵持中,每每曹操聽到馬超有生力軍來到之時就十分開心。將士們都很不解地問曹操,曹操自信的說等破了馬超再說不遲。
原來曹操早已成竹在胸,有了破馬超之計。西涼不斷添兵,人雖然多了但之間的溝通聯絡就變複雜了,人多還容易生疑。此外,西涼地處偏遠,征伐不易,此次西涼人越多打敗他們收穫就更大。一方面大大削弱了他們的勢力,另一方面讓他們對曹操軍心懷畏懼不敢再犯。曹操這樣的機謀絕對算得上是一個頂尖的謀士。
二、他的身邊聚集起了一大群的各式各樣的人才。
曹操的發跡離不開他身邊的一大群人才,而他能聚集齊這麼多的各式各樣的人才正是因為他愛才、惜才。曹操陣營裡的人才數不勝數,武將有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張遼、張郃、于禁、樂進、李典、高覽、臧霸、曹真、許褚、典韋、徐晃……都是當世名將。文臣如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賈詡、劉燁、陳群、蔣濟、呂虔、陳琳、滿寵、王朗、司馬懿……等皆有經綸滿腹之才。其中張遼、臧霸早年隨呂布多於曹操為敵,賈詡早年也跟過好幾個主公甚至幫助張繡殺死過曹操的長子和愛侄,陳群先前跟過劉備,陳琳寫檄文罵過曹操祖宗……曹操不僅用了他們,而且還都是重用。
三、曹操有過遠大的抱負
在洛陽當都尉時他嚴懲過豪強、在平定黃巾之亂時他也曾奮勇當先、在十八路諸侯中也只有他是為了剪除董卓,面對十七路諸侯的小人嘴臉他大罵:“豎子不足與謀!”。我相信曹操是一個有過遠大理想抱負的人,也是一個有戰略眼光的人。在漢獻帝逃出長安時,他率先迎回了皇帝,從此他的命令就是皇帝的命令,誰又能說他沒有皇帝之實,而不受皇位約束呢?在與最大的勁敵袁紹決戰前,曹操先是剪滅了他周圍幾乎的潛在隱患。在與袁紹爭霸時,斬草除根卻又不步步緊逼使袁氏兄弟自相殘殺,真是把大局把握的明白透徹。
四、他是一個注重實際的人
曹操迎回了漢獻帝,從此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沒有皇帝之名卻行皇帝之實。他不怕別人罵他,因為他得到的是皇帝權力的“實”,而不去管名聲的那個“虛”。
五、不貪功,因為輸贏都是自己的
曹操打了一輩子的仗有勝也有敗,他有一個特點勝了他會把功勞毫不吝嗇的分給將士,敗了他也不會諉過於他人,敢於認錯。說白了曹操這個人對於戰爭運用到了極致,即使是打完仗了。贏了他獎勵將士,將士們很開心下次更賣力;敗了他鼓勵、激勵將士,將士們憋著一股氣,下次戰場見。曹操北征烏桓回來後,雖然勝利了,但他還是獎勵了那些勸阻他進兵的人。曹操獎勵的是他們下次進諫的勇氣,因為這就是曹操的術、御下之術,曹操的真,因為他體會到了勝利的得之不易。
六、我的地盤就是我的,你們不能動
曹操自陳留起兵,以兗州為家,至始至終他都是先穩定住自己的根據地在一步步向外發展。初平四年,呂布曾襲佔過兗州,當時的曹操只有兩縣之地。曹操在種種不利條件下三敗呂布,奪回兗州。之後曹操以此為根據地,收徐州、伐淮南、滅袁紹……一步步走向強大。
總之,曹操的一步步走向東漢末年最強的軍閥勢力和他本人的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同時期的無論誰和他相比,無疑都會在他面前黯然無光。
-
10 # 中孚鑑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不僅權臣相繼掌權,有有宦官亂政,而且四方割據勢力林立,可謂是一個動亂的時代。所謂時勢造英雄,在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曹操卻能迅速崛起成為一代梟雄。曹操經過多年的征討,基本統一北方,其因地位、功勞亦被封為魏公、魏王。而主要的是他奠定了三國時期曹魏政權。
那在英雄輩出的時代,為什麼曹操能迅速崛起成為一代梟雄呢?
首先,曹操雖然出身宦官世家,但其祖父和父親在朝廷還是有一定名望的。這也就說曹操家世本身還是有一定資本的。這多少給他後來起兵起到一定作用的。
其次,曹操雖然性多疑,但是不可否認的,他確實是一個很愛才的人。其次才就會招募人才,有了人才,這對他後來的成就也是起到不少作用的。
當然,曹操本人的能力還是很強的,若其沒有過人的能力、魄力,也是很難在動亂時代脫穎而出的。
最後,東漢末年雖然割據勢力林立,但是真正有長遠眼光、魄力的群雄卻不多。很多群雄在曹操眼裡,就是平庸之輩。他們對於當時的時局,沒有更長遠的戰略、眼光。比如迎接漢天子之事。
東漢末年,權臣相繼掌權亂政,漢獻帝雖名為天子,卻並無真正的皇權。特別是後來董卓死後,朝廷亦是大亂,皇帝又被迫流落在外。
此時漢天子雖然沒有真正的皇權,但他終究在名義上是天下共主,也就是其在名義上的地位還是有的。這時曾有人勸諫袁紹迎接漢天子,然而袁紹最終卻沒有做出正確的決定迎接漢天子。
最後反而是曹操迎接漢獻帝,從此漢獻帝就如落入了曹操之手。當然,曹操表面上雖然尊崇漢獻帝,但其實漢獻帝卻猶如是傀儡皇帝。但是曹操就是以這種手段,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天子之名征討四方,在名義上佔了一些理。
畢竟那時漢獻帝還是皇帝,曹操以漢天子之名征討四方,對內曹操敗袁紹、袁術、呂布、馬超等,對外曹操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族,從而統一北方,又奠定了後來的曹魏政權。
隨著曹操的勢力不斷壯大,再加上他有很強的能力、魄力,以及他賬下又招攬了不少的文臣武將,同時又因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征討四方,終於讓曹操在英雄輩出的時代很快崛起成為了一代梟雄。
-
11 # langzhuanshi
有準備。功課做足是前題。有陰謀加野心是成功之母。再加亂世成全了曹操。用哲學話說看似偶然實則必然。時世造英雄。
-
12 # 爛泥伯伯
曹操出身宦官之家,雖也是顯貴,但總是在別人的眼中低一等。年輕的時候,曹操也是個紈絝子弟,放浪形骸,幹過不少荒唐事,比如搶人新娘子。
之後曹操踏入仕途,所作所為還是很博人眼球的,所以吸引了不少士族的關注,期間曹操以退為進,多次主動辭官閒居或被迫閒居,官職卻節節攀升,直至晉升八校尉,掌管了漢靈帝的禁軍。
之後,董卓進京,囂張跋扈,引起曹操在內的很多人的不滿,這時候曹操順應大勢,做了一回出頭鳥,帶頭討伐董卓,雖然聯軍貌合神離註定失敗,但是這一舉動給曹操帶來了巨大聲望,能人異士自此相繼來投。
另外,曹操還要感謝有送財童子之稱的黃巾軍。聯軍解散後,曹操開始發展自己的勢力,在青州擊破黃巾軍,獲降卒30餘萬,人口百餘萬。曹操收其精銳,組成了他賴以發家的“青州兵”。
自此曹操南征北戰,逐鹿中原,至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
13 # 蘭臺記史
世人都看錯了我曹操,今天看錯了,可能明天也還會看錯,但是我從來不怕別人看錯我!我還是我曹操!”表明了曹操從不在乎世俗的眼光,有自己的定義。結合現代相比,他絕對是一個具有勵志性的人物。一顆強大的野心和鐵膽,就是他崛起的催化劑。
他胸懷大志,有膽色,懂時勢。
曹操在董卓身旁卑躬屈膝,一直被世人誤作董卓鷹犬,且不知他只是伺機而動,欲除國賊。在與王允表明心跡後,他懷揣七心寶刀意圖刺殺董卓,做了滿朝文武欲為而不敢為之事,不料失敗被西涼軍追殺,走向逃亡之路。雖然失敗,切讓他名聲大震,成為許多人心中的英雄。期間曹操明白了天下大亂的根源,殺掉一個董卓又有何用,還會有諸多的如同董卓的勢力,只有讓自己更加有勢力,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才能推翻現實,讓政權同一。於是逃至祖籍老家,變賣財產、收集錢糧、招兵買馬,廣納天下賢能志士收為己用,擁有一個好的家底亦成了他掘起的支點。
他懂得抓住戰機,善於謀略,迅速建立根基。
曹洪、曹仁相繼帶兵前來相靠,曹操得兵馬五千有餘,任用了少許的文臣謀士,之後厲兵秣馬、等待時機,此時;他腦子裡已經浮現出稱霸一方的畫面。在他加入了討伐董卓的十八路盟軍時,一直為盟軍排兵佈陣,出謀劃策,只因各路諸侯目廣段短淺,只想儲存實力,相互爭奪眼下的城池,而曹操則帶兵追殺董卓,力救天子,不料遭遇伏兵而大敗,這也是他成為一方諸侯的經驗值。
公元一九二年,曹操帶兵鎮壓青州黃巾軍,收得降兵三十餘萬,他從中挑選精銳,擴充自己的隊伍,組成新軍“青州兵”。一九六年,曹操藉口洛陽殘破,把漢獻帝接到由他控制的許縣,暫定許為漢都。同年,鑑於長期兵荒馬亂,人民流亡,土地荒蕪,各地糧食和兵源都發生危機,曹操又在許下募民屯田,以後更在其勢力範圍內的“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積穀,征伐四方,這樣,曹操在軍事上有了精銳強盛的部隊,在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在經濟上也有了雄厚的基礎,再加上他能夠籠絡豪強大族和士夫官僚,善於招賢用將,終於統一了北方。後續滅掉袁術、袁紹兩大軍閥,成為當世勢力最大的諸侯。
回覆列表
戲曲中不是經常有提到黑臉的曹操紅臉的關公,黑臉代表的就是一種奸雄。
相信曹操的崛起和他的做人做事是分不開的,任人唯賢卻生性多疑,胸懷天下卻奸佞妄為,成大事者不拘小節這句話在曹操身上顯示的淋漓盡至。
以前不是有什麼厚黑成功學也許就引用的曹操這樣的案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