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電力新基建

    周朝是稱周天子的女兒為王姬,公主這名稱是從春秋戰國時開始的。當時各諸侯國的諸侯都稱為公,周天子把女兒嫁給諸侯時,自己不主持婚禮,而叫同姓的諸侯主婚。當時各諸侯國的諸侯一般稱“公”,“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為是諸侯主婚,天子的女兒就被稱為“公主”了。當時諸侯的女兒也被稱為“公主”,也稱“君主”。古書上也常簡稱為主。

    從漢朝開始,只有皇帝的女兒才能稱為“公主”,諸侯王的女兒則稱為“翁主”。皇帝的姊妹稱為“長公主”,先皇帝的姊妹為大長公主,加上“大”“長”的字樣是表示尊崇。那時公主都有封邑,且由皇帝賜給上等的華麗住宅,還有山莊、園林、允許設府自置官吏。東漢時的公主一般是“縣公主”,如光武帝的女兒為舞陽公主、涅陽公主等等,舞陽和涅陽都是縣名。

    晉朝的公主則是“郡公主”,因為公主封號之前是郡名,如晉武帝的女兒為平陽公主。

    隋唐時期,太子和諸王的女兒也封郡、縣,但不能稱為公主,太子的女兒為郡主,諸王之女為縣主。唐高宗是專門下詔書規定,皇帝的女兒出嫁稱“出降”或“下降”,而諸王之女出嫁只能叫“適”,娶公主稱“尚主”,娶諸王之女只能叫“娶”。

    北宋徽宗時曾改公主為帝姬。宋徽宗最寵愛的女兒就叫柔福帝姬。

    明清時,皇帝的女兒稱為公主,親王的女兒稱為郡主,郡主的女兒稱為縣主。清代皇帝的女兒封號有兩種,固倫公主和和碩公主。固倫公主是皇后生的女兒,妃嬪的女兒為和碩公主。只有一個例外,慈禧收弈訴的女兒為養女,卻封為固倫公主。

  • 2 # 遺產君

    眾所周知,皇帝的兒子叫皇子,那麼按理來說,皇帝的女兒就應該叫皇女了,但我們從小說以及影視作品 中看到,都是把皇帝的女兒稱呼為公主,為什麼要叫公主而不是皇女呢?

    其實叫皇女也不錯,皇帝所生的子女都是有封號的,他的兒子中有一個要封為太子,其餘的都封為王,比如燕王、趙王等,皇帝的女兒雖說不能封為王,但都會封給一個好聽的名字“公主”,比如館陶公主、太平公主等。

    因此,公主其實就是個封號,嚴格來說,皇帝沒封之前的皇女不算公主,但是皇帝一定會封的,所以這個詞就通用化了,泛指皇帝的女兒,把皇帝的女兒統一叫成公主則是人們的習慣了。說到公主這個稱號的來歷,還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在周朝,天子之下的爵位是王、公、侯、伯、子、男六級,周天子嫁女兒時,都是由公這一級別的主持婚禮,天子的女兒就被稱為“公主”了。只有皇帝的女兒才能稱為公主,其他諸侯王的女兒只能成為翁主,公主都是有封地的,根據封地的大小,公主也可稱為縣公主或郡公主,像著名的館陶公主就因為封邑在館陶縣,因此她就是一個縣公主,但由於她是竇太后的女兒,漢景帝的親姐姐,實際上她所享受的待遇遠不止縣公主。晉朝的公主一般都是郡公主,到了明清時,公主就沒有封地了,僅僅只有個封號。
  • 3 # 奕天讀歷史

    在古代,皇帝的女兒都可以稱之為皇女,但不一定被稱為公主。而且,公主也不一定都是皇女,兩者並不是等價的稱呼。

    公主稱呼的來歷

    據《春秋公羊傳》記載:“天子嫁女乎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意思就是周天子要將女兒嫁給諸侯,是不會親自去主持婚禮的。天子會選擇跟自己同姓,而且德高望重的諸侯去主持婚禮。

    周天子自稱王,其下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諸侯大臣。天子嫁女時,所選主持婚禮的諸侯,通常是公爵國的國君,甚至還擔任著三公(周朝時是太師、太傅、太保)之職。這才稱得起德高望重。

    比如周朝建立之初,周公、召公輔政,他們的封國都是公爵國,而且兩人也都位列三公。他們所輔佐的周天子,要嫁女兒時,就有可能讓二人中的一位去主持婚禮。這件事情,就被稱為了“公主”。

    只是,周朝大部分時間,天子之女都不叫公主,而是叫“王姬”。姬是周天子的姓,當時喜歡以姓稱呼女子。比如秦國的國君姓嬴,就以某嬴相稱,某是封號,如文嬴。

    根據《史記》的記錄,公主的稱呼,最早始於春秋戰國時期。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田文即死,公叔為相,尚魏公主,而害吳起。”

    而在《史記·趙世家》中,同樣也有趙國國君的女兒被稱為公主的記錄:“(趙惠文王)十三年,韓徐為將,攻齊。(趙國)公主死。”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的統治力日衰,諸侯興起。比如楚國的國君熊渠就自稱“蠻夷”,不尊華夏之主周王,而自稱楚王。其他的諸侯雖然沒有跟隨稱王,但是僭越之心倍增。他們沒有稱王,稱女兒為“王姬”,明顯不合適,於是開始稱“公主”。那意思就是,以後我女兒也要跟周王女兒的等級一樣,實際上是將自己的地位等同周王的地位了。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公主”的稱號,並非僅僅指皇帝的女兒,最初是指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的女兒。

    皇帝女兒稱公主的來歷

    歷史上,皇帝稱號的出現,明顯要晚於公主。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了天下,借鑑“三皇五帝”之稱,創造了“皇帝”的稱號。秦始皇稱皇帝前,是秦王,他的女兒自然也被稱為“公主”。只是,秦朝建立後,秦始皇取消了分封制,實行了郡縣制,沒有公爵爵位的諸侯主婚了。於是,秦始皇下令由三公主婚,而皇女稱為公主的習慣,也就從秦始皇時期流傳了下來。

    按照《春秋指掌碎玉》的記載:“天子嫁女,秦漢以來,使三公主之,故呼公主也。”漢朝承襲了秦制,皇女以三公主婚,繼續被稱為公主。

    自漢朝開始,一直到明朝,基本上皇女皆稱公主,皇帝的姊妹稱長公主,皇帝的姑姑稱大長公主。只有宋朝例外,宋徽宗時期,開始走文藝路線,改公主稱號為帝姬。因此,皇女不一定都叫公主。

    清朝,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皇帝的女兒應該被稱為格格。其實,這完全是誤解。

    在皇太極稱帝前的後金時期,首領的女兒的確被稱為格格。而在皇太極稱帝之後,馬上效仿明朝的制度,改皇帝女兒的稱號為公主。並且,皇太極還特別對嫡庶做了區分,皇后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嬪之女稱和碩公主。

    那清朝時,格格用來稱呼誰呢?一種是皇親貴胄之女;另外一種是皇帝、親王的低等級妾室的稱呼。比如,清帝的後宮中,在答應之下沒有品級,但被臨幸過的侍妾,就被稱為格格。

    皇帝的女兒不被稱為皇女的原因

    在古代,皇女要被稱為公主,通常是要經過冊封的,不然也是不能被稱為公主的。特別是在官方的文書,史書等相對正式的場合中,更不會輕易稱之為公主。比如清朝,那些早夭還未獲得封號的皇女,只能按排行被稱為皇幾女,而不能被稱為公主。

    而且,古人在稱呼上是非常講究禮法的。比如,有名、有字、有號,通常稱字或者號,而不會直呼其名,特別是在書面的場合。如果有官職,或者官方所上諡號的,為了以示尊重,更是會以官職、諡號相稱。比如,稱呼劉備為劉豫州,因為劉備做過豫州牧;稱岳飛為嶽武穆,因為岳飛諡號武穆。

    皇女當然可以直呼其為皇女,或者皇幾女。但是,按照上面所說的原則,為了表示尊重,對於獲得封號的皇女,自然以封號相稱更為妥當。

    而在古代的民間,對皇室通常都很崇敬,所以,都習慣於稱呼公主。比如乾隆最疼愛的皇十女固倫和孝公主,在民間通常被稱為十公主。

    所以,稱皇女為公主,主要還是固有的禮法和意識、習慣導致的,並非不能直接稱之為皇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一句話惹怒遊戲《巫師3》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