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醉眼朦朧看天下
-
2 # 聿遠
這個問題好像是有點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只不過一個是生物學意義上的。一個是物理學上的。我看提問題的人有點杞人憂天了。社會的發展應該說是按部就班的。
沒有輪子以前一定不會有車子。
沒有火車的時候決不會先有鐵軌。
一件事物的發明或者出現一定是依築另外一件已經出現正在廣泛使用以後。
依據你的題意,你很好奇在沒有發明笊籬前人們怎麼撈餃子。這個問題可以有二個回答。
也許餃子,元宵等先出現。這個可能性比較大。因為我們的祖先由於生活的艱難一直是吃不上米飯或者饅頭等固體食物的。(也是沒有條件出現。)長期以來一直不論素食還是肉類全部是煮的。
肉還好辦,拿個棍子棒子挑出來。那些糧食煮的糊糊怎麼分食想必一定有類似鏟或者勺等專門工具。
想在自己家裡的現代廚房裡,老婆不在家,自己難得下一次餃子你也未必能找到笊籬。還不是什麼勺子,鏟子湊合的。
感覺不方便了那麼就會有發明有發現。用勺子不方便,就打幾個孔,把水漏掉就方便使用了。這是工具進化。
還有一種可能是笊籬早就出現了,只是原來不是幹這個活的。是派其他用處而發明的。等到餃子元宵等一出生,正好拿來派用場。一用絕配,這也是應該可以有的。
至於那一種可能性比較大,我也說不好。只是我也很好奇,支援先有餃子為了撩餃子才發明笊籬的多還是支援先有了笊籬為了配合笊籬才發明了餃子的多?
那方人多聽那方的。
我來試著回答一次。
雖然關於笊籬的記載,最早只查到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 餅法》中"須即湯煮,笊籬漉出,別作臛澆”的說法,但我認為,笊籬的出現要早的多。理由有兩點:
一是考古發現。在遠古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就發現了竹滕編織的痕跡。從出土的戰國時楚國編織器來看,當時先民的編織手法已十分複雜精緻,製作的竹蓆,竹筐,竹籃,竹簍等生活用品也十分豐富。
二是中國古代穀物大多是以煮原糧為主,最多是在石臼中搗碎,煮熟。小麥雖然傳入中國不晚,但在漢代石磨出現以後,才能製成麵粉進行深加工。所以,在這之前的大米,將小米,大豆之類的穀物煮食,離不開笊籬。
所以,當東漢河南南陽人張仲景為鄉親們禦寒而發明餃子之前,應該就有了笊籬之類撈食物的器皿了。
就是說,由於先有了笊籬,然後才有餃子,我們也就不必再為撈餃子而發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