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介讀所
-
2 # 1155976882聞石
謝邀!以我一孔之見,應該是指孔夫子對詩歌境界的概括與理解闡釋。個人認為可以興是興趣興致,觀即觀閱可欣賞性,群以傳播文化教化百姓,怨即指情感的表達,可歌之,可嘆之,可泣之。真情的流露!聖人教化,若春風化育萬物德澤萬年!我之愚見一點,諸君莫笑?
-
3 # 孟珍
謝謝邀請。揣摩古人的意思,當然首先要弄清當時的歷史背景。在老夫子遊學的時代,儒家的文化體系還沒有形成,人們相對矇昧,社會上根本沒有什麼可供參閱和學習的知識內容,詩歌是唯一有文化內涵的智慧載體。所以,老夫子才費盡心思地把散佈在各地的詩歌蒐集起來,編成詩經。這詩經是他的文化體系的基礎,他從心裡非常倚重,所以才要求弟子們都要學習詩歌,並告訴大家詩歌的四個用處,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是說利用詩歌裡的知識,可以激發人的意志,調動和掌握人的情緒,可以觀察社會動態,民俗風情,可以搞好與人的關係,擴大影響力,還可以抒發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意願。學好了可用於在家侍奉父母,也可用於侍奉君王,還可以從中瞭解鳥獸植物的形狀習性名稱等知識。就和如今的文化知識是一樣的。當時的詩歌就相當於如今的文化。現在的文化就是老夫子及歷代的聖賢先哲們持續發展起來的,是他們共同心血的結晶。
-
4 # danyboy
這句話在中文系的文學理論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知識點,但事實上,這句話的意思遠不止於文學理論,甚至說,“興觀群怨”這四個字可以引申到非常廣闊的領域中。
先貼一下原文,出自《論語 陽貨》: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
下面我想從兩個層次來說
一、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孔子對“小子”說的這句話,這裡小子,就是門人弟子,甚至可以想象一下孔子對著一地的學生說 ,“小的們”云云
學生們,你們何不認真學習《詩經》呢,學好了《詩經》用處大的很:
可以興,也就是能夠陶冶情操,感發內心的情緒,看到一些風景人文,能夠有自然的情緒流淌出來;
可以觀,也就是能夠發現身邊的人和事有怎樣的得失,進一步能夠認清天下大事的本質,對一些國內外的事件有一個準確的判斷;
可以群,也就是能夠學會與人相處,能夠合而不同,既不是孤僻冷漠,也不是隨波逐流,“群”這個字非常精妙,越琢磨越有味道,是一種極具中國傳統特色的集體、個人觀念的體現。
可以怨,也就是能夠在遇到家人、朋友、領導、君王做了你認為不正確的事情的時候,能夠透過委婉、諷刺的方式,向他們提意見。這也是“興觀群怨”裡最難懂的一個字。孔子所強調的,怨,並不是抱怨、怨恨,而是在有不同意見的時候,甚至是提出了不同意見 但不被尊重的時候,你的態度應該如何。因為這些人都是你最親近的人,你有責任有義務有感情去反對他們的意見,因此,你不能“不怨”,不能明哲保身,不能見死不救,但是,你的意見如何表達呢?你也不能哭天搶地、不能恨、不能發怒、不能以死相逼,“怨”,體現的是一種中道。
中國當前的教育啊,把《論語》當成道德書,把”興觀群怨“看成是講文學、將日常修養的東西,這不能說錯,但是說的不全面。
答友裡,多數是從這種日常生活、人與人溝通、如何理解《詩經》的文字等等,這些較為個人的角度來談的。但事實上,這四個字還有很重要的一層政治含義。
最典型的就是”怨“。
為什麼儒家並不那麼完全的贊同屈原?是因為屈原男扮女裝?當然不是,而是屈原在楚辭裡,太過直抒胸臆,太過直接的去宣洩不滿,而這,就違反了”怨“。
再舉一個例子,伍子胥,是儒家讚揚的英雄吧,但是伍子胥是怎麼死 的呢?為了勸諫吳王夫差而自殺的,也就是死諫。很多人認為,儒家不是講究”武死戰,文死諫“嗎?
那是俗語,武死戰可以,文死諫,卻未必對,因為”文死諫“就把君王推到了不義的位置上,在儒家看來,這就是沒有做到”怨“,太過了。
以上。 -
5 # 武俠哲學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孔子這段話說《詩經》,是說學《詩經》的各種用途,可事君事父,可識鳥獸蟲魚之名,可“興觀群怨”。“興觀群怨”是《詩經》的四種用途。
要理解“興觀群怨”的含義,需要了解一些關於《詩經》的基礎背景。
先秦時沒有純粹的的文學觀念,“文”主要是文化和學術的含義。《詩經》在先秦是一部文化經典,人們對《詩經》是當做一種文化典籍來應用,而不是當其為文學。
可以興朱熹解《論語》中“可以興”為“感發意志”。又在《詩集傳》中解“興”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詩經》之“興”,以及後世詩文創作的“興”,實際上是有好幾重意思的。但朱熹所言,大抵不錯。
看到柳樹,引起了離別之情。夕陽西下,突然就想念故鄉了。這個柳樹、夕陽就是興。柳樹、夕陽感發了意志,如果寫入詩文,柳樹或夕陽是先言之他物,引起的愁情是所詠之詞。
這是詩文創作的時候,“興”的運用。有一個東西,引發了某種思緒。在孔子的話中,《詩》就是引發思緒的那個東西,《詩》可以興,就是說《詩》可以引發你的某種思緒。
如果是在後代文學中,這個意思很簡單,就是引發情感。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讀詩,引起自己的情緒。但是在孔子的時代,這是不可能的。即使有這一方面的意思,也不是主要的。因為那時既無文學觀念,《詩經》更非文學作品。
孔子所言的《詩》可以興,可以引發某種思緒,指的是透過《詩》引發道德修養的道理。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從“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的詩句,引發出“禮後” 的道理來。這是《詩》的興。另一個例子是《論語·學而》中,夫子論貧富,而子貢悟及切磋 :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詩句,引發出道德修養也要反覆磨練,不斷深入。所以,《詩》可以興,是讀《詩》可以從中引發出道德修養的道理來。
可以觀《詩》可以觀。一般認為有兩重意思。第一重意思是鄭玄所言“觀風俗之盛衰”。這個觀點的基礎是關於《詩》的由來的“采詩”或“獻詩”說。“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既然詩是這麼來的,那麼自然詩中反應了盛衰的國家人民狀況,從中可觀盛衰。另一重意思是觀志,這個意思是更主要的。
先秦盛行“賦詩言志”。“賦詩言志”,本身就是一種興,是一種斷章取義,誦《詩》中的一首,從中引發出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詩》可以觀,指的是透過別人所賦之詩,可以觀得其志。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鄭伯享趙孟於垂隴,子展、伯有、子西、子產、子大叔、二子石從。趙孟曰:‘七子從君,以寵武也。請皆賦,以卒君貺,武亦以觀七子之志。”
鄭簡公招待趙武,七大夫作陪。趙武就說,你們七人陪我,實在是我的榮幸。請都賦《詩》,也讓我更瞭解你們一些。這是《詩》可以觀的作用。
以《詩》觀志,靠譜嗎?在先秦時,是靠譜的。
《論語》中言曰:“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白圭”是《大雅·抑》中的兩句,其句雲:“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白圭就是白玉,白玉上有斑點,還可以磨掉。人說的話卻是“潑出去的水”,沒有修正的餘地。南容反覆誦讀這句詩,是以此自省,要慎言。南容三復白圭,是南容的賦詩言志,孔子以此而觀其志,才“以其兄之子妻之”。
可以群,可以怨可以群的基礎是可以觀。透過賦《詩》,觀到其志,瞭解他是怎樣的人。在這基礎上,才會“群居相切磋”或“和而不流”。“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是需要群居切磋的,然而“君子和而不同”。群或和,都在於《詩》的言志和觀志。人家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你也知道別人是什麼樣的人。既不會孤立無友,又不會隨波逐流。
《詩經》中有很多怨刺之詩,那就是《詩》的可以怨。對現實不滿了,賦詩以怨。這是可以怨的功能。
《禮記·經解》有言曰:“溫柔敦厚,詩教也。”這一語成為後世“可以怨”的規則,就是說怨的時候,不能過分,指天罵地,叫囂怒號,那不成,那不“溫柔敦厚”。怨,也得委婉含蓄,這樣,人們才會稱讚其“溫柔敦厚”“有風人之旨”。
實際上《詩經》中並非盡是所謂“溫柔敦厚”,哀嚎怒罵者不在少數,當然,這樣的詩篇,在後世文人的評判中,也就全部成了“劣詩”。朱東潤先生對後世“溫柔敦厚”詩風早有批評:“作詩者光昭之志,無畏於天,無恤於人,揭日月而行者,亦非顏色溫潤、情性和柔二語所能盡。漢儒知有經而不知有詩,遂有此蔽,自漢而後,儒家思想,支配中國社會,人人不敢有所違異,於是詩人多故作委婉之詞,不敢有失指斥,兢兢焉恐失忠厚之旨,皆由於《禮記》一語也。”
-
6 # 高昕原
"興"是指愉悅,讀好的詩歌讓人心情暢快舒意,為之一振;"觀"的意思是說,好詩讓人開眼界,觀天觀地觀人生,提高人的開闊力,洞察國情民生;"群"的意思較好理解,好的詩及詩的愛好可以吸引大家在一起交流,品評,可以組織詩歌學會或團體,也可相聚朗誦。"怨"的意思較為隱晦,意思是詩歌能反映人們的不平和哀怨,批評時弊,鞭撻貪腐,指責營私,描述社會底層苦難,發民聲,訴民怨。
-
7 # 蓋世神算
《詩經》作為華人最純粹的詩歌文化,詩裡面只有真情流露,並沒有道德規範條例與那些自以為是的結論述說。後來孔子刪了《詩經》,所為令人切齒。
在純樸的詩歌底蘊面前,孔子是不會說倫理道德的要求來教導小子們的。這正是勘正歷來人們對《論語》中孔子如本命題那段話錯誤解釋的“校正斧”。
“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是鑑賞詩歌時的感受。
(網路圖片)
“可以興”是引起興趣新鮮感,代表前所未聞的知識引起好奇;
“可以觀”是觀賞取樂,帶著愉快的心情閱讀;
“可以群”是認同與共鳴,融入詩境引起共鳴感慨;
“可以怨”是產生厭惡反感,對詩所描述的人物情節有了批判思維。
孔子是學者,以《詩經》教學,重在啟蒙促悟。而《論語》中緊接著的“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草木蟲魚之名”這下段中的“邇之事父,遠之事君”被聯想到孔子道德禮教一貫作風,就把上下文章含義理解錯了。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是說詩裡面小到侍奉父母,大到許命從君的事例都有,很豐富。
孔子在這裡只說純文學,不談他自己思想凝聚而成的道德綁架規章。所以“興”,“觀”,“群”,“怨”不為聯絡社會的處世學反應。
嚴禁洗稿抄襲!本人發文與往日不同,洗稿抄襲手切勿自取其咎,以受不白之災。
-
8 # 華中小隱
首先,需要條理一下。孔子所說,不是《詩》的作用,而是學《詩》的作用。理由再明白不過,孔子先說‘’小子何莫學夫詩‘’。然後再說可以興觀群怨。其核心意指當然在學而不在《詩》,《詩》只不過是學的賓語。於是,按現代漢語,可以這麼說:小學生的學習重點是《詩經》,學《詩經》就可以學會興、觀、群、怨了。不少學人解釋《論語》的時候,總是喜歡引用孔子的一段話,去解釋孔子的另一段話。這是一種斷章取義的非闡釋學做法,會生出太多的歧義和謬論。
於是就有一個兼具現實意義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學詩或者《詩經》呢?為什麼不學《尚書》或《春秋》呢?先秦史官,右史記言,左史記事。言為《尚書》,事為《春秋》。孔子的學生當然是要必修的,但學這個有點難。才入學的‘‘小子’’小學生得從《詩經》學起。《詩經》當然容易學一些,因為它是些相對通俗易懂的傳唱的歌謠。《詩經》乃孔子編篡,在先秦詩歌中選了305首,分為風、雅、頌三類。風是各國民歌,不免俗一些,最俗的是鄭國的民歌。雅是貴族饗宴時飲酒作樂的歌,雅一點很正常。那時是門閥奴隸主貴族的社會生活方式。社會下層是奴隸,叫作民。篆字依然畫成一隻眼晴刺著芒刺的形象。人是指百工一類的自由人,以及被廢為庶人的貴族。頌是祭祀彝典時的頌歌,頌祖宗神靈。屈原的《九歌》就是頌神曲。應該說,孔子選詩,照顧得很全面,這個詩集全面而形象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整個風貌,不單可以當文學看待,也可當作社會學、民俗學教材。
現在有不少學詩寫詩的人,往往單純以詩學的頭腦待之,忽略更深層廣大的社會學涵義。無病呻吟也就在所難免。
興現群怨倒是不難理解。興就是比興,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由淺入深。是一種聯想、關照比較的思想方法。觀就是現察、審視、鑑別、判斷的學習方法。群就是交朋結黨的選擇標準、原則等。怨更主要的是指與人交流、對話、切磋、諷諫,有時不免也來點牢騷怨言的情趣話語形式。篆字的朋字,原本是兩個貝字,那時貝殼當貨幣用,大貝二為朋,中貝五也是一朋,小貝十還是一朋。朋是貨幣單位,朋字表示你交的朋友跟你差不多。朋以類聚,人以群分。
現今的小學生恐怕學《詩經》有點難,難的原因是你沒讓他們學。世上事難乎?難也,為則易。卻成了太學生的圭臬,煩難而高雅的事。學《詩經》的人,不妨先把它當史書讀,最好參照司馬遷的《史記》。把那個時代社會的基本情況摸清楚了,可事半功倍。其次才是詩性語言藝術表達的方式方法。當今寫詩的人,在寫詩之前,應該做足功課,再去寫詩。否則,你知道的,弄些狗都不吃的東西出束,還自我欣賞,洋洋得意,貽笑大方矣。
-
9 # 無知先生
中國古代的文化,非常注重於詩的文學境界,詩裡可以包含宗教的情感,也具有哲學的情操。古代的詩,就把現在所講的整個文化藝術都包含在內了。
其實古代(特別是自唐朝後),基本上所有人都能吟詩!
不管是文學家、畫家等從事文藝工作相關的,還是戰場殺敵的武將,亦或是上到政客、下到青樓女子、鄉野樵夫等等。
吟詩好像是我們中華民族骨子裡天生就會的東西。
《詩經》裡詩三百,本來是誰吟的?普通百姓。
後來有人專門把各地的詩給記錄並集結成冊,最後編成了《詩》。
那麼透過吟詩可以有什麼作用?
可以興,即抒發情感。
可以觀,即明辨是非。
可以群,即以詩會友。
可以怨,即針砭時弊。
而現在,我們已經把“吟詩”這個寶貝給丟了。
取而代之的,我們靠躲進遊戲世界、去舞廳酒吧瘋狂、去跳廣場舞、去發洩、去自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當代人的精神如此輕易地崩潰的原因了,因為我們沒有那種精神寄託了。
-
10 # 宇安
這是從政治角度來評價詩歌的作用,有點像夏商周時期的國風,為當時的風是從民間採集過來的。他去他的目的呢,主要是為了觀民情。簡單地說,百姓對統治者的評價。
而孔子只是把這種觀點一一種比較精煉的語言寫出來了。興:聯想;觀:觀察;群:合群;怨:怨恨,你就是表面詩歌的作用。
回覆列表
一、中國自古重視詩教,孔子也推崇詩文化
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詩教“,孔夫子也好,孟夫子也好,他們在教學生的時候,都經常引用《詩經》上面的話,孔子說是”不學《詩》,無以言“。這個”言“,當然是指你說的話比較文雅,也比較有趣味,顯得有根據,能表現出你這個人有比較好的文化背景。孔子說詩歌有四種作用,叫”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二、”興“就是起興、”觀“是觀察、”群“是親和力、”怨“就是抱怨
”興“就是起興,用來引發大家的某種興致;”觀“是觀察,就是你可以透過詩去了解種種社會現象;”群“是親和力,可以用詩來吸引、喚起那些有相同或者相似的思想感情的人;”怨“就是抱怨、發牢騷,透過詩來訴說自己的痛苦。
三、從古至今,對詩歌的視角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無論”詩言志“也好,”不學《詩》,無以言“也好,還是”興、觀、群、怨“也好,都說明遠古的華人,對詩歌的態度還是比較現實、比較功利的。到了隋唐以後,中國詩歌就超越了這種視角,更加註重詩歌的藝術性,注重意境,注重音韻之美和語言之美。到了今天的新詩,就更超越出了這個範圍,基本上不在乎它有什麼社會教化的用處。今天的詩更加小眾化,似乎更沒有什麼用處了。所以,詩歌的作用,不可以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