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
-
2 # 泛湖幽客
我來回答:
形式上居高臨下,順流而進,又是擊敵防禦薄弱處,十拿九穩,可是這些地方較為偏僻,在戰略上來說也不屬於戰略要地,得到這些地方又不能與蜀漢的版圖連成一片,沒有獲得多大的戰略價值及經濟價值,反而還要派兵駐守,有點得不償失的感覺。
假如只是騷擾性進攻,佔領搶奪後就走,一個對於曹魏方面實際沒什麼大的損失,另外一個損害了蜀漢的名聲,以後伐中原就更難了。
另外,即使佔領這些地區,這一帶地形比較平穩,在曹魏強大騎兵的襲擊下,蜀漢方面很難守住。多留兵就容易造成國內困頓,少了就容易被曹魏襲擊,是兩難的處境。
還有,這些地方靠近荊州,就算正常佔領後,那下一步不是東出伐吳就是北伐,而上庸之地腹部空間較為狹小,不利於大集團兵力的展開,所以不適合作為北伐或者東出的行軍基地,這裡只能作為一個側面威脅而已。
戰略上諸葛亮北伐的軍事戰略性肯定是正確的,那個年代的關中富饒且地勢險固,如果佔領關中後就可以對曹魏腹地有高屋建瓴之勢,可惜在曹魏集團內部穩定,防守嚴密的情況下,從漢中向長安是相當難的,歷史上沒有幾個人做到過。
蜀漢政權無論是經濟實力、軍事能力還是綜合國力方面,都相差甚遠。
實際上其實以當時的蜀漢形勢,諸葛亮死後已無北伐勝利可能,東出伐吳勝算也渺茫,在戰略上應該採取守勢為主,然後派偏將帶兵對曹魏邊界進行騷擾戰爭為主。蔣琬、費禕基本都是這個策略。後來這兩個人死後,姜維開始掌握軍事大權,他沒有看到國力上與曹魏的巨大差距,開始強行北伐,結果戰果不多而搞得國內疲乏,又私自篡改漢中的防禦部署,導致漢中被曹魏佔領,不久蜀漢也滅亡了。
知不可為而強為之,勇哉,義哉,愚哉。
-
3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蔣琬是諸葛亮指定的第一繼承人,在諸葛亮去世後,蔣琬繼承了諸葛亮大多數職務,同時也繼承了諸葛亮北伐的理想,但蔣琬的能力不如諸葛亮,而且北伐的意願也沒有諸葛亮強,其實很少有人知道,蔣琬北伐還是後主劉禪下詔進行的,蔣琬對於北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其實並不強。
公元238年,劉禪下詔令給執政的蔣琬,讓他統率軍隊,進駐漢中,與東吳聯合,形成犄角之勢,共同北伐曹魏,實際上蔣琬這個時候並沒有北伐的重大軍事行動,只是偶爾派出姜維到西羌作戰,同時蔣琬也一改諸葛亮北伐從漢中進軍關中的傳統路線,提出了一條北伐全新的方案:
蔣琬在漢中打造大船,沿著漢水東進順流而下,乘船從漢中進發,同時聯合東吳軍隊,一起攻打曹魏的東三郡:魏新郡、上庸郡、新城郡。
這麼做的好處是:後勤補給及運輸問題解決了,當年諸葛亮出漢中由於秦嶺道路難行,導致運輸糧食困難,經常缺糧,如果沿漢水進攻就不會缺糧食,而且水路也好走。
但這麼做也有缺點:如果乘船沿漢水東進的話,如果打仗敗了,退回來就很困難。
曹魏東三郡蜀漢朝廷也認為蔣琬的方法非常不靠譜,還特意派出費禕和姜維到漢中勸說蔣琬不要這樣操作,一方面是因為費禕等人的勸說,另一方面是因為蔣琬經常生病,所以蔣琬的這一條從水路進攻曹魏的作戰方法直到蔣琬去世也一直沒有實現。
事實上,蔣琬的這套從漢中沿水路進攻曹魏的方法幸虧沒有實現,不然蜀漢就有亡國的危險了,這是一套極其不成熟的方案。
魏蜀前線地圖漢水在當時也叫沔水,是一條發源於今天陝西省漢中市的米倉山,流經東三郡、襄陽郡、再到達荊州的江夏郡,在今天的武漢地區匯入長江,漢水也是長江的支流,也就是說流經今天的陝西南部、湖北北部,一直在武漢流入長江。
1、三面受敵
行軍打仗一定要先了解地圖,再來看一下當時曹魏東三郡及附近局勢,東三郡的軍事隸屬於曹魏襄陽地區,治所在宛城,當時司馬懿平定孟達的叛亂,就是從宛城8天時間急行軍1200裡,突然趕到宛城誅殺了孟達,東三郡的東邊是曹操在荊州北邊的軍事重鎮襄陽與樊城,當年關羽威震華夏也沒能拿下的,東三郡的南邊在當時是屬於東吳的荊州管轄。
諸葛亮、劉禪蔣琬如果沿水陸攻打曹魏的東三郡,蜀軍的北邊和東邊都是曹魏,是敵人,蜀軍的南邊是東吳,東吳表面上是蜀漢的盟友,實際上背地裡打蜀漢的主意多了,當年關羽北伐,就是東吳搶了蜀漢的荊州三郡,吳、蜀之間其實沒有信任基礎的,一旦戰爭開打,蜀軍三面受敵,一面是專門出賣的盟友的東吳,還有一面就是漢中而來的水路,一旦水路被阻或者被截斷,就會有全軍覆沒的危險,而且連逃的地方都沒有。
2、運輸比不過曹魏
再說了,蜀漢攻打曹魏利用水路確實是方便了,包括運輸兵員、物資和糧草都方便了,但蔣琬可曾想過,曹魏更方便啊,如果在東三郡交戰,曹魏從宛城和襄陽無論運輸物資還是派遣軍隊,都比蜀漢方便得多,水路運輸再方便也比不上陸路運輸快,而且在陸路運輸不會受到影響,運輸比不過曹魏,實力也不如曹魏,到頭來還是失敗。
蜀漢四相3、戰場不利
蜀軍如果真是從漢中坐船而來,船走的慢,目標大,很容易被發現蹤跡,一旦被發現蹤跡,蜀軍就很難打了,因為蜀軍是從水上向陸地進攻,船走的慢,曹魏軍隊如果早在岸邊建立陣地的話,蜀軍是很難打贏登陸戰的,因為一是無險可憑,曹魏從陸地攻打水中很容易,無論是步戰還是騎兵,蜀軍打山地戰可以,打陸戰估計要被魏軍按著打;
二是蜀軍如果沒有登陸陣地,即使再龐大的船隊也是無根之水,如果在漢水南岸建立陣地的話,那又是東吳的地盤。東吳會讓蜀軍在自己的地盤上作戰嗎?如果真是這樣,恐怕蔣琬和關羽死的是一樣的。
費禕4、漢中空虛
如果蔣琬真的指揮軍隊從漢中沿漢水東進的話,那麼漢中肯定空虛,如果曹魏從關中進犯漢中,蜀軍如何應對?那樣船隊一旦順江東下,如果要調轉船頭回撤的話,速度至少要減慢一倍,如果漢中真有危險,蜀軍很難及時撤回來,如果曹魏攻進了漢中,那麼水上的蜀軍就會被打得全軍覆沒,真是這樣的話,蜀漢亡國都有可能。
綜上所述,蔣琬從漢中沿漢水東進攻打曹魏東三郡的想法是極其錯誤的,幸虧沒有實行,這也從側面說明了蔣琬軍事能力有限,雖然他有一定的治國能力,但在軍事方面,甚至不如費禕,更加不如姜維了。
-
4 # 走碰碰
不行,水流問題,很簡單,走水路由上往下,確實速度時間糧食運送,都可以。反魏國本身就蜀國強大幾陪。部隊機動性速度比較快。你過來了,他可以立馬增援。打不過,你就回不去,回去你是逆流而上。
-
5 # 龍舞
諸葛亮和姜維連年北伐,勞民傷財卻收效甚微,不免讓人開始質疑,他們的北伐策略是否合理。當初魏延就提出過反對意見,認為應該分兵兩路,一路出兵祁山為正,一路暗渡子午谷為奇,奇正結合才是制勝之道。但諸葛亮認為此計太過兇險,不予採納。後來蔣琬也認為諸葛亮北伐秦川的策略有所不妥,便提出了東伐魏興、上庸和房陵三郡的策略,結果由於朝中大臣的反對致使計劃擱淺。之前已經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做過深入的探討,本章將對蔣琬的“東伐戰略”進行深入剖析,並探討其是否具有可行性。
東三郡的歷史淵源要想探討蔣琬的“東伐戰略”,首先就要弄清楚魏興、上庸和房陵的地理位置及環境狀況。
魏興(也叫西城,位於現今山西省安康市)、上庸(今湖北省竹山縣)、房陵(今湖北房縣)被蜀漢稱之為東三郡,此地四面環山,處於秦嶺、巴山、巫山和武當山之間,是個標準的四塞之地,但漢水貫穿其境內,與眾河流縱橫交錯,形成網狀輻射,水運極為發達。東三郡西接漢中,東連荊襄,進退自如,在三國時期可是兵家必爭之地。
當初劉表、曹操和劉備都曾參與過對東三郡的爭奪戰。東三郡本屬漢中,劉表初入荊州時,聽取蒯越的建議誘殺了房陵的宗賊首領,任命蒯祺為房陵太守,便把東三郡之一的房陵縣改為郡,此後房陵郡便歸荊州管轄。這個蒯祺就是荊州大族蒯良和蒯越的弟弟,也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姐夫,劉表讓蒯祺接管房陵郡,可見它的戰略地位絕不一般。赤壁之戰後,曹操丟掉了荊州大部分城池,但是南陽郡和東三郡還在其手中,直到與劉備漢中大戰後,曹操才失去了對東三郡的控制。劉備讓宜都太守孟達從荊州攻打房陵,又令劉封從漢中順流而下,拿下西城和上庸,自此東三郡又被劉備接管。此次戰役中,孟達殺害了諸葛亮的姐夫房陵太守蒯祺,這也為後來孟達叛蜀降魏埋下隱患。
公元219年,關羽發動了襄陽之戰,其目的就是打通漢中、東三郡和南陽郡之間的通道。諸葛亮在《隆中對》裡提到的“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東三郡就是聯絡這兩路北伐大軍的紐帶。可惜在即將大功告成之時,東吳偷襲了關羽的大後方荊州,結果功虧一簣。房陵的孟達和上庸的劉封在關羽戰敗時,並沒有施以援手,孟達擔心會被劉備治罪,再加上一直受到上庸劉封的欺凌,便率眾投降了曹丕。曹丕派徐晃聯合孟達襲擊上庸的劉封,結果劉封敗走,回到成都後被逼自盡,東三郡至此又落入到曹魏手中。曹丕稱帝后,把東三郡合為新城郡,任孟達為新城太守。曹丕死後,孟達失去了靠山,諸葛亮想要策反孟達,就在孟達猶豫之際,被司馬懿千里奔襲,一舉殲滅。
公元230年,曹真率三路大軍伐蜀,其中一路就是派司馬懿由東三郡的上庸、魏興沿沔水逆流而上進攻漢中,結果遇雨班師。
以上可以看出,東三郡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一直是各方勢力角逐的戰場。那我們的疑問也來了,這麼重要的地方,為什麼諸葛亮在數次北伐無果的情況下,也沒考慮過東征這三郡呢?諸葛亮連策反孟達都能想到,怎麼會想不到由漢中順流而下進攻東三郡呢?姜維和費禕常年跟隨諸葛亮外出打仗,不會不明白東三郡的重要性,為什麼他們也要聯合起來反對蔣琬的東征戰略呢?
蔣琬順利攻下東三郡是大機率事件我們先看史料是如何記載的。
據《三國志蔣琬傳》記載:
琬以為昔諸葛亮數闚秦川,道險運艱,竟不能克,不若乘水東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漢,沔襲魏興、上庸。會舊疾連動,未時得行。而眾論鹹謂如不克捷,還路甚難,非長策也。於是遣尚書令費禕、中監軍姜維等喻指。這裡說的很清楚,蔣琬之所以選擇東征,就是由於北伐路途艱難,運糧不便。而由漢中沿沔水順流東下,無論運糧還是運兵都非常便利。況且東三郡地理位置尤為重要,佔領了東三郡就能打通從漢中到南陽的通道,由此出兵可以直逼曹魏都城洛陽。這麼看來蔣琬的東征戰略似乎要優於諸葛亮的北伐戰略。
陳壽在《三國志》裡寫明瞭朝中大臣反對的理由是“如不克捷,還路甚難”,確實逆水行舟不利於大軍撤離,這個理由也算說得過去。在冷兵器時代,誰也不能保證每一場戰爭都能獲勝,如果因為害怕失敗而畏懼不前,那還怎麼打仗。這個問題的關鍵不在“還路甚難”,而在“如不克捷”的機率有多大,如果勝率很大就應該一鼓作氣,直搗黃龍,如果勝率較小就應該淺嘗輒止,避免陷入險境。因此,我們就要弄清楚蔣琬攻打東三郡的勝率到底大不大。
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要看雙方實力的對比和戰略戰術上的優略。漢中作為北伐的前線,這裡集結了蜀漢全國的精銳,而曹魏的主力都集中在關中、襄陽、合肥一帶,東三郡地狹民寡,物資匱乏,不足以大量屯兵駐守。蜀漢連年北伐都是從秦川出兵,一直沒有東征的計劃,長期以來,東三郡的防守一直比較鬆懈。蔣琬順流而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舉全國之力攻下東三郡是易如反掌。所以,朝中大臣們提到的“如不克捷,還路甚難”這個理由就有些牽強。朝中大臣每天都在成都舞文弄墨,對前線戰時知之甚少,又沒有什麼實戰經驗,他們給的建議並不是決定性的。關鍵是姜維和費禕也反對蔣琬的計劃,他們兩個人可是諸葛亮數次北伐的左膀右臂,對敵我雙方的形勢必然是瞭如指掌,難道他們也看不出來,蔣琬出兵東三郡的勝率很大嗎?
沒有支撐點的東三郡形同雞肋其實東征三郡的戰略並不是蔣琬首先提出的,當初劉備讓劉封從漢中沿沔水進攻魏興和上庸來策應孟達,走的就是這條路線。既然劉備當初可以進攻東三郡,為什麼蔣琬現在就不能呢?這是因為我們忽略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荊州。
東三郡是連線荊襄的紐帶,既然是紐帶就需要有支撐點,這個支撐點就是荊州和襄陽。劉表佔領房陵郡的時候,荊州在自己手中。曹操佔領東三郡的時候,襄陽在自己手中。劉備進攻東三郡的時候,關羽還沒有丟荊州,攻打房陵的孟達也是從荊州出兵的。而此時襄陽和荊州都不在蜀漢手中,縱使蔣琬拿下東三郡,又如何北伐呢?如果由此進攻曹魏,孫權隨時可以從荊州出兵斷其後路,這時蜀漢大軍將面臨滅頂之災,諸葛亮絕不會把自己的後勤補給路線,暴露在孫權的眼皮底下,當初東吳偷襲關羽的慘案可是歷歷在目啊!紐帶雖然重要,但是失去了支撐點,也就失去了其戰略價值。這就是諸葛亮寧可翻山越嶺北伐,也不願意順流而下東征的原因。或許還會有人提出,蔣琬佔領東三郡以後可以只防守,不北伐啊,多幾個城池總沒壞處吧!之所以會出現這個問題,主要是因為對東三郡的地形不太瞭解。
東三郡四面環山,西高東低,上游由沔水連線漢中,地勢險要,中下游水路縱橫交錯,水運非常發達,這就使得中下游一帶不易防守,所以蜀漢的防禦重點一直都在魏興與漢中的上游一帶。而且東三郡資源匱乏,並不能為蜀漢增加多少賦稅。如果蔣琬拿下東三郡,將直接面對曹魏的反攻,留兵少了無法防守,留兵多了消耗不起。面對這樣一個無法北伐,防守吃力,資源匱乏的地方,蔣琬拿下他又有什麼意義呢?東三郡的戰略價值在於其與荊州和襄陽這兩個支撐點,如果沒有這兩個支撐點,即使東三郡在手也是一個雞肋。從地理位置和交通來往上來看,東三郡與荊襄一帶聯絡更加緊密,大部分東三郡官員的根基都在荊襄一帶,沒有荊襄在手,如何守得住東三郡?劉備、諸葛亮、費禕和姜維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自從關羽大意失荊州以後,劉備和諸葛亮一直沒有進攻東三郡的打算,這也是費禕和姜維拼命阻止蔣琬東征的原因。
蔣琬的才能主要體現在治理國家方面並非軍事方面縱觀蔣琬的一生,從來沒有參與過大規模的戰爭,諸葛亮數次北伐,都是姜維和費禕一直跟隨左右,而蔣琬卻常年留守在成都,缺少帶兵作戰的經驗,這一點類似於劉邦的蕭何。當初司馬懿平定遼東,曹睿病逝,劉禪命蔣琬屯兵漢中伺機伐魏,可蔣琬在漢中駐守了六年,連一場戰爭也沒有發動過,這主要是由於其軍事才能不濟的原因。劉邦平定天下後,把不會打仗的蕭何封為首功,諸葛亮臨終前把蜀漢交給了沒有帶兵經驗的蔣琬,由此可見,只有出類拔萃的“相才”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石。
-
6 # 小鴻哥
在公元241年蔣琬認為當年丞相諸葛亮多次北伐,因道路艱難而不能成。不如順漢水東下進攻東三郡。於是蔣琬開始打造戰船,準備從漢水順江而下,襲擊魏興、上庸等地。當時蔣琬已經準備好了,因為突然生病,所以暫時沒有行。會舊疾連動,未時得行。
魏興、上庸、房陵等,即魏國東三郡。原本是屬於漢中郡,即西城、上庸、房陵、錫等縣。在公元219年五月曹操從漢中退軍,劉備佔據了漢中西部。接著派劉封、孟打攻打漢中東部。因為曹操已經退軍,所以很順利就打下來了。公元220年孟達因跟劉封不和轉投魏國。曹丕派徐晃等人接應,以致於漢中東部歸屬魏國。當時劉備也沒有派軍去搶回來。我認為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就是漢中東部並不是蜀地門戶,第二就是蜀漢爭奪漢中已經力竭。魏國後來在此成立三個郡,人口數倍於蜀漢所據漢中部分。
蔣琬水路東征的這個計劃,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首來說東征有兩大利,一是運糧方便,二是運兵方便。蜀漢用船運糧至東三郡,水運無論速度還是效率都比陸運要好的多。士兵也能乘船直達前線,能很多程度減少陸地行軍的勞累。正如劉備東征荊州,打了一年都沒缺糧。而且蜀漢一旦拿下東三郡,完全可以跟東吳合力進攻襄樊。蜀漢水軍能順漢水直達襄樊,並用水軍切斷南北聯絡。當初關羽北伐襄樊就是這樣做的。而且公元241年東吳四路軍北方。全琮攻淮南,諸葛恪攻六安,朱然攻樊城,諸葛瑾攻柤中。只知道朱然所部五萬人,其餘不詳。
但是蜀漢群臣不贊同這個計劃,認為如果打不下退軍非常難。而眾論鹹謂如不克捷,還路甚難,非長策也。劉禪於是派費禕、姜維等人前去漢中阻止蔣琬。兩年後蔣琬又提出蠶食魏國拿下涼州的計劃。並把蜀漢大軍駐於涪城,因為涪城水陸四通。蔣琬的計劃是讓姜維率軍到涼州誘羌、胡,他親率主力後鎮。但沒多久蔣琬病重,計劃又停止了。
-
7 # 一斗樓
蜀為三國中最弱之國,憑藉山川之險固守則可,外徵則不可。後勤部隊無法繼上.而且蜀兵源較少。大將稀缺。:即使依蔣碗水路出征,恐又是一場大敗而亡國。
-
8 # 萬事之始
在《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只要是提到北伐,世人都會想到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姜維的九伐中原。其實,除此二人之外,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也曾進行過北伐,即走水路東征魏興,取路上庸和房陵北伐。
蔣琬走水路東征魏興,取路上庸和房陵北伐的佳計劃雖然夭折了,但在蜀漢內部卻達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識,姜維和涼州在戰略上的重要性凸顯了出來。
如此一來,蜀漢的戰略佈局發生了變化,已經向諸葛亮出兵隴右擴充套件防禦圈的戰略靠近,也正是這次戰略佈局地調整,才使蜀漢穩固了防禦圈,有力地支援了姜維以攻為守的戰略。
蔣琬其人諸葛亮在臨終前,對自己接班人的問題進行過精心地安排,次序是蔣琬、費禕、姜維。姜維雖然最受諸葛亮欣賞,也是最能夠領會諸葛亮戰略思想的人,可是畢竟在蜀漢政權中資歷尚淺,如果對其進行直升飛機般地提拔,勢必會引起蜀漢政權內部不服。因此,蔣琬就成為了第一人選。
蔣琬也是位奇人。他是零陵郡湘鄉縣人,是後世湘軍統帥曾國藩的老鄉,在跟隨劉備進益州時曾經做過廣都長(漢朝時滿萬戶的縣官稱為縣令,不滿萬戶稱為縣長),也就是人口不滿萬戶的小縣官。不過,蔣琬也不知道是因為嫌棄官小或是其他的什麼原因,不僅不理政務,而且在劉備突擊檢查的時候,竟然喝得大醉,惹得劉備大怒,要殺掉他,好在有諸葛亮求情才免於一死。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的時候,把蔣琬醉酒和龐統在耒陽不理政務的事蹟都按在了龐統身上。
姜維的無奈諸葛亮屢次北伐,蜀漢的政務和後勤補給都是由蔣琬、費禕等人負責,因此,蔣琬深知諸葛亮北伐不成功很大的原因是因為進軍道路艱險,糧運不濟,以至於屢次功敗垂成。因此,在接班之後,蔣琬決定要改變諸葛亮的進軍路線。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給劉備策劃的兩條進軍路線一是從荊州直取宛洛;二是出秦川,以做到東西呼應。可是,隨著荊州陷落,《隆中對》中的策略已經實現不了。為了擴大蜀漢的防禦區域和防禦能力,諸葛亮才屢次北伐,其主要目標並不是關中平原和長安,而是隴右地區的武都和陰平二郡。該地毗鄰益州,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如果曹魏從此進軍,就可以繞過漢中和劍閣這兩座蜀漢北部防禦的重鎮,直取綿陽,進而威逼成都。所以,這二郡就成為了軍事上的必爭之地。從蜀漢滅亡的經過來分析,也正是鄧艾利用此地防禦力量的缺失,從陰平小路突破了蜀漢的防線,進而攻佔綿陽,威逼成都的。
諸葛亮死後,能夠正確理解並且執行諸葛亮戰略思想的唯有姜維一人。可是,此時的姜維因為受到蜀漢內部的壓制,手中執掌的軍隊不過萬人,在與曹魏名將郭淮、孫禮等人爭奪隴右地區的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已經很難得了。可是,在蜀漢內部那些貪圖安逸的大佬們眼中,姜維的北伐就是空耗國力,窮兵黷武。不僅如此,軍中的老將們對姜維屢次出兵也頗有微詞,認為姜維屢次出兵是不自量力之舉,以蜀漢孱弱的國力與強大的曹魏爭雄是不明智的,因此,在配合作戰時也不是很積極,使得姜維屢次北伐無功而返。
蔣琬的策略蔣琬認為,此時的蜀漢急需一場勝利來統一思想,振奮士氣。因此,蔣琬決定要另闢蹊徑,從漢水水路出兵攻佔魏興、上庸地區,然後再從陸路攻擊洛陽,從而完成北伐大業。
在未失荊州之前,上庸地區對蜀漢來說而很重要。在進攻時,它可以作為一支偏師來支援從荊州出發的北伐大軍,並可以保護其右翼的安全;在防禦時,它可以隨時側擊曹魏攻擊荊州軍隊的右翼,並且可以保護臨沮這個從陸路通往益州的交通要道。不過,上庸在曹魏眼中卻並不那麼重要,只不過是作為蜀漢和曹魏之間的戰略防禦緩衝區罷了。即使蜀漢從此處出兵,攻佔了上庸地區,也只不過是蜀漢的防禦半徑擴大了而已,對曹魏沒有太大的損失。
蔣琬的策略是利用漢水水運便利的條件,順江而下,千里運兵,不損戰力,待到從漢沔地區出兵攻佔魏興、上庸後,再北上攻取洛陽。
蔣琬策略的優劣點此策一出,在蜀漢引起強烈地爭議。誠然,利用漢水運兵確實可以節省進軍的損耗,也可以在後勤補給方面極大減輕蜀漢的壓力。可是,這些都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蜀漢的進兵必須要取得全勝,否則,一旦兵敗,漢水進兵順利的優勢就要變成退兵的劣勢了。從蜀漢和曹魏軍力的對比來看,如果打山地戰,蜀漢的優勢是明顯的。不過,佔據上庸後,就要和曹魏進行平原地區的步騎會戰,以蜀漢的實力未必是對手,如果戰敗,要退軍恐怕就不那麼容易了。
另外,諸葛亮在《隆中對》提出的兵分兩路,東西策應的戰略無論是否實現,但畢竟是個高明的策略,而蔣琬的戰略只能是孤軍作戰。姜維遠在隴右,蔣琬出兵上庸,東西兩線懸隔千里,根本起不到互相策應的作用,反而使本就不多的蜀漢軍隊分割使用,形成不了完整的戰鬥力。一旦戰敗,漢水進易退難,蜀軍就要面臨著滅頂之災。如果這支軍隊損失嚴重,蜀漢就沒有能力抵禦曹魏的攻擊,就會面臨著滅亡的命運。
因此,蔣琬的戰略構想一經提出,就遭到了幾乎滿朝的反對,兼之蔣琬生病,這次戰役還未開始就夭折了。不過,這次滿朝參與的戰略辯論卻有了意外的收穫,蜀漢在一定範圍內達成了戰略共識。據蔣琬事後向後主提供的工作彙報中,蔣琬提出:
其一、在日後對曹魏的戰爭中,應把涼州地區視為重點,把熟悉涼州情況的姜維任命為涼州刺史。
其二、姜維出征,如果戰事曠日持久,自己就應該率領主力為後援,不使姜維孤軍奮戰。
其三、把自己的駐節之地設在涪城,這裡水陸交通便利,無論哪裡有變故,自己都可以率軍赴援。
結論蔣琬走水路東征魏興,取路上庸和房陵北伐的佳計劃雖然夭折了,但在蜀漢內部卻達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識,姜維和涼州在戰略上的重要性凸顯了出來。
如此一來,蜀漢的戰略佈局發生了變化,已經向諸葛亮出兵隴右擴充套件防禦圈的戰略靠近,也正是這次戰略佈局地調整,才使蜀漢穩固了防禦圈,有力地支援了姜維以攻為守的戰略。
回覆列表
蔣琬水路東征可行,但難以言勝,原因在於:一順流東征,即便佔有,但上述地區十分荒僻,糧食後勤難有保障,無法養活大軍。二、上述地區緊鄰魏、吳,一旦佔有,會面臨兩強同時虎視,等於增加樹敵,不利吳蜀同盟。三、一旦失利,逆流難以順利退軍,而蜀漢最缺的就是人口,軍隊超出一萬人的損失難以承受,劉備徵吳失敗教訓是蜀漢數代人的夢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