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後世的儒家思想應該是經過自董仲舒起的不斷改造,為適應統治需要而被統治者改造過的,應當說,已經背離了孔孟的最初思想,為什麼還會有很多人借改造過的儒家黑孔子?而孟子卻很少被黑?
2
回覆列表
  • 1 # 興文192025802

    封建統治階級為了固化既得利益,制訂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方針,他們將這個方針加在孔子的口水話中,並把孔子的口水話《論語》吹捧為經典,借孔子的聖名弘揚他們的愚民方針。這個愚民方針統治了中國兩千多年,已經將中國九層以上的文人搞成了無知而愚蠢的文化小人,這些人反過吹捧《論語》,吹捧儒家文化,形成了惡性迴圈,這是當今產生道德與信仰危機的根本原因。我說的這些有證據嗎?肯定有,而且,證據多如牛毛,如果沒有證據,我就是無知而愚蠢的噴子。證據一,孔子說:“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這是孔子對《中庸》的詳解,然而,《現代漢語詞典》來個斷章取義,將“樂天之命”解釋為“宿命論”,這不是賣矛又賣盾嗎?人們相信哪個好呢?證據二,孔子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種之情狀。”“天地設位,聖人成能,神謀鬼謀,百姓以能",孔子的學問是神學,詞典不是將神鬼解釋為迷信嗎?萬惡的封建階級已經將中國文人搞愚蠢了。

  • 2 # 怡亭閣

    從正統地位來說,孔子是真正的正統,後面的繼承者們雖然是從孔子這裡傳承下去的,但是或多或少都和孔子的正統有點區別。即使孔子和孟子都提倡“仁”,但是他們對“仁”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孔子所謂的“仁”其實是有差別的“仁”,以血緣為中心向四周擴散,就像石頭扔入河中,以石頭著入點向四周擴散,越遠離中心就越薄弱,而孟子更強調君王的“仁”,主張君王對平民的愛。所以想要去儒,就必須從正統入手,這樣才具有代表性。從地位和影響力來說,孔子是代言人,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只見到孔廟,卻難以見到孟廟,孔子就是樹幹,其他人是樹枝,樹幹倒了,樹枝也就自然無法存活了。所以只要把孔子黑了,儒家自然而然就瓦解了。

    儒家文化最初是為了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後來在董仲舒那裡得到了發揚光大,統治階級經過改造來維護自己統治的需要。在今天,我們對待儒家文化,既不要全盤繼承,也不要全盤否定。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對待儒家文化,我們更多的是繼承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文化,改造那些不適合社會發展的文化。

  • 3 # Lauzi

    很簡單,黑不是做學問而是做政治的藝術誇張,實為一種走極端的狂熱,如民國時期的反潮流學者所為、打倒孔家店。就儒家學問而言,孟子更強調義,甚至把義放到了仁的前面,孟子所謂的“仁義”本質上是純義(查見仁和義的區別:https://www.wukong.com/answer/6500127592224391437/);就性格風格而論,孟子頗有反潮流的精神,把孔學放到了君權的對立面。換言之,孟子就是個反潮流性格代表,自然受到反潮流者的預設,甚至讚賞。同為儒家,中庸之道聽起來恰恰是走極端的敵人。

  • 4 # 易恆30

    孔子世家中司馬遷搬出孔子秩事,聖人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不似後世,只說過濾的好話。

    《史記》中先說孔子五十多歲當上了魯國的大司寇並代理宰相,孔子有喜色,弟子問他,為何當了官就得瑟,孔子回答說是當了官可以禮賢下士,也就是可以更好為民服務。司馬遷禮賢“下”士倒沒說,禮不賢“上”士倒是說了,孔子剛當7天代理宰相,就以亂政的罪名把同是大夫的少正卯正法了。司馬遷只說是亂政,並沒說具體的罪名,據其它資料說是少正卯犯了五宗罪,孔子認為都是死罪。殺一儆百之後,魯國風氣大好。不過後世考證又說孔子不會做這種事,反正覺得這事做得並不光彩。補充說明一下,少正卯當時在魯國是很有名望的大咖,辦私學帶的弟子比孔子還多,孔子的很多弟子都轉投到少正卯名下。孔子剛當公安部和司法部長才七天就把這麼個強大的對手幹掉了,其效率之高,速度之快,讓後人汗顏!這是孔子的仁嗎?

    隨後說齊國怕孔子治好了魯國對齊國不利就派了八十個美女到魯國邊境表演,使魯國的實權人物季桓子不理朝政,並且祭祀後的貢品也不分給大臣,孔子認為魯君是不可救藥,再呆下去也沒什麼意思,於是離開了魯國,去了衛國。這個後面孔子說過,只有鳥選擇枝來休憩的,沒有樹枝來選擇鳥的。說明孔子的態度是合則來,不合則去。孔子似乎並無“死忠”的觀念。

    衛國表面上尊重人才,實際上並沒把孔子當回事,衛靈公夫人南子很想見識一下孔子,孔子卻很不願意,但還是礙於情面去了,見面就互相行個禮而已。但孔子弟子子路卻很不感冒,為此孔子解釋說沒什麼,還對天發誓說如果有不義行為就會“天厭之”。似乎有點欲蓋彌彰!後來又是衛靈公載著夫人和宦官坐在前面而讓孔子坐在後面的車上招搖過市,讓孔子很沒面子,也很生氣。孔子認為衛靈公“好德不如好色”,於是生氣離開了衛國。司馬遷選擇安排兩次衛靈公的夫人出場,不知有何目的?不知道是不是想說明,孔子私見衛靈公夫人不是為了色,而是為了禮,或是礙於面子,或是迫不得已,反正不情願。可以不算“好色不好德”!而衛靈公帶夫人出來就是“好色不好德”。不知孔子之“德與色”是何標準?也不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否是對他人而言。

    後面他在衛國的邊界蒲邑的地方被困住了,蒲邑因為公叔氏佔據了蒲邑而背叛衛國。蒲人不放他走,後來提了個條件,說只要你孔子不去衛國就放人,孔子沒辦法,與蒲人立了盟誓,說保證不去衛國。蒲人很信任孔子,就放他走了,結果孔子一轉身就去了衛國。他的弟子子貢都看不下去,問孔子為何不守信用,“盟可負乎?”孔子卻說,盟誓是在脅迫的情況下發生的,可以不算數,神也會理解和原諒!孔子這麼大個聖人,就這麼不拘小節!這就是孔子之“信”。

    孔子到了衛見了衛靈公,衛靈公問蒲可討伐不?孔子直接回答“可”。衛靈公卻說,他的大臣認為蒲是抵擋晉國和楚國的屏障,不應該去佔取它。但孔子認為蒲邑作亂的人也就那麼四五個帶頭的人而已,伐之無妨。看來孔子並非單純以仁治天下,並非“政在來遠附邇”。

    晉國的佛肸背叛了晉國大夫趙簡子,佛肸派人去請孔子,孔子打算前去,子路說孔子“其身親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就是說君子是不會去幫壞人的。但孔子又有話說了,孔子說:只要自身硬,不怕石來磨,只要自身白,不怕黑來塗。不知道孔子是去幫佛肸還是去幫趙簡子?

    不過後來還是沒到佛肸那邊,反到想去投趙簡子,走別河邊聽說趙簡子把兩大臣竇鳴犢和舜華處決了,孔子說趙簡子太不義,兩大臣是患難之臣,現在趙簡子得志就卸磨殺驢,孔子認為鳥獸碰到不義之人尚且知道躲開,何況我孔丘這個講義理的祖宗。

    同樣的不義之人佛肸和趙簡子,在孔子眼中就是不一樣!這可能就是孔子的“義”,義與不義只由孔子說了算。

    孔子從魯國到衛國,去蔡國、宋國等小國晃了十年,沒有那個國家把它真當回事,有人形容他“累累如喪家之狗”!其間碰到一個農夫還罵他“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何為夫子!”聖人到這份上也算是心臟夠大的了。天地之間上下不容!

    孔子的仁義禮智信的標準實在太複雜!高深的孔子,或許只有孟子瞭解,不知司馬遷看沒看明白?

  • 5 # 智慧改變命運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題主需要一個專業培訓!

    個人觀點,我姑妄說之,你故妄聽之,不喜一笑了之!

    孔子:

    克己復禮,崇禮尙仁。

    維護天子貴族法統——私天下,等級思想嚴重。

    典型觀點:《論語·泰伯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否孔子言,學界對此尚有異議)。

    為“妄議”提供了理論和文化基礎!

    禮者行事之便也!

    禮是古人做事的規則,在周以前是強規則,德是基礎。

    倫理體系是管理的核心。奈何春秋強霸出現,倫理體系中的組織倫理這種弱管理系統被破壞!

    天下大亂。

    孔子用弱規則治理強霸,脫離當時實際,在後世今天被認為迂腐!

    孟子

    崇仁尚義,天下為公!

    為後世革命,以及王朝更替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文化精神基礎!

    伐無道,誅暴虐是為公義!

    樸素的辨證思想萌芽!

    典型觀點: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華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

    從管理角度,孔子維護“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孟子批判無公義的“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主張“放火與點燈”要符合公義。

    這和管理者妄自尊大,不可一世唯我獨尊格格不入。

    因此,2000年來在統治者的眼中孟子是不受待見的!民間尊孟子為“亞聖”,而官府從來大事宣傳孟子。

    但受批評時,孔孟是一體的。

    今天的人應該為孟子平反。孟子比孔子偉大!

  • 6 # 靜裡水聲1

    孔丘的一套是邪惡的,孟子學說是站在百姓一邊的,和孔丘是死對頭。後世儒人喜歡偷盜,說什麼孔孟之道,把孟子拉在一起撐門面,還有禮法難容和儒墨顯學,拉法家和墨家充門面一樣 靠偷盜理念!

  • 7 # 浸淫之辭

    這二人用金庸筆下的兩個人形容最為恰當,自然這也是金庸先生的本意,那就是丁春秋和嶽不群。如果讀過金庸還有了解孔孟的人,也許會找到共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楊樹梧桐樹和什麼果樹一起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