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未是也

    謝邀!首先我要說的是,崖山海戰本身就是一場勢力不對稱的海上戰鬥,是大宋軍民為捍衛大宋朝所做的最後努力和反抗,在敗局已定、迴天無力的情況下,宰相陸秀夫揹著小皇帝趙昺首先跳入大海,其他軍民約十萬之眾也跟著先後跳入海中以身殉國。至於為何以身殉國,而不南渡?我的理解是:

    一是體現了古人的愛國情懷。國在人在,國亡人死,誓與國家共存亡,所以在反抗無用的情況下,十萬軍民選擇了以身殉國,來表示他們對大宋的忠誠。

    二是彰顯了古人的做人氣節。士可殺不可辱,在民族大義面前,寧站不跪,寧死不渡。在古人看來,國家有難,投降和南渡,是最可恥、最丟人的表現,只有以身殉國,才是他們最好的歸宿。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頁)

    創建於2017.5.5

  • 2 # 巴山夜雨涮鍋

    簡單說,崖山之戰最後的那些宋朝軍民,已經處於深深的絕望之中,再也沒有反抗或者南渡的勇氣了。

    他們確實都是大宋朝的忠臣,其中很多人根本不是軍人,只是普通的官員甚至百姓,還有老弱婦孺。僅僅出於對華夏朝廷的認可,他們一路奔走,從臨安到江西,從江西到廣東。可是,皇帝投降,太后投降,大將投降。地盤一片一片淪喪,衝來的元軍越來越多,不少還是漢人。這使得他們心中,已經徹底對恢復中原絕望了。

    不再有信念更夠勝利,又不忍心臣服異族,怎麼辦?只有死才是最乾淨,一了百了。

    當然, 從理性角度,他們可以選擇繼續反抗到死,說不定還能稍微多殺幾個元兵。但在軍陣崩潰的情況下,反抗要殺死敵軍恐怕也很難。而反抗意味著還要在戰火中煎熬更久,看到更多的同胞被殺,甚至活著落到敵軍手中,遭受凌辱與折磨。至於南渡東南亞,本身充滿風險,而且,還需要更長時間的煎熬、努力,拼搏。

    但是,這些軍民婦孺,他們已經很累了,已經很絕望了。在立刻就死,和很可能經歷幾分鐘、幾小時、幾天乃至幾個月的煎熬後再死,這兩條路之間,他們選擇了前者,一了百了,現在就讓這一切結束吧。

    我們不能苛責他們,因為他們至少為心中的信念做出了徹底的犧牲。大部分人,是沒有那麼強的神經,堅持到最後的。

  • 3 # 春日晴好

    題目有誤!歷史事實是進行到底的反抗,也已經南渡,最後的時刻才殉國的!這是毫無爭議的史實。崖山之戰已經是到了國境末端,也已經是中華民族保衛戰的最後時刻!殉國是最後的道路了。

    殉國!我們從來不缺不怕死的英雄!如果一個國家滅亡,一個殉國的人都沒有那才是沒骨氣的民族!我們的國家也許不是非常強盛發達,但她就是我們的母親,有人欺負你母親怎麼辦?誓死保護她!保護不了,敵人確實太強大了怎麼辦?為她殉國!

    宋朝的軍事沒有漢唐之強,但宋人最後表現出來的氣節,值得我們中華民族的尊敬,永遠不失為我們光榮的祖宗!

    崖山之後有大明!!!經過一百年的忍辱負重,我們中華民族重新戰勝蒙元,驅除韃虜,直接把他們趕到西伯利亞!直接把他們打散了!感謝明太祖!感謝藍玉!感謝永樂大帝!

    明亡之後有中國!!!經過清朝,經過民國,我們又一次滿血復活了!!!

    正告同胞們,假如你認為,崖山之後無中國,那麼明朝算什麼?從不存在過嗎?明亡之後無華夏,那麼我們今天又算什麼?華春?還是華秋?難道是華冬?

    不!

    我們就是中國,我們就是華夏,我們在這裡,在屬於我們的土地上,我們保護著我們的民族,我們拜祭著我們的祖宗,我們依然有一脈相承的儒家文化。

  • 4 # 王有疾

    不甘心受辱,又表失了抵抗之心,除了自殺還能幹嘛?兩宋歌頌這些文人的節義,其實這些文人譬若遇上強姦犯的婦人,一無是處。真正的應當歌頌的應當是那些堅決抵抗,真至最後一息的人,那才是中華的脊樑。仍用婦人作喻,失節又如何,只要能活下去,一刀在手,十年報仇,那才是人傑。

  • 5 # 三橫兩豎的毛

    說正經的,南宋滅亡咎由自取,大部分愚蠢膽怯,優柔寡斷的皇帝,武官的過分壓制導致文官一家獨大和皇帝家族的膽怯有必然聯絡。貌似忠臣卻處處固守私利的文官和看似恭順卻刁鑽毒辣的胥吏,幾次改革結果都和本意背道而馳和這兩大階層有著必然的聯絡,國家財力的集中度高的嚇人,官商地主一體,神仙難救。而如同僱傭軍一般的職業軍人團體,因為長期的富裕條件喪失了進取心而安於做文官的木偶,不過這個問題主要責任在皇帝。一個衛國拼殺十載背傷百處的悍勇小將沒死在戰場上,而因為殺了一個侮辱他的妓女而被斬首,這個妓女的儀仗就是她的相好是個身居高位的文官,滑天下之大稽。最最有趣的是一個國家的命脈居然掌握在在人手裡,宋朝七成的收入來自海上貿易,而管理他們的卻是色目人,當蒙古人收買了這個色目人家族後,南宋就斷了生路,而這個色目人更是指揮了他的私軍在泉州屠城,大大發了一次橫財。南宋不亡,天理何在?

  • 6 # 聽大哲說

    第一,說是有十萬軍民跳海殉國,我覺得,殉國確實有,但是十萬軍民都一心跳海殉國應該不會。小皇帝想著復國無望自殺殉國?更多的是陸某人為了節義才這麼做吧。至於那些不願意殉國的,拿著武器趕著走唄,不走馬上就地處決,這樣才會很多人“願意”自殺殉國,畢竟跳了也許還有活路,不跳就……。大概是我思想境界比較低吧,無法理解這種行為。

    第二,有句話叫,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橫批:沒用………………這句話解釋題主問的為什麼不反抗或者南渡。

    再說了,都逃到廣東了還是輸,還能逃到海南做個島國國王?還是到南洋?歷史上確實有政權逃亡南洋,到現在記得的還能有幾人,這樣一死被記住,對於陸某人來說,是個自私的好辦法吧

  • 7 # 半仙153400863

    中國知識分子被孔子的春秋筆法忽悠了,是殉國嗎?還是畏敵如虎把跳海當做唯一逃生機會?我們誇國軍800冷娃跳黃河,也是如此五壯士彈盡糧絕,不跳崖就有可能被俘。800人組織的好是不可能出現彈盡糧絕的,或者說組織好了,在彈盡糧絕之前也拼的沒幾個人了。前段時間一個圖片說一條狗把兩隻羊逼得跳崖了。

  • 8 # 未名為名

    提問智障何其多,又添你一個。

    你這個問題就相當於問,你被捅了幾刀後為什麼不站起來拍拍泥土微笑著走開?

  • 9 # 使用者116011735575

    蒙古軍隊雖然只有兩萬多人,但都是精銳,南宋雖有10萬之眾,均是皇宮周邊的人,又是拖家帶口,毫無戰鬥力,加上文天祥等將領被俘,再看看崖山的地形,後面就是大海,就是跑也來不及造船或找船,已是無路可逃,不自殺就當俘虜。

  • 10 # 漢周讀書

    01

    話說天下大勢,此消彼長。

    一方面,宋室趙家偏安於長江以南,繼續醉生夢死的繁華生活。

    另一方面,成吉思汗的子孫們征戰各地,鐵騎所到之處,寸草不生。

    歐洲戰場被草原騎兵們變成人間地獄,而在東邊,忽必烈也是步步緊逼。

    抗完金,擋過遼,積貧積弱的南宋卻再也招架不住蒙古鐵騎。

    池州趙卯發,饒州唐震、江萬里相繼殉國。

    太皇太后謝氏遂下哀痛之詔,號召天下勤王,張世傑、文天祥、李芾率兵入援。

    至元十三年正月十八(1276年2月4日)元軍攻佔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俘5歲的南宋皇帝恭宗。

    老窩已被端了,但漢人,沒有投降蒙元的理由。

    陸秀夫、文天祥和張世傑等人連續擁立了兩個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

    元軍對小皇帝窮追不捨。

    宋端宗因落水染病,不久病逝,由弟弟7歲的衛王趙昺登基,年號祥興。

    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在海豐兵敗被俘。

    祥興二年(1279年)正月,元軍浩浩蕩蕩陸續抵達崖山(位於今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南約50公里的崖門鎮),對南宋殘軍形成三面包圍之勢。

    從南京到杭州,再到溫州、福州、泉州,老趙家的幼苗是南遷南遷再南遷,直到背後只剩一片汪洋大海。

    退無可退,唯有一戰。

    走投無路的南宋殘餘勢力終於在至元十六年二月初六迎來了最後一戰——崖山海戰。

    這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戰之一。

    據日本方面的記載,宋元雙方投入軍隊50餘萬(其中宋方面20萬,但20萬人中包括了文臣及其眷屬、宮廷人員、普通百姓,實際戰鬥力只有數萬),動用戰船2千餘艘。

    背水一戰的情景,甚是悲壯。

    時任少傅、樞密副使的民族英雄張世傑統領軍隊作戰。可惜他空有項羽韓信的勇氣,卻沒有那個運勢,終究沒能破釜沉舟。

    面對巨大壓力,張世傑晝夜苦思破敵之策。

    有幕僚向張世傑建議應該先佔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方的撤退路線。

    張世傑為防止士兵逃亡,否決建議,並下令盡焚陸地上的宮殿、房屋、據點,大有壯士斷腕的氣概。

    又將下令千多艘宋軍船隻以"連環船"的辦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並且安排趙昺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

    元軍以水師封鎖海灣,又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及砍柴的道路。

    宋軍吃乾糧十餘日,飲海水之士兵都上吐下瀉,失去戰力。

    二月初六早晨,崖門海域風雨交加,元軍發動了總攻,宋軍血戰至黃昏,最終戰敗。

    祥興二年(1279年)三月十九日,張世傑掩護楊太后突出重圍。

    左丞相陸秀夫見突圍無望,走投無路,揹著剛滿八歲的小皇帝趙昺跳了海,妻子兒女也一起跳了下去。

    大宋後宮及群臣也紛紛投海殉國,一時間“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慘狀不忍直視。

    楊太后聞趙昺死,也跳海死了。張世傑葬其於海濱,幾天後也投海殉國。

    四十八年與蒙的抗衡就此完結,南宋徹底滅亡。

    02

    崖山海戰,是空前慘烈的一場戰役,說其慘烈,更多的是體現在戰役勝負已定之後。

    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悲壯節烈流傳千古。

    後人再看這一段歷史時,無不群情激昂, 為這群可歌可泣的忠臣義士所感動。

    但咩咩覺得,陸秀夫張世傑等人盡忠報國的精神雖然可貴,但放到今天來看並不可取。

    一、為何不渡船去南洋或臺灣,再另尋打算?

    二、被元軍俘虜,就是死路一條嗎?陸秀夫憑什麼決定一個8歲孩子的命運?

    對於第一點,周總理也有同感,他曾經說過,南宋流亡政權不應該在崖山做殊死搏鬥,而應該帶兵到海南島去,帶兵到臺灣去,在那裡繼續保留漢人政權。

    張世傑也確實嘗試過這樣做,但這條路很難。

    突圍後的張世傑希望奉楊太后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為主,再圖後舉。

    但楊太后在聽聞宋帝趙昺的死訊在後直接赴海自殺。

    張世傑手中再無可用的本錢,回天乏術,他寧願葬江魚之腹,也不為胡虜之臣......

    無法面對亡國之辱的張世傑不久後在平章山下(約今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的海陵島)投海自盡。

    03

    再說第二條,為什麼說陸秀夫揹著小皇帝跳海不可取呢?

    剛滿八歲的小孩子,他懂得什麼?

    作為大臣的陸秀夫不該剝奪幼帝活著的權利。

    有人可能會說,被元軍俘虜也是死了一條,還不如自殺來得痛快,至少不會被侮辱。

    但事實是,即使是皇室後裔,被俘也不一定是死路一條。

    比如趙昺的哥哥趙顯,他就是個傳奇的例子。

    1274年,宋度宗駕崩,四歲的趙顯在奸臣賈似道的扶持下登基,稱為宋恭帝。

    由祖母謝太皇太后、母親全太后垂簾聽政,但朝廷實權實際上仍掌握在奸臣賈似道手中。

    兩年後,元軍兵臨城下,孤兒寡母投了降。

    宋室江山是太祖趙匡胤從後周孤兒寡母手中奪得,最後又失於孤兒寡母之手。

    後人寫詩譏諷道:

    當日陳橋驛裡時,欺他寡婦與孤兒。

    誰知三百餘年後,寡婦孤兒亦被欺。

    真是一種可笑的輪迴。

    小皇帝趙顯被抱在母親懷裡投了降,但忽必烈卻沒有處死他們,反而封他為瀛國公,好吃好喝招待著,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南宋末詩人汪元量《水雲集》湖州歌八十一有云:“僧道恩榮已受封,上庠儒者亦恩隆。福王又拜平原郡,幼主新封瀛國公。”

    到了1289年,忽必烈覺得不放心,突然賞給19歲的趙顯許多錢財,叫他去西藏當和尚。

    作為趙家人,文才是有傳統的,他在西藏居然混得如魚得水,學會了藏文,翻譯了不少佛教經文,為佛教界做出了許多貢獻,成了一代得道高僧!

    他的名字也被藏族史學家列入翻譯大師的名單,成為一段歷史奇事。

    關於趙顯得結局有兩種說法:

    據釋念常《佛祖歷代通載》記載:“是年(至治三年)四月賜瀛國公合尊死於河西,詔僧儒金書藏經。”

    這句話明確了趙顯在五十四歲亡故,應是病亡,而不是橫死,並且死後享受到了厚葬的待遇。

    而明初人們出於反元的心理,多將“是年四月賜瀛國公合尊死於河西”,解釋為“灜國公合尊被賜死於河西”。

    認為瀛國公是因為寫詩懷念故國,遭到了文字獄禍,被元英宗賜死。

    不管是否遭遇文字獄,趙顯都活到了五十四歲,並取得了很大成績,是中國歷史上游歷最遠的一位漢人皇帝。

    他一生遊歷四方,也算壽終正寢了。

    相比之下他同父異母的小老弟就沒這麼好運了,居然被迫跳海餵了魚,生命永遠停留在了八歲那一年。

    興許陸秀夫那任性的一跳,斷送了未來一位得道高僧的命運呢?

    04

    當然,這些都是笑談,歷史不能重來。

    張世傑、陸秀夫不能算愚忠,他們是我們的民族英雄。

    這兩個人,一文一武,在流浪的小朝廷中起了中流砥柱的關鍵作用。

    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也被後世並稱為“宋末三傑”。

    他們在絕境中所表現出來的民族氣節和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不能不讓人歎服。

    南宋滅亡的這最後一戰,對整個中華民族來說,意義重大。

    海上浮屍推積如山的悲壯畫面象徵了中華民族文化大裂層,所以有崖山之後無中華一說。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表面上積貧積弱的宋朝其實是中國古代史上經濟最發達、文化繁榮、科技進步的朝代,是我們古代文明的一個巔峰。

    隨著陸秀夫那一跳,宣告著漢人江山的淪陷,也宣告著中華民族由繁榮興盛轉向衰落,逐漸落後於西方文明。

    一直到清末國門被開啟才漸漸甦醒。

    歷史就是這樣,成王敗寇,不講一絲情面。

    崖山一戰南宋雖然敗了,但我們敗得有氣節,無愧於天地,無愧於華夏之魂。

    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他們捨身取義的精神也會永遠激勵著我們前行,成為中華兒女的精神支柱。

  • 11 # 君山話史

    厓山海戰,南宋碩果僅存的殘餘力量都拼光了。陸秀夫、張世傑等人就算不以身殉國,也無力迴天。歷史,就是這樣殘酷。

    1279年初,四川合州釣魚城降下大宋旗幟,這意味著南宋殘餘力量的抵抗進入尾聲。此時南宋惟一的尚完整的軍隊,就是張世傑在厓山的水師。在釣魚城投降的同時,元軍探知南宋小皇帝的藏身之所。張弘範出動大軍,大舉進攻厓山。

    一場大戰已是不可避免。

    為了對付元軍,張世傑是有準備的,他尚有戰船千艘,呈一字型排開,拋碇入海以固定,船與船之間用大索固定相連,小皇帝的座船居中。張弘範率先攻擊,宋軍水師如銅牆鐵壁,根本攻不進去。雙方在相持十餘日後,宋軍出了嚴重問題:淡水不足。宋軍士兵只得喝海水,上吐下洩,戰鬥力大大受到影響。此時元軍的力量又得到增強,李恆從廣州帶來援兵,攻厓山北。

    二月六日,厓山海戰進入決定性的時刻。

    張弘範覷準早潮時機,令李恆率舟師乘潮攻擊宋舟師北側,自己則率其餘幾路舟師攻南側。張世傑腹背受敵,而宋軍士兵因數日缺淡水,已是體力不支,難以再戰。

    此時張世傑感到大事去矣,當務之急,是儘管保護幼帝。於是張世傑抽調精銳部隊,前往接應小皇帝。如此一來,宋軍水師陣型更加混亂,根本無法頂住元軍的進攻,部分將領見大勢已去,遂向元軍投降。

    張世傑派人去接小皇帝,但陪在小皇帝身邊的陸秀夫堅決不肯走。張世傑只好自己割斷繩索,帶著十六艘船突圍而出。眼看著南宋最後的艦隊正在毀滅,陸秀夫寧死不當俘虜,他把自己妻兒推入海里,然後轉身看著小皇帝,以沉痛的語氣說:“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不待小皇帝回話,他就為小皇帝做好決定了,不管趙昺願不願意,一把抓住他,往背上一背,跳入冰涼的海水中。

    張世傑僥倖突出重圍後,在得悉小皇帝死訊後,他心灰意冷。皇帝都沒有了,大宋帝國安在?張世傑情緒十分低落,對天自言自語道:“我為趙氏,也算盡力了。一君亡,又立一君,豈料又亡。我苟活未死,只是想敵兵退後,別立趙氏以存社稷。今風濤若此,豈天意耶?”在狂風驟雨中,張世傑蹈海自盡。

    小皇帝趙昺、陸秀夫、張世傑都死了。

    厓山海戰給宋朝的歷史劃上了句號。

    數百年後,還是年輕小夥子的周恩來寫過一首詩,有這麼一句:“難酬蹈海亦英雄。”拿這句來形容陸秀夫、張世傑,十分貼切。壯志難酬,就算蹈海自盡,也不失為一漢子,不失為一英雄,就這是中華兒女的傲骨。

  • 12 # 大國布衣

    陳壽所著《三國志》裡有句話說的好“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自晉元帝司馬睿衣冠南渡建立東晉,首創偏安王朝,此後南北朝、南宋、南明,皆屬偏安一隅的小朝廷,時刻都在面對著北方的威脅,偏安,便意味著“自保”,在北強南弱的政治格局下,所有偏安南方的政權,最終的結果都是“被統一”,南宋也是如此。

    南宋和明朝不一樣,明朝直到1683年最後一代延平王鄭克塽投降清朝才算徹底亡國,足足抵抗了清朝40年。而南宋崖山一戰,最後一支抗元力量隨著陸秀夫揹著小皇帝投海殉國,十萬宋軍不是戰死就是一同投海殉國。這種漢家人毅然決然的抱團赴死的烈舉,其實就是一種絕望的體現,江山易主,敗局已定,既然不想做亡國奴苟且偷生,不如一死明志,來表達國破家亡的悲憤和無奈。

    在崖山海戰之前,元軍圍困南宋長江第一防線襄陽城長達近6年後,鹹淳九年(1273年)已經絕望的呂文煥力竭降元,德祐二年(1276)年蒙軍兵進臨安,謝太皇太后譴使求和,不受,五歲的小皇帝恭帝投降。同年六月,逃出臨安的益王趙昰在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等南宋忠臣的擁護下於福州稱帝,即宋端宗,此時南宋的形勢更加危急,僅有的幾座孤城(揚州、泰州、真州、通州)在元軍大軍壓境下降的降敗的敗紛紛淪陷。長江以北已無據點可守,宋軍斷了北上的路,在元軍壓迫下,流亡宋朝一步步往南逃亡,福州、泉州、潮州、惠州……由於害怕城池失守,宋朝君臣大部分時間都在海上度過,士兵遠離故土,漸生異心;家眷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年幼的端宗皇帝哪經得起這般顛簸,景炎二年(1277年)端宗已經南逃至廣東秀山,廣州也告淪陷,端宗在陸秀夫的保護下一直在海上到處漂泊,景炎三年(1278年)4月15日,十歲的宋端宗在碙洲荒島(今廣東湛江硇洲島)因為屢受顛簸,又驚病交加不幸去世。

    七歲的衛王趙昺是在陸秀夫、張世傑的擁護下於海上繼位的,此時的南宋,在陸上幾無容身之處,大部分已盡為元朝所有,抗元形勢是愈加不利,更加令人痛心的訊息是,一直在廣東和江西兩省堅持抗元的左丞相文天祥在海豐縣不幸被擒,最後的陸上抗元力量宣告覆滅。

    崖山海戰是南宋與元朝的最後一場大戰,對於南宋,這真的就是“背水一戰”,打贏即可登陸,輸了,背後就是無邊無際、波濤洶湧的大海,宋軍已經無路可退,但即便如此,面對元軍的陸上封鎖,宋軍依然表現出了寧死不屈的氣概,祥興二年(1279年)三月十九日,在元軍的猛烈攻擊下,最後一支南宋有生力量宣佈覆滅,面對茫茫大海,絕望中的陸秀夫揹著小皇帝投海自盡,一起投海的,還有十萬不做亡國奴的南宋軍民。

    悲呼、哀哉,崖山海戰,漢人心中永遠磨不去的痛!

  • 13 # AL世界觀

    崖山之後,無中國。

    公元1279年2月,南宋的殘餘部隊與元軍在崖山展開了20多天的海戰,據記載這次元宋雙方共投入50餘萬的的兵力,戰船千艘,最後還是以宋軍失敗告終,丞相陸秀夫揹著9歲的皇帝殉國,近十萬的百姓與殘餘部隊也紛紛投海自盡,這場戰役也是宣告南宋的滅亡之戰。

    南北宋300多年間,一直以來都是重文輕武,在軍事上屢次失策,策略的失敗又導致政權的滅亡,所以崖山海戰後,10萬宋人投海殉國,令人惋惜,史學家將宋朝滅亡視為古典意義上中國的結束。

    周總理曾說過,從戰略上來講南宋流亡政權不該在崖山做生死搏鬥,而應該帶兵退到海南島去,帶兵退到臺灣去,在那裡保留漢人政權繼續發展,休養生息,我很贊同周總理的這種說法,南宋當時應該全面退守,退守的最佳地點是臺灣,退可守,攻可擾,蒙古人是馬背上的民族,當時根本不可能有海上攻打臺灣的能力。

    而當時的10萬宋人之所以殉國,從心理上來說,不管是統治者皇室和士大夫集團乃至平常百姓,都以漢人自居,被一幫低階愚昧的遊牧民族蒙古蠻子打到亡國的地步,心理上難以承受的。況且自古以來,華人一直強調“氣節”二字,到宋朝時更盛。正因如此當張弘範艦隊把文天祥囚禁著前往少帝所在的崖山時,面對著一望無際的大海,這位不屈的偉人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名垂千古,一直是古往今來華人最大的驕傲,故而陸秀夫等跳海殉國就不奇怪了,而那十萬軍民無從選擇,不殉國也是等死,他們心裡清楚,蒙古蠻子不會善待漢人。

    歷史長河滾滾,古人英烈當祭,我輩之人應該學習先人氣節

    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 14 # 芻狗21481811

    宋朝承接五代,五代又稱五季。季在古漢語裡是末世的意思。宋吸取唐末的教訓,加上趙匡胤本身就是士兵起家。所以,崇文抑武,閹割漢人的尚武精神。但宋朝對下統治不算嚴酷,所以抬高文人地位,所以精英階層倒杯麻痺閹割徹底。再加上北宋立國時,就強敵環顧,時有朝不保夕之感。從遼到金,從金到蒙,終於再那一刻大崩潰,那還有重整山河的壯志!

  • 15 # 元昊36870990

    兩宋 始終重文輕武是一種文化發展畸形,不值得稱頌,科技發達 但是沒有轉化為軍事實力。導致 兩宋一直處於周邊國家的軍事壓制中。還有 宋朝只能算是 地方割據政權,沒有統一中國。

  • 16 # 紙馬無韁

    崖山,元滅宋,宣告華夏漢文化斷層時代的到來。從南宋都城杭州沿著海岸線一路逃亡,泉州、廈門、海陸豐、零丁洋……輾轉半個中國,南宋大軍已經心力憔悴,準備在江門的崖山決一死戰。當時,江南民眾駕船而來支援,一時隊伍"龐大"。然而,南宋以文官充以武官,主政的張世傑、文天祥、陸秀夫都是文官,沒有實戰經驗,在崖山被元軍大敗。

    不成功便成仁,寧可玉碎不願瓦全,等等傳統思想浸淫深重,眼見兵敗,陸秀夫揹著幼主投海殉國。張世傑海灘上找到失散的楊後,提議找皇室後裔立新主,楊後大兒子死在逃難路上的泉州,如今小兒子投海,萬念俱灰,也投海而去。

    張世傑帶著殘部向湛江方向而去,在陽春遇到暴風雨,心道:若天亡我,也罷。遺憾的是,全軍覆沒在這場不知名的暴風雨中。

    文官充以武官最大的敗筆是指揮失誤,將寬闊的海面留給元軍,自己將戰船用鎖鏈連線一起,被動挨打。要想全軍衝出海域,已不可能。

  • 17 # 雲三可

    看了很多人對兩宋的軟弱評價,發表一下個人看法,文不對題。兩宋重文輕武,只是給華人的感覺。都是因為漢唐兩朝很威武。其實兩宋時期面對的敵人過於強大,華人很難在戰爭中佔到便宜。比如那個時代需要強大的騎兵軍團,結果兩宋卻沒有良駒,戰爭結果可想而知。就如同清末,戰爭雙方實力差距交大。這是兩宋武力嬌弱的一個原因。當然,決策失誤是更主要的原因。這也是皇權制度的根本問題。如果是劉秀替代趙匡胤,結果可能會好點。另外,南宋面對的是世界最牛的蒙古軍團。南宋一直能挺到崖山海戰,也證明了其有強大的軍事能力。其他西亞強國,都沒能堅守這麼長時間。回頭說一下題目:殉國的人多是平民百姓和文弱書生,總體上是沒戰鬥力的。另外,華人世世代代在中原生活,背井離鄉去異國他鄉,不符合民族感情。個人認為殉國是民族氣節,值得欽佩。

  • 18 # 紅旗捲起農如戟

    文人們在天下太平時才能發揮他們的長處,誇誇其談,燈紅酒綠,最厲害的是能用筆殺人,在外族入侵和國家面臨生死成亡的緊要關頭,文人們只能有二種選擇,一,像他們老祖宗的代表孔府那樣選擇投降,美曰其名為識時務者為俊傑,真是滿嘴的忠孝仁義,一肚子男盜女娼,二,自殺,美曰其名為壯烈殉國,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就是所謂的文化人。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郎。

  • 19 # 請回答1993195818068

    縱觀歷史,幾次被侵略乃至滅國的朝代,但是華夏文明,漢文化是滅不了的,就算再壓迫和毀滅最後外族都會被同化,就拿元清來說,後繼之皇帝不都習中華之禮儀和文化,都是四書五經的學習,雖然統治者是外族,但文化底蘊,內涵之根本還是我們華夏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核導彈追戰鬥機,核彈被提前引爆,飛機距離爆炸中心多遠可以跑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