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看鑑

    許多人都說,長平之戰,一個只會讀兵書的趙括坑慘了45萬的趙軍,但是,這場仗真的是因為他,才敗得一塌糊塗嗎?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會不會是千古謊言呢?

    其實趙括是被冤枉的,他並不是真的只會紙上談兵!趙括自小熟讀兵法,是名將趙奢之子,在戰場上經常幫父親出謀劃策!長平之戰中,被斷糧四十六天的趙括,開始兵分四路突圍!這說明趙括在腹面受敵的情況下,臨危不亂,有效的組織了突圍路線!不僅如此,在斷糧四十六天的情況下,士兵們還能聽取趙括的話,說明趙括在軍隊中還是很受信服的!以上的種種,都足以說明趙括的軍事才能。咱們再來看看長平之戰,其實這場戰爭,不管換誰是主將,結果都應該是趙國兵敗!看官們常說,長平之戰秦趙對峙,廉頗已經堅守了三年,沒出過意外!趙王換上趙括,不到一個月就兵敗如山倒!難道還不是因為趙括只會紙上談兵嗎?

    我們從國力對比上來說,當時的秦國在經歷了商鞅變法之後,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饒,東控潼關之險,獎勵耕戰,各種戰略物資的儲備非常充足。而趙國“地薄人眾” ,地處北方,雖然疆域廣闊,但是耕地有限,因此農業經濟在六國中較為落後,無力支援大規模的長期戰爭。其實趙國打到第三年已經要崩潰了,趙國沒有糧食了!趙國全國都湊不出軍糧了,找人借也失敗了,這場戰繼續對峙下去,不需要秦軍進攻,趙軍自己就垮了,所以趙王是完全沒有辦法,只能把堅守,改為攻堅戰!讓善於主動進攻的趙括去博一把,速戰速決還有一線生機。

    接下來,趙括接管長平前線四十五萬趙軍,為了進攻!為了打破僵局,殲滅或者給秦軍以重大殺傷,以達到逼退秦軍的效果。所以趙括進行了一連貫的人事調整和戰略部署,再進行多次地進攻。趙括率領四十五萬大軍,改守為攻,主動全線出擊,也是非常符合趙王的心意!所以,與其說趙括紙上談兵,不如說他是為了趙王背了鍋!

    趙括一直戰鬥到最後,英勇戰死,為國捐軀。在不利的大局勢下,明知危險依舊拼死一搏。不過遇到這樣趙王,遇到這樣的白起,這也許就是他的宿命!

  • 2 # 使用者94738516596

    長平之戰作為戰國最重要的一戰,也是直接導致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爭,也是戰國的轉折點,此役之後,東方六國再也沒有誰能抵抗秦軍了。

    很多人都說趙括是紙上談兵,現在也有很多人為趙括洗白。小伍對於戰國曆史也很感興趣,來說說個人看法。

    可以肯定的是,對長平之戰當時來說,廉頗守肯定是守的住的,就是因為秦國久攻不下,才會使用反間計。廉頗雖然在王齕,白起手裡都沒有站到便宜,而且自己還一直被打退。但是廉頗一直以來就是以退為進,敗了一小仗不要緊,只要大陣地沒有丟失。廉頗在長平築起三道防線,廉頗也知道趙國打退秦國是不可能的,所以說只能堅守,拖退秦軍那是有可能的,而且廉頗善守這個是出了名的。就當時的兵力來說,趙國前前後後投入兵力達四十五萬,秦國也是60多萬。孫子說過:十則攻之,五則圍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當時來說,秦國的兵力只比趙國了多了十幾萬,圍攻肯定是不可行了,廉頗也知道只能守。所以廉頗如果一直守下去是能把秦國逼退的。

    但是這個只是理想的狀態下,何為理想的狀態,就是在沒有外界條件的干預下,趙國確實能守住。可是當時來說趙國就是已經無路可選了,才會讓趙括上。真的以為趙孝成王那麼傻,相信了廉頗三年,到最後換成趙括上嗎?自己也是逼不得已,趙國國內空虛,下至16歲,上至40歲的男人都已經上前線了,國內的土地三年沒人耕種,哪兒來的糧食來供他們吃。再加上東方的燕國一直虎視眈眈。而且廟堂之上的人也是分成了幾派,以平原君為首的就是主張大決戰,一戰而勝。廉頗為首的就是主張守,逼退秦軍。所以當時趙國已經是內憂外患了,必需要馬上解決長平的戰事。而趙括的策略一開始就是一戰而勝,對於長平之戰剛開始的趙孝成王來說,根本不存在這些問題,國庫充實,軍民一心。再加上秦國確實太過於強大,自己心裡也沒有低,所以相信廉頗動物戰略,派廉頗堅守。但是到了後期堅守了三年也沒有見到秦軍主力撤退,相反秦軍越來越多,加上國內的問題日益凸現出現,這時候不管是誰都會懷疑廉頗的策略,而這時候趙括的戰略正迎合了趙王的心理。所以廉頗被換下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說完了廉頗被換下,再說說長平之戰趙國必敗的原因。首先從軍事上來說趙國無勝算可能,趙國一直和北方的胡人打仗,善戰,但是秦國也不是吃素的,一開始和西邊的打,後來又和東方六國打,當時來說只要聽說過的國家秦國基本上都打遍了,秦軍能是柔弱之輩嗎?再說了趙國強大是因為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公元前300年左右)之後,才強大起來的,在這之前短短三十多年的時間,變法改革都還沒有太成熟,可是秦國自商鞅變法(公元前350年左右)到長平之戰已經八九十年的時間了,而且無論是變法的徹底性已經全面行,商鞅變法都遠超胡服騎射。趙國的胡服騎射是對於軍隊改革,對於土地,農業,經濟,國家制度上沒有一點影響。然後從經濟上來說,趙國更是沒有可比性,秦國擁有巴蜀之地,關中平原,後來佔領楚國的漢中平原,這些都是產糧大地。而趙國呢,只擁有太原盆地,河北的一些土地,是遠沒有秦國的經濟能力強大的。還有就是很多人說的,趙國是敗在廟堂之上的,這個也確實,趙國和秦國的統治階級,能力,眼光,遠見各方面的差距不是一丁點。所以說趙國必敗是無疑的。

    但是不是說趙國就一點勝算沒有,趙國的勝算首先就是要聯合其他五國,合力攻秦,當時來說憑趙國一國之力想打退秦軍是不可能的。

    然後還有一次機會,就是秦國攻佔南韓野王之後,趙國迅速集結大軍在趙韓邊界,上黨一歸順趙國,大軍馬上接手上黨,先守上黨,然後伺機一戰而勝。而不是退守長平,一開始個人覺得趙括的想法是對的,等秦軍攻佔野王之後,一路攻打到上黨,已經是人困馬乏。而且這時候是王齕領軍,只有二十萬,如果這時候趙括或者廉頗率領四十萬趙軍,一舉拿下王齕,那麼後來的三十多萬秦軍也就不會到達長平了。至於後來大家也都知道了,上黨歸順趙國之後,趙王只派去了趙勝去守,秦國幾天就攻下了上黨十幾座城池。這時候廉頗才去守長平,已經晚了。

  • 3 # 天宇的文史情懷

    長平之戰的秦朝統一六國的重要一戰,長平之戰後,秦國統一就大勢所趨了。

    秦趙長平之戰雙方都很重視,秦趙雙方都曾換將,不同之處再於秦軍換帥後勝利了,而趙國換將後失敗了,後世很多人為趙國失敗惋惜,都認為趙國的失敗就是趙括的原因,而趙括千百年來也成了紙上談兵的代言人,那麼趙國長平之戰戰敗的原因是什麼呢?真的是因為趙括嗎?我認為不是的。

    首先, 長平之戰曠日持久,時間長達數年,這對雙方來說都是考驗,也可以說是綜合國力的比拼,而當時秦國商鞅變法後國力大增,所以秦朝的綜合國力要遠強於趙國,當時趙國統帥廉頗也是身經百戰,廉頗看出來了打野戰不是秦軍對手,當時的上策只能是堅守不戰,與秦國耗時間,等秦國熬不住了自然就撤軍了,可秦朝國力強大,雖然說長平之戰曠日持久,而秦朝可以保證前線將士的糧草軍械供應,可趙國當時就不行了,長達數年的長平之戰榨乾了趙國的國庫,趙國當時快熬不住了,所以趙王迫切的希望結束長平之戰,所以不斷催戰,可廉頗知道出戰必敗,一直堅持不出戰,後面的事實也證明了廉頗的判斷沒錯,但是趙國熬不住了不得已趙王換上了趙括。

    而趙括當時比較年輕,軍事上的經驗是肯定不如廉頗,但是趙括也應該看出了問題所在,就是趙軍不出戰也熬不住了,當時軍糧都快供應不上了,所以趙括懷著僥倖心理冒險出擊,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趙括出擊被圍,最後兵敗身死。

    假設說趙王不換廉頗,那趙國當時也快堅持不住了,廉頗最多能堅持三個月,那到時候要麼出擊與秦軍決一死戰,要麼就等著糧盡軍心大亂,怎麼都是輸。

    最後說長平之戰趙國換不換廉頗都是輸,趙括也背了黑鍋。

  • 4 # 奮鬥中的天才

    很多筆者都已經回答得很精髓了.

    在事件進展的過程中.

    一個人雖然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單不是絕對的作用.

    一個國家的整體的衰敗.就是你把郭靜.把東方不敗換上來也沒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化是什麼?