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500980721654077
-
2 # SunnyQuite
春寒
朝代:宋代
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濛濛細雨中。
早春二月,大地上已經是新花嫩葉裝點著春光了。這時候,人們所希望的是風和日麗,蜂蝶紛紛,把春光點綴得更加濃郁。可是事情常常不如人意, 如果寒潮夾著風雨侵襲來了,就會發生“倒春寒”,這些花兒葉兒就要遭受摧殘。陳與義(一○九○——一一三八)在北宋“靖康之難”中避兵到了巴陵(今湖南嶽陽),借居在一個小園裡,自號“園公”。他在花園裡守護和培育花木,在料峭春寒之中,不免憂心仲仲(chōng),關心著百花的命運。
-
3 # 早上煙火
春寒 宋代:陳與義 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濛濛細雨中。 譯文 二月的巴陵,幾乎天天都颳風,料峭的春寒給園林的花木帶來了災難,叫人擔心害怕!
嬌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鮮紅的花朵,獨自在寒風冷雨中默默開放著。
註釋
選自《簡齋集》。陳與義(1090-1138),號簡齋。宋代詩人。此詩寫於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
巴陵:古郡名,今湖南嶽陽市。
園公:詩人自注:“借居小園,遂自號園公。”
胭脂:一種紅色顏料。也泛指紅色。 賞析 這首絕句與其說是寫春寒,不如說是詠海棠。說到詠海棠,自然忘不了蘇軾的《海棠》詩:“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其實,這兩首海棠詩都是借海棠寫自己。蘇軾筆下的海棠聖潔、幽寂,是他貶官黃州時的寫照;陳與義筆下的海棠雅緻孤高,是他流亡時的寫照。
這首詩的前兩句是鋪墊。“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聯絡到下文,不僅有風,而且有雨,春寒料峭中,日日風雨,淒冷無比。更何況詩人還流離失所、漂泊無依。由己及物,想到滿園即將吐蕊發芽的花木,禁不住有些擔心。“怯園公”此三字,道出了詩人心境:既怯花不發,又怯花發遭雨打。
儘管有些心情,但孤寂的詩人還是希望尋覓到些許的安慰。當他看到園中海棠時,欣喜之情油然而生:“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濛濛細雨中。”宋祁詞《錦纏道》曰:“海棠經雨胭脂透。”海棠經雨打風吹,像溼透的胭脂一樣,會有所殘敗。但詩人眼中的海棠,卻是那樣的傲然不屈:“不惜”嬌色、“獨立”風雨。花木不會有什麼情感,有情的只是詩人,詩人“情眼觀物”,便萬物皆有情了。此時的海棠不再是海棠,而是詩人的化身——風流,雅緻,卻還有孤傲的品格。
此詩作者開海棠喻己之風,以海棠幽寂喻自己貶官遭際。而陳簡齋筆下的海棠雅緻孤高,不僅風致,更具品格,正是他流亡時的寫照。詩人將自己的風骨、品格融入對海棠的描寫中,使這首詩成為詠物詩的上乘之作。聯絡到“靖康之難”後大多北方的宋人被迫漂泊他鄉,這首詩也就獲得了超越個人情懷的普遍品格。
-
4 # 亮劍2370
《春寒》
春晝自陰陰,雲容薄更深
蝶寒方斂翅,花冷不開心
亞樹青帘動,依山片雨臨
未嘗辜景物,多病不能尋
此詩中,詩人把春天倒春寒的景象用比喻形容的手法,表達出此時此刻望景憂抑的心情。
詞解:
春天的景色本應該是風和日麗的天氣,而今年春天的天空上卻陰雲密佈,冬眠的蝴蝶剛要復甦,因為春寒又把翅膀收攏起來,含苞待放的花朵也因為天氣冷而推遲開放,酒館門前樹上的旗幟隨著微風飄動著,縈繞在山間的那片陰雲釀成了一陣涼雨,春天的美景我從來沒有辜負過,可今年遊春賞春的興趣因為身體不適不能在尋玩了。
-
5 # 日月文苑
春寒
春晝自陰陰,雲容薄更深。
蝶寒方斂翅,花冷不開心。
亞樹青帘動,依山片雨臨。
未嘗辜景物,多病不能尋。
為便於理解,先翻譯一下:春天本是微風輕吹、Sunny和煦的景象,今天卻又是一個薄雲籠罩陰沉沉的天氣。蝴蝶由於寒氣襲來,收攏翅膀,不能飛翔;花卉因天氣寒冷含苞不放。壓掛在樹枝的酒旗隨風飄舞;傍山丘的陰雲霎時送來陣雨。觀賞春光美景的良辰我從來不辜負,可這次外出尋春賞春是因體弱多病誤了遊興。
為了挽救宋朝統治的危機,宋仁宗於慶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富弼、韓琦等人,實行興修水利、發展農業、整頓政權機構等項改革,可惜這所謂“慶曆新政”,僅僅推行一年左右,就因舊官僚的反對而失敗。宋朝慶曆五年(1045年)秋後,形勢的發展對革新派更加不利,富弼、范仲淹、尹洙等人或罷或貶,歐陽修也遭受誣告,貶為滁州知州。政治上支援革新派,交誼上和歐陽修關係很深的梅堯臣,這時感到形勢嚴峻。在個人生活上,梅堯臣的妻子謝氏死後不久,次子又一病而逝。這喪偶失子的悲痛,一年多來一直摧折著詩人的柔腸,此詩正寫於慶曆六年(1046年)。
詩的表面是寫初春的景物和感受,卻深刻反映了作者淒冷的情懷,春寒自然不言而喻了。
-
6 # 永不老青年
【春寒】,古人稱:倒春寒,雖然冬季已過去,但是,打春後再冷四十天,才是真正的春天了!春寒凍人,不凍水了……
-
7 # 蘇大海弘揚傳統文化
春寒
陳與義
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濛濛細雨中.
早春二月,大地上已經是新花嫩葉裝點著春光了.這時候,人們所希望的是風和日麗,蜂蝶紛紛,把春光點綴得更加濃郁.可是事情常常不如人意,如果寒潮夾著風雨侵襲來了,就會發生“倒春寒”,這些花兒葉兒就要遭受摧殘.陳與義(一○九○——一一三八)在北宋“靖康之難”中避兵到了巴陵(今湖南嶽陽),借居在一個小園裡,自號“園公”.他在花園裡守護和培育花木,在料峭春寒之中,不免憂心仲仲(chōng),關心著百花的命運.
“二月巴陵”,指明瞭地點和時間.“日日風”,可見春寒的持續.說“風”也包括了“雨”,為了文字上使用的方便,把風雨兩字拆開來,這裡和第四句互相照應.在風雨不斷地侵凌下,已經開放了的花朵就會飄零,未曾開放的蓓蕾也不會吐蕊,春光就蕭索了.這種沒完沒了的壞天氣,對春天的新花嫩葉來說,是一場災難.“了”,完結.“怯”,害怕.“怯園公” 是倒裝句法,就是“使園公擔驚害怕”的意思.下面,筆鋒一轉,寫出一個振奮人心的情景來了,不料在這非常惡劣的天氣中,海棠花居然冒寒在風雨中開放,表現出大無畏的精神,足見天地之間的生機是扼殺不了的.海棠,在唐宋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一種名花.因為它非常嬌嫩,有人用它來形容女性的嬌柔,所以詩人對鮮紅的花朵是用“胭脂色”來形容.這樣的花枝,受得了寒鳳冷雨的侵凌嗎?不能不令人擔心.可是,在雨昏雲暗的景色中,卻看到海棠花挺身獨立,雖然寂寞,但也昂揚,自己的“胭脂色”會被沖刷掉,也毫不可惜.這兩句詩中所流露的心情,是驚訝和喜悅!
草木是沒有情感的.它的開花,並不受任何思想的支配,只能由詩人賦與它感情,認為此時此地冒寒開放,表現了一種剛健挺撥,不惜自我犧牲的精神.於是,在“濛濛細雨中”“獨立”無知的草木也人格化了!這兩句把海棠刻畫得生氣勃勃,正是表達了詩人自己的情懷.
“靖康之難”,對宋朝統治下的漢族人民,當時的確是遭到了天崩地塌的大變動.陳與義在流離奔走之中,有著淒涼慷慨的情懷.他的某些詩篇熱情歌頌了民族反侵略戰爭.這首詩雖然是寫的雨中的自然景色,也同樣反映了時代的戰鬥氣息.
-
8 # 鈺姐的書齋
我是鈺姐,我來回答。
今年2月4日立春,距今日已2天了,雖然春風和煦、Sunny明媚,但仍感覺初春的寒意。如今看到“春寒”的問答題目,一時便來了興致。感謝提問者給我一吐為快的機會。
一、從民間節氣特點理解“春寒”。立春,是農曆24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也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中國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立春後,春回大地,鳥語花香,暖風習習。
然而,雖然氣溫回升,大地回暖,我們卻仍會感覺異常寒冷,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春寒料峭”。宋代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九曾記載:”春寒料峭,凍殺年少“,可見春寒的威力不小。
古詩也曾雲:”律迴風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雖然春回大地、草木萌發,但此時人們總感到春比冬冷。正如農諺雲:”春凍骨頭秋凍肉“。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我們人體的面板表面分佈著呈塊狀的熱感受點和冷感受點,冷點多於熱點。面部、軀幹面板對冷的敏感性比四肢面板高,前額面板對冷敏感,對熱不敏感。
所以,氣溫雖然回升,但因我們感受暖點不敏感,仍會感受到初春的寒冷--春寒料峭了。這就是我們節氣意義上的“春寒”。
二、從古詩《春寒》中理解“春寒”。從題目來看,單從字面理解“春寒”的意思,會有失偏頗。我們需結合《春寒》這首古詩的上下文來理解,作者心目中的“春寒”到底為何意。
《春寒》宋.梅堯臣春晝自陰陰,雲容薄更深。蝶寒方斂翅,花冷不開心。亞樹青帘動,依山片雨臨。未嘗辜景物,多病不能尋。01 春晝自陰陰,雲容薄更深。詩的首聯,點明春天另面的季節特徵,因為春天給人的感受是春暖花開,Sunny明媚。但在梅公的首聯裡,卻是春日陰雲籠罩,雖然雲層不厚,但整天濃陰密佈、雲天霧海,一片迷茫。“雲容薄”是初春雲霧的特點。詩的首聯,便揭示了詩人初春抑鬱的情懷。的確,這個春天不一般。
02 蝶寒方斂翅,花冷不開心。詩的頷聯,對仗工整,語意雋永。寫出了春寒料峭的景物特徵,人都感覺寒冷了,更何況其他生物呢。蝴蝶因氣侯寒冷而緊縮著翅膀,花朵因空氣溼冷而遲遲不開放。”蝶寒“對”花冷“;”方斂翅“和”不開心“都是狀態不佳的狀態,更見詩人的心情。
其中的”不開心“更是一語雙關。情景交融,寫景及人,移情手法,別具一格。與其說”花冷不開心“,不如說是詩人的不開心,內心惆悵和愁苦。我認為詩人的頷聯,寫得非常精妙,筆者非常喜歡。首聯點明”春“,頷聯則點明”寒“了。妙哉!
03 亞樹青帘動,依山片雨臨。詩的頸聯,由靜景轉至動景。春風凜冽,吹動著掛著樹枝上的酒旗;靠近山的地方,春風伴著陣陣春風而來,讓人感到一陣寒冷。這聯寫動景的”春寒“,裹挾著春風和春雨而來。這聯的”春寒”似乎比上聯的更甚。
“亞”通“壓”字,描繪了春風的力度和動態。“片”字極為生動有特色,寫出了春雨的特點。在人們的意象裡,春風是和煦的、習習的,拂在臉上極為舒適;春雨也是淅淅瀝瀝的,極具詩情畫意。但在詩人眼裡,春風、春雨卻是“亞”和“片”的特徵。可見景語即情語。
04 未嘗辜景物,多病不能尋。詩的尾聯,詩人點出了自己的感受,抒發了情感:我未曾做對不住景物的事,如今卻讓我感到一陣寒冷。因我自己的身體條件和心情低落,而不能去接近它們。”未嘗辜“是指詩人沒有辜負景物,”病“既指身體上的病,也指心理上的病,一語雙關。
三、總結一切景語皆情語。從以上情景交融的詩句來分析:詩的標題”春寒“,語意深遠,應該是一語三關,既指春天天氣的寒冷,也指心情的寒冷,還指政治失意的寒冷。
天氣上的寒冷,我們不言而喻;心情的寒冷,我們也能理解,當時正值詩人妻子逝世,次子又病逝,親人離去的打擊無疑讓詩人雪上加霜,心情愁苦,更為寒冷。
政治上的寒冷,我們也能理解。詩人梅堯臣支援范仲淹的革新政治活動(慶曆新政),正處於低潮期,看不到前途和希望,心情難免失落。
故結合《春寒》詩句來看:春雲的陰沉密佈、春日蝴蝶和花的寒冷、春風春雨的寒冷等等,都不過是詩人”春寒“心境的體現。詩人借景抒情,移情於景了。
大家喜歡這首《春寒》嗎?鈺姐希望大家”春寒心不寒“,安心宅在家裡過一個暖春吧。
(END)
-
9 # 榴蓮暈倒
《春寒》是宋代詩人梅堯臣所寫的一首五言律詩。全詩是:
春晝自陰陰,雲容薄更深。
蝶寒方斂翅,花冷不開心。
亞樹青帘動,依山片雨臨。
未嘗辜景物,多病不能尋。
《春寒》是一首寫春天的詩,不同於其他讚美春天春和景明,萌芽初生的詩,這首詩卻寫了春的冷和陰。
古代詩人作品格調一般與詩人自身的情緒,當下境遇好壞相關,如借雨抒發喜悅心情的詩句: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春寒》作者用前三句先描述了春的景象:陰天,雲薄,蝴蝶不飛,花蕾不開,青蓮(酒旗)隨風而動,有陣雨。最後一句隨即說我從來不辜負賞春光美景的良辰,可這次因為身體多病不能外出踏青了。
作者睹景觸及心中悲情,借寫景反映出了作者當時悽切的心情。
(圖為春雨)
-
10 # 三生石上152
春寒是心寒,空懷大志不能報負。多病是推詞。“”不開心”即是詞眼。此第一層義。推而廣知,積極受到了挫折,向好的一面受到了約束。明知春天來了,寒冷是持久不了的,但文人敏感,遇到阻撓就是不開心,借景抒懷發騷人之感嘆呀!
-
11 # 穩穩的幸福6174
古詩云:“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春回大地,草木萌發,此時,人們總感到春比冬冷。正如農諺雲:“春凍骨頭秋凍肉。”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首先,從人體生理上說,人體面板表面上熱和冷的感受點呈塊狀分佈,冷點多於熱點。所以,前額面板對冷敏感,而對熱卻不太敏感。面部面板對環境溫度變化有很大敏感性,每平方釐米有8~9個冷點,而熱點僅有1.7個。軀幹面板對冷的敏感性比四肢面板大。
環境溫度的刺激所產生的敏感度直接取決於被刺激面板區域內感受點的分佈情況,面板感受點密度愈大,對溫度變化則愈敏感。農曆立春節氣過後,人們對突然變化的溫度一時難以適應,氣溫雖呈上升趨勢,但是春季風比較大。據測試:當氣溫為1.1℃,風速為2.2米/秒(約相當於2級風)時,體感溫度為-2.8℃;當氣溫不變,風速加大為9.3米/秒(相當於5級風)時,此時體感溫度可達-15.5℃。可見,由於風速的變化,在同一氣溫下,體感溫度會有較大差異。故諺語云:“窮在債,冷在風。”此話具有一定科學性。
入春後,人們一時碰上“無端風雨未肯收盡餘寒”的“倒春寒”天氣,則會感到更加寒冷,正如諺語云:“反了春,凍斷筋”。
統計表明,中國江淮流域及江南各地幾乎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春寒,較嚴重的春寒平均3~4年一遇。春寒又可分早春寒和倒春寒。氣象上將春分前發生的低溫陰雨冷害叫早春寒;春分後發生的則稱做倒春寒。由於倒春寒發生時間較晚,正值早稻育秧、棉花、蔬菜播種、育苗及栽插季節,因而對春播作物危害最大。同時,這時的天氣又溼又冷,對人體的健康也非常不利。
回覆列表
春寒
宋·陳與義
【原詩】
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濛濛細雨中。
【註釋】
巴陵:古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嶽陽市,洞庭湖畔。 未了:未盡。 園公:作者借居小園,自號園公。
胭脂色:紅色,此處以胭脂喻海棠花的顏色。
【賞析】
此詩作於建炎三年(1129年)。當時,南宋朝廷初建未穩,尚在風雨飄搖之勢,金兵大有席捲江北之際。詩人被迫避亂於嶽州,借住於郡守王接後園的君子亭,自號“園公”。是年春二月,詩人看到園中獨立於春寒細雨中的海棠,不由得感物起興,推人及花,寫下了這首詩。
這首詩的前兩句是鋪墊。“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聯絡到下文,不僅有風,而且有雨,春寒料峭中,日日風雨,淒冷無比。更何況詩人還流離失所、漂泊無依。由己及物,想到滿園即將吐蕊發芽的花木,禁不住有些擔心。“怯園公”此三字,道出了詩人心境:既怯花不發,又怯花發遭雨打。
儘管有些心情,但孤寂的詩人還是希望尋覓到些許的安慰。當他看到園中海棠時,欣喜之情油然而生:“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濛濛細雨中。”宋祁詞《錦纏道》曰:“海棠經雨胭脂透。”海棠經雨打風吹,像溼透的胭脂一樣,會有所殘敗。但詩人眼中的海棠,卻是那樣的傲然不屈:“不惜”嬌色、“獨立”風雨。花木不會有什麼情感,有情的只是詩人,詩人“情眼觀物”,便萬物皆有情了。此時的海棠不再是海棠,而是詩人的化身——風流,雅緻,卻還有孤傲的品格。
此詩題為“春寒”,實詠海棠。北宋蘇軾有《海棠》詩云:“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開海棠喻己之風,以海棠幽寂喻自己貶官遭際。而陳簡齋筆下的海棠雅緻孤高,不僅風致,更具品格,正是他流亡時的寫照。詩人將自己的風骨、品格融入對海棠的描寫中,使這首詩成為詠物詩的上乘之作。聯絡到“靖康之難”後大多北方的宋人被迫漂泊他鄉,這首詩也就獲得了超越個人情懷的普遍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