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勤覌

    【官渡戰役——三國三大戰役之一】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曹魏平定北方最重要的一次戰役。戰役屬於戰爭的區域性,是軍隊為達到戰爭的區域性或全域性目的,在統一指揮下一系列戰鬥組成的作戰行動。一系列的戰鬥的結果有直接影響和決定了戰役的結果。我們所謂將帥之才,一個優秀的武將可以代領軍隊取得關鍵戰鬥的勝利,一個優秀的統帥可以將戰鬥的勝利結果轉化為戰役的最終勝利。

    官渡戰役兩方軍閥,袁紹統帥11萬精兵、戰馬萬匹南下攻曹;曹操統帥3萬軍隊,歷時近一年時間,經過平定徐州叛變的劉備,白馬之戰斬顏良,延津之戰誅文丑,奇襲烏巢降張郃,最終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

    袁紹方面:損失7萬主力大軍;謀臣沮授、田豐先後被殺,許攸降曹;將領顏良、文丑、淳于瓊、眭元進、呂威璜、韓莒子、趙叡戰死;張郃、高覽、何茂、王摩叛降。

    曹操方面:損失約8000人;得謀臣賈詡、許攸;得大將張郃、高覽。

    至此一戰袁紹大勢已去,失去了逐鹿中原的資格。曹操拔掉了北方的最大對手,為一統北方的格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官渡戰役的轉折點從過程上看是曹操奇襲烏巢,燒了袁紹的軍糧;郭圖又讒言構陷張郃、高覽,導致二將降曹。袁軍完全崩潰,曹操分兵八路一舉戰定。

    【奇襲烏巢——孤注一擲之戰】

    我們再看看呂老師所說的這孤注之戰。《資治通鑑》記載:紹復遣車運谷,使其將淳于瓊等將兵萬餘人送之,宿紹營北四十里。這裡有兩點,第一“宿紹營北”,是袁紹被曹操毀了軍糧後再次安排車輛運輸軍糧,住宿在袁紹營北四十里,並不是駐紮在烏巢,這最大的區別在於軍事戒備是否完善;第二在烏巢守護軍糧的是淳于瓊,跟曹操、袁紹一樣,是當年漢靈帝的西園八校尉之一,並不像三國演義中描述的“豬隊友”。

    “宿紹營北”這一點,關鍵在於曹操臨機決斷,許攸降曹後告訴曹操軍糧宿在烏巢後,曹操即刻決定要去奇襲,因為這種機會瞬息萬變稍縱即逝,第二天軍糧可能就不在烏巢了,或者看守就越加完備。

    “淳于瓊”這一點,關鍵在於曹操的決心與鋼鐵般的戰鬥意志。得知曹操奇襲烏巢後,當時袁紹陣營中有兩種意見,一種是立刻救援,另一種意見是趁機突襲曹營!這兩種意見只要成功了一個,曹操都必敗。袁紹派主力隊伍去突襲曹營,另派了一個小隊伍去支援烏巢。

    當曹操數在烏巢與淳于瓊對峙時,身後發現了袁紹的增援隊伍,曹操面臨著兩面夾擊的局面。有人建議曹操,分兵去阻擊來烏巢援軍,曹操卻揮劍在手,吼道:不要管身後,就給我拿下烏巢。隨即親自率隊發動了最後一次攻擊。也正是這次攻擊,使得曹操拿下烏巢。曹操作為這時作為這一戰的將領在關鍵時刻定軍心。

    官渡戰役足以說明曹操在歷史上無愧為一個著名軍事家。

  • 2 # 魏青衣

    官渡之戰中,袁紹與曹操相持三個月之後,曹操處境困難。前方兵少糧缺,士卒疲乏,後方也不穩固,曹操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

    荀彧給予曹操方面決心,使得曹操得以堅持危局,加強防守。公元200年10月,袁紹又派車運良,並令淳于瓊率兵萬人護送,囤積在袁軍大營以北約20公里的故市、烏巢(今河南延津縣境內)。

    這時候,袁紹的謀士許攸投奔曹操,並且建議曹操偷襲烏巢,燒掉袁軍糧草。

    曹操立即採用並實施許攸的建議,利用黑夜走小路偷襲烏巢。袁紹知道後,只派了輕騎救援,主力則猛攻曹軍大營。可是曹操早有防備,袁紹久攻不下。

    曹操在烏巢大破袁軍,殺掉淳于瓊等人,並將糧草全部燒掉。袁紹軍隊在前線,聽聞烏巢被破,軍心動搖,內部分裂,數十萬大軍不攻自破。袁紹倉皇逃回河北,曹操先後坑殺袁軍7萬餘人。

    官渡之戰是漢末乃至中國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官渡一戰之後,曹操終於一反之前的劣勢,為自己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 3 # 楚雲飛團座

    古代不可能組織70萬的部隊。如果說小說當中的那仔細看三國演義。如果按實際情況分析,70萬部隊需要的何止是100萬後勤部隊。青幽並冀四個州加起來一共才有多少人呢?

  • 4 # 農夫說歷史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曹操果然很牛,用七萬人戰勝了七十萬人,不過筆者確認曹操的勝利是必然的,為什麼呢?簡單地說袁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而且還很關鍵的是一個人投靠了曹操,那就是曹操的發小---許攸。許攸在袁紹賬下屢屢不得志,更是罵袁紹是庸主,作為單位的領導,自然不可能允許下屬挑戰自己的權威,於是一頓皮肉之苦就免不了,許攸從這之後就堅定的打算離開,投奔了曹操。

    其實曹操的最大勝利來源就是內部軍情,得到袁紹的部兵防禦,糧草輜重,曹操還不樂開了花,當然還有其他因素幫助了曹操,其他另外兩位謀士也是出力不小,荀彧與荀攸,荀彧幫曹操分析利弊,鼓勵其鬥志,而荀攸,則是獻計,輕兵襲白馬,獲得成功,所以縱觀分析,他曹操勝利的根本是在於天時地利人和,而那袁紹驕兵必敗,最後落得慘淡的下場!

  • 5 # 正義威武

    就是個意外——審配的書信告發許攸的家人有罪,直接導致了袁紹對許攸的不信任而致降曹!他知道袁軍的口令,要不然曹操還真不好到達烏巢!如果沒有這事,他們還會相持,結果是曹操因糧盡而失敗!敗了就完蛋了!原因就是後來曹操燒的那些通敵的書!我相信裡面一定有重量級的官員和名將!

  • 6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官渡之戰,接近真實的兵力應該是曹操以3萬人對袁紹的10萬人。

    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的原因,用諸葛亮的話來說就是: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曹操與袁紹相比,名氣差軍隊少,然而曹操能以弱勝強,不是天時的原因,而是人的謀略制勝。

    用郭嘉的話來說就是: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紹雖兵強,無能為也。袁紹有十個失敗的原因,曹公有10個勝利的原因,袁紹雖然兵強馬壯,但卻不能把曹公怎麼樣。

    用曹操自己的話來說:比兵力我曹操永遠比不上袁紹,但是論計謀,三個袁紹加在一起也比不上我曹操。

    然而說歸說,戰爭不是靠說來制勝的,官渡之戰曹操打的非常艱難,曾經一度想要放棄,但經荀彧勸告後堅定決心打敗袁紹,官渡之戰分為4個階段:

    1、交戰階段。袁紹派兵圍攻白馬與延津,曹操用聲東擊西之計,名為救援延津,實則攻擊白馬,出其不意打敗白馬袁軍,關羽斬顏良,之後再回頭攻延津,斬殺文丑,袁紹損失2名戰將,但實力猶存,曹操雖勝卻退兵回營,兵少嘛。

    2、對峙階段。兩軍互守官渡大營,互有攻伐,袁紹居高臨下,一時箭傷不少曹軍。

    3、轉折階段。戰爭進行半年多,曹操有點守不住,盟生退意,但接連發生幾件事:許攸來降、劉備開溜,許攸獻計火燒袁紹存糧的烏巢,曹操採納,一把火燒了袁軍糧草,並斬大將淳于瓊,袁軍軍心動搖。

    4、決勝階段。張郃怕受陷害投降,曹操下達總攻,10萬袁軍由於糧草被燒無心戀戰,大潰敗,袁紹只帶了800騎兵逃回北方。

    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其實也就是曹操計謀加堅持加採納正確意見,而大敗袁紹,如此而己。

  • 7 # 亭殿閣
    白馬之戰——關羽陣斬顏良

    紹遣大將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圍。”——三國志

    袁紹派遣大將顏良進攻東郡,包圍劉延於白馬,曹操派遣張遼和關羽救援白馬,關羽在白馬之戰的精彩表現,讓他得以名揚天下(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是三國演義虛構的,有記載的關羽唯一的斬將記錄就是這一戰,但是真正的帶兵打仗可不會是演義那種單挑。三國志記載的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只此一例,所以含金量很高的。)關羽於萬軍之中,斬殺顏良,袁軍大敗。袁紹其他將領沒有能夠抵擋關羽的,就這樣解除了袁紹對白馬的圍困。因此,官渡首功,當推關雲長。

    延津之戰——設伏誅殺文丑

    歷史上並沒有記載文丑是被誰殺了,所以是不是關羽殺的就是個未知數了,可能被關羽殺的,可能死於亂軍之中,白馬之戰以後,曹操主動放棄白馬,進行戰略撤退,袁紹派遣文丑追擊曹軍,曹操放棄物資引誘文丑,文丑誤中曹操埋伏,被誅殺。

    顏良文丑的先後陣亡,給予袁紹極大的震撼,此後袁紹不敢主動進攻曹操,曹操袁紹對峙於官渡,進入相持階段。

    後院滅火——曹仁擊破黃巾

    官渡之戰之時,曹操其實面臨巨大的壓力,前線袁紹大軍壓境,後方也不穩固到處起火,如果不是荀彧、郭嘉等人建議曹操堅持下去,曹操幾乎都要放棄抵抗了。

    曹操勢力範圍內的汝南郡黃巾軍劉闢叛變,袁紹又派遣劉備協助,韓荀鈔斷曹軍西道;江東孫策準備乘曹操主力在官渡,出兵襲擊許昌,曹操集團此時可謂內憂外患,風雨飄搖,這時候幸好曹仁臨危受命,先後大破韓荀、劉闢、劉備,穩固了曹操勢力後方。

    烏巢之戰——許攸獻策燒糧

    雖然白馬之戰和延津之戰袁紹損失兩員大將,但是袁紹手下猛將謀士眾多,帶甲十餘萬,實力依然遠遠強於曹操,決定官渡之戰勝利的關鍵一戰,還是烏巢之戰,關鍵人物,則是袁紹手下的謀士——許攸。

    許攸多次為袁紹出謀劃策,卻不見採納,早已經對袁紹心懷不滿,官渡之戰之時,許攸家裡有人犯法,審配將他們逮捕,於是許攸一怒之下,投靠曹操,並且向曹操提出奇襲烏巢的建議。之後曹操採納許攸的建議,大破袁軍,燒燬烏巢糧草。

    兩個選擇——袁紹的神邏輯

    當袁紹得知烏巢告急之時,召集眾謀臣武將商量對策,張郃認為“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果失去了烏巢糧草,袁軍離失敗就不遠了,提議趕緊救援烏巢,郭圖則認為,既然曹軍分兵襲擊烏巢,他本來就兵少,這樣一來曹軍大營必定空虛,我軍不如來個圍魏救趙,乘機襲擊曹軍大營逼迫曹軍回援。

    其實張郃和郭圖的建議都有一定的道理,兩個選項都是正確的,只是一個激進一個保守,袁紹無論是選擇乘機進攻曹操大營,還是迅速救援烏巢,雖然不一定會勝利,但是最少不至於打敗。救援烏巢——可以儘可能多的保住糧草;襲擊曹營——逼迫曹操回援甚至一舉擊潰曹操。但是袁紹卻完美的避開了所有的正確選項,兩個都沒選,或者說兩個一起選,單選題被袁紹答成了多選題,既然兩個方案都有一定的道理,那就同時採納吧——他的神邏輯。

    袁紹派遣張郃、高覽進攻曹營,自率大軍救援烏巢,貿然分兵,放棄兵力優勢,已經是兵家大忌,這裡袁紹又犯了一個用人的錯誤——讓張郃攻曹營,郭圖救烏巢。既然張郃主張救烏巢,郭圖主張攻曹營,那就應該遵循誰主張誰上的原則,讓張郃攻曹營,贏了,是郭圖謀劃得當,反而打臉自己救烏巢的謀劃,輸了,是郭圖謀劃問題,不能怪張郃。這種情況下,張郃怎麼可能會盡力作戰?肯定是出工不出力,寧願划水也不贏了。果然,張郃攻曹營不克,見烏巢失守,直接投降了,所以官渡之戰曹操能夠贏,也是拜袁紹所賜——豬一樣的對手,想輸都難。

    綜述,官渡之戰曹操能夠取的勝利,主要是以下幾個人的功勞:

    白馬首功——關羽

    誘殺文丑——曹操

    穩定後方——曹仁

    關鍵勝局——許攸

    豬對手——袁紹

    參考文獻:《三國志》

  • 8 # 龍舞

    很多人認為官渡之戰袁紹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內部不團結,其實這個說法不太準確,因為曹操內部更不團結,自從曹操迎奉天子後其內部就有擁漢派和擁曹派之爭,在官渡之戰相持階段,有相當一部分人已經開始暗通袁紹了,但是曹操比袁紹更會用人和管理,曹操在關鍵崗位上的人都是上下一心,拼死效忠,而袁紹關鍵崗位上的人卻明爭暗鬥,在順境時還好點,一旦到了逆境中立馬散簾子,這就是曹操在最艱苦的時候關鍵崗位上的人都沒有叛變,而袁紹一丟失烏巢,手底下一批實力派人物都反水了。

    還有觀點認為袁紹內部不團結是因為袁紹沒早立接班人,縱容三個兒子各自發展實力,造成了嚴重的派系鬥爭,其實曹操當時也沒有立接班人,其內部也有派系鬥爭,但是區別在於,袁紹給三個兒子的權利太大,這就造成了下邊官員的各自拉幫結派,三個兒子的權利越大,其派系鬥爭就越激烈,反觀曹操並沒有給自己的兒子們太大權利,權利小了,自然派系鬥爭也不會太激烈,相當一部分文人謀士和軍事將領沒有明顯的選邊站,最起碼錶面上不像袁紹內部明爭暗鬥,而曹操也時刻把握著關鍵崗位人事在對外上團結一致。

    總結曹操比袁紹善於管理,比袁紹格局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古代遊牧民族不先打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