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美文共欣賞

    中原文化包括:

    汴梁文化:分佈於開封即黃河北岸的封丘縣,鄭州東部。

    洛陽文化:分佈於洛陽,三門峽等地。

    宛洛文化:分佈於南陽,平頂山等地。

    陳蔡文化:分佈於周口,駐馬店,阜陽等地

    宋文化:分佈於商丘,亳州市區,曹縣等地

    懷慶文化:分佈於豫北新鄉、安陽、鶴壁、濮陽等地

    淮西文化:分佈於信陽及豫南淮河沿岸。

    中原文化是以中原地區河南省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是中華文化的母體和主幹。中原文化以河南省為核心,以廣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為腹地,逐層向外輻射,影響延及海外。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中原地區在古代不僅是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導文化的發源地。中國歷史上先後有20多個朝代定都於中原地區,河南省佔據中國八大古都的一半,包括洛陽、開封、安陽和鄭州。中原地區以特殊的地理環境、歷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長期居於正統主流地位,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

  • 2 # 晨鐘點燈

    在中國歷史上,中原是自上古至唐宋,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中原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就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 中原文化的核心思想,如“大同”、“和合”,都成為了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 中原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如禮義廉恥、仁愛忠信,都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 中原文化的重大民俗活動,如婚喪嫁娶、歲時節日等,都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民俗活動。 自信和豪邁是它的包容性,有容乃大,和諧共生……………

  • 3 # 桃花島2860

    源自於5000多年的歷史文明,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各門各派都有老祖宗,有聖人,儒、釋、道、法家、墨家、兵家、縱橫家……四大發明、中醫、氣功、國術……包羅永珍,中原文化都有突出獨到的貢獻。這就是文化自信。

  • 4 # 為龍

    華夏民族歷史上下五千年,所以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中原文化是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為中心的歷史文化形態。在中國歷史上,由於這裡自上古至唐宋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謂中原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就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

    中原文化的豪邁在於海納百川,自創和交融。古代統治者用儒家思想治國,用法家思想懲戒,用道家思想和釋家的思想做適當的調節;儒道釋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混同一氣,它們漸漸融合成為一個思想體系。所以文化一直在傳承,我們現在的很多思想也來源於先輩們。

  • 5 # 五更草

    當然是來自實力,中華文化能綿延幾千年自然是經過了無數次的實踐和探索,而中國在世界的強盛也一直保持千年,文化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當然很重要。

  • 6 # 吾名散客

    應該問的是中華文化吧,如下:

    一、源頭久遠。中華文化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中孕育誕生最為久遠的文化之一。早在遠古時期,以三皇五帝為代表的眾多先民生活在中華大地上。這些不同的氏族、不同的部落,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遠古文明,從初始一個個文明孤島的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從一個個文明的涓涓細流融匯貫通成中華文明的大江大河。

    二、兼收包容。數千年來中華文明經歷了多次危機,仍舊屹立不倒,薪火相傳,在世界文明史上獨樹一幟,在兼收包容中展現了強大的生命力。古巴比倫文明由於公元前539年波斯的入侵而煙消雲散,古印度文明毀於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的入侵,古埃及文明更是由於先後經歷了古希臘、古羅馬和伊斯蘭文明的入侵而面目全非。唯有中華文明雖歷經磨難,如早期的四夷入侵、五胡亂華,到元代和清代遊牧民族入主中原,直至近代以來西方文明的進入,不僅未能使中華文明中斷或滅亡,反而不斷賦予其新的生機與活力。

    三、博大精深。在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儒家、道家、法家、兵家、醫家等各家各派百花齊放,共同促進了中國古代各門學科的誕生、發展和繁榮,構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深深地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中,並較早產生了諸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愛禮讓、以德服人,相容幷包、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智慧思想。

    四、影響廣大。中華文明以中國為主體,向周邊擴散,形成了涵蓋整個東亞,輻射東南亞的廣大的中華文化圈。在中國大陸、港澳和臺灣中華核心文化圈外,北韓半島、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都深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今天,隨著中國在世界影響力的日益擴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也隨之不斷擴大。

    上述這些都是,課本上的知識,

    一直以來,我們對自身的文化認識不足,甚至存在嚴重的誤區,導致有些人有崇洋媚外思想,沒有文化自信。甚至出現了上樓那個匿名使用者這樣的人,你看看他的言論:“中國應該被西方殖民一千年,從人種到文化徹底換種。”先不說別人有沒有自信,這個匿名的人的脊樑骨已經碎成渣了。就像這匿名之人一樣 ,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錯誤認識,危害深重。致使華人沒有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導致崇洋媚外現象嚴重,部分人西化思想嚴重,特別是在一些青年身上表現突出。導致傳統文化遭受不公正的待遇,眾多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慘遭湮沒,甚至走向泯滅。導致民族認同感降低,國家凝聚力削弱,出現歷史虛無主義,我們面臨著丟失傳統文化的危險。

    匿名答主會說出這樣的話其實是歐洲中心主義在作怪。所謂歐洲中心主義,是一種從歐洲的角度來看待整個世界的一種隱含的信念,自覺或下意識地感覺到歐洲對於世界的優越感。這種觀點認為歐洲具有不同於其他地區的特殊性和優越性,因此歐洲是引領世界文明發展的先鋒,也是非歐地區邁向現代文明的燈塔。在文藝復興以前,西方世界處在黑暗的中世紀,經濟文化極不發達。文藝復興以後,西方世界才開始了近代化程序,到17世紀末科學技術有了長足進步,依賴其科學技術,在軍事和航海上走在世界前列。憑藉其軍事和航海,發現新大陸並進行殖民擴張。西方的殖民掠奪完成了其資本積累,經濟發展,社會文化也不斷進步。西方世界從黑暗的中世紀,到17世紀的大勢殖民擴張,從被征服者變成征服者,由“乞丐賤民變成了強盜財主”,一夜暴富,信心爆棚,變得狂妄囂張。另外,為了他們血腥野蠻掠奪世界其他國家的行為尋找合法性。因此,在歷史文化上產生了歐洲中心主義論。這種歷史觀使其在歷史文化領域狂妄,在文化觀念上具有優越感,視其他民族為劣等民族。因為我們曾經被其殖民掠奪過,我們也被認為是劣等民族,文化落後。這一強盜邏輯和論調,直到今天在西方世界一直佔據主導地位。

    正因為很多人沒了自信,所以才要提高文化自信力,首先應該摒棄錯誤文化觀念,建立正確的文化心態。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思想上認識到位才能體現在行動上。人們應清空頭腦中的錯誤思想,不再妄自菲薄,不被西方邪論牽著鼻子走,自覺抵禦針對傳統文化的歪理邪說,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瞭解中華傳統文化。只有熱愛才會了解,要通過了解增進熱愛。對待傳統文化不但要有正確的態度,還應有正確的方法。我們不能把電視電影、網路等媒體所宣傳的東西當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全部,我們要發現精華,更要認清糟粕,透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傳承、發揚傳統文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諸葛亮北伐為何不出兵子午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