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277

    焚書坑儒是後人誇大了的,只是小部分反政府的書籍和人。為了維護統治,類似的事情歷朝歷代不鮮見,包括現在也還是有的。焚書坑儒這樣的言論有興趣可以百度一下,看看什麼時候出現的就明白了。始皇帝功勞太大,實在是不好黑。後來當權者為了其正義性,再加上儒家當政,焚書坑儒才炒成始皇帝的一大罪過。實際在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前,儒家根本不是主流。所以始皇帝活埋的也不是儒家的人。

  • 2 # 見人就侃

    帝王之家出身的人教育基本不差,何況雄才偉略的秦始皇,好賴不分是不太可能的。“詩”和歌其實是不分家的,在當時是什麼樣的存在呢?大部分是人們在祭祀天地神明時為溝通天地神明吟頌和歌唱的內容,秦始皇想要一統天下,江山永固,行書同文,車同軌之政,關於風俗信仰這種在當時雜亂無章又極其嚴肅的文化問題焚書坑儒是他所做的嘗試和努力,肯定滅絕了影響不太大的部分,但最終發現能做的只有認同和包容,對齊魯地區儒家子弟的優待安撫是有記載的。當時的民風彪悍,想毀掉詩無異於現代社會里你叫伊斯蘭世界不信真主後果這麼嚴重。對於幹謀取天下這種大實業的秦始皇來說,這其實只是一個成本問題,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收益,窮兵黷武的鎮壓絕不是在消滅六國消耗巨大的情形下的最佳選擇,何況把人都殺完了還統治個屁啊。所以焚書坑儒裡的書當然只能是極其有限的反書,儒更只是一些道術方士和異見份子跟儒家的儒是扯不上關係的。不要把秦始皇太過神話,給他安上偉大冷酷暴虐專制各種符號,他只是一個人,春秋戰國時的中原人遠比中世紀的蒙古韃子更懂什麼是文明,更懂怎麼保護文明,當然有時候難免步子邁的過大扯到蛋,比如築長城。逝去的皇朝難逃被抹黑的命運,嬴政只是倒黴在二世而亡的短命上,找不出一個墊背的末代皇帝承擔罵名,畢竟秦二世也太沒存在感了,司馬遷的史記不足為怪。

  • 3 # 大魚潛九淵

    我不是歷學專家就不做專業評論。我個人認為,作為一個開創了始皇帝稱號的偉人,想要開創一世到萬萬世帝國的政治家,不會無知到燒掉所有的文化書集。但反動的影響統一的,肯定有,這畢竟是極少數;大多還是戰火燒掉的。我們要知道,歷史是個小姑娘,特別是漢後,她已經被無數個化妝大師打扮過了。

  • 4 # 介讀所

    這個問題,在《流沙河講詩經》這本書中有過探源,可供一種觀點的呈現。

    一、秦始皇焚書,第一個要燒的就是《詩》

    《史記》上對秦始皇焚書這件事,記得清清楚楚——秦始皇採納了他的丞相李斯的建議,“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他第一個要燒的就是《詩》。你別看他這個暴君,他是很敏感的,就是不讓人們去讀詩,因為人讀了詩,趣味就會變雅,而秦始皇不要你的什麼“雅”,他要的是炮灰,是為他賣命的戰士,所以他堅決要燒詩。你們看一下那些秦始皇兵馬俑,全部是那種“武棒槌”,一幫兇狠之徒!不知各位感觀如何?反正我絕對不認同他們就是我的祖先,我的祖先絕不會是那個樣子!如果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都是那個樣了,中化民族就遠了,不可能有後來那麼燦爛的文化。不可想象一個民族沒有它自己的詩。如果一個民族缺少了詩,那就是感情上的殘疾。

    秦始皇焚書坑儒圖

    二、詩歌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背誦,能夠吟唱,因此被流傳下來

    為什麼燒了之後有詩呢?你們是不是在誹謗我們的秦始皇同志呢?不是的。當時的法律確實非常嚴厲,規定各家各戶都必須交出來,你要是不交,查出來就要被懲處,《史記·秦始皇本紀》裡面寫得很清楚:“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但是有些東西,是殺不死、燒不掉的。而且,詩歌還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背誦,能夠吟唱,你把寫在竹簡上、木條上的燒了,它還可以記在腦袋裡面。漢初甚至有一個叫“伏生”的老大爺,濟南人,九十多歲了,還可以用古音背誦《尚書》,漢朝政府就派人去請他教授,然後記錄下來。

    三、也還有一些詩的底稿被人們偷偷保留下來

    《詩》不僅可以背誦,也還有一些底稿被人們偷偷保留下來,秦朝亡了以後,到了漢代,政府一鼓勵獻書,各地都有人把自家原來悄悄藏起來的書拿出來了。最初被獻出來的《詩經》,就是齊、魯、韓三家偷偷收藏的版本。它們系統不同,互有出入,而且解釋也不同。後來出現得最晚的,是北海郡太守毛亨拿出來的版本,大概他是根據他的家庭中流傳下來的版本整理的,這個版本就被稱為“毛詩”,後來大家開會鑑定,把四個版本的詩一比較,發現最好的版本就是“毛詩”,所以今天我們讀的《詩經》三百零五篇,固然都是孔夫子修訂過、刪改過的,但是這個版本就是毛亨的版本,也就是我們後來通稱的“毛詩”。

    漢五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圖

    四、現在流傳的”詩經“是經過多次編輯、刪減,整理、潤色而成的

    《詩經》原來不叫“詩經”,在最早的時候,就叫“詩”。當我們說”詩言志“的時候,”詩“是專有所指的,也不一定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詩經》中的這些作品。因為這些詩最早有很多,經過多次編輯、刪減,才成為”詩三百“,就是現在流傳的《毛詩》三百零五篇,它是由孔夫子整理、潤色,編出來教授弟子的。到了漢代,漢五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漢朝的官方利用”詩三百“來貫徹它自己的意識形態,就把它稱之為”經“——經者,常也,意即永恆不這的道理——就是由官方把它定為講大道理的經典。”詩經“由些得名。

  • 5 # 周天遊1

    一,秦始皇只下令燒民間的《詩》,《書》,百家之語,官府及博士所藏未燒。真正把官府所藏燒掉的是項羽。

    二,焚書是鞏固統一的舉措,、因為春秋戰國百家爭嗚是各國變法的依據,士人周旋於列國之間,為的是謀取功名利祿。秦統一後,六國都想復辟,所以士人利用詩書百家之言四處活動,於統一不利,是時勢要求始皇下令制止。漢初恢復分封,養士之風大盛,損害漢統一政權穩固,所以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後,又恢復秦制。只不過把嚴法用外儒美化起來,把教化優先於執法而已。

    三,《詩》,今人往往把它當作文學作品耒評論。從其形式上看是不錯的。但是從政權層面來講,《詩》裡所收民謠是採風制度的產物,是周朝重視民意的執政理念的產物。也就是說執政者每年都要派採風官員去了解民眾對執政者的評價,是好是壞,是善是惡,都要如實記錄下來,上報天子。所以貴為天子也難免惡評。這是中囩早期政治的可貴之處,漢代《樂府》也繼承了這一傳統。因此僅僅從文學上來研討《詩》,是捨本逐末,棄置收集整理民謠的政治本意,否則《詩》怎能入經?搞本《古謠諺》不就可以了。

    四,巜詩經》的政治價值才是它成為官學基本讀物的本質。詩言志,是講政治的方式。

  • 6 # 系統觀天下

    論語是在孔子家的牆裡發現的,曲阜至今保留了魯壁這一歷史古蹟,尚書是漢文帝找到一個讀過書的百歲老人背誦出來的,明顯有錯的地方,有些是這個老人根據自己的理解說的,已經不是原文了,但沒有辦法,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史書中記載,張良曾經得到一個隱居的老人秘密受書。還有好多,我也記不清了,希望歷史學家能解答一下。

  • 7 # 天水激流

    秦始皇就算焚書坑儒也不可能焚遍天下書,坑遍天下儒,四書五經為當時天下讀書人皆爛熟於心的著作,只要不是殺盡天下人就不可能做到完全杜絕,總會有人背默私藏下來流傳下去,秦始皇也主要是讓這些書不會傳頌,他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不可能做到讓天下間完全再無此書。

  • 8 # 史隱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毛詩”,也就是西漢河間獻王收集藏書時,毛亨獻上來的書,而毛亨的詩經是古文書,也就是用戰國時的蝌蚪文寫的,毛亨傳下來的《詩經》有可能是秦焚書時的漏網之魚,也就是冒著殺頭的危險私藏下來的,至於始皇焚書時,是毛亨、還是毛亨的父親、還是毛亨的老師私藏詩經,這個現在誰也不知道了,因為歷史沒有記載下毛亨的生卒年,只知道河間獻王是公元前171年―公元前130年間的人。毛亨在焚書坑儒那年(公元前213)年,是有可能已經出生了的,當然也有可能沒出生,總之他得了本私藏下來的《詩經》。伏生老人家不是沒藏下書,給背出了一本嗎,也就是《今文尚書》(用漢代文字寫下的叫今文)。

  • 9 # 小太極猴劉永明

    如果將焚書中收集書的過程和結果用一個成語表現,那就是一網打盡。怎麼又有傳下來的了?那叫漏網之魚。有些魚鑽進土裡,石頭裡,躲過那天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命的時光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