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說心知

    這不叫能掐會算,這叫經營。

    第一步,諸葛亮的忘年交水鏡先生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

    第二步,諸葛亮的好朋友徐庶再薦。

    第三步,劉備第一次訪問,不見,欲罷還休。

    第四步,劉備再次訪問,不見 ,考驗真誠,也是取得主動權,為日後的言聽計從博取資本。

    第五步,劉備三顧,迫不及待丟擲早已準備好的三分之計,劉備惶恐佩服,有如魚得水之感。

    所以,再高明的占卜師也幹不過一個陰謀家哦。

  • 2 # 辛鐵說歷史

    這個問題是基於《三國演義》這本小說而言的,因為真實中的諸葛亮真的懂天文地理嗎?現在的科學也無法將天文地理應用的如此詭異吧,那我們就按照《三國演義》來說吧。

    劉備三顧茅廬,前兩次都沒有見到諸葛亮,只有第三次才見到,這個是巧合嗎?當然不是。

    第一,諸葛亮在試探劉備的誠意。

    一個能人賢士最怕的是遇主不明,也會耽誤了自己的一生,諸葛亮是奇才,當然也擔心,所以讓劉備第三次親自請他,可見劉備誠意。

    第二,諸葛亮出山時機未到

    包括劉備第三次請諸葛亮出山,並說服諸葛亮,其實,諸葛亮知道,自己出山的時機未到,天時未到,逆天而行,最終的結果就是一生無功。

    這就是我們看到,諸葛亮和司馬懿對陣,用火攻司馬懿,就在司馬懿馬上要死掉的時候,天降大雨,是因為,諸葛亮實際上不是在跟司馬懿較量,而是在跟天鬥,最後諸葛亮敗給了天時,沒有完成統一。

    我特別喜歡《虎嘯龍吟》電視劇諸葛亮說的一句話,“世人都說我諸葛孔明通天文懂地理,會妖術,其實,我只是比別人更細緻,更留意這山川大地的走勢,更能運用到實際而已。”

  • 3 # 天晴愛睡覺

    諸葛亮能算到劉備會來找他,不是因為他能掐會算,而是基於他對時勢的瞭解!

    他利用水鏡先生來打廣告提高身價,無非是給自己的簡歷鍍金,以求能進入大企業!而且讓徐庶把他內推給劉備,他肯定是有預謀的!

    當時天下能數得上號的,曹操、孫權都是豪橫之人,曹操請司馬懿,不出山就要砍死他;孫權請張昭,不出門就放火燒!這兩位老鐵肯定是不會來求他的!

    劉璋劉表都是老牌公司,都要垮了的那種,內部官僚臃腫,哪裡有他這種新人的出頭之地!

    有且只有劉備,公司初創,一窮二白,有武將沒謀臣,處於創業階段的CEO大多禮賢下士,肯定劉備會來求他!

  • 4 # 尋常紅梅白雪知

    知道。

    書中原文寫道:

    諸葛亮早已就分析好天下形勢。三分天下是大勢所趨。而曹操天時已佔,地利又被孫權控制,唯有人和能予劉備。

    且三國時期,諸葛氏中有三兄弟被史家稱為“龍虎狗”。《太平御覽·人事部·品藻中》記載:“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弘雅。”

    可以看出,三兄弟的想法不言而喻。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軍閥林立。各路諸侯野心勃勃,妄圖取代漢朝的統治地位。後來經過一番兼併戰爭,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只剩魏、蜀、吳三分天下。

    而每一家都有一位諸葛軍師。

    諸葛誕投靠的是三國中的曹魏,最初他以尚書郎的身份被任命為滎陽令,後來又歷經御史中丞、尚書等職,官至徵東大將軍。諸葛誕曾與司馬師一起平定毌丘儉、文欽的叛亂,在好朋友鄧颺、夏侯玄等人被殺後,因不滿司馬氏擅權,所以起兵反抗司馬昭,而且還蓄養數千死士自保。在曹魏也算得上一方諸侯。

    諸葛瑾是三兄弟間的“虎”,他投的是東吳的孫權。在前期,他並沒有展現出過多的才華,但後期為了緩和蜀吳間的關係立下了汗馬功勞,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諸葛瑾的長子諸葛恪,自幼與東吳太子孫登關係良好,曾為東宮幕僚領袖。丞相陸遜病逝後,諸葛恪遷大將軍,領荊州事。孫權病重時,諸葛恪被選為託孤大臣之首。孫亮即位後,他被加封太傅,執掌軍政大權。因為他執政初期革新政治,抗擊曹魏,所以名震天下,成為權傾朝野的丞相。

    諸葛亮素有臥龍之稱。且心高氣傲。從三顧茅廬,出師表等可以看出。要不不出山,大隱隱於市,雖有意氣難平,也總好過輔佐昏君。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躬耕於南陽,結交一些社會名流,靜靜地蟄伏。當劉備三次到草廬拜訪他時,他看到了劉備的誠意,決定出山大展宏圖。後來在他的幫助之下,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並與曹操和孫權三分天下。而諸葛亮也成為蜀漢的丞相。劉備死後,由於劉禪懦弱無能,諸葛亮成為蜀漢真正的一把手。蜀漢百姓只知諸葛丞相,而不知後主劉禪。所以在蜀漢,諸葛亮幾乎可以一手遮天。

    輔助明君,統一天下,乃亮之志也。證明自己的能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有名有份。可惜出了一個司馬懿。既生瑜何生亮,既生亮何生懿?終究還是被其所阻。

  • 5 # 公明淏

    建安五年(200年)七月,汝南黃巾軍首領劉闢等叛歸袁紹。袁紹使劉備領兵與劉闢寇略許都以南,曹操派遣曹仁來攻擊劉備,劉備戰不利於是回到袁紹處,想要離開袁紹,以連結劉表為由,帶兵復到汝南,聯合黃巾餘黨龔都,眾有數千人,曹操派遣蔡陽前來攻打,被劉備所殺。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親自討伐劉備,劉備往投劉表。劉表親自到郊外迎接劉備,待以上賓之禮,遂屯於新野,荊州豪傑都前往歸附劉備。

    建安七年(202年),劉表命劉備帶軍北上,到葉縣,與夏侯惇、于禁等相拒於博望坡。這就是博望坡之戰!

    此時,諸葛的老婆的爸爸是劉表的連襟,這件事諸葛豈能不知道?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擊敗烏桓後,開闢玄武池訓練水軍。目的非常明顯就是要南征劉表,郭嘉、荀彧都是這個意見。面對洶湧而來的曹操大軍,縱觀荊州集團所有的文臣武將,能夠與曹操一戰的只有劉備!

    於是,諸葛亮就北上去見劉備,因為劉備當時駐兵樊城。

    《魏略》曰:劉備屯於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坐集既畢,眾賓皆去,而亮獨留,備亦不問其所欲言。備性好結毦,時適有人以髦牛尾與備者,備因手自結之。亮乃進曰:"明將軍當復有遠志,但結毦而已邪!"備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與!我聊以忘憂耳。"亮遂言曰:"將軍度劉鎮南(劉表)孰與曹公邪?"備曰:"不及。"亮又曰:"將軍自度何如也?"備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將軍之眾不過數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備曰:"我亦愁之,當若之何?"

    亮曰:"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調,則人心不悅;可語鎮南,令國中凡有遊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備從其計,故眾遂強。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

    至此,《魏略》和《九州春秋》記載關於諸葛與劉備的第一次見面大致如此。

    然而,裴松之注中把關於諸葛先求見劉備之說以廣異聞,或辨其是非曲直“隨違矯正”提出詰難。裴松之根據《出師表》自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茅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認為二書所載實為道聽途說,陳壽所作本傳才符合實際:”則非亮先詣備,明矣。”

    魚豢的《魏略》和司馬彪的《九州春秋》屬於道聽途說?對於同說一事,各書記載相牴牾,裴松之在作注時往往條列其異同,”並皆抄內,以備異聞”。這就大大的提高了《三國志》的客觀性!在首尾完備地援引了記述後,裴松之又補充說明“此書所云,與本傳不同”,由此可見裴松之注史態度也是非常嚴謹的。

    我們姑且不去評價裴松之的觀點是否正確?就其客觀性而言,已經給我們樹立了極好的榜樣。至少能讓1800年後的人們在史料中看到是有這樣的記載,諸葛亮想要投靠劉備,於是北上去找劉備。這種說法可能一時間難以讓大家接受,但諸葛亮主動去找劉備的說法顯然更接近於事實,三顧茅廬的說法更接近於小說作者想要表達得,更有情感色彩罷了。

  • 6 # 池漢66

    諸葛亮確實料到劉備去找他,但那不是算計,算而是謀劃,水境先生也好,徐庶也吧,都是諸葛亮的好友。

    此時的劉備,在曹操大軍面前,忙忙如喪家之犬,雖有徐庶(應該是諸葛亮提前安排接引的),尚可且戰且退,一路向南潰敗而來。

    諸葛才能肯定在徐庶和水境先生之上。三分天下,三足鼎立的謀劃如期實現。兵出祁山,一統天下的謀劃半途而廢,為漢室江山可以說是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都說法正之流,堪比諸葛,那是大智慧同小聰明之比,諸葛天文地理在胸,天下大事瞭然於心,可惜,天不佑諸葛,七出岐山,折翼而歸,功成八陣圖,命歸五丈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5萬落地買什麼SUV,家用兼商用,長途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