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五月書苑

    由詩句“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一句引發的文字獄發生在清雍正時期。

    雍正八年(1730年),翰林院學士徐駿在奏章裡,把“陛下”的“陛”字錯寫成“狴”字,雍正皇帝馬上把徐駿革職。之後派人查抄徐家,在徐駿的詩集裡找出了這句詩“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雍正認為作者有意嘲諷清統治者不識字不識書,不適合統治,依照清大不敬律斬立決,處死了徐駿。

    其實徐駿全詩的內容為: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

    作者的本意是說,不要看螢火蟲散發的光亮非常小,但它依然有照亮黑夜的雄心,清風又不識字,為什麼要吹動書頁呢。前兩句以螢火蟲比喻人的雄心壯志,而後兩句純粹是當時作者對眼前景物的描寫,並沒有什麼暗指或詆譭清統治者的意思。但由於無意中的文字卻招惹了殺身之禍。

    說起“文字獄”,其實是中央集權專制統治下的派生物,是統治者根據一些文章或詩詞作品中的隻言片語,牽強附會、羅織罪名,用以給作者定罪的一種行為。輕者遭貶謫,重者殺頭甚至誅族。

    文字獄自古就有,並非源於清朝。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文字獄之一可能要算宋代蘇軾的“烏臺詩案”了。蘇軾在詩中寫了一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蜇龍知”,被認為是諷刺神宗皇帝,蘇軾在獄中關了四個月後,被流放到黃州。明朱元璋時發生的“賀表案”,只因杭州的徐一夔在賀表中寫了“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引發朱皇帝無窮的想像,“光”(光頭),“生”諧“僧”,“作則”近乎“作賊”,這讓當和尚出身的朱皇帝情何以堪!徐一夔掉了腦袋……

    文字獄以清初康乾、雍正時期規模最大,影響最深。其目的是為了束縛和壓迫民眾思想,樹立清朝滿族統治中原的權威,加強專制統治,排除異己,鞏固統治。客觀上嚴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對文化發展是一種破壞和阻礙。

  • 2 # 西遊夢紅樓

    清代翰林官徐駿,寫下詩句“清風不識字,何事亂翻書”,也算是首佳作,可惜生不逢時,此詩引發文字獄,死後也不得安生。

    妙手偶得

    清代翰林官徐駿,坐在小花園蘭亭,有些微醉,單手扶額,正有些微惱,這酒雖好,多飲卻易上頭,昏然只想入睡,哪有什麼雅趣。

    徐駿不禁又想起了唐朝李白,心下就是一聲長嘆,李白你為什麼就那麼白?

    就一口酒吐一首詩!坐個船你能聽到兩岸猿聲,行個蜀道就能唱響難於上青天,喝杯酒能夠對影成三人,等你消停了睡覺還能睡出個疑是地上霜,這詩歌是你開的門店哇?

    越是懊惱,越是怨怨念,偏偏起風了,吹得石桌上的書嘩嘩翻頁,徐駿當時便要用手壓住,腦中卻靈光一閃,這風有些不知趣呀!

    清風不識字,何事亂翻書。

    一沉吟,覺得妙不可言;心裡一癢,想起昨晚花園一隻只螢火蟲,帶著微光,在葉藤間飛舞,讓夜空不再寂寞,於是張口道出了上半聯。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徐駿覺得這詩真的好,寫出了閒趣,趕緊回到書房,抄錄了出來,後來載在《一柱樓詩》詩集裡面。

    飛來橫禍

    徐駿身為翰林官,整日與奏章打交道,熟來生巧,慢慢地就放鬆了警惕。

    有一日,徐駿書寫奏章,誤把“陛下”的“陛”字錯寫成“狴”字,也未細查,便匆匆上交。

    雍正一見大怒,不容徐駿自辯,御筆一揮,摘了徐駿的官帽,格職查辦。

    文字獄乃清朝統治所需

    “狴”字在雍正眼裡就是譏諷清朝滿人乃是胡兒出身,不是正統,是夷人搶了漢人的江山,這就是忠明之人的含沙射影。

    吃清朝的飯,幹著保明的事,只能一殺了之,以儆效尤。雍正不怕位置不穩,怕的是這種思想苗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好的方法就是將火星扼殺掉!歷代清朝皇帝都在幹著這事,

    清朝一直宣稱明朝是自己人玩完了的,不停地採取措施同化漢人,剃髮、學滿人的禮儀,企圖緩和滿漢矛盾。三十萬滿人面對幾千萬的漢人,武力顯然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只能從思想上控制,分化漢人勢力,最終把大部分漢人變成清朝的順民,從而達到穩固統治的目的。

    最大的文字獄案呂留良案,雍正可謂殺出了真火,呂留良被戮屍不算,呂家16歲以上男子全部斬首,婦女幼童皆發往邊疆為奴。

    文字獄乃維護帝位所需

    雍正清算兄弟過節,手段毒辣,況且自身位置來歷也多非議,因此朝中詆譭之聲不絕,所以“狴”字,雍正認為是徐駿有意諷刺自己為帝位兄弟相殘,有如禽獸般狠辣歹毒,無情無義。

    雍正從“孤臣”到“寡人”,從來不是優柔寡斷之人,借徐駿一字知錯,便開始嚴厲追查,把事情做大,來轉移朝中大臣的視線,緩和君臣之間的不二之心。

    辦差的官員自然明白雍正的用心,絞盡腦汁從徐駿家中搜出的《一柱樓詩》找出了“反詩”,

    “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上呈雍正。

    雍正為了轉嫁矛盾,說“清風”就是指清朝,徐駿借詩譏諷朝廷來路不正,不合正統,是沒文化的夷人犯亂,推翻了明朝這本書。

    同仇敵愾,不論為敵的兄弟,還是冷眼旁觀的大臣,為了清朝的統治,這時都暫時放下成見,共同應對這種思想危機,所以雍正從嚴從重判徐駿大逆不敬之罪斬立決,並燒燬所有文稿。

    《雍正實錄·八年十月己亥》載:“刑部等衙門議奏,原任庶吉士徐駿,狂誕居心,悖戾成性,於詩文稿內,造為譏訕悖亂之言,應照大逆不敬擬斬立決,將文稿盡行燒燬。從之。”

    文字獄的根本原因

    即使到了乾隆年間,一旦民間有了反清思想的苗頭,便會再興文字獄,震懾漢人。

    乾隆借舊曲釀新酒,把徐駿又翻了出來,這次的藉口還是這樣,不過找了首新詩,“舉杯忽見明天子,且把壺兒拋半邊”。

    乾隆詩寫了不少,四萬多首詩能夠能夠讓唐朝詩人感到震驚,可要讀上一讀,保準呆若木雞,這水平很乾隆。“可憐終歲苦,享利是他人”這句討好老百姓的還不錯,可惜他對徐駿就有點殘忍了。

    乾隆認為“明天子”就是明朝,“壺兒”就是“胡兒”,暗指關外縱馬遊牧為生的清朝老祖宗。這是仗著有點見識說清朝沒文化呢,所以寫詩四萬首的乾隆不服氣了:徐駿啊,你這是不尊重現實!你得付出代價!

    命人把徐駿的墳扒了,再把棺材給剖開,把屍體再殺戮一遍;兒孫斬了,當地官員也殺了,明明白白告訴別人:敢跟朝廷對著幹,活人照殺,死人我都不放過!

    文字獄案罪名是讀書人寫詩誹謗朝廷,嘲諷滿清沒文化,其實是牽強附會在詩中挑毛病,殺一儆百,目的在於震懾那些忠心明朝的漢人,肅清反清的思想,穩固清朝的統治。老百姓往往好糊弄,讀書人的思想才可怕,所以清朝統治者對讀書人舉起了屠刀;即使殺錯了,就當是殺了那隻駭猴的雞,人命不如草!

  • 3 # 文史社群

    “清風不識字,何事亂翻書。”是徐駿的詩句,這個是雍正時期的文字獄案子。

    這案子有兩種說法,其一是被同僚告發,說徐駿的詩句“明月有情不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講這詩以明月懷念明朝,用清風射影清朝。另一版本是說雍正八年(1730年),徐駿在奏章裡把“陛下”寫成“狴下”,雍正看後大怒,將他革職抄家,從詩集中查出“清風不識字,何事亂翻書。”隨後人頭落地。

    個人認為第一種說法比較可靠。從清順治開始實行殘酷的文字獄,數量逐漸增多(順治七次,康熙和雍正各二十多次,乾隆達到一百三十次。),大部分案件都是由他人告發引起的。徐駿是進士出身,也就是經過皇帝殿試,並且是考試合格,這在清朝讀書人裡是出類拔萃的。進士在今天相當於北大、清華的高材生,把給皇帝的奏章寫成錯字,這水平也太次了!我們一般人寫文章,還檢查好幾遍,給皇帝寫東西,能不小心翼翼?做為大清進士,會如此不堪?

    文字獄在清朝是重罪,理應明確記錄在案,清風詩案為什麼會有兩個版本?俗話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文化壓迫不得人心,為了找理由,上面所說的寫錯字,也許還有那麼一點犯上,但這事的真實性,令人難以置信,畢竟徐駿可是清廷高階人才。

    清朝以前的文字獄殺人的比較少,大多數都是罷官了事。入清以後,文化迫害成為知識分子的惡夢,對於違反者,輕者殺頭,重者滿門抄斬,甚至連死人都不放過,實行開棺鞭屍。有文化是國家的棟樑之材,文字獄就象是在樹苗之上加一個蓋子,見不到Sunny,怎麼能長成參天大樹?文字獄加上清朝的軍機制度,使皇帝的權力達到頂峰。朝堂之下,都是唯唯諾諾之人,皇帝的命令,一個“奴才遵旨”完事。都說勤政,事無鉅細都要管,難道是下面的人都沒有才能?在雍正眼裡,權力最重要,誰犯錯誤,以殺伐對之,不管親疏,也不管立過大功,六親不認,以增進自己的權力與增加國庫收入為目的。

    文字獄不得人心,他主要目的是加強皇權,控制思想,結果是阻礙進步思想的產生,使清代的文化事業蒙上了陰影。在文字獄政策之下,我們有理由對清代文化大工程《四庫全書》打上問號,到底影響有多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他有什麼樣的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