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香草豆子

    安史之亂前夕,吐蕃與唐朝的關係遠比回鶻與唐朝的關係差。唐朝與吐蕃多次大戰。 而回鶻(回紇)曾經在唐朝的統治之下,後來回鶻(回紇)不再被唐朝統治,當時在唐玄宗時期,回鶻(回紇)仍然稱臣於唐朝。而且王忠嗣唐軍還聯合回紇軍攻滅了後突厥汗國。

    唐朝與回紇的關係好於唐朝與吐蕃的關係。要接受幫助的話,當然是接受回紇的幫助比接受吐蕃的幫助更合理。

    吐蕃平叛是假、佔地盤才是真。唐朝被內訌安史之亂削弱,而吐蕃趁機佔據了之前唐朝王忠嗣哥舒翰等人攻佔的青海,吐蕃還趁機攻佔了隴右。如果讓吐蕃來幫助平安史之亂,那吐蕃佔的地就更大了。

    因為吐蕃人比回紇人更狡詐,更貪鄙,更無恥,招引吐蕃人來助戰很可能會讓吐蕃人瞭解唐朝內部的強弱虛實,進而使其露出本來面目。說白了就是引狼入室。從另一方面考慮,回紇人與唐朝建交比吐蕃人晚,回紇對唐朝的瞭解也不比吐蕃深,而且當初唐朝對回紇稱霸北方採取支援態度,雙方彼此尊崇,可以說雙方關係還是不錯的。而吐蕃就不是這樣了!吐蕃自建立伊始,贊普棄努悉弄就有意東闊,後來為太宗皇帝御宇的正值強盛時期的大唐所敗,兵鋒受挫,贊普大懼於是改變態度東面而事之。然而等到太宗一死,高宗即位,吐蕃人馬上變了臉色,成為唐朝西顧大患,自此而始雙方開始的長達2個世紀的交鋒角逐,雙方互有勝負,關係可謂積怨甚深。尤其是玄宗即位後唐朝國力強大,邊陲又多良將,所以吐蕃人在當時幾乎吃盡了苦頭,雙方仇怨更深。還有一點就是地理位置,回紇離唐朝內地相較吐蕃更近,萬一回紇被拒,轉投叛軍局勢就更不利了。所以綜合來看當然是接受回紇較為保險些。

  • 2 # 談古論金

    回紇和吐蕃願意出兵幫助平叛,為什麼唐朝接受回紇拒絕吐蕃?這個問題涉及到當時的民族關係、地緣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也有諸多方面的原因,我想先從宗教層面分析這個問題,即

    首先,唐朝接受回紇拒絕吐蕃和其兩方的宗教信仰體系有關

    吐蕃從松贊干布時期開始,已經確立了佛教的主導地位(之後乃至本歷史階段之後還有反覆是另一個問題)。

    史家通常認為,吐蕃與唐朝幾乎是同時興起、同步衰落。這一對地緣對手在200年左右的時間裡屢屢交手,吐蕃的崛起給強盛的唐帝國帶來嚴重的地緣戰略威脅和持續壓力。

    在唐太宗的松贊干布時期,雙方確立了和親關係,文成公主遠嫁拉薩。隨著力量的不斷積攢,松贊干布已經有了一支將近20萬人的大軍。

    公元644年,松贊干布滅掉象雄王國,征服克什米爾地區,青藏高原統一,吐蕃的霸主之勢日益顯露。

    松贊干布去世後,其孫子繼位,大相祿東贊掌握政權,吐蕃繼續對外擴張。公元663年,吐蕃徹底吞併了吐谷渾。

    唐太宗去世後,吐蕃與唐朝關係日益惡化,雙方在安西四鎮(今新疆南部)展開了拉鋸戰。唐朝在西域的十八個羈縻州以及安西四鎮被吐蕃佔領,唐朝在西域的擴張遭遇重大挫折。

    676年,唐高宗明李敬玄、劉審禮率十八萬大軍進攻吐蕃。欽陵率吐蕃大軍在青海湖迎戰。由於孤軍深入、大將怯懦,唐軍再次慘敗,主帥劉審禮也被俘虜,唐軍遭受了又一次重創。原來已經重新歸附唐朝的安西四鎮再次臣服吐蕃,唐帝國在隴西、西域兩個方向均陷入了戰略困境。

    吐蕃之所以能夠從西藏山南地區的一個部落“悉勃野部”迅速崛起成為一股與唐帝國周旋而屢佔上風的勢力當然和諸多因素有關,但是透過佛教凝聚人心,構築認同感,形成中央集權,破除部落固有勢力的權位和彼此之間的界限是十分重要的。

    我們再來看回紇。

    回紇當時的宗教信仰是薩滿教原始崇拜,其中包括了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憲崇拜。

    這有幾個表現,一是可汗的名號前都要加上“登裡”(Tangri,即蒼天、天神,一譯“騰格里”);二是巫師即薩滿在民眾的精神生活中發生了巨大的作用,薩滿在古代突厥語中被稱為“喀木(Kam)”,在現代語文中被稱為“巴克西(Baksi)”。

    相比吐蕃,回紇是一個相對鬆散的遊牧民族。

    另一方面,雖然回紇接受摩尼教成為國教是在763年,也就是助唐平叛的762年之後,但是在這之前,回紇人已經透過粟特人大量接收了摩尼教信仰,擁有“廣多之徒眾”。

    而叛唐的主要力量就是以粟特人安祿山為首的河北藩鎮武裝。

    綜上,唐朝接受回紇拒絕吐蕃幫助平叛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如下幾條:

    1、吐蕃相比回紇具有一個更嚴密完整的凝聚人心加強集權的宗教體系;2、已經有部分回紇民眾信仰摩尼教,一旦不是唐朝的盟友就會使得唐朝和安史叛軍的勢力此消彼長;3、吐蕃已經有築城而居的傳統,一旦引為盟友,可能就會日拱一卒侵吞唐朝領土;而回紇還是逐水草而居,對唐朝的需求還是金錢和人口為主。

    因此,唐朝做出了這樣的選擇。

    (上圖為摩尼教經典殘片)

  • 3 # 風的導航

    謝邀。回鶻是唐朝的藩屬國,而吐蕃不是,唐太宗時期(638年)和吐蕃(松江之戰)大敗吐蕃軍,一直到高宗武周時期和吐蕃的戰事不斷,互有勝負,安西四鎮三失三複,到了唐玄宗時期吐蕃才稍微處於劣勢。奉天之戰唯一請過一次吐蕃,當然要付出代價,安西北庭兩個都護府,後來唐朝反悔,吐蕃等不及自己就發兵搶,並且還搶佔了隴右和部分四川地區。為了籠絡吐蕃先後把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遠嫁吐蕃,也沒有喂下吐蕃的狼子野心,還和南詔等部落結成聯盟蠶食大唐的西北西南地區,更沒有信譽可講,不值得信任。安史之亂出於民族關係,地緣政治的原因,不能託付吐蕃,以免整個大西北淪入吐蕃之手,回鶻不但是藩屬國,而且屬於鬆散的遊牧民族,他只是搶奪財務綿帛,不爭奪地域,請回鶻出兵還是對當時的唐朝有利。即便如此吐蕃藉機控制了隴右十八州和安西四鎮,一度攻陷長安立了一個傀儡皇帝。唐朝聯合了回鶻南詔大食全力圍剿吐蕃,直到(877年)末代贊普朗達瑪被刺殺,吐蕃才分裂崩潰。

  • 4 # 江郎說史

    首先感謝回答,我們分析一下當時唐朝和回紇、吐蕃等民族的關係。當時安史之亂時唐朝正式唐玄宗當政時期,當時唐朝國力也是出於開元之治,國力並不是衰弱。當時的吐蕃正式赤松德贊執政時期,當時的赤松德贊帶領吐蕃走向了輝煌,可以說赤松德贊是繼松贊干布之後的一代明主。但是當時的吐蕃和唐朝那可是一直糾紛不斷,從唐太宗將文成公主下嫁後,吐蕃和唐朝和平一段時間。但是之後吐蕃和唐朝一直征戰,在西域爆發了很多流血衝突。

    而此時回紇和唐朝的關係確實長久以來的好,從唐太宗時候就和唐朝一同聯手滅了薛延陀汗國,並且給唐朝修書願接受唐朝的冊封,從此唐朝和回紇的關係就日益交好。直到安史之亂爆發,當時一方是反覆無常的吐蕃,一方是和唐朝有很長時間和平關係的回紇。所以唐朝就選擇了回紇,但是回紇雖然出兵幫唐朝平定了安史之亂。但是唐肅宗竭力討好回紇不惜與回紇兵約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這次導致回紇凌辱唐朝婦女,並且火燒洛陽,大火燒了十幾天不滅。

    回鶻還強迫唐朝給回鶻“歲幣”每年2萬匹絹,此外回鶻向唐朝賣馬,賣的是劣等馬,每匹要換50匹絹,價格由回鶻人說了算,唐朝不要不行。每年從唐朝這用劣等馬勒索40萬-50萬匹絹左右。唐朝搬空了國庫,也給不起。需要說明的是,宋朝簽定澶淵之盟,是“30萬歲幣+自由貿易”的, 每年宋朝商人可以從遼國賺取幾百萬的利益。可以說宋朝的盟約簽定是大、利於宋朝。

  • 5 # 狐狸晨曦

    唐朝“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之所以選擇回紇為盟友去平叛,而拒絕了吐蕃的出兵援助提議,原因再簡單不過,回紇人只是趁火打劫的餓狼,而吐蕃人確實意圖將整個大唐江山撕扯粉碎、鯨吞下肚的猛虎。

    吐蕃帝國是青藏高原數千年曆史上最強盛的政權,和唐朝爭霸東亞大陸兩百餘年。松贊干布統一西藏之後,便為了爭奪青海高原,與唐朝開戰,在松州之戰遭到唐軍痛擊,此後,他表面上與唐朝和親,接受唐朝冊封,實際上則臥薪嚐膽,從唐朝引入先進科技、工藝及曆法,富國強兵。

    吐蕃贊普:松贊干布

    松贊干布死後,葛爾家族的論東贊,論欽陵父子成為吐蕃執政,開始和唐朝直接對抗。論欽陵率軍攻滅附屬唐朝的吐谷渾,並在大非川之戰大敗十萬唐軍,迫使唐朝退出青海高原。接著,為了奪取河西走廊、隴右、西域,控制絲綢之路,吐蕃軍多次主動和唐軍交戰。

    吐蕃國相:論欽陵

    青海湖之戰,論欽陵大敗十八萬唐軍;素羅汗山之戰,論欽陵又大敗武周軍十餘萬人,乘勝奪取涼州。西域的安西四鎮,也曾一度被吐蕃奪取。幸虧論欽陵功高震主,被吐蕃贊普(即國王)器弩悉弄召回並殺死,執政70餘年的葛爾家族也被滅族,吐蕃國勢大傷,武周政權方得喘息。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勵精圖治,國勢鼎盛,一掃武周時期邊疆戰事不利、屢次被動挨打局面,派遣王忠嗣、哥舒翰等良將連續大敗吐蕃,攻克戰略要地石堡,又派遣高仙芝和封常清從西域出兵,攀越雪嶺,攻滅大小勃律,奪取了青藏高原西北部。

    然而,當唐朝好容易取得青海高原的地形優勢,即將東西合圍夾擊,把東亞大陸最後一個不肯臣服自己的政權滅亡時,卻同樣禍起蕭牆,爆發“安史之亂”。

    安祿山本是深得唐玄宗寵信的范陽、盧龍、河東三鎮節度使,他麾下三分之一的帝國精銳軍隊墮落為叛軍,來勢洶洶,在防禦空虛的中原地區長驅直入,猶如破竹,長安洛陽兩京失守。

    在這個時候,明知是飲鴆止渴,唐朝也不得不將河西、隴右、安西、北庭各鎮精兵盡數調往中原平叛,先解了燃眉之急。吐蕃人這時提出要助唐朝平叛,自然是全無好心,請神容易送神難。也沒有任何神智正常的唐人,會信任這個和唐朝爭鋒了一百多年的勁敵。

    相比之下,回紇人一直以來都是唐朝的忠實臣屬和盟友,早在唐初攻滅東突厥汗國的戰爭,回紇人就選擇了背棄語言習俗相通的突厥人,從此臣服於唐朝,多次應唐朝之命,出兵征討他族。如征討吐谷渾、高句麗時立下殊功的唐朝名將契苾何力,就是回紇”外九姓“契苾部族的首領。而平定安史之亂時,和郭子儀、李光弼兩大中興名將齊名的僕固懷恩,同樣出自回紇”外九姓“的僕固部族。

    後突厥汗國在漠北復國後,回紇人又一度追隨唐朝,南遷至涼州。直到其首領承宗等人被唐朝地方官吏誣告,流配致死,其部眾才憤而起兵,北歸草原,臣屬於後突厥汗國。數年後,後突厥汗國內亂時,回紇人又再次充當唐朝內應,起兵擊殺後突厥白眉可汗,因此戰後論功行賞,得到了漠北草原的原突厥故地,建立臣屬唐朝的回紇汗國。

    回紇可汗

    回紇鐵騎的戰鬥力同樣極強,堪稱當時天下強兵,在唐朝攻滅東突厥、後突厥的戰鬥中,都發揮了關鍵作用。如馬鬣山之戰,五千回紇騎兵便能大破十萬突厥鐵騎,一舉摧毀其漠北霸權。

    遠在四川的太上皇李隆基,並不甘心就此讓位,而是繼續釋出各種政令,如命令江南諸王起兵勤王等,七旬老翁遭逢大難,一掃此前暮氣,精神抖擻,要和兒子爭權。

    而唐肅宗李亨急於儘快收復長安、洛陽兩京,確立自己的統治合法性,因此不惜許以東都洛陽的子女財帛,任由回紇軍搶掠為報酬,“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這屈膝賣國之舉,也因此留下千古罵名。

    唐肅宗:李亨

    當唐回聯軍攻克叛軍佔據的洛陽時,眾多女子為躲避回紇軍的“合法搶劫”,躲到白馬寺的閣樓上,回紇兵竟縱火焚樓,令這千年古剎從此一蹶不振,其暴行也深深印刻在唐人心裡。

    等到唐軍主力圍攻幽州,即將滅亡窮途末路的史朝義時,回紇登裡可汗又率十萬勁騎進逼關中,脅迫唐朝。唐朝被迫讓登裡的岳父僕固懷恩前往勞軍,以大義和利害說服登裡退兵,此事也讓僕固懷恩飽受猜忌。

    等到數年苦戰,好容易平息安史之亂後,勞苦功高的僕固懷恩終因被奸臣逼迫,聯合吐蕃、回紇,舉兵謀反。雖然郭子儀恩威並施,平定此亂,然而吐蕃卻趁機奪取河西、隴右,將西域和中原隔絕,並最終侵吞之,更常年寇掠關中和巴蜀,還一度佔領長安,勢力達到其最鼎盛時期,也成了唐朝生死攸關的頭號大敵,因此唐朝和回紇雖然彼此早有心結,仍然結盟以抗。

    唐朝三次帝女也就是真公主出嫁外族和親,全發生在此時,都嫁給了回紇可汗。即唐肅宗之女寧國公主嫁給了葛勒可汗,唐德宗之女鹹安公主嫁給天親可汗,唐憲宗之女定安公主嫁給崇德可汗。唐人作詩感嘆:【鹵簿遲遲出國門,漢家公主嫁烏孫。玉顏便向穹廬去,衛霍空承明主恩!】

    大唐公主,和親回紇

    國勢江河日下,再不似當年那般,以宗室女魚目混珠,也能成為周邊胡族首領的正妃,確是令人感慨的恥辱。回紇可汗名義接受唐朝皇帝冊封,其實種種倨傲無禮之舉,亦是家常便飯。

    公元788年,回紇向唐朝上表請改“回紇”為“回鶻”,變成回鶻汗國。回鶻人原本信仰薩滿教和佛教,後來又接受了西方傳來的摩尼教,以之為國教,更要求唐朝在中原各地州府都建立摩尼寺,允許摩尼教法師在中原自由傳教佈道。唐朝倚仗回鶻人共抗吐蕃,是以不得不應允。而兩國長期進行的絹馬貿易,即以唐絹購買回紇馬,回鶻人也常以劣馬充當良駒。

    因此,當公元840年,回鶻汗國被其北方黠戛斯人擊敗,十萬精銳軍隊戰死,都城遭焚燬,部眾星流雲散後。唐朝果斷回絕了回鶻烏介可汗請求南下內附中原,取陰山南麓的河套天德軍為其部眾棲省之所,休養生息的請求,只給他們要麼返回漠北,和黠戛斯決一死戰,要麼打散歸降,成為唐朝編戶齊民兩個選擇。

    烏介可汗不敢挑戰新興的強敵,仍視唐朝為軟弱可欺,舉三十萬部眾分路南侵,而大唐面對已經威風不再的回鶻人,正是新仇舊恨一併清算!

    公元842年,晚唐名相李德裕調集北方的幽州、振武、河東各藩鎮兵馬,以及趁機叛離了回鶻的契丹、奚人等部族,組成聯軍迎戰回鶻。

    漁陽之戰,幽州節度使張仲武派其弟張仲至率精兵三萬,全殲回鶻將領勒那頡啜部,斬殺、俘虜回鶻軍九萬人,受降三萬人,俘虜回鶻王侯貴族一千餘人,繳獲的牛馬、駱駝不計其數;

    殺胡山之戰,河東鎮麟州刺史石雄引兵夜出,攻破烏介可汗牙帳,擊潰其可汗親軍二十萬,斬首萬級,降其部落二萬餘人。

    兩戰之後,回鶻部眾盡皆喪膽,其公主密羯可敦等七支回鶻部族三萬餘人,向幽州鎮投降,另有回鶻宰相、尚書等五支回鶻部族,向振武鎮投降。

    此時烏介可汗所剩十萬殘兵,已成驚弓之鳥,聞唐軍馬蹄而膽落,當河東節度使劉沔派軍奔襲時,他們竟不敢應戰,向東北方奔逃四百里外,就這麼飄零餓凍了整整一年多,部眾不斷離散,最後烏介可汗內訌被殺,其餘眾向幽州鎮乞降時,僅剩下三千餘人。

    烏介可汗窮途末路,因內訌被殺,傳首長安,此前離國二十年的定安公主,返國歸老,封號改為”太和”。統治漠北草原百年的回鶻汗國,至此滅亡。回鶻人除部分西遷外,其餘皆被漢人和其他草原部族,如契丹、奚人同化。而摩尼教同時也被唐朝下令禁止。

    大唐報了回鶻多年的侵掠欺壓之仇後,接下來便輪到了吐蕃人。公元851年,趁著吐蕃爆發內亂,唐宣宗出兵收復河湟三關七州。更有傳奇英雄張義潮率領河西漢人大起義,推翻吐蕃人在當地的統治,甘涼十一州重歸大唐版圖,受封歸義軍節度使。而西遷回鶻首領僕固俊,也成為歸義軍麾下部將,奉命西征,收復吐蕃佔領的輪臺、西州(即吐魯番盆地)。

    吐蕃帝國最後一任宰相(大相)論恐熱,被歸附唐朝的蕃將拓跋懷光斬殺,其首級傳首長安,宣告了雪域高原空前絕後強權的徹底終結。

    吐蕃、回紇,乘著唐朝的內亂和衰落而逞兇一時,終究卻被衰朽以極的晚唐滅亡,其首領的頭顱也成了長安大唐府庫的珍藏品——這便是九世之仇猶可雪恥的大唐風骨!

  • 6 # 該講要講該噴再噴

    相當簡單,為什麼印度咬住中國不放?一個道理。強大的土蕃本身就是唐朝的外患,土蕃大軍可是幹到過唐朝都城的。而唐朝和土蕃若是全面戰爭爆發,就不說誰厲害了,總之唐朝要想打上去滅掉,賊難不說還鐵定血虧。人家打下來反而舒舒服服進可攻退可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師招聘喜歡單一學科背景的還是綜合學科背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